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9)
- 2023(1499)
- 2022(1236)
- 2021(1237)
- 2020(1067)
- 2019(2209)
- 2018(2164)
- 2017(3600)
- 2016(2204)
- 2015(2266)
- 2014(2197)
- 2013(2079)
- 2012(2007)
- 2011(1894)
- 2010(1847)
- 2009(1704)
- 2008(1787)
- 2007(1675)
- 2006(1485)
- 2005(1315)
- 学科
- 济(5250)
- 经济(5243)
- 管理(4880)
- 业(4777)
- 学(4634)
- 企(4072)
- 企业(4072)
- 壤(3707)
- 土壤(3694)
- 方法(2269)
- 农(1917)
- 数学(1826)
- 数学方法(1748)
- 森(1718)
- 森林(1718)
- 林(1703)
- 制(1619)
- 业经(1567)
- 技术(1441)
- 菜(1405)
- 体(1331)
- 财(1284)
- 及其(1252)
- 中国(1231)
- 生物(1164)
- 理论(1163)
- 物(1162)
- 人事(1127)
- 人事管理(1127)
- 农业(1121)
- 机构
- 大学(33375)
- 学院(33112)
- 研究(15484)
- 农(15321)
- 科学(13649)
- 农业(12490)
- 业大(11161)
- 所(10244)
- 中国(10168)
- 研究所(9718)
- 管理(8859)
- 农业大学(8206)
- 京(8139)
- 济(7949)
- 理学(7776)
- 经济(7713)
- 理学院(7614)
- 省(7433)
- 室(7327)
- 管理学(7174)
- 管理学院(7138)
- 实验(7082)
- 业(6981)
- 实验室(6796)
- 重点(6466)
- 中心(6080)
- 科学院(6025)
- 院(5549)
- 江(5477)
- 技术(5456)
共检索到47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潘声旺 魏世强 袁馨 曹生宪
【目的】探讨混种模式下植物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联合修复、积累效应。【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对比研究油菜、紫花苜蓿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土壤中芘、菲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混种模式下芘、菲的修复效果明显超过单种模式。油菜、紫花苜蓿联合种植70d后,土壤中菲、芘平均去除率为75.06%、68.22%,分别比二者单独种植时高出43.26%、40.38%和11.03%、16.29%,强化效果明显。植物本身能够吸收与累积在一定量的菲和芘,累积量与土壤中菲、芘的添加浓度正相关。相同污染水平下,茎叶部积累量低于根部、菲小于芘、混种模式低于单种模式。在植物-微生物系统中,微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宋曦 王金成 井明博 刘光琇 陈拓 吴胜伟 周天林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响应情况,在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陇东油泥处理站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际场地修复试验,采用常规方法测定4种油污浓度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株高、根长、地下生物量、石油降解菌数量和初始总石油烃(TPH)降解率随油污浓度增加而逐步降低(P 0.05);抗氧化酶体系随油污浓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油污浓度为5%时达到最高。综上所述,采用紫花苜蓿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油污土壤场地修复时油污浓度不应超过5%。
关键词:
场地修复 石油污染 紫花苜蓿 综合响应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来幸樑 师尚礼 吴芳 郝梓暄 周彤 陈建纲 赵亚东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不同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将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均分别按1∶2、1∶1和2∶1比例进行同行混播,研究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苜蓿单播,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对浅层(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磷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春亮 李淑英 张怀文 杨学文 辛晓平 杨桂霞 唐华俊
调查了北京顺义区河南村紫花苜蓿(WL323)的连续生产过程中的产量、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刈割产量动态年内随茬次下降,年产量则受气候变化影响波动较大,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含量成为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0~20 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波动升高,说明了紫花苜蓿的土壤改良较强,但短期种植效果不易保证;0~20 cm土层中的速效磷含量在4年后降低很多,说明了紫花苜蓿的种植能降低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实际生产中应注意补充磷肥。
关键词:
紫花苜蓿,土壤养分 氮 磷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超然 何树斌 白雪纯 王涛 张君红 冯魁亮 夏宇康
以单播青贮玉米(Zea mays)为对照,套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模式下,测定了第一年早熟、晚熟青贮玉米根际土壤碳(C)、氮(N)、磷(P)、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 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 MB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icrobial biomass P, MBP)、土壤地表球囊霉素相关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 GRSP)、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两品种青贮玉米根际土壤全N含量在套种当年显著增加(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沛松 贾志宽 李军 王俊鹏 李永平 刘世新
通过连续两年对宁南山区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土壤深层水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整体上干燥化程度加剧。2004年测定的4、7和12年生苜蓿地0~70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30%、5.22%和5.01%,2005年测定的3、6和10年生苜蓿地0~800 cm平均含水率分别为6.26%、5.60%和5.27%。3年生以后,苜蓿根系已达300 cm以下,对300~800 cm土层水分消耗强烈,而对300 cm以上土层水分消耗减缓。②根据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深层水分分布和动态分析,可将土壤剖面分为4个层次:降水蒸发易变层(0~100 cm)、降水继续扩散层(100~30...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干层 苜蓿地 宁南旱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洪仁 王显国 卜耀军 吕林有 赵艳 高凯 张玉霞 刘庭玉
为建立我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测土推荐施肥系统,本研究检索了我国紫花苜蓿施肥研究相关文献,提取其中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施磷处理和缺磷处理产草量数据,采用零散试验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研究了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荒漠绿洲和南方地区等六大自然区域和全国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及推荐施磷量。结果表明:我国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Olsen-P)第1~10级指标依次为≥40.3、19.7~40.3、9.6~19.7、4.7~9.6、2.3~4.7、1.2~2.3、0.6~1.2、0.3~0.6、0.2~0.3和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亚娟 姜智英 胡蕊梅 魏洁 刘艳君
磷矿粉是一种难溶性磷肥,一般认为其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效果不好。苜蓿(Medicago sativa)利用难溶性磷的能力较强,为探索磷矿粉在石灰性土壤对苜蓿的施用效果,本研究以3种不同品位磷矿粉PRⅠ、PRⅡ、PRⅢ为磷肥源,以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为对照(CK),对3个紫花苜蓿品种‘阿尔冈金’(M1)、‘陇东苜蓿’(M2)、‘金皇后’(M3)进行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磷矿粉处理下紫花苜蓿两茬的生长、营养品质、磷素的吸收利用以及土壤磷素含量。结果表明,第2茬收获时PRⅠ处理下M1和M3的株高明显高于CK,PRⅢ处理下M2的株高明显高于CK。M1两茬干重均表现出PRⅠ磷矿粉处理最高,两茬总生物量干重达到8.61 g,比CK高46.9%,3个磷矿粉处理下M2第1茬、第2茬和总生物量干重均高于CK,磷矿粉处理对M3的生物量没有明显作用。PRⅠ和PRⅢ处理显著提高了第2茬M1的粗蛋白含量,PRⅢ处理M1和M2紫花苜蓿的粗脂肪含量均高于CK。第1茬磷矿粉处理中PRⅡM3处理的钙含量达到最高值,为2.18%,与CKM3处理差异不显著(P> 0.05),第2茬PRⅠM1和PRⅢM2处理的钙含量最高,均为1.56%。PRⅠ和PRⅢ处理可显著提高第2茬M1和M2的磷吸收效率,PRⅠ能显著提高第1茬M1和M2的磷利用效率,而PRⅡ均显著提高了3个紫花苜蓿品种第2茬的磷利用效率。除PRⅡM1处理外,磷矿粉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全磷含量,且3个品种均表现出在PRⅠ和PRⅢ处理下的土壤全磷含量高于PRⅡ,相比施肥前,磷矿粉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M3的土壤的有效磷含量低于M1和M2。因此,磷矿粉在石灰性土壤对紫花苜蓿的生长、营养品质和磷素吸收利用可超过或达到与过磷酸钙相当的水平,其效果因磷矿粉品位和苜蓿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本研究条件下,PRⅠ磷矿粉,M1和M2品种表现出较好的施用效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孟翔 刘伟 褚皓清 颜安 谢开云 孙伶俐 赵越
土壤养分是影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为探究灌溉、磷肥和丛枝菌根(AM)真菌对紫花苜蓿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两个灌溉处理,磷肥0 (P_0)、60 (P_1)、120(P_2)和180 kg·hm~(-2) (P3) 4个肥力梯度,以及AM (土壤不灭AM真菌)和–AM (土壤灭AM真菌)两种处理。结果表明:定额灌溉处理提高了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施磷肥和AM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中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0-20、20-40和40-60 cm土层紫花苜蓿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大于土壤有效磷含量,说明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有重要贡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成章 田玮 杨雨鑫 廉红霞 王振阁
研究了国内外10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我国河南省种植的主要生产性能及适应性。结果表明,国外苜蓿品种种子质量较高,在我国河南地区普遍生长良好,均能安全越冬,生产性能一般优于我国地方品种。在10个苜蓿品种中,78,MHA1和78-1的年鲜草产量较高,分别为93365.6,89837.2和87770.4kg/hm2;78,赛特和MHA1的年干物质产量较高,分别为18309.0,18049.2和16799.6kg/hm2;赛特,78,MHA1和78-1的年蛋白质产量较高,分别为4163.7,3919.1,3593.5和3568.7kg/hm2。这些品种能够满足不同生产目的的需要,可以在我国河南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苜蓿引种 苜蓿品种 生产性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文朝慧 余玲 王玉青
为明确甘肃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携带的主要病毒病原,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DASELISA)方法对收集的甘肃省紫花苜蓿种子样品进行检测,并采用RT-PCR方法对DAS-ELISA检测呈阳性的代表性样本进行复检,结果表明,在52份紫花苜蓿种子样品中有45份携带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3份携带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携带AMV和BYMV的样品分别占样品总数的86.5%和5.8%。该地区紫花苜蓿种子携带的病毒为AMV、BYMV。本研究为防治苜蓿病毒病提供了参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吴昱果 周强 贾程琳 刘志鹏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和杂草菟丝子(Cuscuta spp.)种子在颜色、大小和形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传统牧草种子纯度的评价方法是形态学比较,主要依赖感官辨认和经验,但是,种子形态间的相似性极大增加了形态鉴别的难度,耗时长且不准确。本研究基于紫花苜蓿和寄生植物苜蓿菟丝子(C. approximata)叶绿体rbcL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large, rbcL)基因的序列差异,设计针对苜蓿菟丝子的特有引物,对紫花苜蓿和苜蓿菟丝子的DNA同时进行PCR扩增,最终通过观察是否扩增出苜蓿菟丝子的DNA片段,来检验紫花苜蓿的种子纯度。此外,在苜蓿菟丝子和紫花苜蓿种子DNA和种子粒数比例分别为1:10 000和1:1 000时,该方法也可以准确扩增出紫花苜蓿中混杂的菟丝子。因此,该方法具有可靠性高、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等优点,为海关检疫紫花苜蓿种子中是否携带寄生植物苜蓿菟丝子种子提供便捷的检测技术,对种子生产和牧草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沙沙 吴怡玲 潘学军 张文娥
为了探讨铁核桃幼树与紫花苜蓿间作套种的可能性,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铁核桃根系水浸液对紫花苜蓿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铁核桃根系水浸液处理对紫花苜蓿植株生长和生物量无影响;土壤速效氮含量降低了8.3 mg/kg,速效钾含量提高了60.5 mg/kg;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中性磷酸酶的活性;紫花苜蓿生长期内,土壤中微生物以细菌最多,其次是真菌,放线菌最少。根系水浸液处理后,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多,而细菌数量减少,均达到显著水平。铁核桃根系水浸液对紫花苜蓿植株生长无抑制作用,但降低了土壤肥力。结论:初步认为铁核桃幼树和紫花苜蓿可以间作套种。
关键词:
铁核桃 根系水浸液 植株生长 土壤肥力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振洲 吴征江 李春阳 蒋朝 武文莉 刘慧霞
为探究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双因素盆栽试验,分析了土壤水分梯度(W_(1):85%~90%、W_(2):75%~80%、W_(3):60%~65%、W_(4):35%~40%土壤田间饱和含水量)和植株密度(D_(1):10株·盆~(-1)、D_(2):15株·盆~(-1)、D_(3):20株·盆~(-1))交互作用对紫花苜蓿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CA)、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无氮浸出物(NFE)及相对饲用价值(RFV)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CP、EE、NFE及RFV值在W_(2)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F、NDF、ADF及CA在W_(2)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CP、RFV随植株密度的增加而降低;EE、CA随植株密度的增加而升高,EE在D_(1)、D_(2)处理下差异不显著并显著低于D_(3)处理,CA在D_(1)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CF、NDF及ADF随植株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CF在D_(2)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NFE随植株密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D_(1)、D_(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D_(3);土壤水分和植株密度互作对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在W_(2)土壤水分下,紫花苜蓿获得较高的CP(22.40%)、EE(3.40%)、NFE(27.04%)和RFV(151.24%),较低的CF(36.26%)、NDF(40.23%)、ADF(30.53%)和CA(10.91%);在D_(2)处理下,紫花苜蓿获得较高的NFE(27.52%)和较低的CF(37.79%)。综合考虑,当土壤水分在饱和含水量的60%~80%,植株密度为15株·盆~(-1)时,紫花苜蓿营养品质达到最佳。这一结果为紫花苜蓿田通过水分和种植密度耦合管理技术提供参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永成 李肖 蔡宜东 郭志国 张凡凡 马春晖
以昆仑山沙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与非根际(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以揭示紫花苜蓿种植对该区域土壤生态的潜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含水量、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整体均显著高于非根际(P <0.05)。综上,昆仑山沙区紫花苜蓿种植通过提高土壤养分在根际的富集以及促进有益真菌丰度,以达到促进土壤生态环境的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