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62)
2023(5183)
2022(4597)
2021(4118)
2020(3706)
2019(8340)
2018(8202)
2017(15154)
2016(8613)
2015(9739)
2014(9534)
2013(9602)
2012(9071)
2011(8344)
2010(8388)
2009(7615)
2008(7445)
2007(6510)
2006(5895)
2005(5254)
作者
(31521)
(26501)
(26497)
(24790)
(16873)
(13023)
(11692)
(10467)
(10246)
(9572)
(9225)
(8926)
(8917)
(8738)
(8590)
(8288)
(8154)
(7873)
(7813)
(7660)
(6942)
(6751)
(6515)
(6118)
(6098)
(6092)
(5763)
(5689)
(5679)
(5541)
学科
(35997)
经济(35961)
管理(19917)
(19395)
方法(16926)
数学(15096)
数学方法(14934)
(14813)
企业(14813)
(12160)
(9717)
地方(8971)
中国(7681)
(6905)
贸易(6900)
(6683)
农业(6677)
(6636)
业经(6477)
环境(5968)
(5135)
地方经济(4939)
(4899)
理论(4851)
(4600)
技术(4548)
(4491)
关系(4453)
资源(4357)
(4064)
机构
大学(130954)
学院(128751)
研究(55086)
(46459)
经济(45411)
管理(42654)
科学(41023)
(40476)
中国(37544)
理学(37215)
理学院(36584)
管理学(35569)
管理学院(35375)
农业(33063)
(32313)
业大(30358)
研究所(30297)
(29775)
中心(22793)
农业大学(21584)
(20744)
(20667)
(19847)
(19364)
科学院(19304)
(18712)
北京(18382)
(17994)
实验(17779)
(17217)
基金
项目(95866)
科学(72590)
基金(68988)
(67173)
国家(66698)
研究(57577)
科学基金(52860)
自然(39391)
自然科(38374)
自然科学(38354)
(38002)
自然科学基金(37674)
基金项目(36878)
社会(34472)
(34395)
社会科(32587)
社会科学(32574)
资助(28620)
教育(25882)
计划(23388)
重点(23307)
科技(22077)
(21151)
编号(20407)
(20033)
(19488)
科研(19486)
创新(18382)
(18013)
(17532)
期刊
(49204)
经济(49204)
学报(37365)
(35735)
研究(32917)
科学(29737)
中国(28171)
大学(25027)
农业(24630)
学学(24135)
管理(14936)
(14266)
(12871)
业大(11747)
教育(10838)
农业大学(9839)
资源(8806)
(8625)
技术(8309)
林业(8158)
经济研究(7950)
(7805)
金融(7805)
中国农业(7788)
科技(7512)
财经(7379)
业经(7257)
自然(6928)
问题(6722)
(6456)
共检索到188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沈阿林  王永歧  张学斌  刘春增  
采用15N示踪和模拟土柱技术,对不同透水性土壤施用氮肥后水稻生育和氮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透水速率以20~30mm/d对水稻生育最为有利,完全不渗漏和透水速率超过40mm/d时,水稻分蘖明显减少,收获期干物质积累和子实产量仅为适宜透水率时的66 7%~93 4%和65 2%~93 8%。土壤透水性强烈影响水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土壤透水率在20~30mm/d时,水稻对氮的利用率超过60%,而不透水土壤和严重渗漏土壤的水稻对氮肥利用率仅为32 6%~44 1%,损失率达30 8%~46 0%。稻作期间田面水层和0~5cm土层pH与土壤透水率呈负相关,排水不良易引起氨挥发。日渗漏20~3...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园园  张桥  孙永健  殷尧翥  刘芳艳  马鹏  马均  
在川西平原稻油轮作典型的砂质壤土区,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灌溉方式(淹灌和有氧灌溉)和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的3因素裂区试验,分析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氮素积累、结实期(抽穗和成熟期)氮素转运与利用、稻谷产量及成熟期稻田耕层(0~20 cm)土壤脲酶活性、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氮素利用和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控作用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的,同一水氮管理下,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氮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7%~32.9%和7.5%~45.3%,增产7.3%~18.5%,各生育期的平均土壤脲酶活性提高4.8%~9.7%;同一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处理下,相比于淹灌处理,有氧灌溉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并能提高多数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及脲酶活性;同一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产量、各器官(除2017年成熟期的穗外)和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及抽穗至成熟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土壤脲酶活性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先增加,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最高,继续增加施氮量,这些指标反而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有氧灌溉与配施150 kg/hm~2氮肥的综合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结实期土壤耕层脲酶活性,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从而促进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园园  张桥  孙永健  殷尧翥  刘芳艳  马鹏  马均  
在川西平原稻油轮作典型的砂质壤土区,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灌溉方式(淹灌和有氧灌溉)和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的3因素裂区试验,分析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氮素积累、结实期(抽穗和成熟期)氮素转运与利用、稻谷产量及成熟期稻田耕层(0~20 cm)土壤脲酶活性、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氮素利用和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控作用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的,同一水氮管理下,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氮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7%~32.9%和7.5%~45.3%,增产7.3%~18.5%,各生育期的平均土壤脲酶活性提高4.8%~9.7%;同一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处理下,相比于淹灌处理,有氧灌溉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并能提高多数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及脲酶活性;同一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产量、各器官(除2017年成熟期的穗外)和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及抽穗至成熟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土壤脲酶活性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先增加,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最高,继续增加施氮量,这些指标反而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有氧灌溉与配施150 kg/hm~2氮肥的综合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结实期土壤耕层脲酶活性,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从而促进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永美  丁艳锋  王强盛  李刚华  吴昊  袁奇  王惠芝  王绍华  
【目的】探讨起身肥对移栽后水稻根际土壤氮素分布与利用的改善作用,为氮肥的精确合理施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宁粳2号为材料,通过塑盘穴播育秧带土、带肥移栽,研究不同起身肥水平下植株周围土壤矿质态氮浓度的时空变化及起身肥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施起身肥后均能显著提高移栽后水稻根际土壤氮素浓度。随移栽后时间推移,距植株1 cm处土壤氮素浓度呈下降趋势,而距植株4和7 cm处土壤氮素浓度呈先升后降态势。与非起身肥处理相比,起身肥能够极显著地促进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水稻吸氮量、基蘖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以施适量起身肥处理最高。其基蘖氮肥利用率高达27.17%,比非起身肥处理高15%,差异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万淑红  田应兵  许昌雨  任东宜  
【目的】探讨不同氮素调控方式下黄华占的氮素吸收与利用特征,对于黄华占的氮素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常规施氮(180 kg/hm~2)和减量施氮(135 kg/hm~2)2个水平以及不同的基、蘖、穗肥比例,研究施氮量和施氮比例对植株含氮率、氮在植株体内的分布特征、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黄华占整个生育期间含氮率的大小顺序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齐穗期>灌浆期>成熟期,与生育进程一致;与常规施氮相比,减量施氮水平下,基、蘖、穗肥比例为4∶1∶3时黄华占的产量最高(7541.11 kg/hm~2),较其它处理增产7.98%~15.88%且差异显著,总生物量、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常规施氮水平下,不同氮素调控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变化范围为31.63%~35.40%,而减量施氮水平下不同氮素调控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变化在36.68%~48.33%。【结论】在氮肥总量适当减少、确保获得适宜有效穗数的前提下,基、蘖、穗肥比例为4∶1∶3时,有利于改善黄华占生长中后期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量,提高氮素利用率,为获得高产提供保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新红  刘凯  徐国伟  王志琴  杨建昌  
 以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不同氮素水平和土壤水分对水稻养分吸收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器官的N,P含量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水层灌溉下各器官的N,P含量较节水灌溉的高,节水灌溉下营养器官的转运率高,K含量在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氮素水平与节水灌溉对稻米的碾米品质无显著影响,垩白米率和垩白度随氮素和土壤水分的增加而提高;蛋白质含量与施氮水平呈正相关,在相同氮素水平下,节水灌溉的蛋白质含量较水层灌溉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与蛋白质相反;在氮素水平为300和450kg/hm2时,节水灌溉与水层灌溉的产量间无显著差异;节水灌溉的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均高于水层灌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建文  鲍士旦  史瑞和  
通过盆载试验研究了6种含钾量差异较大的土壤的供钾特点,并对4个水稻品种和3个啤酒大麦品种的吸钾特性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稻、麦吸收钾中层间钾所占比例较大,其中又以1mol L~(-1)HNO_3煮沸一次不能提取的钾为主,占总吸钾量的70%~100%.单季水稻吸钾量约为大麦的2倍.杂交稻汕优63根系发达,吸钾量比常规稻多1/4,常规稻品种间及大麦品种间吸钾量差异较小.最后产量杂交稻汕优63明显高于常规品种,矮秆多蘖品种 IR_(30)对缺钾不敏感,其余品种较敏感,因此在生产上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作物品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关彦斌  李景庆  赵光明  孔永健  陈建国  
针对传统的非透水性路面的生态性缺陷,探讨透水性路面在改善城市交通噪声,减小城市地表径流,涵养地下水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有效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淡水资源缺乏及城市防洪等方面的生态优势。通过对透水性路面在吸声降噪及透水性方面的研究,为探讨透水性路面的环境效益指标,透水性路面的环境效益优化设计及其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娜  杨志远  代邹  孙永健  徐徽  何艳  严田蓉  蒋明金  郭长春  王春雨  马均  
【目的】探究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关系的规律,明确水稻高产根系形态特征,提出相应的水氮优化管理措施。【方法】2013年以氮高效品种川农优498和氮低效品种川优6203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穗肥运筹比例的裂区试验;2014年以相同试验材料进行穴苗数和促花肥、保花肥配比的裂裂区试验;2015年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试验材料,进行水分管理方式和氮肥施用模式的裂裂区试验;分别以上述3个大田试验获得的产量、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相关指标为样本,通过计算方差膨胀因子诊断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平平  周娟  李艳芳  唐琨  易镇邪  屠乃美  
为研究酸化土壤对晚稻根系活力、吸收面积、POD与SOD活性等根系生理特性指标以及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指标的影响,探讨酸化土壤影响晚稻氮素利用效率的途径,以前期试验筛选出的7个具有不同氮素敏感性的酸性敏感型晚稻品种为材料,在湖南长沙县不同酸度大田开展了试验。结果表明:酸化土壤使各品种根系活力、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与POD活性降低,但下降的程度与品种氮素敏感类型有关,一般氮素敏感型品种极显著下降,氮素中间型品种显著下降,而氮素迟钝型品种下降不显著;酸化土壤使各品种孕穗期和齐穗期根系SOD活性极显著下降,但对灌浆期根系SOD活性影响不明显;各品种在酸化稻田上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氮肥效率和氮生...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延迪  王智  郝建勋  何祖兵  邢若男  王士宁  张一峰  刘侯俊  
镁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稻田土壤中镁的丰缺状况以及对水稻供应的能力鲜见报道。为了解辽宁省水稻种植区土壤和水稻植株镁素丰度状况、分布情况,探明土壤交换性镁与土壤物理化学因子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在辽北、辽中、辽南、辽东和东南沿海4个水稻种植区选取60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并采集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样本,测定土壤交换性镁和土壤基本理化指标(pH值、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采集水稻茎叶、籽粒样本,测定茎叶和籽粒中镁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水稻种植区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高达520.4mg·kg~(-1),其中辽南地区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显著高于辽中、辽北以及辽东和东南沿海地区。辽宁省水稻种植区水稻茎叶镁平均含量为0.227%,其中辽南、辽东和东南沿海地区水稻茎叶中镁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辽北和辽中地区。水稻籽粒镁平均含量为0.030%,4个水稻种植区水稻籽粒镁平均含量没有显著差异。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交换性镁与对应土层中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碱解氮呈极显著负相关,20~40cm土层土壤交换性镁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与水稻茎叶镁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体来看,辽宁省水稻种植区大部分土壤镁含量较高,处于丰富水平。建议在镁含量较低的土壤上,通过土壤施用镁肥或者叶面喷施镁肥的方式,为水稻补充镁素营养。研究结果可为辽宁省水稻种植区合理施用镁肥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昌全  曾莉  卢俊宇  曾守鲁  张显仲  宋斌  李廷轩  张仁绥  
研究了淹水、田间持水量、60%田间持水量3种水分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状况、蒸散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与水稻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水稻蒸散量在淹水条件下为605毫米,60%~8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为347毫米,孕穗期和灌浆期日蒸散量大。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以下时,土壤中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而水稻体内缺乏硝酸还原酶,这是造成水稻氮素营养障碍的重要原因。脯氨酸可作为水稻受水分胁迫的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立军  桑大志  刘翠莲  王志琴  杨建昌  朱庆森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 63为材料 ,对不同氮肥管理的农艺和经济表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未施氮肥 (空白区 )的产量为 6.8~ 7.4t·ha- 1,表明试验田背景氮颇高。与农民习惯施肥法 (氮肥 2 40kg·ha- 1)相比 ,改良的农民施肥法 (农民习惯施氮量的 70 % )、实时氮肥管理 (依据叶绿素仪测定值进行的施肥方法 )和实地氮肥管理(施氮时期、施氮量和叶绿素仪测定值相结合的施肥方法 )分别增产 9.2 %~ 10 .3 %、3 .3 %~ 7.0 %和 8.9%~ 9.3 % ,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110 .5%~ 13 5.6%、2 0 4.3 %~ 2 97.0 ...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建华  丁艳锋  王强盛  刘正辉  李刚华  乔晶  刘杨  王绍华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在等氮量条件下设麦秸半量还田、麦秸全量还田和全施化肥(对照)3种处理,研究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构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还田初期,两个麦秸还田处理平均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分别比对照降低4.2%和19.8%,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土壤矿质氮含量较对照降低3.8%,导致拔节前水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降低;还田后期,土壤矿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7.4%、10.4%、6.2%、4.5%,麦秸还田后根系伤流速率增加19.9%,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30.1%,氮肥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