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39)
- 2023(4129)
- 2022(3376)
- 2021(3099)
- 2020(2687)
- 2019(5820)
- 2018(5650)
- 2017(10783)
- 2016(6147)
- 2015(6581)
- 2014(6550)
- 2013(6673)
- 2012(6384)
- 2011(5739)
- 2010(6160)
- 2009(5919)
- 2008(4953)
- 2007(4065)
- 2006(3308)
- 2005(3018)
- 学科
- 济(20520)
- 经济(20493)
- 业(16620)
- 管理(15112)
- 企(13863)
- 企业(13863)
- 方法(10161)
- 数学(8809)
- 数学方法(8689)
- 学(7641)
- 财(7011)
- 融(5253)
- 金融(5253)
- 中国(5138)
- 务(5012)
- 财务(5008)
- 财务管理(5000)
- 农(4943)
- 企业财务(4888)
- 制(4795)
- 银(4649)
- 银行(4636)
- 行(4474)
- 业经(4064)
- 税(3681)
- 贸(3589)
- 贸易(3588)
- 技术(3575)
- 易(3494)
- 理论(3480)
- 机构
- 大学(86926)
- 学院(86204)
- 研究(34093)
- 济(31616)
- 经济(30868)
- 管理(29070)
- 理学(25255)
- 中国(24927)
- 理学院(24855)
- 管理学(24223)
- 科学(24142)
- 管理学院(24061)
- 农(20553)
- 所(19050)
- 京(18268)
- 研究所(17784)
- 农业(16483)
- 财(16130)
- 业大(15935)
- 中心(15365)
- 财经(13028)
- 江(12873)
- 院(12367)
- 经(11994)
- 省(11517)
- 范(11339)
- 师范(11140)
- 北京(11125)
- 室(11025)
- 科学院(10758)
- 基金
- 项目(62956)
- 科学(48973)
- 基金(47045)
- 家(43987)
- 国家(43695)
- 研究(39687)
- 科学基金(35972)
- 自然(25793)
- 自然科(25208)
- 自然科学(25196)
- 基金项目(25036)
- 社会(24832)
- 自然科学基金(24766)
- 省(24256)
- 社会科(23575)
- 社会科学(23569)
- 划(21427)
- 资助(19296)
- 教育(18030)
- 重点(15265)
- 计划(13993)
- 编号(13944)
- 部(13817)
- 科研(12992)
- 发(12989)
- 创(12812)
- 科技(12518)
- 性(12186)
- 创新(12092)
- 成果(11520)
共检索到1232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立红 李志文 刘劲军 司嘉怡 曾爱平
油茶是指种子含油率较高、且有一定栽培经营面积的山茶属(Camellia)植物的总称,目前已知全世界有280种,其中238种分布在我国(张宏达,1998)。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庄瑞林,2008),与油橄榄(Olea europaea)、油棕(Elaeis guineensis)、椰子(Cocos nucifera)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个省(市、区),总面积约有400万hm2,资源总量约占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苗苗 舒金平 张威 叶碧欢 王浩杰
[目的]揭示茶籽象危害与不同品种油茶果实物理性状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品种油茶的物理特性对茶籽象寄主选择的影响。[方法]调查茶籽象对相同种植条件下的不同油茶品种的危害情况,通过聚类分析评价抗虫性,同时测定茶果质量、果皮厚度及果实大小等物理性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茶籽象对不同油茶品种的危害率存在显著差异,危害率在12.4%49.7%之间,而落果中茶籽象的危害率在13.23%91.83%之间,茶籽象是造成落果的主要因素。11个油茶品种分为抗性较高、抗性中等、抗性较差3个类群,3个类群的油茶品种受害率存在极
关键词:
茶籽象 危害 抗性 果实特征 产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小三 李进 查康 幸伟年 王玉娟
【目的】研究不同油茶品系间果实性状、种子性状及砧木性状的差异,并对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为油茶优良砧木的选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不同油茶品系果实性状、种子性状及砧木性状18项指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油茶品系间的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的差异,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油茶品系;运用相关分析得出18项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选出与砧木性状相关性较强的指标。【结果】不同油茶品系间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纵横比、果皮厚、果实籽数及籽质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2个油茶品系单果质量为15.71~35.99 g,果实纵径为29.81~40.17 mm,果实横径为29.06~39.99 mm,果形指数为0.85~1.28,果皮厚为1.85~4.19 mm,果实籽数为2.20~9.67粒。不同油茶品系间单种质量、种纵径、种横径、种侧径、纵横比、横侧比、纵侧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2个油茶品系单种质量为1.07~4.26 g,种子纵径为16.98~27.40 mm,种子横径为13.17~23.12 mm,种侧径为9.00~16.93 mm。不同油茶品系间上胚轴长、下胚轴长、上胚轴粗、下胚轴粗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2个油茶品系上胚轴长为5.38~9.08 cm,上胚轴粗为1.72~2.97 mm,下胚轴长为14.35~23.97 cm,下胚轴粗为1.80~3.14 mm。砧木性状中上胚轴长与果实横径、单种质量、种侧径及果实纵径的相关性较大,下胚轴长与种纵径、种侧径、果实纵径及果实籽数的相关性较大,上胚轴粗与单果质量、果实纵径、单种质量、种纵径、种横径、种侧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下胚轴粗与果实纵横比、果实纵径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综合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各指标筛选出适合作优良砧木的油茶品系为赣无2、赣石83-4、长林53号、GLS赣州油1号。砧木性状中4个指标均与果实纵径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或相关性较大,故可从以上4个适合作优良砧木的油茶品系中选择果实纵径相对较大的果实进行砧木培育。
关键词:
油茶 砧木 果实性状 种子性状 砧木性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隆升 陈永忠 许彦明 彭映赫 彭邵锋
为了掌握油茶"大小年"现象的成因,为油茶的花果平衡调控技术提供依据。研究了5年生、9年生2种不同林龄油茶花、果及春梢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花芽数与当年春梢数呈正相关,其中5年生林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当年的植株产果量、座果率呈负相关,其中5年生林分别呈显著(p<0.05)、极显著(p
关键词:
油茶 花果 春梢 相关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曹永庆 姚小华 任华东 王开良
以油茶良种‘长林4号’、‘长林40号’和‘长林53号’为试材,探讨油茶果实发育后期脂肪酸合成积累与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品种种实发育进程存在差异性,种子中油脂含量在果实发育后期显著提升,并且种子油脂脂肪酸组分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0.996 1);油茶种子中油脂的积累和氮、钾元素的含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 3和-0.979 7,磷元素则影响了油茶油脂成分的组成,其含量与种子油脂成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1 1。
关键词:
油茶 油脂积累 矿质元素 相关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勇
利用SRAP分子标记,从12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1对引物,对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9个居群514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组合总共扩增出226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20.55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26,占条带总数的100%。19个居群的遗传距离为0.0216~0.1645,显示了较近的亲缘关系。UPGMA聚类结果表明,除了福建6个居群和江西3个以外,其余地理位置相近的居群未能聚在一起。多态性比率(PPB)、Nei’s基因多样度(H)及Shannon信息指数(I)变化幅度分别为84.96%~95.58%,0.3213~0.3887及0.4732~0.5676;从物种...
关键词:
小果油茶 SRAP标记 遗传多样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隆升 罗佳 陈永忠 许彦明 张震 唐炜 彭映赫
以6年生油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油茶果实生长高峰期油茶各器官养分分配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油茶N、P、K、Ca、Mg、Cu、Fe、Zn、Mn等元素含量均受不同器官和不同时间的影响,并呈现极显著(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姚小华 王开良 黄勇 任华东
以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5个居群为试验材料,分析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12个性状的变异状况。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种仁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性状变异类型较为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不同性状的变异水平相差较大。除了西南地区5个居群外,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12个性状在其它居群的多重比较中呈显著差异。除了含油率在居群间的变异略大于居群内外,脂肪酸各组分性状主要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且居群内变异远大于居群间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综合得分值来评价居群品质水平,结果表明福建漳浦居群综合得分值最高,即品质水平最佳,其次为福建闽清,其余居群排序依次为江西宜春、广西融水、福建建宁、贵州黎平、广西龙胜、广西三江、湖南通道...
关键词:
小果油茶 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 变异 评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亚 袁德义 刘东明 范晓明 高超
以2个8年生攸县油茶优良无性系为试材,研究了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去雄不授粉及自然授粉四种授粉方式对其坐果率、落果动态及果实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攸县油茶不同授粉方式的坐果率有差异,坐果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异花授粉>自然授粉>自花授粉>去雄不授粉。四种授粉处理的落果高峰期均出现在授粉后两个月内,其中以去雄不授粉落果率最高,异交落果率最低。果实横、纵径生长规律均呈现单"S"曲线,授粉4个月以后,异花授粉处理果实的横、纵径均大于其他3个处理。
关键词:
攸县油茶 授粉 坐果率 落果 果实生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申春晖 陈锐帆 刘祯 奚如春
【目的】研究高州油茶在果实快速膨大期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特征,进一步掌握南方特色油茶品种果实品质与光合产物分配的相关性,为华南地区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13)C同位素脉冲标记法,对高州油茶饲喂~(13)CO_2气体2 h,在标记后0、6、24、48、72 h分别测定叶、枝、果皮和种仁的~(13)C含量,同时测定其叶片、种仁和果皮中的糖组分特征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结果】1)13C光合产物在叶中合成后,在标记结束后0~6 h向各库器官的运输速率最大,6~48 h光合产物运输趋于稳定。2)光合产物运输趋于稳定后,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叶>种仁>果皮>枝。高州油茶光合作用固定的13C光合产物在标记结束后0~72 h消耗了95.07%。3)光合产物主要以果糖的形式在各器官存储,叶与果实之间存在着较高的蔗糖质量浓度梯度。4)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量为果皮>叶>种仁。可溶性糖/淀粉比值为种仁最大,果皮次之,叶最小。【结论】果实膨大期高州油茶叶中合成的光合产物在合成后的24 h内向各库器官快速运输,大多光合产物被植物呼吸消耗。近期合成的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分配比以叶最高,不利于高州油茶果实发育。叶与果皮中较高的蔗糖质量浓度是高州油茶果皮较厚的原因之一。果实快速膨大期果皮发育、脂肪酸合成和油脂积累是种仁与果皮中可溶性糖/淀粉比值较高的原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超 袁德义 杨亚 王碧芳 刘冬明 邹锋 谭晓风
【目的】比较研究油茶自交与异交授粉后花粉管在雌蕊中生长行为的差异,探明油茶自交不亲和性的类型及特征,进一步认识油茶生殖特性的同时丰富、完善其生殖生物学研究资料,为促进油茶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根据花粉管荧光显微观察的试验原理并有针对性地结合油茶雌蕊的特点,综合运用荧光显微镜结合经过改良的荧光压片法、荧光切片法和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油茶雌蕊结构特征和花粉管在雌蕊中的生长情况,运用扫描电镜重点观察油茶自交花粉管发生的不亲和反应特征,对油茶自交不亲和性进行解剖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油茶为开放型花柱,两边贴合的中空花柱道是花粉管生长通道,由一层特化的内表皮细胞构成,多根花柱在基部合生进而形...
关键词:
油茶 自交不亲和性 花粉管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伟 陈世品 陈辉 刘玉宝 杨志坚 林文俊 马良
对福建省5个主要油茶产区的土壤养分、油茶产量和种仁含油率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1)样地间p H值差异最小,其他土壤养分差异明显,种仁含油率的差异较小。(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相互关系紧密,有非常明显的协同与拮抗作用,油茶产量与种仁含油率的负相关系数达到-0.67。(3)通径分析表明土壤中有效Fe、水解性N、速效K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大、中量元素对油茶产量较大的正向直接通径效应是微量元素的间接通径效应累积的结果,回归分析表明全K、有机质、有效Fe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的主要结果基本一致。(4)含油率受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应根据油茶林本底营养和需肥特性制定...
关键词:
油茶 土壤养分 产量 种仁含油率 相关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娅琳 吴峰婧琳 陈健鑫 武自强 刘丽 张东华 马焕成 伍建榕
【目的】探究德宏州油茶根腐病不同发病程度根系内以及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差异性。【方法】分别采用染色法和湿筛沉淀法测定油茶根系AMF定殖率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油茶根系及根际土壤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AMF的定殖率和孢子密度逐级递减,呈负相关关系。基于高通量结果在油茶根系以及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203个AMF-OTUs,分属于1门1纲4目7科5属(属水平将未定名和未分类的AMF归入“Others”)。在属分类阶层上,不同病害等级的油茶根系以及根际土壤的AMF种类和分布不同。根系内:发病程度较轻的油茶较发病程度严重的油茶,OTUs、Ace指数、Chao指数更高,且随病害的加重Shannon指数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HR0>DR1>DR2>DR3>DR4)。根际土壤内:随病害程度的加重,OTUs逐级递减(HS0>DS1>DS2>DS3>DS4),发病程度较轻的油茶较发病程度严重的油茶,Ace指数、Chao指数更高,Shannon指数无明显变化。PCA分析表明不同病害等级的油茶AMF群落结构会发生改变,患病后群落结构趋于相似,与健康油茶有明显差异。AMF均匀度、孢子密度和定殖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相关性,但土壤理化性质不影响AMF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结论】文章初步探明了患病后油茶根系和根际土壤中AMF群落的变化特征:患病的油茶根系内AMF的定殖率和多样性降低,根际土壤内AMF孢子密度下降,同时根系及根际土壤中AMF群落结构都发生了改变,本研究为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AMF 菌剂防治油茶病害奠定了理论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帅 曹福祥 彭继庆 胥文 胡双喜 彭滟钞
为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野生小果油茶ISSR-PCR反应体系,以提取的野生小果油茶总DNA为供试材料,利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设计L16(45)和方差分析对DNA模板的量,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的量5个影响ISSR-PCR反应体系的因素进行优化研究。确定野生小果油茶ISSRPCR最优反应体系为: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DNA模板为30 ng,引物浓度为0.7μmol/L,dNTPs浓度为0.25mmol/L,Mg2+浓度为2.0 mmol/L,Taq DNA聚合酶的量为1.75 U。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因素对体系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天文 袁德义 李艳民 肖诗鑫 龚守富 张健 李素芳 罗健
【目的】海南油茶的花、果特征和生长发育习性与其他油茶存在明显差异,其倍性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染色体计数法,旨在阐明海南油茶的倍性,为海南油茶授粉树配置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以二倍体大花窄叶油茶作为对照,采集60份海南油茶优株的嫩叶为试材,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每个样本的DNA含量的荧光强度,根据试材与对照DNA峰值的比值估算样本的倍性;其次,根据流式细胞仪鉴定的结果,以二倍体大花窄叶油茶作为对照,选取34份不同地区不同倍性的海南油茶代表材料,进行根尖染色体制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染色体计数,验证对照和试材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对照二倍体大花窄叶油茶的峰值为50.39,供试的60份海南油茶中,8份峰值范围是205.50~213.42,与对照的峰值相比为八倍体,50份峰值范围是243.16~256.11,与对照的峰值相比为十倍体,另外CMZX-612和TCXYL-61峰值分别是177.09和188.02,与对照的峰值相比疑似为七倍体;同时各样品峰值的变异系数大部分都在5%以内。进一步的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二倍体大花窄叶油茶染色体数为2n=2x=30,供试的34份海南油茶中,8份材料为八倍体(2n=8x=120),其中包括流式细胞术估测疑似为七倍体的CMZX-612和TCXYL-61,这2份材料经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2n=8x=120)确认实际也为八倍体; 26份材料为十倍体(2n=10x=150),染色体计数结果与流式细胞术估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和染色体计数共同表明:供试的60份海南油茶为八倍体(2n=8x=120)和十倍体(2n=10x=150) 2种倍性,其中十倍体占83.3%;海南油茶作为山茶属新发现的一个种,其倍性与其他油茶存在明显差异。海南油茶倍性的确定,可为后续海南油茶的种质资源鉴定、杂交亲本选配以及油茶多倍体的遗传进化等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海南油茶 倍性 染色体 流式细胞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