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58)
2023(3984)
2022(3250)
2021(2919)
2020(2432)
2019(5322)
2018(5152)
2017(10313)
2016(5518)
2015(5881)
2014(5788)
2013(5702)
2012(5162)
2011(4682)
2010(4598)
2009(4236)
2008(4371)
2007(3901)
2006(3240)
2005(2976)
作者
(16089)
(13561)
(13171)
(12838)
(8598)
(6501)
(6015)
(5085)
(4969)
(4865)
(4705)
(4437)
(4417)
(4296)
(4205)
(4043)
(4028)
(3994)
(3917)
(3694)
(3400)
(3269)
(3216)
(3129)
(3008)
(2955)
(2947)
(2909)
(2743)
(2739)
学科
(20078)
经济(20056)
管理(16632)
(16479)
(14337)
企业(14337)
方法(9732)
数学(8148)
数学方法(8053)
(6916)
(6008)
(5238)
财务(5233)
财务管理(5225)
企业财务(5010)
中国(4723)
业经(4701)
(4460)
(4350)
(4138)
金融(4138)
理论(4035)
(3813)
(3790)
银行(3782)
技术(3674)
(3581)
(3439)
贸易(3439)
(3372)
机构
大学(79360)
学院(78593)
(29259)
经济(28643)
管理(27423)
研究(26408)
理学(24127)
理学院(23819)
管理学(23357)
管理学院(23203)
中国(19086)
科学(17048)
(16090)
(14958)
(14045)
(13706)
研究所(12547)
财经(12406)
业大(12166)
中心(11652)
(11365)
(11202)
农业(11184)
(10616)
师范(10485)
北京(9781)
(9659)
经济学(9529)
财经大学(9477)
(9117)
基金
项目(54934)
科学(43321)
基金(40985)
研究(38130)
(36990)
国家(36694)
科学基金(30863)
社会(25049)
社会科(23734)
社会科学(23728)
基金项目(21278)
(20646)
自然(20500)
自然科(20039)
自然科学(20032)
自然科学基金(19721)
(18132)
教育(17739)
资助(16606)
编号(14078)
重点(12611)
(12377)
(11896)
成果(11889)
(11410)
(11027)
国家社会(10896)
科研(10847)
创新(10600)
教育部(10573)
期刊
(29926)
经济(29926)
研究(21584)
学报(16099)
中国(13967)
科学(13419)
(12916)
(12587)
大学(11794)
学学(11330)
管理(10013)
教育(8563)
农业(8478)
(7392)
金融(7392)
财经(6845)
(5813)
经济研究(5433)
技术(5061)
业经(4940)
(4700)
(4643)
业大(4017)
问题(3963)
科技(3721)
财会(3647)
(3519)
商业(3444)
农业大学(3281)
林业(3151)
共检索到109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奎  
确定性是语言在特定条件或语境下相对具体化的展现。法律规范的适用,是规范语词的模糊性和确定性相互调适和转化的过程。由此,阐释成为架通二者的必经桥梁。阐释中,应注重以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背后最小意义单元的价值为原点,通过意向性活动对蕴含着丰富内涵的价值进行多维度的勾连和整合,进而,在阐释者与被阐释者的视域融合中形成同构共相体。同时,在众多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围绕相互趋同的价值轴心,通过多数议决或综合折洽机制,形成有机共识,从而获取具备社会整合功能的建构性结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恒科  
"三权分置"政策的法制化,需要妥善处理中国农地权利制度的独特性与立法规范表达之间的关系。从理论阐释层面来说,"三权分置"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主要体现为公法和社会法属性的终极处分权,包括发包权和收回权;土地承包权是派生出土地经营权之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代称;土地经营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生成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是一种用益物权。从法律表达层面来说,"三权分置"的制度建构需要以现行立法确立之"两权分离"权利框架为基础,应从权利登记、长久不变和扩充权能三方面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尚难以塑造为用益物权,而应一般采用债权的规范表达形式,同时赋予登记的土地经营权以对抗第三人效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陈晶晶  何云峰  
本文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对服务性学习的教育价值进行重估,认为:服务性学习是促进教育与劳动相融的新型教育机制,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获取实践经验的新型教育载体,是一个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教育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开展服务性学习的长效机制,即:加强总体规划,形成完备体系;建立导师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实践基地,搭建良好平台;确立保障机制,实施科学管理。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李国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谢晖  
预期性是法律的基本属性。法律预期性包含了法律内蕴的满足人们对其行为进行预测的条件和法律运行中对法律内蕴的预期条件之运用。法律预期性虽然与法律的预测性、期待可能性以及确定或安定性相关,但并不相同。法律的普遍调整性决定了法律时间预期、法律空间预期和法律关系预期。法律的拟制性在本质上是种“拟制预期”,并进而运用拟制的基本方式——类型化技术,对规范、调整和归责在法律上作出类型化处理,来拟制法律预期的内容、技术和后果。日常生活中普罗大众的法律预期,是法律经验预期;例外状态(情形)下法律精英主体的法律预期,是法律逻辑预期。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洪新  
预期性是法治的一项重要德性,但充分的预期既不可能也不可欲。预期的适度性要求法理论必须回答预期性价值与法律究竟如何关联。传统法理论中法律与预期性主要存在两种结构性关联,即法现实主义者将预测作为法律界定性特征的“强预测”与自然法学者将预期作为法律的一项构成性条件的“弱构成”,对法律预期性价值的阐述,既非充分也不令人满意。从制度修辞视角看,法律的预期性价值并非旨在保护个人自治,而是创造使交互性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得以可能的制度性条件。只有满足权威性、争辩性与有效假定性等要求,预期性价值在法律上才能得到最佳的实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亚飞  
人性假设是关于人及其本质的基本看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秦诸子学说、西方基督教思想以及近现代思想家等,都对人性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论证。法律属于一种规范人之行为的规章制度,对于人性的窥探与研究,实乃法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中西法律文化传统对人性议题具有共同的理论旨趣,推导出类似的法律制度生成的理论逻辑,而中西人性预设的差异性则导致了不同的法律制度构架和法律文化特点。对人性的诸般言说,其真正的意义并非对人性之善恶有所定论,而在于发现人性作为价值维度在法律创制、实践过程中的解释力量。人性不仅是法律产生的推动力,同时也是法律得以发展、存续的价值根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罗祖兵  
但当前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多以目的作为切入点。强调目的或结果的有效教学即为"结果有效的教学"。"结果有效的教学"由于过于强调结果而存在阉割过程的正当性、漠视手段的合理性、忽略操作的可行性和消解教学的教育性的危险。由于教学是过程性存在,学生的发展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而且教学过程比教学结果更具价值,因此研究有效教学,更应该以过程作为切入点。注重手段或过程的有效教学即为"过程有效的教学"。要实现"过程有效的教学",必须建构过程性评价制度,充分简化教导过程,尽量繁化学习过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清军  
生态补偿机制运行首要解决的是谁补偿谁即主体问题,生态补偿的主体制度即是生态补偿实践中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分强调政府的补偿主体地位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和单一的生态补偿主体,不利于形成开放的生态补偿主体体系,生态补偿主体的类型化可能背离生态补偿立法与实践的客观需求,弱化生态补偿理论的统摄力。生态补偿主体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它以权属明确为一般前提,在主体的权利明确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各种利益之间的合作。生态补偿机制以政府补偿为主导,以厘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责为关键。生态补偿主体的建构应以责权利相统一为一般思路,以生态利益相关者概念界定为重点考量。生态补偿主体的建构过程是生态利益相关者不断博弈与合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健勋  
环境是社会建构的,环境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非正义性,应当走出"全称命题"与"重自然轻人类"的关怀偏好,通过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来解决环境问题。社会结构内的利益诉求是基本的社会行为,环境利益是环境时代的利益形态,环境利益的分配是环境法学的规范性关怀。论文基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针对目前环境法的研究现状与理论瓶颈,认为环境权利体系的型构需要环境利益的法律结构塑造。在此理论预设之下,采用规范的法律解释学方法,通过解构"环境"的概念来明确"环境利益"的精确概念,认为环境利益由自然禀赋与人为创造两部分利益形态构成,环境利益呈现的是一种区分的利益形态,而不是泛道德化的利益请求与公共利益的...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桂林  
法律体系往往被看成法律的代名词,体系性也被视为法律的内在属性。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体系性是法律体系的内在属性,但法律不等于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法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是法学认识和法律实践的成果。从政治条件、理论观念与立法实践上综合来讲,西方一些国家在19世纪才形成法律体系。在法律体系和法律的体系性问题上,要避免片面和僵化的观点,正确把握法律体系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形式性与实质性、静态性与动态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蓝洁  唐锡海  
高职院校治理文化的价值定位包括社会本位、人本位、技术本位三个维度。传统的"管治"文化范型中,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技术技能积累和传递活动;现代治理理念进入高职教育领域之后,高职院校治理文化从"管治"转型为"共治",在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同时,重视技术技能积累、传递和创新。为建构现代高职院校治理文化,有必要塑造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愿景,协同合作,更新主体行为,促进高职院校治理文化的培育与确立。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何剑波  王珍  
建构主义理论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它提出了崭新的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一理论对现代教学改革有诸多积极因素。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入手,对其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进行阐释,并就该理论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作出具体分析。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姜秉曦  
在我国,司法解释的溯及力争议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溯及力问题,它还涉及对于司法解释规范性质的不同理解,并与立法权在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权限分配密切相关。因此,围绕该争议的规范分析不宜局限于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内部,还应纳入法律保留的视角。在法律保留的维度,司法解释作为立法权而非司法权的产物,因其规范制定的权威性、规范效力的普遍性以及规范内容的权利性,而被证立为具有独立规范位阶的次级法源,客观上落入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所根植的信赖保护原理通过信赖表现与信赖值得保护两项构成要件从主观上进一步确立了司法解释不溯既往的拘束方式。综合主客观两方面,司法解释应以不溯既往为原则,只有当新司法解释本身不调整公民权利义务关系,或者公民对于旧法的信赖不值得保护时,它才具有变更溯及的容许性。此外,司法解释的溯及力通常还应受到司法裁判既判力的拘束。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贾林青  
基于保险合同的特殊性,各国保险立法纷纷确立了异议解释原则,以期实现公平交易,维持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但由于该原则在实践中存在被滥用或错用的情况,以致于各国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反异议解释原则的趋势,限制异议解释原则的适用。实践证明,我国司法实践中同样需要运用异议解释原则作为处理保险合同奈款异议的法律规则,但是,因司法人员对该原则的理解不同,影响了其适用效果,从而,应当就我国现行《保险法》第31条有关异议解释原则的规定予以修改完善,以便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