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31)
- 2023(14116)
- 2022(12264)
- 2021(11414)
- 2020(9263)
- 2019(21517)
- 2018(21418)
- 2017(40507)
- 2016(22216)
- 2015(24780)
- 2014(25026)
- 2013(24824)
- 2012(23105)
- 2011(20977)
- 2010(20992)
- 2009(19021)
- 2008(18399)
- 2007(16041)
- 2006(14312)
- 2005(12838)
- 学科
- 济(94054)
- 经济(93956)
- 管理(61237)
- 业(57757)
- 企(46159)
- 企业(46159)
- 方法(36825)
- 数学(31410)
- 数学方法(31039)
- 中国(30101)
- 地方(26909)
- 农(25195)
- 业经(21412)
- 学(20312)
- 财(19899)
- 农业(17389)
- 贸(16044)
- 贸易(16028)
- 环境(15630)
- 制(15427)
- 易(15422)
- 理论(14959)
- 和(14869)
- 技术(14531)
- 发(14403)
- 银(14292)
- 地方经济(14249)
- 银行(14242)
- 融(13991)
- 金融(13990)
- 机构
- 大学(312227)
- 学院(311361)
- 管理(122788)
- 济(121996)
- 经济(119045)
- 研究(110480)
- 理学(105451)
- 理学院(104153)
- 管理学(102421)
- 管理学院(101855)
- 中国(81106)
- 科学(69451)
- 京(68978)
- 所(55731)
- 财(54423)
- 农(51005)
- 研究所(50687)
- 中心(49278)
- 江(46734)
- 业大(46440)
- 范(44373)
- 北京(44213)
- 师范(43966)
- 财经(43078)
- 院(40845)
- 农业(39644)
- 经(39101)
- 州(38567)
- 师范大学(35729)
- 经济学(35264)
- 基金
- 项目(213212)
- 科学(167224)
- 研究(156885)
- 基金(152199)
- 家(132724)
- 国家(131574)
- 科学基金(112713)
- 社会(97254)
- 社会科(92086)
- 社会科学(92063)
- 省(84012)
- 基金项目(81446)
- 自然(73277)
- 自然科(71564)
- 自然科学(71549)
- 教育(71450)
- 划(70994)
- 自然科学基金(70213)
- 编号(64687)
- 资助(62062)
- 成果(52451)
- 发(49346)
- 重点(47806)
- 部(45994)
- 课题(45413)
- 创(43867)
- 创新(40879)
- 科研(40120)
- 发展(39325)
- 项目编号(39165)
- 期刊
- 济(140104)
- 经济(140104)
- 研究(96524)
- 中国(64581)
- 学报(48396)
- 农(46768)
- 管理(46022)
- 科学(45671)
- 教育(40136)
- 财(38952)
- 大学(36246)
- 学学(33761)
- 农业(32882)
- 技术(27804)
- 融(27486)
- 金融(27486)
- 业经(23993)
- 经济研究(21646)
- 财经(20047)
- 问题(19488)
- 图书(18298)
- 业(17212)
- 经(17067)
- 科技(15604)
- 理论(15232)
- 技术经济(14843)
- 资源(14819)
- 现代(14790)
- 发(14430)
- 实践(14049)
共检索到471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安树伟 宋维珍 张晋晋
沿海三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域,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沿海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体现在创新引领、内引外联、产业高端、治理高效、生态宜居、民生共享六个方面。实现沿海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沿海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构建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进高质量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为此,应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开放高效政府,提高城市—区域治理能力,合作共建创新型战略平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爱芝 吕爽 李国平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文章在梳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及城市群作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沿海三大城市群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的创新驱动机制模型,论述了沿海三大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创新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创新驱动沿海三大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相关策略和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以创新为动力、以沿海三大城市群为动力源,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支撑和经验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卜伟 刘珊珊 李晨曦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正在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熵权法、核密度估计法对我国三大城市群2011—2020年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差异性比较,并进一步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呈稳定上升趋势,三者的相对差异呈现缩小的演进态势;分维度看,三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各有优势和短板。创新创业水平、城镇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市场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尚英仕 刘曙光
基于2009—2018年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厘清其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水平均保持平稳增长状态,且呈相似空间特征,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展存在显著不均衡,其中深圳处于领跑地位,而惠州、江门、肇庆及河北多数城市相对落后。(2)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不断改善,但整体表现仍为失调型;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磨合阶段,所有城市均摆脱低水平耦合关系,而京津冀城市群尚处于拮抗耦合阶段,仅有北京、天津和秦皇岛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强更强"的发展态势使城市间两系统协调发展差距进一步增大。(3)各指标因素对三大城市群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呈趋同性,创新投入、产出、储备及绿色生活建设是主要制约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三大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包括制定差异化科技创新策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与互动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促进城市群内绿色协同发展、深入绿色生活理念培育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周燕 张亚飞 李慧慧
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从系统协调的视角出发,在辨析发展质量和构建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以资源配置方式为突破口,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城市群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有利于中国三大主要城市群发展质量的提升,但二者对不同城市群的影响方式与路径有所不同。比较而言,京津冀城市群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有利于提升本地发展质量,但对周边城市发展质量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具有较强的扩散和辐射作用,在提高本地发展质量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一体化趋势明显。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协调发展 城市群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鹏飞 黎佩雨 刘新智
文章以2008—202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1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广义矩估计与门槛模型考察了产业的空间集聚、城市劳动力流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劳动力流入均能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且两者的相互作用能扩大这种促进作用;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通过门槛检验发现,五大城市群产业的空间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其门槛值为1.2289。对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城市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劳动力流入规模的扩大,并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人才引进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韩纯 余慧 王俊帝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韩纯 余慧 王俊帝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雪涛 吴清扬
本文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赋权法、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其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生态等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并划分其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生态城镇化发展优势领先,经济、社会、土地城镇化次之,人口城镇化最为滞后,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首位、长三角次之、京津冀较低。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的东部城镇化健康度最高,次高值区分布在以南京和杭州为核心的小范围区域;珠三角以深圳、广州为核心的圈层区域是城镇化制高区,粤东高于粤西、粤北高于粤南;京津冀内部城镇化高值区分布在京津双核心区域,整体呈"核心-边缘"格局。三大城市群城镇化均处于轻度失调衰退,仅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为勉强协调发展,中度失调衰退的城市比重最大。长三角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区仍集中在上海核心圈层地域,珠三角协调发展度呈自粤北、粤东向粤南、粤西逐渐衰减趋势,京津冀协调发展度的高值区分布在京、津、石核心区域范围,廊坊成为京津间断裂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树峰 杜德斌 覃雄合 何舜辉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具有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作用。基于1995—2013年140.87万件企业发明专利数据,采用基尼系数、集中度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内企业创新发展阶段、空间分异、蔓延形态与等级结构进行剖析,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企业创新发展整体呈指数型增长态势,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城市群创新产出变动趋势各异,其中中国加入"WTO"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事件。(2)三大城市群企业创新空间分异指数变化均呈"倒U型"。京津冀城市群空间非均衡性最显著,以京津"双核心驱动"为主,未形成区域性城市创新等级结构体系。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均呈现"多中心带状蔓延形态",等级体系上存在"倒金字塔型"和"金字塔型"两种结构。(3)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经济基础与政府政策支持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结构、本地高等教育资源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地区效应差异化明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沛
加快推进我国城市群建设是促进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我国五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在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城市群竞争力基础上,实证考察我国城市群竞争力与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群竞争力的提升能够通过扩大商贸流通业市场规模、提供丰厚的要素资源支撑、加剧商贸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城市群品牌效应,促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从客观测度结果来看,我国五大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力指数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竞争力最强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其次是珠三角城市群,然后是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进一步地,城市群竞争力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会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城市群竞争力越强,其对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就越强。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新智 张鹏飞 史晓宇
产业是城市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其集聚程度和类型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08—2019年五大城市群107个城市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均能显著推进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产业集聚能通过技术创新产生中介效应;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差异;对于不同城市群,不同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也不尽相同;另外,利用门槛模型检验发现第三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为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投入力度的强化,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
城市群 产业集聚 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雪兰 方叶林 苏雪晴 李经龙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是旅游流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论文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抓取携程旅行网上的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线路相关数据,构建城市群旅游流网络,进一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节点结构特征、网络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特征、结构洞等方面揭示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主要结论有:中国东部沿海5大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结构具有层级性和位序—规模特征;各凝聚子群内部联系较为紧密,但各子群之间的互动较少;核心区均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涓滴效应"有限;北京、厦门、青岛、广州、中山、杭州等城市在旅游流网络中的结构洞优势较为明显。大数据视角下的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揭示,对于深入认知"流空间"的内涵以及优化城市旅游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亚男 唐晓彬
着力推动我国沿海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对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基于我国沿海四大城市群36个代表性城市的宏观统计数据,从高质量发展的量与质关系出发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沿海城市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结合PCA-EM测度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展开测度,并采用变异系数法和CVM测算法研究了四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同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四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异的各因子的解释力。研究表明,沿海四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得分最高,京津冀城市群内部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最大;整体上,绿色发展维度的平均得分最高,创新发展维度的平均得分最低;四大城市群之间及其内部各城市间在六个维度上的表现差距较大,一些城市在各维度上的发展不平衡性显著;经济发展因子的驱动作用最强,协调发展因子的作用力最小且不显著,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力均大于各单一因子的作用力。沿海各城市群应从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出发,继续以创新发展战略为引领,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与质量;应结合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的规划方案,实现区域内部各城市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质的稳步提升。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陈丙欣 叶裕民
通过对中部三大城市群在发展总水平、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结构、产业结构、产业效率、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看出,中部三大城市群中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质量最好,武汉和中原城市群次之,但是武汉和中原城市群的规模较大,其发展状况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影响更大。未来要依托城市群带动战略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中部三大城市群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中部崛起 城市群 区域对比 差异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