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28)
- 2023(12837)
- 2022(11311)
- 2021(10482)
- 2020(8684)
- 2019(20253)
- 2018(20268)
- 2017(38678)
- 2016(21715)
- 2015(24458)
- 2014(24546)
- 2013(24380)
- 2012(22504)
- 2011(20403)
- 2010(20313)
- 2009(18173)
- 2008(17536)
- 2007(15097)
- 2006(13482)
- 2005(11489)
- 学科
- 济(84560)
- 经济(84403)
- 管理(62134)
- 业(54395)
- 企(44449)
- 企业(44449)
- 方法(40016)
- 数学(34613)
- 数学方法(34146)
- 农(23959)
- 学(23530)
- 环境(20529)
- 中国(20378)
- 地方(18746)
- 财(18710)
- 业经(18419)
- 农业(16000)
- 和(15476)
- 理论(14450)
- 划(14220)
- 贸(13548)
- 贸易(13544)
- 制(13269)
- 易(13039)
- 技术(12598)
- 资源(12106)
- 务(11552)
- 教育(11492)
- 财务(11462)
- 财务管理(11435)
- 机构
- 大学(309643)
- 学院(306950)
- 管理(122578)
- 济(113587)
- 经济(110922)
- 理学(106831)
- 理学院(105533)
- 研究(105310)
- 管理学(103463)
- 管理学院(102942)
- 中国(74761)
- 科学(71063)
- 京(66766)
- 农(56497)
- 所(54274)
- 业大(52210)
- 研究所(50415)
- 财(49330)
- 中心(47266)
- 江(44686)
- 农业(44569)
- 范(43202)
- 师范(42787)
- 北京(41671)
- 财经(40338)
- 州(38783)
- 院(38423)
- 经(36592)
- 师范大学(34805)
- 技术(33024)
- 基金
- 项目(220786)
- 科学(172263)
- 基金(158590)
- 研究(157559)
- 家(140245)
- 国家(139119)
- 科学基金(117906)
- 社会(96704)
- 社会科(91380)
- 社会科学(91351)
- 省(87656)
- 基金项目(85456)
- 自然(79292)
- 自然科(77296)
- 自然科学(77273)
- 自然科学基金(75839)
- 划(74599)
- 教育(71809)
- 资助(64958)
- 编号(64018)
- 成果(51499)
- 重点(50041)
- 部(47702)
- 发(47072)
- 创(45060)
- 课题(44446)
- 科研(42675)
- 创新(42103)
- 计划(42013)
- 大学(39969)
- 期刊
- 济(121976)
- 经济(121976)
- 研究(83713)
- 中国(56734)
- 学报(55199)
- 农(50388)
- 科学(50084)
- 管理(41516)
- 大学(40266)
- 学学(37843)
- 农业(35668)
- 财(34726)
- 教育(34618)
- 技术(26102)
- 融(20709)
- 金融(20709)
- 业经(20478)
- 业(18660)
- 图书(18232)
- 财经(18031)
- 经济研究(17583)
- 资源(17385)
- 科技(16429)
- 问题(15850)
- 版(15695)
- 经(15213)
- 业大(14775)
- 技术经济(14653)
- 理论(14590)
- 林业(13983)
共检索到4335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实 陈丽捷 洪宇 刘金福 阙翔 李意敏 何东进 赵婧雯
【目的】根据湿地“碳库”特征,构建湿地碳库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以长时间尺度观测数据为基础,评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为相关部门管理湿地碳库提供依据。【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对象,采用DPSIR模型,筛选出包括二氧化碳排放、碳储量在内的32个指标;结合专家法、熵权法等构建泉州湾湿地碳库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遥感技术、统计学方法,基于遥感影像、野外实测数据及政府公开数据评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识别出影响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2012—2021年泉州湾湿地碳储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碳储量最低,为168 221×10~6 t, 2020年碳储量最高,为654 463×10~6 t。生态始终处于较安全状态,生态安全最低值出现在2012年,为0.399,最高值出现在2021年,为0.451;驱动力指标、影响指标、压力指标、响应指标数值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状态指标数值以2015年为分界点,先增加后减少。【结论】利用与保护之间的长期博弈及湿地本身的脆弱性可能是导致泉州湾湿地碳储量和生态安全情况波动的主要原因。人均耕地面积、地表水资源量、单位GDP电耗、工业废水排放量、第一产业产值是近年泉州湾湿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小雯 郭精军
文章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模糊物元法探讨了2010—2019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并借助障碍度模型测度阻碍各省份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时间序列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在空间格局上,各省份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从“中游领先”到“下游超越”的演进格局;在障碍因素上,人均水资源量是流域沿线各省份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共同障碍因素,且不同省份的生态安全障碍因素亦具有区域异质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津 洪宇 林志玮 阙翔 刘金福 连海峰
【目的】为探究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及景观结构变化的原因,【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地物信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确定土地类型间数量转移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驱动力。【结果】(1)1990-2018年天然湿地面积占比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呈增加趋势;从景观水平看,湿地斑块分布呈规则化,聚拢程度减少,景观类型丰富。(2)红树林、互花米草群落动态度波动大,红树林面积比例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先减后增趋势;1990-2000年红树林主要向水域、养殖池转出,2010-2018年滩涂和互花米草群落转出为红树林。(3)2000年来,红树林面积大小与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关联性强,尤其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园林绿地面积影响较大。【结论】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呈恢复趋势,互花米草群落蔓延速率减缓,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该研究为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实践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金华 黄暾 李洪波
红树林湿地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淤泥质海岸或河口区潮间带,其在维护海岸生态平衡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但是,由于滨海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影响,红树林湿地发生明显变化,红树林结构和功能明显退化。本文以泉州湾为例,分析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影响因子,并提出开发与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
生态功能 红树林湿地 泉州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么泽恩 蔡海生 张学玲 曾珩 邵晖
以江西省浮梁县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景观格局3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采用CRITIC-TOPSIS模型研究2000~2018年浮梁县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分异状况,并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浮梁县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浮梁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小幅度下降的态势,在具体历程上经历了从较好到恶化再到恢复向好的一个过程。(2)浮梁县各乡镇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形成差异的原因也各有不同。较为良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中北部,较差的地区呈现围绕县城区聚集的特点,蛟潭镇、湘湖镇两地呈现出特殊性。(3)浮梁县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受到多种障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不同时间节点,障碍因素与作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关系较为复杂。水网密度、地形位指数、水土协调指数、人均耕地面积4项障碍因素对浮梁县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较为突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立江 汪景宽 裴久渤 李双异 安婷婷
研究目的:从影响耕地地力的土壤管理、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剖面性状、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等6个方面选取13个评价指标对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进行障碍因素诊断,为今后定量化分析耕地地力障碍因素提供方法。研究方法:该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等方法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对影响该区域耕地地力的障碍因素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1)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地力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其中以中等地(四、五、六、七等地)为主,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64.47%;其次为高等地(一、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立江 汪景宽 裴久渤 李双异 安婷婷
研究目的:从影响耕地地力的土壤管理、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剖面性状、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等6个方面选取13个评价指标对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进行障碍因素诊断,为今后定量化分析耕地地力障碍因素提供方法。研究方法:该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等方法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对影响该区域耕地地力的障碍因素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1)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地力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其中以中等地(四、五、六、七等地)为主,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64.47%;其次为高等地(一、二、三等地),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28.31%;低等地(八、九、十等地)最少,只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7.22%;(2)对研究区评价指标体系中耕层厚度、有机质、有效磷、pH、灌溉能力、排涝能力6个指标进行障碍度分析,发现除有效磷和pH对耕地地力障碍作用不明显外,其他因素均有明显障碍作用,且障碍程度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论:(1)通过对研究区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对东北典型黑土区的耕地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分布特征上有了全面掌握,为今后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2)障碍度模型的引入为分析影响耕地地力的障碍因素提供了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为耕地地力保护和提升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男男 郑华伟 张兰 刘友兆
本文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四个层面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了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994-1999年为波动阶段;2000-2003年为平稳阶段;2004-2008年为上升阶段;(2)1994-2008年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主要为人均耕地、劳力投入、复种指数、地均产量、劳均产值和非农指数。从长远来看,人均耕地和劳力投入的障碍度呈上升趋势,非农指数的障碍度呈下降趋势。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耕地资源集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敦平 叶岩松 姚旭敏 刘璇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从农产品产业体系振兴、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振兴以及农业支撑产业体系振兴3个维度构建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2013~202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市乡村产业振兴水平,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地区乡村产业振兴障碍因子。研究表明:2013~2022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产业振兴整体水平相对不高,综合得分位于0.2~0.4区间波动,但呈现上升态势。淮河生态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之间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差异与维度差异,空间上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凹型分布特征。三大维度中,农产品产业体系振兴与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振兴综合得分均值相对较高,但农业支撑产业体系振兴综合得分均值较低。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得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能源投入与支撑能力不强以及新型业态培育不足是制约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因素。从加强沿淮城市跨区域协同、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能源革命及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子璇 史达 马淑花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科学衡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厘清影响其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次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测算,并在方法层面对现有的静态测算模型进行动态化创新,定量测度2000—2020年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科学度量其空间演化格局,并识别影响其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旅游经济综合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2)中国生态系统服务有一定的改善,整体呈现增长态势,表现出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3)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长期处于高水平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效应稳步增强,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极核特征明显;4)旅游经济效益、支持服务、旅游经济规模和调节服务是制约旅游经济与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生态系统服务 耦合协调 障碍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柳坤 刘毅 冯鹏飞
从制度环境、技术供给、服务效能及要素融合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35个中心城市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主要结论为:中心城市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水平普遍提升,城市间差异扩大。北京、广州、深圳及长江经济带中下游核心城市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要素市场高速发展的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北京、深圳、上海、西安及成都构成的菱形区域。制度环境和服务效能的障碍明显改善,技术供给是中心城市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技术供给质量对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约束突出。最后,对不同障碍类型城市提出优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柳坤 刘毅 冯鹏飞
从制度环境、技术供给、服务效能及要素融合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35个中心城市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主要结论为:中心城市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水平普遍提升,城市间差异扩大。北京、广州、深圳及长江经济带中下游核心城市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要素市场高速发展的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北京、深圳、上海、西安及成都构成的菱形区域。制度环境和服务效能的障碍明显改善,技术供给是中心城市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技术供给质量对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约束突出。最后,对不同障碍类型城市提出优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玉 杨庆媛
耕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自然资源,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2个方面分析了实现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将我国耕地划分为四大类,同时,探讨了各种耕地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耕地 可持续利用 障碍因素 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妍芳 裴久渤 张立江 汪景宽
[目的]以土壤类型为基础,选取土壤管理、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剖面性状、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等6个方面14个指标对辽宁棕壤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在分析主要障碍因素基础上,根据障碍因素组合类型的不同对辽宁棕壤耕地进行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分区。[方法]采用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利用障碍度模型对辽宁棕壤耕地质量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分析棕壤耕地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分区。[结果](1)辽宁棕壤耕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分别占棕壤耕地总面积的21.49%、59.18%和19.33%,耕地质量等级以中等地为主;(2)障碍因素组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艳 郭继远
苹果问题是目前陕西广大果农和政府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一方面通过陕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分析可发现陕西苹果确实有比较优势,但是在新贸易条件下,如果不能改变仅依靠资源求发展的状况,陕西充其量只是苹果产业链条的一个末梢,一个提供原材料的基地;另一方面通过对陕西苹果产业发展障碍因素的分析,提出发展对策建议,力求为陕西苹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