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4)
2023(9494)
2022(7699)
2021(6968)
2020(5585)
2019(12262)
2018(11905)
2017(21653)
2016(11476)
2015(12502)
2014(12364)
2013(12052)
2012(11325)
2011(10229)
2010(10570)
2009(9722)
2008(9469)
2007(8598)
2006(7864)
2005(6804)
作者
(32499)
(27376)
(27066)
(26166)
(17040)
(13046)
(12273)
(10456)
(10444)
(9748)
(9345)
(9299)
(8810)
(8547)
(8519)
(8398)
(7963)
(7888)
(7863)
(7789)
(7063)
(6620)
(6591)
(6413)
(6192)
(6129)
(6067)
(5926)
(5533)
(5479)
学科
(44920)
经济(44864)
(32129)
管理(31012)
(26571)
(22592)
企业(22592)
农业(17714)
中国(15930)
业经(15046)
(14049)
方法(13732)
(13322)
地方(12740)
数学(11297)
数学方法(11151)
(10209)
(9025)
(8595)
(8554)
银行(8542)
(8244)
(7781)
金融(7781)
农业经济(7770)
产业(7415)
(7261)
财务(7241)
财务管理(7226)
理论(7087)
机构
学院(160431)
大学(158651)
(62771)
经济(61163)
管理(58608)
研究(55655)
理学(49561)
理学院(48975)
管理学(48051)
管理学院(47742)
中国(43803)
(33014)
科学(32812)
(32269)
(30023)
中心(28006)
(26989)
(26210)
财经(24535)
(23987)
师范(23651)
研究所(23496)
业大(22907)
(22279)
农业(21935)
(21211)
(20785)
北京(20479)
(20020)
经济学(19728)
基金
项目(108453)
科学(86133)
研究(83886)
基金(77995)
(67632)
国家(66936)
科学基金(57583)
社会(54370)
社会科(51065)
社会科学(51055)
(43158)
基金项目(41285)
教育(38722)
(35669)
自然(34748)
编号(34471)
自然科(33907)
自然科学(33901)
自然科学基金(33300)
资助(29526)
成果(29341)
重点(25230)
课题(24848)
(24570)
(24015)
国家社会(22718)
(22375)
(21816)
(21571)
创新(20883)
期刊
(79985)
经济(79985)
研究(50393)
中国(38128)
(33586)
学报(24346)
(24278)
科学(23364)
管理(22514)
教育(22458)
农业(21405)
大学(19741)
学学(18208)
(18057)
金融(18057)
业经(16699)
技术(14681)
财经(11978)
经济研究(11223)
问题(10598)
(10476)
农村(9474)
(9474)
图书(9401)
(9278)
农业经济(8994)
(8230)
社会(7625)
(7365)
经济问题(7339)
共检索到2527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锐  王红扬  钱慧  
当下"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带来繁荣,但单一建设路径也暗藏风险,多元的乡村建设模式亟待培养。引入治理结构的理论视角,审视当下一批乡村建设实验,并总结了三类建设主体:企业资本、NPO与NGO、知识分子与本土精英。各主体在乡村建设中构建三类治理结构:辅助的自上而下型、协调权益的中间桥梁型、血缘牵连的自下而上型。通过与政府主导乡村建设模式对比,认为多元的乡村治理结构能与政府力量和基层自治相协调,并弥补单一建设模式的缺位和风险。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参与的乡村建设平台,促进更多样的主体参与乡村建设,能够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丰富乡村建设图景,应对日益严峻的乡村衰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国胜  王伟强  
在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指引下,乡村建设已成热点讨论问题之一。选取现代国家建构视角从国家权力渗透和农民权利保障两个方面对我国乡村建设变迁特征做了概括性考察,依次将其归纳为:乡绅型乡村建设、经纪型乡村建设、全能型乡村建设、以及整合型乡村建设。它们是现代国家建构的结果,并总体上呈现以国家权力渗透为导向的特征。最后认为,从现代国家建构角度出发,面对"新三农问题",未来应迈向权利导向型新乡村建设模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国胜  彭科  王伟强  焦胜  
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宏观背景下,如何理解存在于当前与历史中的各种乡村建设实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乡村建设者的视角,对中国乡村建设实践展开类型学考察,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政府主导型乡村建设、农民内生型乡村建设和社会援助型乡村建设,并从乡村建设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对各类型乡村建设的特征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类型乡村建设的历史发展情况及现实发展面临的挑战,指出未来应走向一种合作治理的乡村建设模式,鼓励政府、农民和社会的相互合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内容。立足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有限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现为底层维护、技术赋能、服务共享和伦理保障的运作逻辑,推动乡村治理达到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样态。但由于数字技术运用边界的模糊,难以平衡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技术安排与制度安排的困境、权力意志与民本意志的冲突,致使数字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价值,未来需要契合乡村空间场域、合理划分技术类型、重塑组织制度结构以及回应村民切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数字乡村的治理适应性、匹配度、有效性以及价值性,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内容。立足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有限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现为底层维护、技术赋能、服务共享和伦理保障的运作逻辑,推动乡村治理达到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样态。但由于数字技术运用边界的模糊,难以平衡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技术安排与制度安排的困境、权力意志与民本意志的冲突,致使数字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价值,未来需要契合乡村空间场域、合理划分技术类型、重塑组织制度结构以及回应村民切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数字乡村的治理适应性、匹配度、有效性以及价值性,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杜鹏  
基于关中金村庙会的调研表明:庙会是关中农村最为重要的公共性活动,它嵌入地方社会之中,通过其宗教整合、交往整合、文化整合以及市场整合功能,建构了以特定村庄为焦点的集体欢腾场面;庙会"圣凡一体"的实践特征决定着其社会秩序整合功能的实现,即庙会作为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中介,从时间的合理安排、空间的有效配置和主体合作三方面,将神圣内容与凡俗内容合理地容纳在其共同架构中,为地方秩序再生产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能量,从而有利于强化乡村社区认同,凝聚村民集体力量,促进地方社会的整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茹   黄君录  
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茹   黄君录  
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颜华   董富强  
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以江苏省为例,利用2022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运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系统性考察乡村产业融合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探讨村庄集体行动在乡村产业融合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经过模型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揭示,村庄集体行动,即组织领导力和农民参与度,在乡村产业融合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内部融合型、多功能拓展型和技术渗透型的融合模式能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而产业链纵向延伸型则影响不显著;在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村庄,产业融合的积极效应更为显著。据此,政府应通过完善产业融合扶持政策、探索产业融合促进集体行动达成的转化机制、防范由产业链纵向延伸型融合模式引致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颜华   董富强  
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以江苏省为例,利用2022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运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系统性考察乡村产业融合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探讨村庄集体行动在乡村产业融合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经过模型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揭示,村庄集体行动,即组织领导力和农民参与度,在乡村产业融合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内部融合型、多功能拓展型和技术渗透型的融合模式能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而产业链纵向延伸型则影响不显著;在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村庄,产业融合的积极效应更为显著。据此,政府应通过完善产业融合扶持政策、探索产业融合促进集体行动达成的转化机制、防范由产业链纵向延伸型融合模式引致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祖佩  
本文是建立在广泛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总结性研究。根据项目进村的不同方式,本文将承接项目的村庄划分为接受型、争取型和捆绑型三种类型,进而探讨了项目进村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项目进村实现了乡村治理的重构,且在不同类型的村庄中,乡村治理重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比较三类村庄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以分利秩序作为当前项目进村背景下乡村治理—般逻辑和乡村政治社会样态的总结。分利秩序以"权力"为主导,以"去政治化"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去目标化"为基本后果。后税费时期乡村两级组织强制性权力与基础性权力的错位和功能失调,是理解分利秩序得以形成的深层逻辑。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费伟  
为了更好地阐述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问题,本研究基于赋权理论的研究视角,以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英国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英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概况和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英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特征及优势,进而在赋权理论的纵向放权与横向能力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上,从个人赋权、组织赋权以及社区赋权3个层面提炼出英国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的有益借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在全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定论进行了初步省思。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柏春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拉开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帷幕。紧随其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更是具体详尽地对乡村振兴进行了科学、系统地规划和设计,这必然会推进乡村发展,更好地塑造新型城乡关系,对于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于提升农民的切身利益,其要旨在于促使农民过上幸福生活。但乡村振兴不能自发地形成,也不能自动地实现,需要激发广大农民内生动力,不断壮大农民队伍,不断提升农民能力,不断调适和改进乡村振兴政策,引导亿万农民关注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融入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主体保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娟  王惠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