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98)
- 2023(12064)
- 2022(10604)
- 2021(9981)
- 2020(8311)
- 2019(19143)
- 2018(19084)
- 2017(36731)
- 2016(20239)
- 2015(22848)
- 2014(22857)
- 2013(22487)
- 2012(20399)
- 2011(18359)
- 2010(18210)
- 2009(16862)
- 2008(16418)
- 2007(14255)
- 2006(12480)
- 2005(11061)
- 学科
- 济(75021)
- 经济(74903)
- 管理(62746)
- 业(56875)
- 企(48942)
- 企业(48942)
- 方法(34797)
- 数学(29887)
- 数学方法(29486)
- 财(22252)
- 农(19964)
- 中国(19118)
- 制(18395)
- 业经(17824)
- 学(17448)
- 地方(14554)
- 务(14147)
- 财务(14067)
- 财务管理(14039)
- 理论(13451)
- 企业财务(13303)
- 贸(13038)
- 贸易(13032)
- 农业(12866)
- 环境(12822)
- 和(12794)
- 体(12726)
- 易(12670)
- 技术(12489)
- 银(12224)
- 机构
- 大学(286663)
- 学院(284568)
- 管理(113884)
- 济(108579)
- 经济(106028)
- 理学(98919)
- 理学院(97835)
- 管理学(96146)
- 管理学院(95640)
- 研究(93327)
- 中国(67849)
- 京(60814)
- 科学(59129)
- 财(52480)
- 所(46715)
- 农(45789)
- 业大(43843)
- 研究所(42543)
- 中心(41871)
- 财经(41670)
- 江(41161)
- 北京(38293)
- 经(37761)
- 范(36784)
- 师范(36418)
- 农业(35876)
- 院(33970)
- 州(33380)
- 经济学(31982)
- 财经大学(31051)
- 基金
- 项目(197915)
- 科学(154667)
- 研究(144559)
- 基金(142876)
- 家(124341)
- 国家(123323)
- 科学基金(105876)
- 社会(89561)
- 社会科(84787)
- 社会科学(84765)
- 省(77824)
- 基金项目(76405)
- 自然(69679)
- 自然科(67979)
- 自然科学(67962)
- 自然科学基金(66725)
- 教育(66218)
- 划(65209)
- 编号(59190)
- 资助(58690)
- 成果(48508)
- 重点(43926)
- 部(43340)
- 创(41317)
- 发(41177)
- 课题(40750)
- 制(38764)
- 创新(38551)
- 科研(37818)
- 教育部(37120)
- 期刊
- 济(119208)
- 经济(119208)
- 研究(83590)
- 中国(53285)
- 学报(47223)
- 管理(42412)
- 科学(42111)
- 农(42065)
- 财(40528)
- 大学(35778)
- 学学(33715)
- 教育(32101)
- 农业(29274)
- 技术(24315)
- 融(23021)
- 金融(23021)
- 财经(20185)
- 业经(19411)
- 经济研究(18118)
- 经(17034)
- 问题(15380)
- 图书(14950)
- 科技(14880)
- 理论(14683)
- 业(14444)
- 版(13754)
- 实践(13570)
- 践(13570)
- 技术经济(12985)
- 现代(12876)
共检索到410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亚萍 聂小安 姚小华 常侠
研究了油茶籽残饼油制备生物柴油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动力学过程,探索了反应动力学因素醇油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油茶籽残饼油酯交换反应的理想条件为:反应温度70℃,醇油物质的量比为6∶1,催化剂用量为油质量的0.6%,反应时间90 min;此条件下生物柴油得率为94.43%。经权威机构检测,所制得生物柴油主要性能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T 20828—2007,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油茶 残饼油 生物柴油 酯交换反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广东 刘云 吴谋成
以毛棉籽油为原料,探讨了制取生物柴油过程中水洗法脱磷除胶前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影响水洗过程毛棉籽油中胶溶杂质去除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水洗次数>水化时间>水化温度>搅拌速度>加水量。最佳工艺参数:水化温度60℃,搅拌速度150 r/min,水化时间15 min,加水量4%,水洗次数为3。磷脂的去除率达68.23%。
关键词:
毛棉籽油 前处理 生物柴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龙霞 王承明 孙广东 李慧 吴谋成
生物柴油可以由菜籽油与甲醇在碱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得。为解决生物柴油酯交换过程中的产物与催化剂分离问题,制备了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观察了反应条件如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的变化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找出菜籽油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醇油摩尔比18∶1,催化剂用量8%,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7 h。在此反应条件下生物柴油转化率可达到98%以上。
关键词:
生物柴油 酯交换反应 正交试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凡 陈志吉 蓝丽丽 杜孟浩 王超
【目的】研究不同热处理后,油茶籽内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探索加工过程中油茶籽理化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对油茶籽加热,测定分析油茶籽油及饼粕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3种方式加热的油茶籽压榨后的油茶籽油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变化规律相似,较低温度(热风和红外条件中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加热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经高温(热风和红外中150℃和700 W微波)加热一段时间后,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开始升高。3种方式加热处理,多酚含量分别达26. 84、94. 34和84. 51μg·g~(-1),比初始提高2. 8、12. 4和11. 0倍; 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清除率也分别达48. 91%、96. 29%和97. 01%,比初始提高6. 11,13. 0和13. 1倍。油茶饼粕中多酚的变化规律与茶油中相似,低温加热(热风和红外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变化不大,高温加热(热风和红外150℃,700 W微波)一段时间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升高,加热结束时,总酚含量分别初始增加14. 4%、42. 5%和34. 45%,ABTS~(·+)清除率分别比初始增加27. 9%、46. 2%和32. 1%。油茶饼粕中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的红外加热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均与其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加热后油茶饼粕中多酚含量升高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细胞壁水解,增加酚类溶出,或者释放结合态酚等,而ABTS~(·+)清除率提高可能也包括加热引发的美拉德产物等其他极性(甲醇/水提取)抗氧化物质的贡献。【结论】对油茶籽高温加热可提高油茶籽油及饼粕中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3种加热工艺中热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生产实践中可采用红外短时高温加热以提高茶油中的酚含量。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油茶饼粕 加热 多酚 抗氧化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大勇
【目的】合成一种新型的氧含量高的麻风树源生物柴油,研究其理化性质及对发动机排放性能的影响。【方法】以精制麻风树油、甲醇和丙二醇乙醚为反应原料,以KOH为催化剂,制备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并运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波谱(1 H-NMR)分析技术,验证该生物柴油的分子结构。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该生物柴油制备中酯交换反应的试验条件。用国标方法测定该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性、闭杯闪点、凝点、烟点、运动黏度(40℃))。在发动机转速分别为1 400和2 000r/min条件下,比较该生物柴油与0#柴油、麻风树油甲酯的碳烟排放。【结果】所得麻风树油丙二醇乙醚酯生物柴油的结构式为...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杰博 苏金为 祁建民 王湘平 余万龙
以纳米γ-Al2O3粉体为载体,应用等体积浸渍CH3COOCs制备Cs2O/γ-Al2O3催化剂,并通过TPD-CO2、XRD、TEM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碱性、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催化红麻籽油制生物柴油反应.通过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分析了纳米固体超强碱制备过程及酯交换反应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的粒径为10-25 nm,负载量为2mmol.g-1时,催化剂具有强碱性,其活性最好.甲醇与红麻籽油的摩尔比为9∶1,催化剂用量为油料的2.5%,反应时间3 h,转化率可达到90.7%.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桂转 张百良
介绍了生物柴油的发展历史、燃烧及排放性能,综述了生物柴油在国内外的研究及使用现状,分析了生物柴油各种制备方法的优势及不足,展望了生物柴油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生物柴油 可再生能源 代用燃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伟 刘拉平 杨健 马养民 周乐
为了考察桐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可行性,分析了桐油的脂肪酸成分,研究了桐油转化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并测定了桐油生物柴油的主要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桐油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927.32,其主要成分为含有18个碳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α-桐酸是其脂肪酸的主要成分(75.033%)。酯交换法制备桐油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醇与桐油的摩尔比6∶1,催化剂用量为桐油质量的1.0%,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20 min,平均转化率为82.8%。在此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桐油生物柴油的主要性能指标,除运动粘度、酸值较高外,基本符合0#矿物柴油标准。
关键词:
桐油 生物柴油 酯交换反应 脂肪酸 油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董君英 李浔 黄朋勉 李昌珠
以工业废油和甲醇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研究表明,以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醇油摩尔比最佳取值范围为5.5~7.5,催化剂用量最佳取值为1.0%,反应时间最佳取值为65 m in,反应温度最佳取值为65℃.产品性能表明其可作为柴油的调和组分,调和出成本低、优质、低凝点的柴油满足特殊需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化学工程 工业废油 生物柴油 酯交换反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华 周建平 廖晓燕
通过对油茶籽仁的化学成分、壳仁质量比以及细胞形态结构进行测定和观察,以探讨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可行性.经测定,油茶籽仁中粗脂肪含量为39.63%~49.95%,粗蛋白含量为8.93%~10.12%,总糖含量为7.04%~10.65%;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成熟的油茶籽的子叶细胞形态、细胞大小与细胞壁厚度以及细胞中所含的脂体、淀粉等贮藏物因品种或产地而异.
关键词:
油茶籽 细胞形态 化学成分 水酶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祎 赵鹏程 陈冠益 李丽萍 张枭雄
油品资源短缺及其衍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可再生清洁的生物柴油备受关注。生物柴油的生产技术途径多种、原料品种多样、生产过程副产物的利用方式多变,导致对其生产过程的客观全面评价较困难,至今仍缺乏这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试验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不同生产工艺的技术适用性、经济可行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影响与原料供给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最大,固体酸催化酯交换法综合得分最高,为70.41。研究结果为生物柴油产业的工艺优化与技术升级提供了指导方向。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郝宗娣 杨勋 时杰 张森 刘平怀
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生物柴油具备特殊的优势。微藻是一种CO2固定效率及油脂含量高、生长周期短、不影响食物安全保障的单细胞生物,是生物柴油的理想来源。综述了产油微藻的培养、收获及生物柴油制备等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最后对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产油微藻 生物柴油 培养优化 工业化生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楠 罗凡 费学谦 钟海雁
为了研究前处理对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性影响,采用红外辐射对油茶籽进行不同时间与温度的处理,并测定处理前后油茶籽油和油茶籽仁油中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性及其含量。美拉德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的测试数据表明:1)在150℃下反应120 min时油茶籽仁油和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分别为82.02%和79.59%;氧化稳定时间分别为11.92 h和7.51 h,说明油茶籽油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2)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产物丙酮醛的生成量逐渐增多,乙二醛和3-脱氧奥苏糖在150℃下才产生,乙二醛含量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含量略微增加;在150℃下反应120 min后,油茶籽油中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的含量分别为7.94μg/g和29.7μg/g;油茶籽仁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4.15μg/g和51.94μg/g,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78和1.94倍,说明美拉德反应主要在油茶籽仁中发生。3)比较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仁油与油茶籽油的DPPH清除率与氧化稳定性发现,油茶籽仁油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因此,油茶籽油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美拉德产物为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聂明 杨水平 姚小华 方学智 王亚萍
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压榨、普通螺旋榨3种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碘价、色泽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总磷、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普通螺旋榨油其酸值、过氧化值最高,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方法。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以超临界萃取茶油最高,而总磷含量以低温压榨油最高,且与超临界萃取油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刚 张正群 马超 慕卫 刘峰
【目的】探讨环境相容性好的生物柴油作为替代溶剂在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制备中的应用性能,为生物柴油在农药绿色制剂加工中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相转移法,制备生物柴油、环己酮和0#柴油3种不同溶剂的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比较3种不同溶剂微乳剂的相行为、对棉蚜和菜青虫幼虫毒力以及对棉苗安全性的差异。【结果】生物柴油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25℃为326g·L-1;以生物柴油为溶剂制备的微乳剂外观均一透明、低温贮存稳定,热贮稳定,原药分解率仅为2.0%;3种不同溶剂的微乳剂对棉蚜和菜青虫3龄幼虫LC50值无显著差别,对棉苗株高和叶绿素含量基本无影响。【结论】以生物柴油为溶剂能...
关键词:
生物柴油 溶剂 微乳剂 高效氯氟氰菊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