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01)
- 2023(8773)
- 2022(7351)
- 2021(6467)
- 2020(5169)
- 2019(11826)
- 2018(11658)
- 2017(21498)
- 2016(11230)
- 2015(12472)
- 2014(12435)
- 2013(12560)
- 2012(12333)
- 2011(11532)
- 2010(11948)
- 2009(11149)
- 2008(10843)
- 2007(9633)
- 2006(9110)
- 2005(8775)
- 学科
- 济(76048)
- 经济(76000)
- 管理(27282)
- 地方(25924)
- 业(25425)
- 中国(21070)
- 方法(17992)
- 企(17715)
- 企业(17715)
- 农(16643)
- 地方经济(15994)
- 数学(15582)
- 数学方法(15502)
- 业经(15078)
- 学(13138)
- 农业(11826)
- 发(11592)
- 融(11246)
- 金融(11246)
- 环境(10641)
- 银(10287)
- 银行(10278)
- 贸(10248)
- 贸易(10237)
- 行(10147)
- 制(10036)
- 易(9736)
- 财(8796)
- 产业(8467)
- 发展(8381)
- 机构
- 学院(168244)
- 大学(165416)
- 济(82002)
- 经济(80476)
- 研究(69513)
- 管理(58765)
- 中国(53339)
- 理学(48453)
- 理学院(47791)
- 管理学(47155)
- 管理学院(46819)
- 科学(39720)
- 京(36999)
- 所(35923)
- 财(34829)
- 江(32462)
- 研究所(32139)
- 中心(30182)
- 农(27155)
- 财经(26334)
- 经济学(25861)
- 院(25019)
- 范(24222)
- 师范(23980)
- 经(23573)
- 北京(23516)
- 经济学院(22784)
- 州(22408)
- 省(22071)
- 业大(21498)
- 基金
- 项目(103228)
- 科学(81382)
- 研究(78434)
- 基金(72772)
- 家(62820)
- 国家(62271)
- 科学基金(52633)
- 社会(51732)
- 社会科(49100)
- 社会科学(49090)
- 省(42420)
- 基金项目(37675)
- 划(34135)
- 教育(34028)
- 编号(31100)
- 自然(30604)
- 发(30205)
- 自然科(29809)
- 自然科学(29804)
- 资助(29583)
- 自然科学基金(29245)
- 成果(25433)
- 发展(25068)
- 展(24645)
- 重点(24123)
- 课题(23534)
- 部(22139)
- 国家社会(21443)
- 创(21277)
- 创新(20066)
- 期刊
- 济(108887)
- 经济(108887)
- 研究(60155)
- 中国(42699)
- 农(26139)
- 管理(25074)
- 财(24704)
- 科学(22424)
- 学报(22299)
- 融(20420)
- 金融(20420)
- 教育(18899)
- 经济研究(18140)
- 农业(17842)
- 业经(17042)
- 大学(17037)
- 技术(16494)
- 学学(15966)
- 财经(13746)
- 问题(13658)
- 经(12070)
- 贸(10752)
- 世界(10377)
- 技术经济(10305)
- 国际(10289)
- 业(9295)
- 资源(9054)
- 商业(8996)
- 经济问题(8908)
- 经济管理(8497)
共检索到289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文科
世纪之交,中国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当数沿江经济带。该经济带的综合优势、树形发展格局,以及浦东和三峡工程,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为此,沿江经济带要坚持以互补互动为中心的协调发展思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先导,实行从资源要素协调到产业部门、市场体系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以此促进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沿江经济带,综合优势,发展格局,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杜宾 郑光辉 刘玉凤
文章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及协调度发展模型,对2004-2013年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综合协调发展度呈"U"型特征,先下降,后上升;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度整体呈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东部的上海、浙江、江苏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的云南、贵州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低,且各城市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逐渐缩小。此外,还从宏观政策调控、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等进行时空分析,指出了在上述因素的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与环境 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尊文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听取11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后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沿江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推动经济与生态、干流与支流以及上中下流之间的协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程必定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发展导向""经济增长""要素流动""机制创新"四个维度,通过"社会福祉共同增长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共享发展""增加有技术含量的经济密度""缩短要素流动的时间距离""以改革开放创新减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分割"四条路径推进。智能化因素的融入,使四个维度有了新的赋能:在"发展导向"维度突出"普惠共享"的价值导向,在"经济增长"维度突出提高"智能产业"的密度,在"要素流动"维度突出利用"云"缩短距离,在"机制创新"维度突出通过"万物互联"减少分割、创造发展机遇。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但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亚健康"问题,应率先实施全面智能化战略,通过全域智能化和全业智能化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和智能社会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飞 孙攀
FDI是利用高质量外资的重要抓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出其具体数值;基于1990~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全域莫兰指数对FDI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效应值可分解的空间联立方程模型,探究FDI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1)FDI与区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2)FDI与区域协调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利用高质量外资,以及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靖学青
运用2000-2014年样本数据,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沪苏浙三省市向长江经济带其他八省市进行了大规模产业转移,到2011年达到峰值,此后产业转移规模虽然有所缩小,但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未发生变化;在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异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缩小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彭劲松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区域互惠互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可有效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可持续发展贯通,形成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一、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存在的障碍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的流域经济形态,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盖美 赵丽玲
辽宁省是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而海洋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因此研究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和海洋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海洋环境两个方面科学合理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研究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性。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发展尚处于略好于动态平衡却远不足于明显协调阶段。从时间序列上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并非对各区均有利且弊端明显,以2008年较2005年为例,虽然盘锦、丹东、葫芦岛和锦州地区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而营口和大连地区协调度却呈下降的趋势。并且通过产业分解和G...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立新
广西沿海沿边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注重对系统性、开放性的沿海沿边沿江一体化区域经济模式的打造,对系统性产业链的建设,对区域性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资源的再配置。但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广西沿海沿边沿江经济带依旧存在对生产要素的使用不充分不科学,区域一体化经济体、产业链及产业市场没有完全建立等问题,区域经济在宏观上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要推动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还需以强有力的政策为支撑,以广西—东盟为切入点,继续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注重类似于生态食物链的自我循环型产业链的建设,促进生产性产业链与服务链的融合,以产业链的延伸来整合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继续推进区域性、主导性、支柱型产业和产业链的建设,打造沿海沿边沿江一体化城市群,强化城市群与产业群的功能性融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梅馨
长江经济带数字流通与经济韧性的协调发展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提升城市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进而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数字流通与经济韧性协调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经济韧性和数字流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数字流通发展水平;经济韧性与数字流通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下游地区协调发展高于中上游地区,区域之间差异化明显;创新能力、数字化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的交互作用是影响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启斐 巫强
针对当前中国面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本文利用上海作为基准点,将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投入产出表和统计年鉴进行匹配,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省级细分行业的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双重外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离岸外包具有效率性特征,每增加1%会导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差距拉大0.074%;在岸外包具有公平性特征,每增加1%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升0.0726%。第二,服务外包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离岸服务外包还是在岸服务外包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具有典型的梯度特征,随着样本向内陆地区延伸,双重外包的作用强度在不断减弱。稳健性检验表明,实证结论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本文的研究表明,逆全球化格局下构建国内价值链、发展在岸外包和服务外包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雪松 龙湘雪 齐晓旭
为探究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研究系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建设,适宜大区域、多城市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从时空两个纬度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09个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5年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环境总体耦合协调性较好,在15年间由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转变,但是其耦合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优于西部,省会城市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指出,在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起最重要作用,而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石。由此,提出要提升人力资本、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间共同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鲁继通
文章基于匹配度和耦合度视角,综合运用不匹配统计法、全排列综合图示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经济、人口、土地的不匹配度、发展水平及协调状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与人口、经济与土地的不匹配度下降,而人口与土地不匹配经历先升后稳的变化。经济带总体呈现三级梯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中部提速、东部放缓、西部调整"的发展趋势。各地区整体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逐渐形成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经济、人口、土地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存在一定扭曲,其中东部地区协调水平缓慢下降,中部地区稳步提升,西部地区较低且波动异常。文章建议,应推进经济由东向西梯度发展、人口有序转移、资源集约利用,三大地带应因地制宜、区别施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耿清格 王小艳 刘鉴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协调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需求,通过构建EES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ESDA和面板数据模型,测度分析了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地级以上行政单元EES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EES系统协调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度失调型占据发展类型主体,空间上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发展格局,高协调区位于长三角及中西部省会等核心城市;(2)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等级化"特征,协调度由高到低呈"金字塔"型分布,呈"集群化"特征,城市群内城市协调度整体较高;协调度区域差异特征显著,下游优于中上游,沿江城市优于非沿江城市;(3)EES系统协调发展呈现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H-H型集中,冷点区域L-L型较多,局域关联与冷热点空间格局总体表现出沿海优于内陆、下游优于中上游的分异特征;(4)EES系统协调发展时空格局是EES子系统发展、自然区位、战略与政策、空间邻近效应等因素综合驱动形成的结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超毅 李兰
文章以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绿色物流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物流与绿色经济之间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实现了从勉强协调等级向初级协调等级的转变;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且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科技创新、城镇化水平和政府支持是影响两系统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且多数因子在与其他因子叠加后会产生双因子增强作用。由此,文章提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物流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