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24)
2023(2465)
2022(2044)
2021(1832)
2020(1475)
2019(3247)
2018(2841)
2017(5034)
2016(2991)
2015(3217)
2014(2864)
2013(3059)
2012(2891)
2011(2687)
2010(2653)
2009(2303)
2008(2254)
2007(2024)
2006(1681)
2005(1456)
作者
(11108)
(9339)
(9282)
(8852)
(6119)
(4675)
(4118)
(3697)
(3610)
(3307)
(3219)
(3118)
(3095)
(3073)
(3070)
(3019)
(2855)
(2788)
(2714)
(2685)
(2605)
(2387)
(2362)
(2131)
(2106)
(2086)
(2080)
(2052)
(2025)
(2020)
学科
(10071)
经济(10061)
管理(6436)
(6166)
方法(5292)
数学(4889)
数学方法(4860)
(4660)
企业(4660)
教育(4218)
(3914)
研究(3765)
(3636)
研究生(3482)
(3206)
(3033)
中国(2768)
(2655)
服务(2334)
(2332)
制度(2328)
(2147)
贸易(2147)
(2128)
医疗(2124)
环境(2101)
(2095)
业经(2073)
(1901)
农业(1749)
机构
大学(46965)
学院(44566)
研究(19236)
(17004)
经济(16513)
(14204)
管理(13645)
科学(13250)
理学(12356)
理学院(12122)
管理学(11802)
管理学院(11728)
农业(11481)
中国(10517)
业大(10420)
(10368)
研究所(9755)
(9205)
农业大学(7644)
中心(7536)
(7507)
(7254)
(7238)
(6988)
(6893)
财经(6396)
实验(6143)
(6046)
经济学(6018)
(5969)
基金
项目(35397)
科学(26784)
基金(25838)
(24397)
国家(24224)
研究(21329)
科学基金(19954)
(14850)
自然(14302)
自然科(14010)
自然科学(13995)
自然科学基金(13754)
基金项目(13642)
社会(13442)
社会科(12859)
社会科学(12858)
(12395)
教育(10689)
资助(10575)
重点(8521)
计划(8313)
(7809)
科技(7796)
(7532)
(7525)
创新(7388)
科研(7267)
编号(7054)
(6962)
大学(6498)
期刊
(16356)
经济(16356)
学报(14322)
研究(14003)
(12603)
中国(10531)
大学(10132)
科学(10053)
学学(9828)
农业(8946)
教育(6672)
(6272)
(5354)
(4786)
业大(4734)
农业大学(4248)
管理(4213)
(3512)
财经(3312)
(3170)
卫生(3170)
研究生(3102)
学位(3087)
经济研究(2947)
(2910)
林业(2889)
自然(2743)
科技(2741)
(2644)
金融(2644)
共检索到61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星州  周国英  陈行钢  江玲玉  包安华  刘君昂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筛选分析果生刺盘孢效应子,并验证其功能,为其致病相关基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油茶病害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果生刺盘孢非侵染期(分生孢子)和侵染时期(油茶叶片病斑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BUSCA、Target P、big-PI Predictor和GO、KEGG、PHI数据库分析转录组数据,选出符合条件的候选效应子,再利用qRT-PCR技术对效应子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克隆候选效应子全长基因,通过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和DAB染色验证相应基因功能。【结果】1)转录组结果数据显示,侵染时期相对于非侵染时期有7 850个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的编码蛋白进行预测分析,345个为经典分泌蛋白,占总数的4.39%。经典分泌蛋白氨基酸长度在各区间段分布较为均匀,而符合效应子筛选条件(<300和半胱氨酸残基数≥4为筛选条件,并过滤已经注释过功能的蛋白后,在果生刺盘孢中筛选出17个候选效应子。2)随机抽样选取9个候选效应子做qRTPCR分析,结果显示9个基因均为上调表达,与转录组数据结果相符。3)克隆出4个候选效应子,并通过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和DAB染色,验证出4个候选效应子均能引起植物细胞坏死。【结论】果生刺盘孢在侵染油茶时期有多个效应子表达,而在分生孢子时期此类蛋白多为不表达或少量表达,这验证了效应子是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国英  卢丽俐  刘君昂  李河  
从健康的油茶叶中分离得到内生细菌菌株156株,经平板对峙法初筛,筛选到油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有25株,再通过发酵法复筛,筛选到1株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Y13,其抑菌直径达10mm以上.对Y13进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抗菌谱测定表明,该菌对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油茶叶枯病菌等4种病原真菌也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百文  刘伟  赵恬欢  叶乃兴  杨江帆  魏日凤  
从黄观音、茗科1号、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5个供试品种中分离到茶树内生细菌共79株,并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茶树内生细菌5株,测定结果表明其对茶炭疽病平均抑制率达到60.09%.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目标菌株均可有效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的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河  李杨  徐建平  周国英  
【目的】研究海南省油茶树及其他寄主植物炭疽病菌果生刺盘孢菌群体遗传结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地理分布,探索海南地区不同寄主植物炭疽病菌的分子遗传变异规律。【方法】利用单孢分离法对采集自海南省南圣镇、通什镇、枫木林场和澄迈林场4个地区9种不同寄主植物的炭疽病病叶进行炭疽菌分离,并对每个菌株ITS,CAL和GAPDH 3个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按顺序对3个基因的序列进行拼接,然后采用Gen ALex6,DnA SP 5.0,TCS1.21和MeGA6.0软件分别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共获得12个病菌种群的108个果生刺盘孢菌病菌样品,可推导出18种单倍体型(HAPLoTyPe),...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茜雅  张盛培  李河  
【目的】研究液泡分选蛋白Vps26在油茶果生刺盘孢中的生物学功能,为阐明Vps26的作用机制和防治油茶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Over-lap法构建CfVPS26基因敲除载体片段,利用PEG介导的转化法将该片段转入果生刺盘孢原生质体中,对具有潮霉素抗性的转化子进行验证筛选; PCR扩增启动子在内的CfVPS26基因回补片段,构建回补质粒并转入突变体原生质体中,荧光筛选回补菌株;对野生型菌株、突变体和回补菌株进行营养生长、附着胞形成率、细胞壁胁迫、糖原染色及致病力等生物学表型测定。【结果】筛选验证获得CfVPS26基因缺失突变体ΔCfvps26;该突变体生长速率均显著小于野生型菌株和回补菌株,气生菌丝也明显减少;在含有细胞壁抑制剂200μg·mL-1荧光增白剂和0.0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DA培养基中,突变体ΔCfvps26生长抑制率显著高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的抑制率;在含有内质网胁迫剂二硫苏糖醇的PDA培养基中,突变体菌株ΔCfvps26耐受性增强,抑制率显著低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进一步研究发现,CfVPS26基因缺失突变体分生孢子产量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降低、糖原的代谢受阻,无法在油茶叶片上形成病斑,致病力丧失。【结论】液泡分选蛋白CfVps26参与调控油茶果生刺盘孢生长发育、产孢、附着胞形成、外界胁迫、糖原代谢和致病过程。本研究可为阐明CfVps26参与调控果生刺盘孢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并为新型杀菌剂的开发提供潜在靶标位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玲玲  朱原野  张盛培  李河  
【目的】探讨油茶炭疽病复合病菌种类,筛选油茶炭疽病复合病菌的高效杀菌剂,为科学防治油茶炭疽病提供依据。【方法】从湖南、广西、广东、江苏,海南等地油茶成林采集炭疽病叶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种类鉴定;通过复合侵染试验研究致病菌之间的关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啶氧菌酯,氟吡菌酰胺和啶酰菌胺对油茶致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1)从106个油茶炭疽病病斑中分离获得186株致病菌,其中主要病原菌是炭疽属真菌130株,拟盘多毛孢属真菌18株,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28株,假拟盘多毛孢属真菌4株,链格孢属真菌6株;分离出单一炭疽病菌的病斑55个,而能同时分离出炭疽病菌和其他致病菌的病斑有51个,其中同一个病斑能同时分离出同属不同种或不同属致病菌的病斑有51个,分离的不同病菌有7种组合方式:同属不同种炭疽菌、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炭疽菌和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炭疽菌和假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炭疽菌和链格孢属真菌两两组合以及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和新拟盘多毛孢属、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和链格孢属真菌3种菌的组合。2)将炭疽菌属和拟盘多毛孢属,炭疽菌属和新拟盘多毛孢属,炭疽菌同属不同种这3种分离率最多的组合方式致病菌回接到油茶上,发现炭疽病菌和其他致病菌复合接种的病斑显著大于只接同种病菌的病斑,表明油茶炭疽病斑中存在炭疽病菌与其他病原菌复合侵染协同增效的现象。3)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对炭疽菌属,拟盘多毛孢和新拟盘多毛孢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平均EC50在0.011~0.555μg·mL-1之间;其次是嘧菌酯和啶氧菌酯,这2种药剂对拟盘多毛孢和新拟盘多毛孢的室内毒力最强,平均EC50在0.007~0.020μg·mL-1之间,但对炭疽菌的抑制作用较差;而啶酰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油茶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致病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结论】油茶炭疽病斑中存在炭疽菌和其他病菌复合侵染现象,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可作为防治油茶炭疽病复合侵染的主选药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宋光桃  周国英  
拮抗链霉菌菌株F10对油茶炭疽病菌有良好的拮抗效果。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菌株F10,以油茶炭疽病菌为指标,研究了菌株F10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菌株F10能影响菌丝正常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萌发,菌丝出现节间变短、变粗、扭曲变形、菌丝严重交联、细胞质聚集、外溢等现象;能分泌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影响油茶炭疽病菌的细胞壁;并对水稻、蚕豆、白菜种子的萌发有促生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韩长志  
胶孢炭疽病菌可以侵染众多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引起炭疽病害,给生产造成巨大的危害。本研究从形态特征、生活史以及遗传关系、致病基因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该病原菌的研究以及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信珊珊  祁高富  朱发银  逯晋忠  李菁菁  王圣英  柳艳军  陈京元  王义勋  赵秀云  
以从水稻根部分离到的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WH1为材料,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对其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了鉴定,并通过平板抑制试验和离体叶片防治试验,研究其发酵液对油茶炭疽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WH1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为脂肽,该成分能够使油茶炭疽病菌丝畸形,高稀释倍数的发酵液对离体油茶叶片上的炭疽病仍然有显著的防效。以WH1作为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生物农药,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和田口设计对WH1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使抗菌脂肽产量大幅上升。在3、20、500 L的发酵罐上进行放大,控制溶氧在30%以上,成功的完成250 mL摇瓶到500 L罐的放大。500 L罐上培养48 h后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彧  周国英  宋光桃  刘君昂  董晓娜  苟志辉  
通过4年自然感病性调查和3年人工接种鉴定,从湖南常宁油茶基地筛选出抗病优良单株林大140,其自然感病率为0,人工接种果感病率为0,鲜出籽率53%,种仁含油率为54%.单株抗病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果皮滤液孢子萌发率与感病性呈正相关;接种4d内,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提高幅度与抗病性呈正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下降幅度与抗病性呈正相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利沙  蒋妮  张占江  蓝祖栽  白隆华  
【目的】筛选拮抗肿节风炭疽病病原菌的放线菌,为肿节风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从肿节风根系土壤分离获得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活性较高的菌株,并采用离体叶片刺伤接种法测定筛选获得拮抗菌株对肿节风炭疽病的防效,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平板对峙和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自肿节风根系土壤的JT-2F菌株对肿节风炭疽病菌具有最强的拮抗作用,可使炭疽病菌菌丝膨大、畸变和扭曲,抑制率达86.75%,且对供试14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平均抑制率达81.50%。通过形态学特性和16S rDNA鉴定,JT-2F菌株为津岛链霉菌(Streptomyces tsukiyonensis)。离体防效试验结果显示,JT-2F菌株发酵原液对离体叶片上肿节风炭疽病的防效达87.32%。【结论】JT-2F菌株用作肿节风炭疽病菌的生物防治材料具有较大的开发和应用潜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思良  霍秀娟  韦刚  
芒果炭疽病菌Co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营养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研究表明,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均为7~37℃,适温范围分别为20~31℃,25~31℃。可以生长的pH值范围很广,以pH5.0~8.0生长良好;产孢的适宜pH为3.5~4.5。红光,兰光抑制营养生长,但光照有利于产孢,以萤光的促进作用最强。分生孢子在10~40℃均可萌发,适温范围为25~31℃。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为30℃。在相对湿度100%+水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良好。营养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分生孢子萌发的pH为2~11,最适pH为3~7,附着胞形成的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新强   林昕怡   杨子贤   叶晶晶   陆建良   梁月荣  
为了解茶树响应炭疽病及抗炭疽病的遗传机理,本研究搜集了茶树炭疽病的发病规律与症状、茶树炭疽病原菌分类鉴定、炭疽菌侵染过程及其机制等在茶树上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其他植物上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结果发现:茶树炭疽病致病菌多样,侵染致病过程复杂,导致致病菌鉴定困难。同时,茶树致病菌的侵染分子机制研究较少,在其它植物中主要与真菌代谢酶类、效应蛋白及真菌毒素等有关,但具体完整的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明确。后续需继续对侵染机制和寄主茶树-炭疽病原菌互作机制进行研究,加强田间病害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以期为茶树炭疽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判断、综合防治提供有效帮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旺姣  韦维  邹东霞  钟雅婷  罗辑  叶航  
【目的】鉴定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抗病油茶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香花油茶林地典型炭疽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获得致病菌株,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描述和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进行鉴定,并采用平板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3个地区香花油茶林地采集典型炭疽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76株炭疽菌属真菌,对健康香花油茶叶片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略有差异;代表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的离体接种病斑平均直径分别为6.48、6.39和5.20 mm,活体接种病斑比前者略小,分别为5.53、5.33和 4.97 mm,以CXNN02菌株的致病力略强。菌株CXNN02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菌丝灰色至深灰色,气生菌丝茂盛,绒毛状,背面产生黑色色素;菌丝生长较快,平均生长速率为11.75 mm/d;分生孢子光滑,无色,单胞,圆柱状,顶端钝圆或略尖,大小为(13.30~20.67)μm×(3.39~7.48)μm;分生孢子附着胞浅褐色至褐色,单个或多个,圆形或近圆形,边缘完整,大小为(6.50~10.69 )μm×(5.17~9.50)μm。对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进行形态学结合病原菌多位点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是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温度均为28 ℃,最适菌丝生长pH为4~5,最适产孢pH为6,菌丝生长的较佳碳源为D-麦芽糖、D-葡萄糖、D-果糖和D-木糖,最佳产孢碳源为乳糖,较佳氮源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粉3种有机氮源,最佳产孢氮源为酵母粉;完全黑暗有利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结论】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为核果炭疽菌,其菌丝生长和产孢受温度、pH、碳氮源和光照条件影响明显。香花油茶是核果炭疽菌的新寄主,进行香花油茶抗病品种选育及制定炭疽病防治措施时需充分了解该菌的生物学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河  李司政  王悦辰  刘君昂  徐建平  周国英  
【目的】探讨中国油茶苗圃炭疽病原菌种类,揭示油茶苗圃炭疽病菌抗药性,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分离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并对分离菌株的ApMat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对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炭疽病原菌种类;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所有菌株对杀菌剂多菌灵、乙霉威、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药性。【结果】湖南、江西、海南和广东4个省份分离的95株的油茶苗圃炭疽病病原菌主要是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和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4个种,其中炭疽病菌分布范围最广、分离数量最多(83株,占总分离菌株的87.4%)。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菌株有31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对戊唑醇产生了抗性的菌株有31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其中对多菌灵和戊唑醇这2种杀菌剂均具有抗性的菌株有6株,占总分离菌株的6.3%;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3种杀菌剂均有抗性的菌株有2株,占所有分离菌株的2.1%。但所有95个菌株对咪鲜胺敏感,说明目前苗圃油茶炭疽病菌尚未对咪鲜胺产生抗药性。29个高抗多菌灵而对乙霉威敏感菌株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2株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具有双重抗药性的菌株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突变为酪氨酸(Tyr)。【结论】我国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已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但对咪鲜胺尚未检测到抗药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