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58)
2023(4433)
2022(3446)
2021(3155)
2020(2283)
2019(5074)
2018(4638)
2017(8816)
2016(4721)
2015(4848)
2014(4789)
2013(4411)
2012(3859)
2011(3481)
2010(3471)
2009(3132)
2008(2948)
2007(2560)
2006(2402)
2005(2156)
作者
(12289)
(10348)
(10339)
(9904)
(6384)
(4875)
(4627)
(3969)
(3940)
(3563)
(3536)
(3498)
(3274)
(3273)
(3256)
(3244)
(3060)
(2976)
(2906)
(2844)
(2633)
(2517)
(2396)
(2371)
(2315)
(2282)
(2260)
(2119)
(2106)
(2090)
学科
(23192)
经济(23176)
(12605)
管理(12178)
(11122)
(9682)
企业(9682)
中国(8174)
业经(7827)
农业(7826)
方法(7460)
(7363)
地方(6791)
数学(6562)
数学方法(6531)
(6312)
发展(5741)
(5737)
结构(5589)
(5571)
产业(4988)
(4720)
农业经济(4670)
体制(4034)
(3716)
(3612)
财务(3612)
财务管理(3605)
企业财务(3540)
收入(3472)
机构
学院(66226)
大学(65007)
(28435)
经济(27872)
管理(24596)
研究(23018)
理学(21702)
理学院(21461)
管理学(21137)
管理学院(21009)
中国(16399)
(13640)
科学(12918)
(12596)
财经(10965)
(10649)
(10404)
中心(10152)
(10084)
经济学(9924)
(9545)
研究所(9461)
(9437)
师范(9340)
经济学院(8971)
(8793)
业大(8692)
财经大学(8256)
农业(7771)
北京(7521)
基金
项目(47547)
科学(38538)
研究(36290)
基金(35684)
(30894)
国家(30601)
科学基金(26537)
社会(26044)
社会科(24643)
社会科学(24635)
基金项目(18600)
(18456)
教育(15956)
(15096)
自然(14859)
自然科(14492)
自然科学(14489)
自然科学基金(14252)
编号(13923)
资助(13062)
国家社会(11616)
成果(11236)
(11156)
重点(11059)
(10672)
课题(9923)
(9768)
(9696)
教育部(9374)
发展(9302)
期刊
(34055)
经济(34055)
研究(19949)
(13176)
中国(11835)
科学(10492)
学报(10426)
(10063)
农业(9020)
大学(8687)
学学(8431)
管理(8135)
业经(6958)
财经(5599)
经济研究(5537)
教育(5265)
(5139)
金融(5139)
(4929)
问题(4711)
(4438)
技术(4212)
社会(4141)
农业经济(3609)
社会科(3540)
社会科学(3540)
现代(3234)
商业(3186)
(3086)
经济问题(3037)
共检索到93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庆渡  
乡镇治理结构调适是乡镇治理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当前乡镇治理结构主要受技术嵌入科层体制带来的乡镇治权刚性的影响,县域治理“泛中心化”突显,乡镇面临多任务同治下的负荷运转和回应过密化等结构性困境,促使乡镇政权采取非正式的调适机制,即通过接点构造和组织再造进行双重治理结构调适。乡镇政权通过吸纳治理和统分治理等机制提高了乡镇治理效率和适应性,完成各类上级中心任务。乡镇治理结构双重调适与县域治理泛中心化的适配具有多重制度逻辑,它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与基层治理能力的适配,也是基层治理锦标赛和基层治理结构的适配,更是非正式行政体制与非规范化乡土社会的适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进忠   林悦盈  
乡镇社会工作站建设作为民政服务和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如何有效拓展服务实践的深度成为站点持续发力和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基于对福建省三个市的基层社会工作站的调研,发现乡镇社会工作站通过前移公共服务平台,兼顾个别对象和集体对象,以群体福祉和社区发展建设为介入焦点和最终旨归,开展综合性社会工作服务。但服务过程还存在目标整合错位、服务能力受限以及服务持续困难等内在张力。服务型治理寓治理于服务,强调以动态、整体的视角,用专业服务解决源头问题的同时激活村庄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未来乡镇社会工作站服务路径的建构要点在于:多元主体平等互动参与,以能力建设为服务导向,以内生驱动为发展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姜长云  
研究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逻辑 ,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完善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本文通过分析认为 ,近年来我国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 ,主要是在体制转型时期不对称、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之下 ,乡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结果 ,是他们相互之间利益矛盾妥协折衷的产物。其中 ,以乡村政府和企业经营者为主导的乡镇企业核心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和利益分割 ,对于产权改革路径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解决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和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的资本化问题 ,是其中两条并行不悖的主线。基于以上分析 ,文章还探讨了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会不会提高企业效率、产权改革中的经营者持大股问题 ,以及产权改革的深化完善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欧阳静  
在微观层面的具体运作中,压力型体制的作用机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只是在新的意识形态下呈现出"名实分离"的特征,即借"科学发展观"之名,行"经济增长至上"之实,这在中西部乡镇的招商引资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认为,由于压力型体制的目标设置和激励强度与乡镇的现实条件和实际能力不相匹配,从而形塑了一种以各类具体的、权宜的和随意的权力技术为原则的策略主义逻辑。这种逻辑一般只追求眼前的具体目标,不顾及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更缺乏稳定的、抽象的和普遍主义的规则意识。文章以桔镇的招商引资为例,来呈现压力型体制与策略主义逻辑的相关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春来  
乡镇党委主导下的网格化创新在当前基层治理实践中具有普遍性,但网格化与基层精细化治理之间的关联性仍有待论证,其核心命题在于基于责任划分的网格化治理能否促进基层体制与乡村民情的衔接,促进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以及情境化的适应性治理。通过S省L镇个案经验分析"责任网格"的运作机制及其效能,研究发现:责任网格是基层行政组织基于事权有效分配和资源优化利用而建立起来的科层制运作体系,在层级设立、组织架构和人事配置上具有灵活性;责任网格以事权责任分配治理空间,由"网格到片"变为"责任到人",能够强化行政体系与复杂治理情境的适度衔接;责任网格的运作机制为治理事务差异识别机制、治理资源有效动员机制和治理情境塑造引导机制。责任网格是基层治权有效集中的组织载体,其功能在于以组织网络制造有效的乡村政治关联,促进基层精细化治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进鹏  裴元圆  
乡村治权结构的优化与转型,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治权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既有研究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权结构的认识,强调从精英/能人的能动性出发,或是侧重于精英权力存在的社会组织土壤。然而这样认识路径,既弱化了传统共同体内涵的整体性权力面向,也遮蔽了边疆乡村社会复杂而又特殊的治权结构事实。通过中国西南区域农村深度调查材料发现,传统时期的治权结构表现为整体性权力与个体性权力的复合支配,具有三层逻辑意涵:一是作为权力化身的整体对个体的支配,二是拥有权力的个体对处于服从地位的个体的支配,三是整体性权力支配往往优先于个体性权力支配。民主改革以后,复合型治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历史的底色尚未完全褪去。在当今社会,探析复合型的治权结构及其嬗变进路,促进治权结构的现代化,最终转向整合式的治理图景,无疑对于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加快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异伟  张铁  
公司治理结构是近年来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但是一旦落实到如何规范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则多是引进、借鉴西方理论,而忽视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往往实施的效果差。实践和历史的逻辑表明,离开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它的制度与习俗的历史,来选择哪种公司治理结构最适于一国的经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阐述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逻辑,揭示他们的制度演进的路径与内在原因,以便于我国建立起适合本国经济、文化、历史的公司治理结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何军  张兵  应瑞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植靖  
在财政社会保障的科层结构中,利益博弈的民本法则构成乡镇财政社会保障的场域。由于存在科层制的功能缺失、集权与分权的博弈、服从与自主的悖论等乡镇财政社保场域中的代理治理模式异化问题,应从加大乡镇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镇社会保障、推进乡镇财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着手,扩大乡镇财政社会保障场域中的自主决断权,提高乡镇财政社会保障与基层社会互动的主动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倪丹容  
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一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并且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这一二元结构会逐渐的消失。这一结论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二元结构也出现过缩小的趋势,但是其缩小的程度越来越缓慢并且有再度扩大的迹象,这说明我国的二元结构具有一定的刚性。本文通过考察中国经济是否具有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特征,探讨了我国二元结构的历史逻辑以及形成刚性的一些原因。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县级政府对乡镇的约束性与乡镇自主性的矛盾关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基层治理领域的投射。近年来中央政府将基层治理纳入规范化制度框架的治理意图更为急切,县域治理体系的刚性化特征愈加明显。尽管刚性化的县域治理体系导致乡镇"约束型自主"的丧失,却再生产出乡镇的"依附性自主",即乡镇以对县级政府的依附性本身为平台,通过对乡镇干部的高强度动员、对政策的深度解读以及对小概率事件的广泛预防而开辟出新的自主空间。而高强度动员的不可持续、对上依赖强化治理悬浮、预防性治理诱致治理内卷,构成乡镇"依附性自主"不可忽视的治理风险。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元珍  
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乡镇政府既面临治理情境与治理任务的重大变革,也作为科层体制与基层社会的结合点,面临多重治理需求的调整。外在环境的变化,要求乡镇政府必须进行内部组织的调适予以回应。田野调查发现,T镇政府将政府结构分设为党政班子领导下的条线部门、管理处以及行政服务中心三部分,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构。三类机构在岗位设定、职能设置、人事安排等方面各不相同,却通过内务与外务、前台与后台、政务与事务等运行机制有机链接起来。总体上看,乡镇政府的整体性调适具有整体性、协调性与灵活性,能有效回应治理需求,实现弹性政府的内外平衡。在治理环境并不均质的基层社会,保障基层政府组织调适的自主性,对于增强基层政府回应性,提升基层治理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祖华  
通过对当前乡村治理必须处理的供给与需求、控制与自治、一元与多元、传统与现代四大对称关系的梳理与释读,本文指出,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型应在四大基本逻辑基础上进行构建:在空间结构上要以农民的公共需求与乡村有效治理为主线来确定其适度规模;在权力结构上要以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来实现官治与民治的合作互强;在制度结构上要根据乡村具体境域来进行多元化制度安排;在资源结构上要注重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与和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涛  
乡镇政治的研究在村民自治的热闹过去后逐步显露出来,但研究的视野却只局限于改革与设置的具体政策层面,把一个真实的乡镇抛弃了。而《小镇喧嚣》一书则在喧杂声中陡然而出,把一个乡镇场域中所发生的故事,以文学式的描摹与学理性的分析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逻辑,看到了宏大话语背后乡域政治运作的真实,给乡镇政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丽霞   冯瑞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及配套资金投入,更需要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既是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也是改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云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指出引导农民参与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国家组织动员与个体行为选择的匹配与耦合。摆脱了基本生活压力的农民,参与行为不仅受利益逻辑的驱动,也受到认同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理念和人居环境本身的价值认同,重新评估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乡土秩序和伦理关系的情感认同,重建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建立以认同为核心的农民参与机制,不仅有助于破解实践中“政府干、农民看”的难题,而且有助于农民主体性的生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