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58)
2023(9429)
2022(7819)
2021(7017)
2020(5808)
2019(12738)
2018(12480)
2017(21916)
2016(12839)
2015(14236)
2014(14015)
2013(13114)
2012(11802)
2011(10527)
2010(10456)
2009(9271)
2008(8956)
2007(8092)
2006(6904)
2005(5804)
作者
(39277)
(32897)
(32841)
(30763)
(20520)
(15850)
(14723)
(13032)
(12554)
(11523)
(11149)
(10946)
(10751)
(10356)
(10294)
(10144)
(9923)
(9796)
(9548)
(9239)
(8491)
(8059)
(8027)
(7493)
(7483)
(7457)
(7282)
(7040)
(6758)
(6745)
学科
(40381)
经济(40325)
管理(33679)
(31036)
(24246)
企业(24246)
方法(17628)
数学(15439)
数学方法(15269)
(13822)
中国(12677)
(11711)
(11429)
业经(9835)
理论(9678)
(9484)
农业(8915)
(8821)
贸易(8821)
(8580)
教育(8141)
(7798)
技术(7759)
地方(7580)
(7469)
环境(7468)
银行(7408)
教学(7195)
(7074)
(7010)
机构
学院(174073)
大学(171316)
(62845)
研究(62019)
经济(61457)
管理(60945)
理学(53221)
理学院(52565)
管理学(51365)
管理学院(51082)
(43499)
中国(43456)
科学(42564)
(36157)
农业(35004)
业大(34810)
(33181)
研究所(30934)
中心(27844)
(27694)
(26890)
技术(23998)
农业大学(23446)
(22864)
(22675)
师范(22409)
财经(22250)
北京(21851)
(21448)
(20786)
基金
项目(126715)
科学(97068)
基金(88526)
研究(86826)
(81556)
国家(80841)
科学基金(66832)
(53114)
社会(53040)
社会科(50124)
社会科学(50106)
基金项目(47319)
自然(45136)
(44823)
自然科(44137)
自然科学(44115)
自然科学基金(43339)
教育(42109)
资助(34983)
编号(34891)
重点(29739)
(27544)
成果(27271)
(26952)
计划(26493)
(26387)
课题(25951)
创新(25681)
科研(24767)
科技(24146)
期刊
(64165)
经济(64165)
研究(44621)
学报(40274)
中国(39313)
(38922)
科学(31468)
大学(28827)
学学(27602)
教育(26541)
农业(26383)
(21111)
管理(20773)
技术(15333)
(14257)
(12590)
金融(12590)
业大(12321)
业经(12134)
经济研究(11231)
(11008)
农业大学(10630)
财经(10520)
科技(9687)
(9108)
职业(9018)
问题(8501)
商业(7814)
林业(7540)
(7338)
共检索到250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梅德圣  王汉中  李云昌  胡琼  李英德  徐育松  
针对我国油菜小孢子培养供体材料一般种植在大田,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出胚率较低的现状,对大田环境条件下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为了构建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研究了黄籽油菜的出胚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取样时间对小孢子胚状体再生频率的影响很大;秋水仙素处理游离小孢子对胚状体的诱导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浓度越高,影响越大;黄籽油菜的出胚率较低(0.56枚/皿),同样条件下,不到黑籽油菜的1/8。不同黄籽单株间出胚率差异较大,变异幅度在0.04~1.97枚/皿。采用小孢子苗直接移栽大田技术,移栽成活率达89.0%,经染色体加倍后,最终构建了含有127个株系的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凤兰  赵岫云  
用高抗TuMV的高代自交系91-112和高感TuMV的小孢子双单倍体系T12-19杂交的F1植株进行小孢子培养,多次继代培养使小孢子再生苗安全越夏,再经移栽驯化后进行低温处理,定植到日光温室。通过加强田间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小孢子培养生产双单倍体的成功率和结实水平,得到一个具有146个白菜双单倍体系的作图群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米哲  李云昌  梅德圣  李英德  徐育松  陈玉峰  胡琼  
对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种植的油菜育种材料进行小孢子产胚率鉴定,并以11种不同基因型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供体材料,在武汉田间,分别于初花期和盛花期分离培养小孢子,研究基因型、生态条件、开花时间对小孢子产胚率的影响及秋水仙碱处理的加倍效果,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孢子再生苗的DNA含量鉴定其倍性,并种植验证。结果表明:相同基因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及不同基因型间产胚率差异很大,西宁春播种植产胚率显著高于武汉秋播种植;大田条件下,初花期分离的小孢子产胚率显著高于盛花期。不同基因型油菜小孢子再生苗的自然加倍率也有差异,变异幅度为8.62%~20.88%。用50 mg/L秋水仙碱处理小孢子可以显著增加二倍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凤群  刘后利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和杂种F1代为材料,研究了供试材料和培养基成分对小孢子胚产量(以每花药产生的胚状体个数表示)的影响。不同材料胚产量有显著差异,变化范围为0~12.86。通常,杂种F1代胚产量较品种(系)高。同一材料不同单株间胚产量亦有差异。培养基成分中,大量元素以NLN为最佳,1/2MS和1/2B5培养基上亦可形成少量胚状体;培养基的pH以5.8为佳,提高pH至6.8和7.8,显著不利于胚状体形成和发育;不同材料要求的蔗糖浓度、激素种类和浓度也不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凤群  刘后利  傅丽霞  瞿波  
研究了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浓度以及蔗糖浓度对甘蓝型油菜小胚状体增大和形态的影响。在NLN培养基中,分别附加2,4-D、IAA、6-BA、Zt和GA3对小胚状体的进一步增大作用不大,用不含激素的NLN培养基效果最好。蔗糖浓度对小胚状体生长和发育影响显著,挽救球形、心形和畸形小胚,用含13%蔗糖和NLN培养基效果最佳,挽救鱼雷形小胚,蔗糖浓度可降至2%~8%。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勇  刘红雨  曾正宜  
以网室生长的油菜为供体材料,对10个甘蓝型油菜不同品种(系)的游离小孢子进行了离体胚状体诱导和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分期播种对胚状体形成无明显不利影响,并能延长供花期;生长在田间的植株花蕾比温室内生长植株的单核期花蕾的外部形态短0.5~1.0mm。在相同条件下,杂交品种和组培品系来源的小孢子诱导成胚率最好;前期低温冷冻处理能促进小孢子分化和提高品种的成胚率。小孢子悬浮阶段加入草酸能筛选出抗(耐)菌核病材料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文  刘雪平  傅廷栋  涂金星  
以大田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对小孢子培养不同取样时间和不同开花时期接种的胚状体诱导频率和不同加倍方法的加倍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田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最佳取样时间是上午7∶00时,此时取样出胚率达4.31枚/蕾;接种最佳开花时期是单株开第一朵花后6~20d的2周时间,此开花时期接种出胚率为4.08~4.34枚/蕾。在不同加倍方法中,以50mg/L秋水仙碱处理游离小孢子48h为最佳,并且能够获得76.47%最高加倍效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淑稳  周永明  )吴江生  
用秋水仙碱对 5 2份甘蓝型油菜品系 (种 )和它们的杂种离体小孢子的单倍体二倍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从花药中分离出的单核晚期小孢子接种在含 10~ 80 0mg/L秋水仙碱的NLN液体培养基中处理 16~ 90h后转入无秋水仙碱的相同培养基诱导胚状体。结果表明 ,用 10mg/L秋水仙碱处理小孢子 4 8h ,10份材料的双单倍体植株变幅为 37.10 %~ 90 .12 % ,平均为 6 5 .4 4 %。 5 0mg/L处理 4 8h的 8份材料是 4 8.72 %~ 97.81% ,平均88.86 %。 10 0~ 80 0mg/L处理 16~ 4 8h的试验 ,多数加倍率在 90 %~ ...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储玉凡   陈野   付文苑   姚培杰   张志琪   兰凯   余长春   万正杰  
为探究不同芥菜基因型和培养条件对小孢子培养效果的影响,建立适合芥菜小孢子培养及染色体加倍的最佳方案,对芥菜8个不同变种的34份自交系进行了小孢子培养,比较不同热激时间、活性炭浓度、小孢子密度对出胚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基因型对芥菜小孢子培养成功与否影响较大,34份材料中11份材料成功培养出胚状体;不同材料间出胚率差异较大,其中,大头菜出胚率最高,可达23.85胚/蕾;芥菜小孢子出胚最佳条件为:32℃热激1~2 d,培养基含活性炭3~5 g/L,小孢子密度为1.5×10~5~2.0×10~5个/mL。染色体加倍试验结果显示,1 g/L秋水仙素溶液浸泡茎尖1 h的处理加倍效率高,形成嵌合体少,可应用于芥菜染色体的加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德双  曹鸣庆  秦智伟  
对绿菜花“Galaxy”、“bc-0”和“bc-4”3个基因型进行了渗透压、外源激素、热激处理温度和时间、花蕾长度或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激素的作用并不明显,但相比之下,单独加入6-BA比同时加入6-BA、NAA效果好;绿菜花游离小孢子培养的最适热激处理温度和时间为32.5℃,24h;绿菜花游离小孢子的最适培养花蕾长度因基因型而异,如基因型“bc-4”蕾长为4.1~5.0mm,此时大多数小孢子处在单核晚期、双核早期,出胚率高达37.08胚/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翠  曾爱松  严继勇  宋立晓  高兵  侯喜林  
以10份不同类型的F1代青花菜为试材,研究了基因型、小孢子发育时期的细胞学观察、培养基类型及pH值等对青花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青花菜小孢子胚状体产量的主要因素,不同品种间胚胎诱导频率差异显著;花蕾大小与小孢子发育时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基因型之间最适花蕾的长度也有一定的差异;1/2 NLN+130 g蔗糖是青花菜小孢子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培养基最佳pH值为6.2;子叶胚在液体培养基中停留25 d为最佳时间;MS培养基中琼脂含量为7.0 g.L-1时胚状体苗的成活率最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本成果属于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技术领域,是依托沈阳农业大学组建的"辽宁省蔬菜细胞与分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承担农业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细胞育种岗位专家专项"、国家863重大专项"园艺作物分子与细胞高效育种技术与品种创制"和辽宁省科技攻关项目"蔬菜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过程中取得的创新成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包美丽  付颖  郑鹏婧  冯辉  
为解决黄心春结球白菜小孢子胚诱导难的问题,以引自韩国和日本的12个黄心春结球白菜杂交种为试材,对影响小孢子胚发生和发育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小孢子胚发生能力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品种对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不同;发现了花蕾低温密封预处理具有促进小孢子成胚的作用;MS培养基中添加0.1mg.L-1的NAA具有促进小孢子植株生根的作用。在优化培养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黄心春结球白菜的游离小孢子高效培养体系,获得了11个黄心春结球白菜杂交种的445株小孢子植株,鉴定出362株双单倍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勇  刘红雨  曾正宜  
油菜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为优质抗病育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花粉小孢子的单细胞单倍体特性又为变异群体的丰富性创造了可靠的条件。利用病菌毒素和小孢子培养技术筛选抗病突变体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抗病育种新途径。本文综述了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在筛选抗病突变体中的研究情况,并根据作者研究经验提出了抗菌核病突变体的筛选方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浩杰  蒲晓斌  张锦芳  张德发  夏凊  石化娟  蒋俊  蒋梁材  
本试验对甘蓝型油菜新胞质不育恢复系(NER)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甘蓝型油菜NEA不育胞质恢复系(NER)胚产量差异显著,即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基因型的差异是造成胚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提高小孢子胚发生能力试验表明:在诱导培养基上添加适当的6-BA和NAA有利于小孢子胚的发生;固液双层培养优于液体单层培养;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碱加倍处理小孢子胚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在诱导直接成苗前对子叶型胚进行12h/12h弱光照1~2 d、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NAA等处理能提高小孢子胚成苗率。建立了一套新胞质不育材料的小孢子培养优化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