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00)
2023(11609)
2022(9792)
2021(9031)
2020(7174)
2019(16123)
2018(15874)
2017(29380)
2016(15671)
2015(17769)
2014(17649)
2013(17622)
2012(17234)
2011(16300)
2010(16528)
2009(15457)
2008(15345)
2007(13583)
2006(12806)
2005(12357)
作者
(45720)
(38023)
(37993)
(36474)
(24602)
(18171)
(17207)
(14737)
(14724)
(13677)
(13334)
(12704)
(12546)
(12426)
(12196)
(11839)
(11339)
(11044)
(10973)
(10422)
(10051)
(9265)
(9214)
(8944)
(8656)
(8654)
(8423)
(8233)
(7790)
(7563)
学科
(92547)
经济(92456)
管理(42378)
(38780)
(29112)
企业(29112)
中国(29017)
方法(28094)
地方(25517)
数学(24663)
数学方法(24506)
(21865)
业经(18559)
(16551)
(16363)
贸易(16345)
地方经济(15882)
(15799)
(15327)
(15301)
(14848)
银行(14840)
(14671)
金融(14671)
(14557)
农业(14531)
(13796)
环境(13413)
(12124)
(10926)
机构
大学(236163)
学院(234514)
(115487)
经济(113466)
研究(94007)
管理(83705)
中国(74567)
理学(69583)
理学院(68721)
管理学(67850)
管理学院(67377)
(52098)
(51920)
科学(50484)
(47288)
研究所(42056)
中心(41351)
财经(40032)
经济学(37822)
(36764)
(36373)
北京(34684)
(34402)
经济学院(33693)
(33366)
(33043)
师范(32802)
财经大学(29451)
(29161)
科学院(28077)
基金
项目(141970)
科学(113278)
研究(108754)
基金(104350)
(89952)
国家(89188)
科学基金(75632)
社会(74005)
社会科(70299)
社会科学(70286)
基金项目(52749)
(52194)
教育(48798)
(44466)
资助(43451)
自然(43373)
自然科(42336)
自然科学(42326)
编号(41860)
自然科学基金(41601)
(37003)
成果(36175)
(33160)
重点(32604)
国家社会(32113)
发展(31162)
课题(30977)
(30677)
中国(29657)
教育部(29126)
期刊
(143966)
经济(143966)
研究(85877)
中国(56035)
(38100)
管理(35289)
(34161)
科学(31775)
学报(31208)
(29381)
金融(29381)
教育(27359)
大学(24930)
经济研究(24527)
农业(23280)
学学(22920)
财经(21616)
业经(20872)
技术(20412)
(18953)
问题(18716)
(16902)
世界(16095)
国际(15684)
技术经济(13349)
(12512)
统计(11833)
经济问题(11746)
经济管理(11112)
图书(11027)
共检索到396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亚平  
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1988年9月至1991年9月,这三年通常被称为“治理整顿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建国以来罕见、改革开放以来未曾有过的变化:国民经济由过热状态急剧跌向停滞缓慢的低负增长;商品零售市场销售疲软;物价指数由双位数的急剧上扬迅速转为微不足道的低水平;对外贸易则由巨额逆差奇异地转为巨额顺差。这一系列重大变化,促使我们系统回顾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客观评价治理整顿方针及各项措施的总体效应,总结对我国经济走向再度繁荣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经验。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韩雷  
现在,我国正处在治理整顿时期的一个重要时刻,大家都认为需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如何求得稳定增长,是深化改革实现稳定增长,还是在老格局下维持增长势头?大家都说要解决当前的市场疲软问题,但是,是通过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来解决,还是多发票子,多贷款解决?围绕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理论工作者正在进行热列的讨论。我们农村金融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因此,我想就下列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经过两年的治理整顿,在制止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物价的走势是下降的,1990年物价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任兴洲  
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以改变我国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是治理整顿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虽然产业结构距离合理化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但与治理整顿前相比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都在逐步地向着合理化的方向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产权转让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韩雷  
现在市场疲软,企业开工不足,资金周转困难,经济效益下降。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很多人主张降低银行贷款利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社会出现资金紧张、生产停滞、失业增加情况时,也是采取降低利率,放松银根的措施的。在经济情况危急的时候,“两害相权取其轻”,采取任何应急措施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国民经济已经渡过最困难时期,企业可能经过治理整顿获得新生的关键时刻,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采取类似措施是否明智,就值得研究了。现在降低银行贷款利率的利弊如何?需要探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榛  路兴隆  
东北经济在中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有突出地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东北经济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则出现了增长相对滞后、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的现象。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大势高度契合;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在一个阶段的契合会产生路径依赖;要实现东北振兴必须关注人口流动的问题,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消解这种人口流动带来的负面效应;解放思想是东北地区破解各种问题的出发点和重要抓手。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林毅夫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规模增加了20.5倍,人均收入跨过了高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成为"世界工厂"、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渐进的双轨制转型方式功不可没,它使中国经济平稳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只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科学发展观提高产业和技术水平,中国平均每年8%的增长速度就有可能再维持20年,到2030年经济总体规模至少与美国相当。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邱晓华  
2002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各方面都很关心中国经济的表现。事实表明,过去的一年,在世界经济不很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依然增长强劲,国民经济整体表现良好,多数经济指标明显好于预期,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人均接近1000美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展望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启清  朱辇  
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要素支撑条件看,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过去,"世界工厂"的国家定位帮助中国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未来亟待转型。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中要扮演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和世界投资国的三重角色,相应地,中国经济发展还需要把握三大主题:自主发展、持续增长和无危机增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萼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它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民主“,却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这个文化运动影响中国的思想、行为至为深远。放眼世界,西欧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孕育出工业革命,但也产生社会变迁的代价,此历史包袱实应由资本主义者来承担。战后,虽有“新资本主义”的兴起,却仍未能平息此创痛的历史伤痕。追溯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经验,目前东北亚诸国正在实验“东方市场经济”模式并面对“新工业革命”的挑战。其中,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一直为世人所注目。“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将塑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对40年来台湾与大陆经济发展的过程与经验进行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共同找出一条中国经济发展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培育  
一、增长与结构 (一)经济增长概况 中国经济自1991年开始出现回升,GDP增长从1990年3.9%的波底上升到8.0%。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经济增长迅速加快,全年GDP实际增长达13.2%。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进一步刺激了本已旺盛的投资热情,使来年的经济形势更趋高涨。1993年上半年,GDP的增长幅度高达14.1%。虽然下半年开始的金融整顿使经济增长势头趋缓,全年GDP增长仍高达13.4%。1994年,在财税、金融、外汇以及投资、价格等方面一系列重大改革相继出台的同时,政府在财政、金融等宏观政策上采取主动和适度的调控,使经济增长速度在高水平上稍有回落。全年GD...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培育  
四、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形势、特点及成因 90年代以来,在中国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问题也逐渐变得严重起来。199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较上年上升3.4%,1992年上升6.4%,1993年则达到了14.7%。尤其是1994年物价水平继续大幅攀高,使通货膨胀形势更趋严峻。与上一年平均水平相比,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24.1%,零售物价总指数上升21.7%,为改革十多年来首次增幅超过20%的年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亚平  
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起伏波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常常会出现异峰突起,急剧转变的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转变阶段。它的成就,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认真总结"八五"时期的经验,对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明星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之所以成为国内外热议话题,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不盲目照搬外国模式,而是立足本国国情,以创新和实验为灵魂,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烙印;三是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了诸多困难和问题。由丁任重教授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研究》一书(2013年上半年)没有试图归纳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却以极具战略眼光的系统的视角、手术刀式的解剖,从中国经济发展基础、发展目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福生  
探究“消费问题”,必须与“积累”驳系起来。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形势下再作思考:积累,消费比例关系的确定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国民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基于当前“治理整顿”的需要,考虑建国40年来过份看重积累、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忽视其内部比例关系及积累、消费政策效应欠佳的实况,作者运用大量资料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我们应迅速跳出空谈积累、消费比例关系的“怪圈”,合理调整各自的内部比(?),加强对消费政策的正确导向。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程广德  
建国40年,我国经济已经历了两次大调整,卫生事业也随之进行调整。目前正在进行的治理整顿是第三次调整。在治理整顿的情况下,国家既不可能投入更多的财力用于卫生事业发展,也不可能更大限度地放开医疗收费价格进行补偿。卫生事业在国家财政补偿和市场经营补偿中尽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