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60)
- 2023(9965)
- 2022(7496)
- 2021(6448)
- 2020(4911)
- 2019(10612)
- 2018(10342)
- 2017(19916)
- 2016(10742)
- 2015(11917)
- 2014(11901)
- 2013(11580)
- 2012(10648)
- 2011(9624)
- 2010(9654)
- 2009(9367)
- 2008(9302)
- 2007(8475)
- 2006(7445)
- 2005(7123)
- 学科
- 济(44474)
- 经济(44401)
- 管理(37189)
- 业(34454)
- 企(28104)
- 企业(28104)
- 方法(16756)
- 制(15711)
- 业经(15517)
- 财(14995)
- 数学(14774)
- 数学方法(14649)
- 中国(14390)
- 银(12480)
- 银行(12473)
- 行(11887)
- 农(11431)
- 融(11320)
- 金融(11317)
- 险(11095)
- 保险(11004)
- 体(9737)
- 产业(9676)
- 务(9423)
- 财务(9405)
- 财务管理(9378)
- 信息(9030)
- 企业财务(8864)
- 总论(8672)
- 贸(8646)
- 机构
- 大学(156925)
- 学院(156709)
- 济(67773)
- 经济(66313)
- 管理(59435)
- 理学(49520)
- 研究(49504)
- 理学院(49070)
- 管理学(48436)
- 管理学院(48125)
- 中国(45244)
- 财(38961)
- 京(31626)
- 财经(29724)
- 经(26935)
- 科学(25551)
- 中心(24125)
- 江(24061)
- 所(23277)
- 经济学(22518)
- 财经大学(22351)
- 经济学院(20337)
- 研究所(20253)
- 北京(20099)
- 州(19317)
- 农(19182)
- 融(18538)
- 院(18288)
- 金融(18250)
- 业大(18016)
- 基金
- 项目(100149)
- 科学(79949)
- 研究(77407)
- 基金(74082)
- 家(62592)
- 国家(62072)
- 科学基金(54376)
- 社会(52164)
- 社会科(49528)
- 社会科学(49517)
- 省(37862)
- 基金项目(37534)
- 教育(34745)
- 自然(31832)
- 划(31521)
- 编号(31287)
- 自然科(31075)
- 自然科学(31069)
- 自然科学基金(30525)
- 资助(29892)
- 成果(26562)
- 制(26221)
- 部(22654)
- 国家社会(22470)
- 重点(22211)
- 课题(21769)
- 创(21323)
- 性(20996)
- 发(20460)
- 教育部(20344)
共检索到2478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聂琳峰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开始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以互联网络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动力、以数据信息为生产要素,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集成融合,重构了经济发展业态模式。根据2021年2月公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6%,对GDP贡献率接近七成。这场“数字革命”引发了“经济革命”,也必然引起新一轮的“法律革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景欣
智能合约可以重构信用机制,优化法定数字货币的职能。央行可借助智能合约巩固货币的国家信用,重新配置与中介机构、社会公众的权义关系。央行将设立货币发行、流通等前瞻条件,构建货币政策、发行管理与支付监管等智能合约,提升央行监管与调控的效率。货币智能合约存在技术应用、货币及信用衍生、个人隐私保护等风险,将影响法定数字货币的中心化规制及其信用共识。因此,为维护国家信用的共识,应实施货币契约之治,采取嵌入式监管和自治式监管,实现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融合,防治技术与金融融合风险,协调规制与隐私保护,提升法定数字货币治理能力。
关键词:
法定数字货币 智能合约 构造 规制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周边 潘启娣
通过梳理数字货币相关文献,本文发现数字货币分为法定数字货币和私人数字货币,二者有根本的区别。为应对私人数字货币对金融经济的渗透与冲击,发展本国法定数字货币已成为各国监管机构的共识。从实践看,各国法定数字货币基本确立了中心化的发行路径,但交易技术路线选择上尚未达成共识。已有研究表明,法定数字货币将可能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金融机构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此,厘清法定数字货币内在关系,对确保我国数字人民币发行风险可控、促进人民币法定数字货币体系有效运行、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本文探索性提出我国人民币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源源 李政磊 夏旭
数字经济在全球迎来全面发展,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布局法定数字货币研发与试点。本文在厘清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演变与特征基础上,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营收能力、营运成本等多维度深入探究法定数字货币推行对银行体系的可能影响。研究发现,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推行对商业银行存在“双刃剑”效应,但整体而言“利”大于“弊”:(1)通过对公众现金需求和第三方平台资金吸纳产生替代效应以改善商业银行揽储环境;(2)通过推动央行征信体系改善和大数据风控成熟应用以促进商业银行审贷效率、放贷精准度及意愿提升;(3)通过提升货币创造能力和缓解金融摩擦程度而降低商业银行息差收入;(4)通过加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运营以降低商业银行营运成本。鉴于此,商业银行一方面应推动金融创新以充分把握法定数字货币推行带来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须谋划业务转型以积极应对法定数字货币推行引致的负面挑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露蔓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居民生活在各个方面都开始了数字化的转型发展。在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持下,纸质货币也在新时代迎来了形态发展,数字货币逐步开始作为居民消费中的价值流通工具,具有经济发展稳健性和良好货币发行信用的国家所推出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是未来的主流。本文试图从理论层面厘清法定数字货币对居民消费行为重塑的影响与影响的路径,即回答法定数字货币为何、如何改变居民消费行为这两个问题。本文首先整理了法定数字货币的基本内涵与主要功能,并简要回顾各国法定数字货币的进展,其次从货币形态发展和居民-政策联动角度解释法定数字货币为何重塑居民消费行为,再而从风险负担、流通数据源归属、促进跨境消费三个角度讨论法定数字货币如何重塑居民消费行为,最后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崔婕 孙志岳
运用支付投资组合模型和金融中介模型,分析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并结合中国2007—2020年344家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对存款的挤占会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并通过银行放贷能力、流动性水平和银行盈利能力的中介机制发挥作用。此外,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会影响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强度,并且该调节效应具有门槛特征,即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跨越门槛值之后,正向促进法定数字货币和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关系的作用会减弱,从长期来看金融科技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本文研究结论对于了解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相关风险敞口特征、探寻防范化解法定数字货币风险对策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改革
[作者]
谢星 李颖 封思贤
将法定数字货币引入DLM模型,阐述其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及其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我国171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流动性创造水平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U型关系;法定数字货币总体上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且对上述U型关系起调节作用,其中法定数字货币作为金融监管工具时的调节效应强于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工具时的效应;银行数字化水平越高,法定数字货币的调节作用越显著。这些发现可为我国央行进一步优化法定数字货币设计、调控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帮助银行降低风险承担水平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炳
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加密数字货币以密码学原理与通信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了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具有交易效率高、数据难以篡改等优势。但其去中心化架构难以与传统货币发行支付系统匹配,推广成本巨大。并且,去中心化的发行机制导致中央银行无法把控货币供应节奏,可能导致价格水平大幅波动、货币政策执行困难等问题。综合来看中央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解决私人加密数字货币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现有研究中所提出三类不同开放程度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方案。由中央银行和部分金融机构建立法定数字货币发行联盟,共同建立数字货币发行网络,由商业银行向居民、企业提供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兑换的发行模式。此外,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关乎整个货币发行、支付系统的运行,必须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关键词:
区块链 法定数字货币 货币属性 发行模式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周莉萍 胡思慧 柳青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现代货币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私人数字货币、私人支付工具的发展抢先一步回应,替代传统货币部分功能。私人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目前主要是新型数字加密技术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借鉴,但应考虑分布式记账技术的交易性能以及不同共识算法产生的资源成本。不同的法定数字货币实现模式主要对两个问题产生不同影响:一是商业银行地位,二是信用创造机制。有别于其他国家,中国的私人数字支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汪洋
近年来,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及其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分布式记账方法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016年2月春节刚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接受《财新周刊》专访,谈及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以及数字货币涉及的其他相关技术。《中国金融》杂志在今年第17期刊发了探讨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专题。这是国内目前最为集中地讨论央行数字货币的文章。这些文章表明,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已经从技术层面和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人民币数字货币的发行问题了。如果中国人民银行在未来发行数字货币,从什么意义来理解这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田慧芳
近年来,移动支付、可信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让我们见证一种新型货币——数字货币的诞生。像纸币的演变一样,电子支付方式的革新使经济运行更加高效便捷,并带来全新的经济互动。理论界对于加密货币的研究已有多年,但主要是针对私营部门的加密数字货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天鑫 刘孟鑫
基于货币结构重塑视角,将法定数字货币引入DLM模型,理论证明法定数字货币会通过挤出银行存款引致货币结构重塑效应。进一步实证检验货币结构重塑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货币结构重塑会抑制银行风险承担,且影响程度存在银行产权异质性。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货币结构重塑通过提高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与竞争程度抑制银行风险承担,“货币结构重塑—负债结构/银行竞争—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均有效;金融数字化会增强货币结构重塑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银行收入多元化会减弱货币结构重塑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刚 许余洁
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将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和应用列入工作重点,并提出继续稳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可能很快推出,近期有报道称,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将参与其中,并有望首先在深圳、苏州等地落地。这些消息引起了普通公众、金融界和学术界对央行数字货币的强烈兴趣。放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法定数字货币》,是原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巡视员陈宝山先生和国际电
关键词:
法定数字货币 《法定数字货币》 稳步推进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郝鹏鹏 王彦博 杨璇
当前数字货币在全球发展得如火如荼,法定数字货币已进入深度探索阶段,非法定数字货币则更大程度上扮演着"投资品"的角色。针对非法定数字货币,从货币二像性的视角能够论述其并非泡沫,其合理性源于基于信用的价值产生机制。同时,非法定数字货币的信用价值来源于交易,并由该币种所覆盖的用户网络和所产生的交易量决定。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非法定数字货币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师秀霞
利用虚拟货币洗钱已成为洗钱的新手段和新趋势。虚拟货币由于存在交易的非面对面与匿名性、使用范围的广泛性、注资方式的多样性、获取现金的可能性、服务的分割性、交易的快捷性与不可撤销性、识别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的难度大、交易模式的复杂性等八个特点,因而具有较高的洗钱风险。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从采用风险为本方法的义务、尽职调查客户身份的义务、保存记录与报告可疑交易的义务等方面,向成员国提出了规制虚拟货币洗钱风险的建议。根据这些建议,我国应着手制定虚拟货币监管办法或者专门的虚拟货币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管理办法,建立虚拟货币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管理机制,明确规定虚拟货币管理商和交易商应履行建立反洗钱内部控制机制、保存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