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31)
2023(11435)
2022(9756)
2021(8903)
2020(7462)
2019(17045)
2018(16663)
2017(31858)
2016(17528)
2015(19788)
2014(19932)
2013(19776)
2012(18654)
2011(17077)
2010(17409)
2009(16501)
2008(16752)
2007(15468)
2006(13657)
2005(12218)
作者
(51430)
(43519)
(43308)
(41513)
(27364)
(20868)
(19907)
(16759)
(16434)
(15523)
(14764)
(14656)
(13890)
(13685)
(13675)
(13572)
(13270)
(12624)
(12566)
(12551)
(10819)
(10733)
(10508)
(9913)
(9844)
(9796)
(9747)
(9694)
(8812)
(8752)
学科
(74096)
经济(73984)
(53736)
管理(53081)
(40700)
企业(40700)
(32447)
方法(31032)
数学(27303)
数学方法(27044)
(23336)
农业(21577)
(20709)
中国(20099)
业经(19890)
地方(15915)
(14477)
(13720)
(13502)
贸易(13497)
(13267)
财务(13238)
财务管理(13196)
(13135)
(12813)
银行(12785)
企业财务(12501)
(12173)
(12073)
金融(12069)
机构
学院(259607)
大学(258426)
(107531)
经济(105091)
管理(97301)
研究(87859)
理学(83180)
理学院(82254)
管理学(80932)
管理学院(80440)
中国(67557)
(53554)
(53264)
科学(52322)
(49049)
(44538)
(41447)
中心(41426)
财经(41139)
研究所(39984)
业大(38759)
农业(37427)
(37040)
(34119)
师范(33805)
经济学(33715)
北京(33272)
(32218)
(31076)
经济学院(30505)
基金
项目(168432)
科学(132132)
研究(125772)
基金(121562)
(105114)
国家(104137)
科学基金(88451)
社会(81086)
社会科(76488)
社会科学(76465)
(66622)
基金项目(64354)
教育(57799)
(55440)
自然(54565)
自然科(53213)
自然科学(53195)
自然科学基金(52248)
编号(52184)
资助(48518)
成果(43774)
重点(38358)
(38142)
(36742)
课题(36255)
(36252)
(34774)
国家社会(33465)
(32989)
教育部(32803)
期刊
(126995)
经济(126995)
研究(76891)
中国(54719)
(50434)
(43288)
学报(40786)
科学(37602)
管理(33973)
农业(32708)
大学(31525)
学学(29903)
(27125)
金融(27125)
教育(26481)
业经(23321)
技术(21292)
财经(20771)
经济研究(18851)
(17796)
问题(17123)
(15051)
(14768)
技术经济(12497)
(12359)
理论(12162)
农村(11757)
(11757)
商业(11509)
经济问题(11309)
共检索到393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丽琴  
本文将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困境归结为法制悬浮、功利下沉和信任流失三方面。法制悬浮是国家法律制度在乡村社会中所面临的"嵌入不能"的尴尬,基层政权运作以及村级民主的实施均未能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功利下沉是基层干部以及农民的行事方式日趋功利化和策略化,追求短期效应和直接目的,尤其以乡村干部的维稳工作与草根农民的维权行为最为突出;信任流失是干群之间信赖感弱化,农民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被剥削感增强以及干部对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自我认同感下跌的状态。以上三重困境制约着乡村社会发展,阻碍基层治理转型,为此,政府应对六十余年"法律下乡"的实效以及多轮乡镇改革的负面影响进行审视和反思,还应对新时期农民的思想状态及其转变...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闫守轩  
乡村教育的"悬浮态势"是乡村教育在城市文明主导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整体性表现,表现在乡村教育在国家教育规划中的缺席、与本土文化的断裂、乡村少年身份认同的迷失及乡村教师脱离乡土的城市情结等,这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教育制度的失衡、乡村文化的虚化与受教育者个体精神价值的迷失等所致。提升乡村教育在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加强乡村本土文化与乡村教育的融合,立足乡村教育实施制度化改造,建立"平等且融合"的城乡教育交流机制,将乡村教育推向新的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永强   于水  
社会资本已成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破解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悬浮化”问题对加速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借助组织嵌入、资本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等方式重塑乡村社会治理格局,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大动能。然而,在与乡村多元力量动态博弈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与基层自治的间断张力、形式嵌入与实质融入的经营权衡、资本生产与农民群体的脱嵌遭遇、工商文化与小农文化的交织碰撞等复杂境况使得社会资本陷入角色悬浮、项目悬浮、制度悬浮、理念悬浮等脱嵌困境。为此,基于融合共生的发展导向,从激活共生单元协同力、加快形成共生意识、强化共生关系维系、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四个维度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共生新图景,推动社会资本从“脱嵌悬浮”向“融合共生”转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永强   于水  
社会资本已成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破解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悬浮化”问题对加速乡村振兴意义重大。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借助组织嵌入、资本嵌入、关系嵌入、文化嵌入等方式重塑乡村社会治理格局,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强大动能。然而,在与乡村多元力量动态博弈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与基层自治的间断张力、形式嵌入与实质融入的经营权衡、资本生产与农民群体的脱嵌遭遇、工商文化与小农文化的交织碰撞等复杂境况使得社会资本陷入角色悬浮、项目悬浮、制度悬浮、理念悬浮等脱嵌困境。为此,基于融合共生的发展导向,从激活共生单元协同力、加快形成共生意识、强化共生关系维系、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四个维度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共生新图景,推动社会资本从“脱嵌悬浮”向“融合共生”转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廖晓明  顾宇娇  李鲲  
农村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扎根基层的重要场域,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江西省三个省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特点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覆盖率高,但大多处于“空置”状态;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紧缺,且多数处于“悬浮”状态;农村社会心理服务存在“水土不服”现象,并未“下沉”到农民生活中。主要受三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定位、功能以及嵌入形式与村民接受的吻合程度的影响。对此,结合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以及风俗习惯,从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平台建设、服务内容以及工作模式方面提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晓玉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社会组织是乡村多元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治理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政策渊源,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在认可度、发展现状、参与度、服务形式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通过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大力发展内生型乡村社会组织、引导外生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大力推进乡村志愿服务发展等手段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丹   崔露元  
乡村生态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乡村生态治理面临生态理念认知“滞后”、产业转型“梗阻”及制度体系“失调”等现实窘境。因此,要从强化生态理念宣传、构建绿色智能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健全生态保护保障体系等角度协同发力,使生态理念宣传落实到基层,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完善乡村生态治理制度,实现乡村生态善治,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博琛  
加强基层治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根本要求。目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村民自治虚置、乡村文化衰弱、法治氛围未形成、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乡村文化认同感,并不断强化村民及基层组织干部的法律意识与生态意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微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微治理立足于乡村治理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因此,基于“制度与生活”理论视角,分析微治理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微治理有效应对村民自治下沉的制度环境,回应村民差异化的生活需求,及时处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微事务”。另一方面,微治理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构建“微共同体”“微网格”和“微组织”的内在要素,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再造、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资源整合。微治理重构乡村治理形式和内容,在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制度化的治理规则和“软硬兼施”的治理策略。微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能够提升村民主体性地位,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微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微治理立足于乡村治理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因此,基于“制度与生活”理论视角,分析微治理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微治理有效应对村民自治下沉的制度环境,回应村民差异化的生活需求,及时处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微事务”。另一方面,微治理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构建“微共同体”“微网格”和“微组织”的内在要素,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再造、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资源整合。微治理重构乡村治理形式和内容,在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制度化的治理规则和“软硬兼施”的治理策略。微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能够提升村民主体性地位,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婧雯  张子仪  
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了国家治理领域的主题词。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不仅包含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社会治理的中端构建,更包括基层治理的底部基础,而乡村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一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治理工程,对推进现代化治理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目前乡村治理中逐步出现的多元化趋势,使得多元主体治理模式得以形成,这种模式为乡村事务的治理提供了治理力量,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但也在乡村治理的实际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湖北省仙桃市七号村为例,追溯其多元主体模式形成的原因,从决策困境的角度剖析相关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为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荣君  秦烨  李小花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核心在于高效率的农产品向上流通。本文选取我国2010-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定量评价了电商下沉与农产品上行的耦合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农产品上行速度要明显滞后于农村电商下沉速度,导致电商下沉与农产品上行出现分异现象,这一问题在中西部地区更为凸显。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品牌价值以及政府调控对农产品上行能够产生正向边际影响,进而加速电商下沉与农产品上行的互动耦合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长健  李曦  
在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下,乡村治理的主体拓展至包括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农村社会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内的政府、农民、市场、社会等四维治理主体。随着治理环境多样、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关系多维,各主体间的利益协调关系也会变得更为复杂。多对利益关系间的交互形成了多种利益矛盾:社区自治与政府管理间的博弈、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抵牾、乡村治理文化与法律规则间的冲突。协调这些利益,单靠法律治理是不够的,需要将软法治理引入到乡村治理的实践中,选择自治、德治、法治相统一的治理价值,进而形成软法治理的双重参与机制、效力约束机制与耦合衔接机制,用以弥合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规制困境,进而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现。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李燕媛  张蝶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信息披露因能增强财务报告的有用性而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其信息鉴证却长期被忽视。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MD&A信息鉴证所面临的理论薄弱、制度缺失与实践缺位的三重困境;然后以德、美、英为代表对国外MD&A鉴证规范进行比较,总结其在内容、方式和特点方面的主要经验;最后就如何厘清和界定MD&A鉴证的基本概念,如何进行利益相关方的MD&A鉴证需求调查,如何制定MD&A鉴证指南或准则,以及如何循序渐进地发展MD&A鉴证实务提出了具体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莎  田莹莹  
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推进环境治理工作。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重视,各种突出环境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减污降碳为战略方向,通过协同治理实现绿色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要想克服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建立必要的减污降碳协同机制。本文从乡村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出发,探讨深层次原因,从科技赋能、推动城乡融合等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