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93)
2023(7196)
2022(5892)
2021(5477)
2020(4145)
2019(9402)
2018(9116)
2017(16524)
2016(8892)
2015(9433)
2014(9024)
2013(8696)
2012(8134)
2011(7236)
2010(7129)
2009(6267)
2008(5923)
2007(5079)
2006(4545)
2005(4050)
作者
(25120)
(21193)
(20675)
(19881)
(13124)
(10276)
(9418)
(8114)
(7970)
(7328)
(7261)
(7124)
(6931)
(6632)
(6436)
(6349)
(6154)
(6121)
(6010)
(5779)
(5186)
(4997)
(4896)
(4787)
(4729)
(4715)
(4590)
(4574)
(4225)
(4131)
学科
(35247)
经济(35227)
管理(23144)
(16777)
地方(14498)
环境(12689)
(12624)
(11783)
企业(11783)
(9499)
方法(8929)
中国(8778)
农业(8646)
业经(8082)
数学(7669)
数学方法(7482)
生态(7299)
(7012)
地方经济(6903)
资源(6718)
(6151)
(6079)
贸易(6073)
(6039)
(5942)
(5829)
规划(5206)
(5199)
金融(5196)
(5072)
机构
学院(116086)
大学(112325)
研究(44237)
(42482)
经济(41391)
管理(40559)
理学(34550)
理学院(34000)
管理学(33300)
管理学院(33085)
中国(32490)
科学(30084)
(24687)
(22438)
(22106)
中心(20599)
研究所(20495)
业大(19731)
(18385)
(18361)
师范(18205)
(17781)
农业(17329)
(17230)
北京(15517)
(14937)
师范大学(14792)
(14377)
科学院(14159)
财经(13913)
基金
项目(85971)
科学(66915)
研究(62380)
基金(60222)
(54085)
国家(53619)
科学基金(45353)
社会(38559)
社会科(36385)
社会科学(36373)
(35493)
基金项目(32908)
自然(29901)
(29713)
自然科(28998)
自然科学(28989)
自然科学基金(28400)
教育(26449)
编号(25409)
资助(22566)
(20837)
重点(20099)
成果(18952)
课题(17917)
(17736)
创新(16616)
(16588)
计划(16349)
发展(16287)
科研(16114)
期刊
(53158)
经济(53158)
研究(32534)
中国(23121)
(20766)
学报(19880)
科学(18544)
大学(14648)
农业(14373)
学学(13911)
管理(13267)
(12625)
教育(12356)
资源(10227)
业经(9910)
(9867)
金融(9867)
技术(9288)
(7981)
经济研究(7639)
问题(6727)
(6643)
(6545)
科技(6310)
林业(6104)
图书(5469)
现代(5423)
财经(5422)
生态(5389)
业大(5325)
共检索到173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解晨   周建妤   姜群鸥   肖辉杰   辛智鸣  
沿黄荒漠绿洲区景观格局构建及优化对防治土地荒漠化、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磴口为研究区,分析2005—2020年磴口景观类型时空演变特征,结合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电路理论和水文分析法综合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利用重力模型和景观连接度指数判断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重要性,构建磴口荒漠绿洲区景观格局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2005—2020年磴口主要植被景观中,耕地规模最大且持续扩张,草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林地则持续缩减;2)识别出重要草地生态源地8块,重要生态廊道99条和重要生态节点345个。以耕地和草地类型为主,均位于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3)提取出需重点优化生态障碍点面积159.83 km~2,需重点优化生态夹点面积81.18 km~2,分别位于研究区西北部和中部区域;4)最后,从维持南部并扩大西北部生态源地规模、打通并优化重要林草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生态障碍点和生态夹点等多方面提出荒漠绿洲区景观格局优化建议。本研究可为荒漠绿洲区生态环境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岩  陈紫园  
评价道路生态廊道的生态位适宜度,可为确定各类景观面积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优化道路生态廊道的景观格局。本次研究区为近郊型道路353省道(仪征段)两侧各1km范围的生态廊道,道路绿化景观有机拓展和融入周边的农田、湿地、丘陵和乡村,形成景观、产业、旅游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是一条以线带面、综合规划的道路生态廊道建设综合体。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通过建立生态涵养、旅游经济、农业生产三个方面相关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和模型,对研究区各区段的功能定位进行量化赋值研究,取其最大赋值作为该区段的主要功能发展方向,并由此确定景观的面积、布局和内容,实现景观格局的科学优化配置,促进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鄢涛  李芬  彭锐  
研究以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为例,应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计算,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特征进行度量和分析,利用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值提取城市绿心。结果表明,红格镇不同的用地类型其景观指数特征具有较大差异,而土地利用开发多元化活动逐渐改变和影响当地的景观格局特征。当地绿色带状廊道主要由绿色河流廊道构成,绿带具有长度短,间断多,连接度低等特点。采用城市生态建设的微循环理论中的微绿地措施,提出了社区住宅立体绿化;调整乔灌木的配比,提升林木郁闭度;建立街区公园,公共开放空间遮荫;道路低冲击设计措施;斑块之间的廊道连接与网络化等具体建议,为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建设提供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健生  马洪坤  彭建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综合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生态资源并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在生态功能节点识别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根据耗费距离模型,生成生态功能耗费表面,并进行最短路径网络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核心斑块、关键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的生态阻力值,林地阻力最小,且远小于其他景观类型生态阻力值;生态功能耗费梯度表面的分布呈现围绕生态功能节点向周围辐散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较西部西南部建成区低;核心斑块的大小和形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较大的斑块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且对应的节点级别较高;所识别的关键廊道共有4条,空间位置大体上落在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羊台山向塘朗山的廊道外缘与基本生态控制线存在冲突,需要对该区域加以管控。建议一方面适时调整生态控制线范围并将冲突部分纳入生态控制线之内,另一方面对该地区进行必要的监管和保护,防止受到进一步破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干晓宇  陈一  周波  
为更好地理解河流廊道对城市景观生态的意义,研究计算了四川省邛崃市景观类型多样性空间聚类特征和河流廊道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Getis-Ord Gi*显示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多样性存在高值聚类区,其形状与研究区河流廊道分布格局近似。(2)河流廊道主要与农田和林地景观毗邻,其两侧300m缓冲区内主要景观类型为农田和林地,且林地破碎度小;而道路廊道主要与农田和建设用地毗邻,其两侧缓冲区内主要景观类型为农田和建设用地,其景观更为破碎化。(3)地形因素对研究区西部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影响较大,景观类型多样性统计热点区域分布于西部河流台地。邛崃市河流廊道在提高该地区土地利用景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京京  李建东  刘惠  韩振华  
将GIS应用于沈阳市生态廊道景观格局研究。首先根据沈阳市廊道特点,将廊道划分为:道路廊道、河流廊道和生态廊道;然后利用GIS技术处理基础资料,获取沈阳市各类型廊道现状图;在此基础上,从廊道的一般特征和网络结构特征两方面对沈阳市的生态廊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廊道中道路型生态廊道的长度为163.36km、面积为12.49km2,河流型生态廊道比较缺乏,其长度是32.91km,仅为其他类型生态廊道总长的20%,其密度仅为生态廊道总密度的16.95%。沈阳市生态廊道已初步建立了生态廊道景观网络骨架,但是建设率较低,在各廊道类型中生态廊道所占比例较小,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均不高,不利于城市生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魏伟  石培基  雷莉  周俊菊  颉斌斌  
论文以石羊河流域武威、民勤绿洲为研究区域,在Arc GIS 10.0、Arc View 3.2软件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技术支持下,采用干扰度指数、景观脆弱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等指数,并通过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度之间的关系,将各景观指数进行栅格叠置运算,从而构建生态风险度,在此基础上,利用GIS局部空间统计方法研究分析了绿洲区景观结构格局和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聚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城乡用地快速扩展的同时,耕地和草地景观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优势景观类型由耕地、草地向耕地和建设用地转变;2武威绿洲生态风险经历了从较高到中度的转变,生态风险整体趋于好转,而民勤绿洲生态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学龙  叶秀英  赵小敏  聂兵兵  饶继发  
以南昌市新建区为例,总体按照“源地识别—廊道构建—生态网络优化”的主线展开,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指数模型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重力模型等方法进行廊道构建,并对生态网络格局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核心区、岛状斑块、孔隙、边缘区、环岛区、桥接区、支线七类景观空间用地中核心区面积最大,为880.62 km~2,占自然景观面积的73.99%;(2)生态源地共18处,总面积为750.60 km~2,占核心区的85.24%,主要分布为北部鄱阳湖区域、中西部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周边区域,源地类别上主要分为水域和林岭,生态源地之间连通性较好、生境质量较好;(3)阻力呈现由中部向北部、南部减少的趋势,中部阻力最大,由于城市开发建设人类活动以及山体高程影响,对于生物物种的流动产生一定的阻力作用;(4)构建153条生态廊道,总体分布于中部、西南以及北部区域,其中重要生态廊道为52条,基本串联各重要生态源地;(5)构建“2+7”生态核以及“蓝绿”双带,实现山水环抱、山水共融的生态网络格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建丽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勒克  
绿州—荒漠交错带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带 ,由于其自然系统发育的先天不足 ,加上人类的开发活动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进一步加剧 ,已成为影响绿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于田绿洲为例 ,通过分析于田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开发利用现状 ,提出相应的交错带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和保护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聪慧  马彩虹  滑雨琪  杨航  刘园园  
【目的】探究荒漠绿洲三生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本文以1990—2020年黄河上游荒漠绿洲区——银川市为例,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当量因子的系数修订方法,建立了银川市与全国ESV当量因子的系数关系,分析了ESV对三生用地时空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结果表明:(1)生态用地在银川市三生用地中比例最高,但研究时段内有所降低,由1990年的69.49%下降为2020年的57.68%,同期,生产用地稳中有增,由28.54%提升为32.52%,生活用地扩张迅速,由2.37%提升为9.81%;生活用地动态度变化剧烈,生产用地与生态用地动态度渐趋平缓。(2)1990—2020年ESV总量增加了38423.65万元,生态用地质量提升对ESV的增加效应大于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扩张导致的ESV降低效应;结构上,调节服务对ESV的贡献最大且持续提升,比例从1990年的82.29%增为2020年的83.76%,其他服务比例均有所降低。(3)城市扩张、能源基地建设、移民迁入等因素是导致ESV下降的重要原因,导致城区、宁东能源基地和重点移民迁入区ESV降低;生态建设是ESV的提升主因,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黄河生态带核心区以及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等区域的ESV增加明显。【结论】今后发展中,需要提升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的效率以降低其扩张速率,以降低挤占生态用地的压力,同时,需要持续改善生态用地质量,以促进荒漠绿洲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坤  蔡永立  郭纪光  左俊杰  
绿色河流廊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提高景观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崇明岛为例,探讨绿色河流廊道景观格局定量研究的方法,针对绿色河流廊道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绿色河流廊道建设建议。利用GIS处理河流廊道基础数据,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景观格局指数为依据,从崇明岛绿色河流廊道景观构成和廊道网络结构两方面详细分析崇明岛内各行政区域的不同绿色河流廊道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绿色河流廊道总长为952.26 km,廊道建设率基本在80%以上;绿色河流廊道普遍较窄,平均宽度仅为9.96 m,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崇明岛绿色河流廊道比较缺乏,总密度仅...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宣功巧  
为了更有效地布局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最大地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的分析,并且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在进行绿地斑块规划时,绿地斑块的数量越多、斑块越大、斑块之间的连接度越大,则生态效益越高;此外,紧凑或圆形的斑块在保护内部资源方面具有最高效率;在进行廊道规划的时候,需特别强调它在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态廊道根据主要功能的不同,分为河流保护型、生物保护型、环境防护型和游憩使用型等4种,从而确定不同廊道的宽度和廊道中植被的分布。参8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浩天  姜云璐  曹月娥  贺忠发  赵敏  许仲林  
【目的】探究喀什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和绿洲区永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方法】以我国典型的干旱绿洲区——喀什地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模型和景观连接度对生态源地进行分析与确定,应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和重力模型对连接各生态源地的生态廊道进行识别与分析,结合生态断裂点识别和生态网络分析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提升。【结果】(1)喀什地区生态斑块面积占比较高,有较好的生态安全基础,但斑块数量多、面积差异大,导致生态斑块破碎度大,有较大的生态安全隐患;(2)生态斑块、生态源地及核心生态源地的分布形成明显的差异性分区,最终确定出16块核心生态源地;(3)识别出66条总长为5693.356 km的生态廊道,其连通生态源地的作用较好,能满足连通层次的安全;(4)提出“一源、一廊、两区、两带、三核、三轴”的生态安全格局,为生态安全保护提供选择的优先级。【结论】喀什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修复对区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翁毅  张灵  周永章  
以广州环城高速包括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66、1979、1988、1999、2002、2005年中心城区地图数据和GIS技术,研究人工廊道效应与城市建成区景观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人工廊道与建成区景观在数量上呈二次曲线关系;②人工廊道与建成区景观的变化具有非同步性和一致性;③人工廊道效应明显影响着建成区景观的梯度分异,且常常呈定向扩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邵国权  许吉仁  戴文婷  宋丽娜  董霁红  
以南京市1990、2000和2010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RS、GIS技术,揭示南京市20年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通过生态源点信息提取、最小累计距离耗费模型,构建南京市廊道生态网络。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南京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在斑块类型尺度水平上表现为农田面积大量减少、破碎程度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趋向集聚化发展,林地面积增加、斑块形状复杂化,水体景观比例先减后增、形状趋于规则化。在景观尺度水平上表现为景观整体多样性、破碎程度增加,自然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强,各景观类型斑块形状相似化发展;②在累计耗费距离大的源地间构建垫脚石,可以有效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