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63)
2023(9098)
2022(7582)
2021(6808)
2020(5546)
2019(12352)
2018(11993)
2017(22126)
2016(12186)
2015(13510)
2014(13346)
2013(13010)
2012(11818)
2011(10841)
2010(11119)
2009(10472)
2008(10478)
2007(9507)
2006(8541)
2005(7412)
作者
(35064)
(29792)
(29247)
(27953)
(18288)
(14083)
(13387)
(11296)
(11257)
(10529)
(10098)
(9890)
(9464)
(9264)
(9163)
(8979)
(8857)
(8577)
(8414)
(8337)
(7447)
(7169)
(7008)
(6723)
(6693)
(6601)
(6526)
(6439)
(6005)
(5884)
学科
(47395)
经济(47311)
(40386)
管理(39880)
(30620)
企业(30620)
(25754)
方法(18225)
农业(17242)
(16021)
业经(15883)
数学(15716)
数学方法(15520)
(14998)
中国(12866)
(11214)
体制(9016)
地方(8910)
(8855)
财务(8829)
财务管理(8804)
(8524)
(8514)
银行(8488)
企业财务(8427)
环境(8192)
(8139)
(8107)
(7995)
技术(7908)
机构
学院(177280)
大学(175709)
(72070)
经济(70465)
管理(68209)
理学(59092)
研究(58497)
理学院(58440)
管理学(57530)
管理学院(57191)
中国(44355)
(36102)
(35720)
(34568)
科学(33981)
(28238)
财经(27835)
(27677)
业大(27628)
中心(27532)
农业(25873)
研究所(25346)
(25184)
(23184)
师范(22946)
经济学(22102)
北京(21755)
(21228)
(21011)
财经大学(20475)
基金
项目(120901)
科学(96537)
研究(90526)
基金(88585)
(76915)
国家(76186)
科学基金(65826)
社会(60303)
社会科(56968)
社会科学(56954)
(48308)
基金项目(47103)
教育(41993)
自然(40386)
(39816)
自然科(39382)
自然科学(39372)
自然科学基金(38712)
编号(36359)
资助(34042)
成果(30218)
(28961)
重点(27442)
(27390)
(25892)
(25839)
课题(25802)
国家社会(25505)
创新(24203)
教育部(23858)
期刊
(85623)
经济(85623)
研究(51354)
中国(40338)
(37303)
(28853)
学报(28337)
科学(26832)
管理(24534)
农业(24151)
大学(22908)
学学(21827)
教育(20092)
(17803)
金融(17803)
业经(16555)
技术(14231)
财经(14195)
(12147)
经济研究(11846)
问题(11187)
(10696)
(9809)
农村(8949)
(8949)
科技(8642)
农业经济(8441)
业大(8237)
社会(8010)
技术经济(7860)
共检索到265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敏  姚顺波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提升村级治理能力成为尤为重要的热点问题。从"制度"与"主体"视角出发,探讨治理制度、村干部素质与村级治理能力三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治理制度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制度及非正式制度因素均对村级治理能力有显著影响;村干部素质中村支书受教育程度与任职年数、村主任受教育程度与特殊经历也是影响村级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民主选举能够通过选举出高素质的、管理经验丰富的村干部,提高村庄资源获取能力及发展村内经济能力进而改善村庄综合治理能力;而民主监督与非正式制度对村干部的约束未能显著提升村级治理能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宋彦峰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微观经济主体的内生动力始终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乡村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关于我国村干部的研究成果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赵仁杰  何爱平  
利用CHIPS2002的村级调查数据,本文验证了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以村长和村支书为代表的村干部的高等教育背景与企业管理经验对农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本文发现村干部个人素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农民收入:第一,高素质的村干部更有利于带动村庄引进外部投资,更能为村庄提供良好的支农服务以增加农民收入;第二,高素质的村干部与上级政府部门的交流更加密切,这种政治关联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着显著影响。另外,在基层民主制度下进一步考察村干部的个人素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本文发现基层民主制下选拔出来的学历高、懂管理的高素质村干部对农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结论对于通过完善村干部选拔机制和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来提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波  张惠琴  张宇翔  汪鑫  
村干部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参与者、组织领导者和带头人,尽管理论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村干部素质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检验这二者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迄今还不多见。本文以全国百强县四川双流县、国家级贫困县四川阆中市、中等水平县四川乐山市五通桥区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后税费时代村干部的职能重心发生重大变化后,村干部的素质特征与农村经济发展显著相关,村干部的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素质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娟  
30年来,围绕着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农村改革给我国乡村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的加快发展进程中,农村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在逐步式微,能够统一思想的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国家基层权力与村民自治间的不协调,都在一定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罗喜江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代表党中央承先启后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完成这项伟大工程,农村任务最为繁重和艰巨。改变我国生产方式落后的农业,解决长期在家养畜农耕的农民的致富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村干部直接面对农民,处于农村建设小康阵地的前沿,有一支素质较高、特别能战斗的农村干部队伍,对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显得更加迫切和富有现实意义。因此,农村基层组织应以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目标,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鲁勇  
减轻农民负担要提高村组干部素质鲁勇(江西省上高县委党校)减轻农民负担,是当前农村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也是中央三令五申,反复强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村组干部的素质是使农民负担减轻真正地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一)提高政策水平,...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钱海梅  
本文在对村规民约与制度性社会资本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T村这个具体村庄社区的实证解读,探讨了村级治理过程中制度性社会资本的生成基础与运作逻辑,将T村制度性社会资本的运作归纳为:一方面,T村在实践中创建了一整套村规民约性制度,它影响并制约着村庄社区个体角色的行为;另一方面,这种个体角色行为和村规民约的有机整合,不断地促进角色互动和村规民约的完善,从而形成了嵌入T村村级治理网络结构并能提升村级治理绩效的重要资源——制度性社会资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月丹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根本,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关键。现阶段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仍面临政治素养不过硬、思想认识不到位、队伍结构不合理、后备力量不充足等挑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切实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队伍结构、注重人才培育等方法,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水平,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胜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要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中央对此作了全面的部署,接下来就是如何落实的问题。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关键取决于人的因素,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事实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才能够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欧阳庆芳  赵伟忠  
农村基层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高低、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兴佐  
驻村干部制度是新中国乡村治理的一大传统,在不同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驻村干部在联结政府与农民、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力量、调动农民积极性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必须从思想认识、运行机制、政治激励等方面完善驻村干部制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孙锦帆  
村干部因直接接触上访群体和落实信访政策而成为信访研究热点。多数研究文献对村干部的定位是上访事件筛选者,忽视了村干部在信访制度中的多重身份。在转型时期的信访制度下,村干部不仅是沟通"国家—社会"的双向代理人:既协助国家维持基层稳定又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中;而且可能成为上访制造者:或因侵害村民合法利益使自己成为信访事由,或因治理需求和私利驱动参与村民上访。这些都表现出信访场域中村干部的身份的复杂性,其生成与"国家—社会"的结构夹缝、信访制度的刚性和资源下乡的拐点密不可分,分析这三重逻辑有助于全面理解基层官员与制度运作之间的互动和乡村治理权力再生产的过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国磊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干部驻村与部门帮扶形成的跨层级治理方式逐渐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运用的治理技术。基于"情境—过程"分析框架对桂南Q市联镇包村制度运作考察发现:在国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情境下,驻村第一书记的外部嵌入、有效衔接与内部执行,使得国家治理、地方治理与基层治理的各项任务得到可持续推进。在此过程中,高层部门"一把手"的政治动员逻辑是从"高位推动"到"嵌入互动";中层部门的资源供给逻辑是从"条块分割"到"集中供给";基层部门的技术运作逻辑是从"被动回应"到"主动衔接"。由于驻村第一书记的动态调整与治村理念延续的冲突、各职能部门的趋利选择与合作治理之间的冲突、基层干部的晋升需求与服务基层之间的冲突,使得跨层级治理陷入制度困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