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34)
2023(11300)
2022(8826)
2021(7951)
2020(6182)
2019(13784)
2018(13708)
2017(25598)
2016(14154)
2015(15803)
2014(15893)
2013(15286)
2012(13802)
2011(12470)
2010(12744)
2009(12096)
2008(12185)
2007(11062)
2006(10121)
2005(9192)
作者
(39724)
(33548)
(33260)
(31991)
(20908)
(15856)
(15148)
(12947)
(12678)
(12114)
(11508)
(11045)
(10945)
(10721)
(10576)
(10243)
(9804)
(9716)
(9642)
(9453)
(8545)
(8143)
(8118)
(7678)
(7666)
(7505)
(7492)
(7460)
(6829)
(6672)
学科
(56213)
经济(56110)
管理(45403)
(44825)
(34455)
企业(34455)
(28083)
农业(18862)
业经(18751)
(18716)
方法(18646)
(18600)
中国(18132)
数学(15428)
数学方法(15278)
(13424)
地方(11920)
(10721)
银行(10701)
体制(10640)
(10600)
(10280)
(10230)
(10211)
财务(10201)
财务管理(10176)
(10011)
金融(10008)
企业财务(9730)
理论(9507)
机构
学院(202180)
大学(200616)
(81528)
经济(79577)
管理(74344)
研究(68432)
理学(63315)
理学院(62627)
管理学(61559)
管理学院(61191)
中国(52787)
(42535)
(41668)
科学(38882)
(35649)
(33264)
(32890)
财经(32417)
中心(31712)
研究所(29554)
(29301)
业大(28319)
(27509)
师范(27260)
农业(26390)
北京(26042)
(25855)
经济学(25514)
(24829)
财经大学(23761)
基金
项目(131561)
科学(104335)
研究(101122)
基金(95058)
(81776)
国家(80975)
科学基金(69780)
社会(66321)
社会科(62410)
社会科学(62397)
(52131)
基金项目(49714)
教育(47474)
(42776)
自然(41731)
编号(41682)
自然科(40729)
自然科学(40719)
自然科学基金(40005)
资助(36722)
成果(35630)
(31145)
课题(29964)
重点(29862)
(29478)
(28397)
国家社会(27789)
(27668)
(26730)
教育部(25904)
期刊
(101659)
经济(101659)
研究(62871)
中国(48361)
(39562)
(34348)
学报(30235)
管理(29363)
科学(29020)
教育(26894)
农业(25426)
大学(24687)
学学(23119)
(22602)
金融(22602)
业经(19079)
技术(17558)
财经(16746)
经济研究(14566)
(14352)
问题(13459)
(11438)
(11091)
农村(10118)
(10118)
农业经济(9605)
现代(9337)
世界(9122)
社会(9094)
科技(8801)
共检索到3165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芳  
村组关系作为村庄治理的基础性环节,制约着村级治理的水平与效能。基于鄂、桂、晋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村组关系呈现三种实践形态:“村强组弱”结构、“组强村弱”结构以及“村组均衡”结构。村组关系的类型化实践遵循三重逻辑,即以村庄社会关联为核心的社会逻辑、以集体产权配置为核心的经济逻辑及以行政介入为核心的行政逻辑,三者分别形塑出村组不同的治理能力。由此,行政村与村民小组的治理功能差异根源于其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村庄治权在村组之间的不同分配。作为村庄治权的主体,村组共同构成村级治理不可分割的完整性单元,村组之间的治权分配是理解村级治理差异的关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芳  
村组关系作为村庄治理的基础性环节,制约着村级治理的水平与效能。基于鄂、桂、晋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村组关系呈现三种实践形态:“村强组弱”结构、“组强村弱”结构以及“村组均衡”结构。村组关系的类型化实践遵循三重逻辑,即以村庄社会关联为核心的社会逻辑、以集体产权配置为核心的经济逻辑及以行政介入为核心的行政逻辑,三者分别形塑出村组不同的治理能力。由此,行政村与村民小组的治理功能差异根源于其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村庄治权在村组之间的不同分配。作为村庄治权的主体,村组共同构成村级治理不可分割的完整性单元,村组之间的治权分配是理解村级治理差异的关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纪芳  
村组关系作为村庄治理的基础性环节,制约着村级治理的水平与效能。基于鄂、桂、晋三地的田野调查发现,村组关系呈现三种实践形态:“村强组弱”结构、“组强村弱”结构以及“村组均衡”结构。村组关系的类型化实践遵循三重逻辑,即以村庄社会关联为核心的社会逻辑、以集体产权配置为核心的经济逻辑及以行政介入为核心的行政逻辑,三者分别形塑出村组不同的治理能力。由此,行政村与村民小组的治理功能差异根源于其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村庄治权在村组之间的不同分配。作为村庄治权的主体,村组共同构成村级治理不可分割的完整性单元,村组之间的治权分配是理解村级治理差异的关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冷波  
当前的村级民主制度难以克服农村政治社会的现实问题。成都市的村级民主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重点围绕村庄公共品供给、成立村民议事会和输入公共服务资金,在组织和规则的框架内动员村庄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协商与决策。这种民主制度运行的机制在于:一是通过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输入方式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在组织和规则的框架内分层级地统筹与协商;三是平衡村庄多元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上述机制的作用下,村级民主制度不仅运行成本较低,而且实践效果较好。村级民主建设的核心是要树立农民的主体性,而在操作步骤上需要有针对性、分阶段地推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自强  俞桂球  楼君春  
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如何实施农村财务的规范化管理,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村民群众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新昌县在实践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创建了村级财务管理新机制。本文就此进行总结和探讨,并得到了一些重要启示:村级财务管理机制或模式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村级财务管理或模式的创新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推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郑梦熊  
文章认为,《村组法》正式实施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农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一个有别于中国传统治理方式的现代乡村治理机制正在发育形成。但从实践来看,出现的问题也确实不少,包括两委关系、乡村关系等在内的多种关系问题还没有理顺,应该借这次《村组法》修订机会,尽量予以规范和完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爱民,裴玉霞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何得桂  李想  
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组织既面临多中心工作格局的治理情境与问责制度革新,也面临地方性治理诉求的调整。组织环境与外在约束的变化,要求乡村组织主动进行制度化调适和有效回应,以促进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本文对“镇村工作一体化”机制创新的研究发现,乡村组织以组织架构的制度化调适为抓手,通过制度赋能(构建镇村工作共同体)的方式,以治理责任重塑为核心,实现主体赋能、治理赋能与程序赋能等多维赋能,从而促进治理资源与治理诉求的精准匹配,助推乡村善治。作为一种积极取向的治理机制,“镇村工作共同体”对于治理有效的促进彰显了乡村组织的韧性与自主性,体现出其“尽责式治理”的实践逻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通过多维赋能重塑乡村组织的治理责任并建构尽责式治理机制。这是乡村治理未来发展的一项核心议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西川  陈立辉  杨奇明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成员既是所有者和管理者,又是客户。针对此类组织内部不同角色之间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需结合其组织目标与客观环境的特殊性在组织治理方面做出相应设计。通过建立一个贯穿治理问题、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了仪陇、霍山两种互助资金组织的治理模式。研究表明:以民主协商为准则的组织结构、相对清晰界定的产权结构、灵活方便的抵押担保制度以及对贫困群体赠股等制度设计有效缓解了组织内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但仍存在管理人员激励不足及大户主导等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贺雪峰  何包钢  
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强制实施的一项制度。依据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场域的村庄状  况的不同 ,这一制度安排的实践后果会有不同。本文试图依据村集体掌握经济资源的多  少 ,将作为强制实施的村民自治制度实践后果的民主化村级治理 ,区分为动员型村级治理  和分配型村级治理。这两种村级治理类型由于村集体经济资源多少的不同 ,而在具体表  现中具有相当的不同。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傅黎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省部分县(市)改革"村账村管"模式,全面推广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有效治理了村账乱等问题,促进了村级财务的公开与透明。村级会计代理制以抓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在各级镇(乡)政府内设立村级会计代理中心,负责镇(乡)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孔祥智  
王武德同志的著作《创建村级财富积累机制探索与实践》最近出版,这是一本在总结河北省石家庄市近年来村级财富积累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后形成的专著,也是作者20年来探索村级财富积累实践的结晶,是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村级治理的优秀成果。自古以来,村级就是中国社会的最基层治理单位,绝大部分乡村治理职能实际上是由村级组织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海林  
转型期农村社会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却面临着筹资筹劳难等困境,创新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已迫在眉睫。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亟需增加、村级组织的功能亟需加强、劳动力投入亟需充实、公共财政投资政策亟需细化落实等一系列社会动因必然促使当前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改革创新。全方位推行多种实践策略是当前村级公益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建构的必然选择。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付睿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教育领域协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全球教育话语权塑造则是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核心价值,拥有全球教育话语权是教育强国的重要表征之一。中国通过平台融合、教育能力建设、全球非正式教育治理、多元共治塑造全球教育话语权取得显著成效,全球教育治理场域渐趋成型,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全球教育议程和规则制定能力增强,促进了全球教育治理参与主体多元化及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推动了全球教育秩序走向公平与公正。中国的全球教育话语权渐趋彰显,推动了建设教育强国及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全球教育话语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进程中的多元化与广泛性角色,为加快建成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贵水  朱泓宇  
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的城乡分割发展格局,使农村基层治理所依赖的经济社会土壤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从村级治理本体出发,立足变化的视角,以资源管理和利用为切入点,以成都市村级治理机制演变为案例,剖析村级治理机制的形成和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研究村级治理的环境和目标,分析新的城乡形态中,在资源掌控主体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村级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提出治理机制完善的思考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