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72)
- 2023(14819)
- 2022(12731)
- 2021(11909)
- 2020(10197)
- 2019(23784)
- 2018(23056)
- 2017(42969)
- 2016(23445)
- 2015(26643)
- 2014(26486)
- 2013(26062)
- 2012(24191)
- 2011(21823)
- 2010(21636)
- 2009(20005)
- 2008(19721)
- 2007(17110)
- 2006(14453)
- 2005(12700)
- 学科
- 济(104887)
- 经济(104798)
- 管理(63522)
- 业(62108)
- 企(49983)
- 企业(49983)
- 方法(49290)
- 数学(44164)
- 数学方法(43518)
- 农(26878)
- 财(25233)
- 地方(25114)
- 中国(25075)
- 贸(21770)
- 学(21767)
- 贸易(21761)
- 易(21176)
- 业经(20767)
- 农业(18170)
- 制(15918)
- 技术(15394)
- 和(15026)
- 环境(14923)
- 务(14796)
- 财务(14743)
- 财务管理(14704)
- 出(14236)
- 理论(14169)
- 地方经济(14154)
- 企业财务(13905)
- 机构
- 学院(333294)
- 大学(332597)
- 济(138448)
- 经济(135732)
- 管理(129179)
- 研究(114299)
- 理学(112648)
- 理学院(111311)
- 管理学(108936)
- 管理学院(108343)
- 中国(84453)
- 科学(72767)
- 京(69639)
- 财(60564)
- 所(57705)
- 农(57684)
- 中心(53341)
- 研究所(52953)
- 业大(51727)
- 江(48956)
- 财经(48866)
- 农业(45452)
- 经(44455)
- 范(43904)
- 师范(43426)
- 北京(43016)
- 经济学(42819)
- 院(42043)
- 州(39025)
- 经济学院(38940)
- 基金
- 项目(234730)
- 科学(186360)
- 基金(172650)
- 研究(165594)
- 家(152284)
- 国家(151143)
- 科学基金(129908)
- 社会(105662)
- 社会科(100489)
- 社会科学(100462)
- 省(92031)
- 基金项目(91553)
- 自然(86543)
- 自然科(84524)
- 自然科学(84505)
- 自然科学基金(82950)
- 划(78342)
- 教育(76089)
- 资助(70653)
- 编号(65598)
- 重点(53759)
- 成果(51575)
- 发(51544)
- 部(51349)
- 创(48894)
- 科研(45920)
- 创新(45828)
- 课题(45192)
- 国家社会(44509)
- 计划(44203)
共检索到479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雁飞 万子捷 廖双红
利用2002、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算了沿海出口驱动型产业转移总体规模及比重、区域间产业转移规模及空间格局,以及行业区域间转移规模及特征,为判断外向型产业转移规模及空间特征提供依据。研究表明:①目前沿海产业转移趋势明显,但表现以消费驱动为主、外向型产业转移比重较低特征;②区域间产业转移表现为东部向其他区域转出为主、中西部等落后地区以其他区域转入为主特征,少量区域间产业转出表现为地区内部转移特征,且中部地区产业二次转移明显;③行业转移以工业为主,且集中在沿海资源能源型行业转移上,污染产业转移特征明显。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肖雁飞 万子捷 刘红光
全球化贸易下国际产业转移"隐含碳排放"、"碳转移"以及"碳泄漏"等碳污染效应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然而,我国目前正处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关键时期,区域间产业转移导致的相关碳污染研究并没有得到相应关注。文章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并结合中国2002年、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基本数据,对中国八大区域间以出口和消费为导向的产业转移规模、流向和行业进行定量测评,并与2007年中国分区域分行业碳排放系数结合,以考察区域产业转移带来的"碳排放转移"和"碳泄漏"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产业转移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问题。所得结论是,通过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西北和东北等地区成为碳排放转入和碳泄漏重灾区,京...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红光 刘卫东 刘志高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的类型、动因、模式、效应等,而对产业转移的定量测算却少有研究。本文在严格界定产业转移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定量测算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法,并结合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1997—2007年区域间产业转移。结果发现,中国产业转移具有明显"北上"特征,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受消费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消费带动下的产业转移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在出口带动下,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需求增加,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资源型产业转移,但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在进一步...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投入产出 定量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菠阳 李俊玮 刘红光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对N区域间产业转移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对区域间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量、转移路径进行测算,分析投资、消费、出口三因素对产业转移的驱动效应,并通过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的对比研究将产业转移类型区划分为综合增长型、优化调整型、适当保留型和综合转出型四种类型,根据实证研究对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分为宏观国际形势、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及政策、地区产业政策、市场核心因子等四个方面,为定量化研究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为深入分析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商勇
区域贸易在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引力模型、边界效应模型和空间互动模型探讨中国省际贸易的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贸易表现出不对称性、空间相关性等特征;地区间的贸易受经济规模影响,无论是贸易输出地还是输入地,都会对贸易产生积极作用;地理距离依然是阻碍区域贸易的主要因素,邻近地区间贸易更为活跃,但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并不明显。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伍业锋
文化产业已上升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及其经济影响力研究,对于制定政策措施,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绝大部分都只是分析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并没有分析文化产业在最初投入和最终使用中的构成情况,也没有进行动态比较研究,而且在文化产业的具体外延界定方面也存在着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品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以广东省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为例,分别研究了广东文化产业的中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出地区是碳排放从国外转移至国内的中转地,而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碳排放净流入地区则是碳排放转移链的目的地。(2)国外向我国转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贸易,而不同地区则通过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主要由国内初级产品贸易引起。(3)资源禀赋状况、外贸发展模式等因素均会对我国各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文章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地区碳减排政策与目标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元亨 詹宇波 金亮 陈春伍
本文基于我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首次测度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间动态产业关联效应。研究发现:从区域间动态关联情况来看,上海和浙江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在上升,江苏由依靠沪浙皖推动发展转变为依靠自身发展,安徽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波动大,增长不明显,且具有封闭发展趋势;在区域间静态关联上,上海和安徽维持了较强的输出能力,而江苏显示出较强的接受能力,浙江则经历了由强接受能力向强输出能力的转变;综合来看,2010—2017年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波动较大,提升也不明显,且区域间三次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也表现出几乎同样的趋势。研究表明: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需要结合三省一市各自的产业优势,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持续输出能力,提升江苏的推动能力和浙江的产业关联水平,加强江浙沪地区对安徽的推动能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乌力吉图
本文构建了用于能源消费分析的SKYLINE模型,实证分析了2002~2007年我国43个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的结构、变化及效率。研究发现:①能源消费型部门主要有6个;②上述6个部门根据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及效率可分类为:能源利用效率低部门、能源利用效率高部门、能源消耗和产出同比增长部门;③2007年,我国6个能源消费型部门的生产用能源都实现了不仅满足国内生产需求,同时还满足出口需求的大转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红光 刘卫东 唐志鹏 范晓梅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间产业联系越来越紧密。分析区域产业活动CO2的排放问题不能不分析区域间的产业联系。由于中国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实施相同的减排措施,对全国产生的减排效果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定量衡量这种差异对于中国CO2减排措施的实施和CDM项目的落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分行业的碳排放系数,建立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CO2减排模型,对各区域各行业的减排效果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是减排效果最为明显的区域,而电力、热力、化工、采掘、金属冶炼以及非金属制品等重工...
关键词:
CO2减排 产业结构 投入产出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行伟波 李善同
区域间贸易反映了中国内部区域整合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在贸易理论中,一般采用引力模型来分析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并且可以通过估计边界效应来分析各种难以量化的地区间贸易壁垒对区域贸易的影响。本文采取由2002年中国分省投入产出表估计出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在引力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中国地区间贸易的结构以及省际边界效应。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地区间贸易的模式,同时较大的边界效应也反映了地区间贸易存在较大的本地偏好。另外,本文也估计了中国省际分行业贸易的边界效应。最后的灵敏度检验指出内部贸易距离的设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汪桥红 史安娜
R&D活动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产业间和区域间存在着溢出效应。笔者分析了R&D在产业和区域间的技术扩散强度,同时计算了技术乘数。研究结果显示,技术乘数较小的部门生产技术,而技术乘数较大的部门使用技术,R&D溢出主要从技术生产部门流向技术使用部门;各区域的产业技术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超 米强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十多年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储蓄支撑投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产品大量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2000年后我国的消费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解决国内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振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重中之重。文章基于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采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国内消费与产业各部门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为我国扩大居民消费提供一定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行业特征研究——来自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证据
我国区域间GDP增长根源的实证研究——基于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试算
内陆省市承接沿海外向型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基于外向型产业梯度的研究
美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变迁及启示——基于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中国绿色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以2007年为例
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研制方法研究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梯度转移——基于2000-2010年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定量测度
外向型经济与节能减排——基于能源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污染产业区域间转移与中部地区碳转移空间特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