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57)
2023(2960)
2022(2594)
2021(2355)
2020(2034)
2019(4602)
2018(4451)
2017(7756)
2016(4690)
2015(5304)
2014(5028)
2013(5210)
2012(5032)
2011(4598)
2010(4587)
2009(4214)
2008(4158)
2007(3751)
2006(3383)
2005(3071)
作者
(19585)
(16244)
(16122)
(15106)
(10704)
(8229)
(7239)
(6559)
(6509)
(5902)
(5685)
(5632)
(5608)
(5522)
(5390)
(5360)
(5177)
(4922)
(4912)
(4841)
(4655)
(4403)
(4230)
(3846)
(3837)
(3835)
(3749)
(3689)
(3610)
(3587)
学科
(13540)
经济(13517)
管理(9815)
(9291)
(8486)
(7682)
企业(7682)
方法(6404)
数学(5425)
数学方法(5324)
(3988)
中国(3806)
(3799)
(3474)
业经(2749)
及其(2595)
农业(2575)
水产(2497)
理论(2409)
(2389)
(2386)
(2374)
贸易(2369)
银行(2337)
(2307)
(2292)
(2237)
(2217)
地方(2201)
(2193)
机构
大学(70091)
学院(68474)
研究(34111)
(28813)
科学(27768)
农业(23586)
中国(23032)
(21473)
(20353)
研究所(20253)
经济(19772)
业大(19586)
管理(18074)
(16402)
理学(15397)
理学院(15055)
(14933)
(14814)
农业大学(14785)
管理学(14423)
中心(14387)
管理学院(14340)
实验(14125)
(13735)
实验室(13576)
重点(12927)
(12342)
科学院(12115)
(12004)
技术(10911)
基金
项目(52357)
(38015)
国家(37753)
科学(37376)
基金(36296)
科学基金(28182)
研究(26649)
自然(23130)
自然科(22577)
自然科学(22556)
自然科学基金(22160)
(21768)
(19956)
基金项目(18820)
资助(16018)
科技(15629)
计划(15607)
社会(13811)
重点(13526)
社会科(12835)
社会科学(12824)
专项(12167)
教育(11976)
(11876)
(11583)
科研(11392)
(11347)
(10780)
创新(10276)
(10273)
期刊
学报(28464)
(26200)
(22349)
经济(22349)
科学(20332)
大学(18964)
学学(18448)
农业(17794)
研究(17036)
中国(16763)
(10200)
业大(9432)
农业大学(7940)
管理(7647)
(6937)
林业(6796)
(6472)
教育(5667)
自然(5510)
(5402)
金融(5402)
中国农业(5320)
科技(5179)
自然科(4911)
自然科学(4911)
农林(4139)
(4139)
科技大(4033)
科技大学(4033)
技术(4032)
共检索到106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雨轩  李晓跃  张林平  林宇岚  吴斐  张扬  胡冬南  
【目的】探究油茶根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 AM)真菌群落对不同季节、土层和品种的响应,为油茶菌根生物技术的研发和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的油茶为研究对象,采集3个季节2个土层5个品种的油茶根际土,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油茶根际AM真菌多样性与群落组成。【结果】在集约化经营模式下,油茶能与AM真菌形成共生关系,AM真菌对油茶的侵染率受季节和油茶品种的影响。油茶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4目8科9属AM真菌,相对丰度最高的为球囊霉属Glomus(58.50%),其次是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19.43%)和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3.28%)。秋季油茶根际AM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且春季最低;0~20 cm土层油茶根际AM真菌丰富度高于20~40 cm土层,而其多样性低于20~40 cm土层。品种对油茶根际AM真菌的丰富度没有显著影响,对AM真菌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有显著影响。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季节对AM真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影响,土层和品种显著影响AM真菌群落结构。除HS和GW1、GW1和GW2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2个品种之间油茶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RDA分析表明,NH_4~+与优势属Glomus、Paraglomus丰度呈正相关,NH_4~+和pH值是影响油茶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结论】季节、土层和品种对AM真菌α多样性有显著影响,不同季节AM真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差异,油茶品种和土层深度显著影响油茶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NH_4~+和pH值是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雲飞  张玥  张彩丽  杨路成  陈暄  庄静  黎星辉  
从不同季节的茶树根系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真菌2 019株,包括茶树根系内生真菌826株、根际土壤真菌1 193株。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rDNA-ITS区段进行扩增及分析,共鉴定出13个属28种真菌,其中茶树根系内生真菌12种,根际土壤真菌20种。对不同季节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夏、秋季分离出茶树根系内生真菌种类分别为12、11、12;3个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指数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春、夏、秋季分离出根际土壤真菌种类分别为18、17、20;3个季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差异均不明显。根际土...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彭思利  张鑫  武仁杰  蔡延江  邢玮  葛之葳  毛岭峰  
【目的】探究杨树Populus spp.人工林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氮添加的季节动态响应及其驱动因素。【方法】以江苏省东台林场杨树为对象,研究5种氮添加水平(0、5、10、15和30g·m~(-2)·a~(-1))处理6 a后土壤理化性质、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随季节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AM真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高通量测序共获得AM真菌有效序列1 307 513条,196个分类操作单元(OTU)分属于4目8科10属,其中球囊霉属Glomus和多胞囊霉属Diversispora相对丰度之和平均达99.3%;(2)氮添加处理对AM真菌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但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多胞囊霉属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其中高氮(30 g·m~(-2)·a~(-1))处理球囊霉属的相对丰度显著(P <0.05)。【结论】氮添加下,杨树人工林土壤AM真菌群落具有季节性响应,土壤温度、pH、总磷、总碳和铵态氮是影响AM真菌群落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图2表4参34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晨   周柳婷   王炎炎   林瑞余   吴则焰  
[目的]探索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PCR-DGGE和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不同季节水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解析根际微生态各环境因子的内在规律。[结果]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中优势细菌为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酸杆菌(Acidobacteria)和δ-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优势真菌为粪壳菌(Sordariomycetes)。夏季水松根际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根际微生物的碳代谢能力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大致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速效氮可能是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碳代谢能力在夏季最优,在冬季最差。季节因素显著影响着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开展相关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季节因素造成的波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茜  宋娟  李冬萍  陈廷速  覃晓娟  车江旅  
【目的】分析健康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和患病生姜样地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群落组成,为利用微生态调控手段进行姜瘟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广西桂林、柳州和百色三地姜田的健康和患病生姜根际土壤样品10个(健康生姜土壤样品为KJJ2_S、BMJ1_S、LCJ1_S、FGJ_S和NGJ_S,患病生姜土壤样品为KJB2_S、BMB1_S、LCB1_S、FGB_S和NGB_S),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AM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合冗余分析(RDA)明确AM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在97%相似度水平下,所有患病生姜土壤样品的操作分类单元(OTU)数和Chao 1指数均高于健康生姜土壤样品;健康生姜土壤样品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患病生姜土壤样品,即健康生姜土壤样品AM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患病生姜土壤样品。在群落组成方面,在属分类水平上,312个OTUs被分为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球囊霉纲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c_Glomeromycetes)和其他类别。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P含量对AM真菌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影响(P0.05);Heatmap图分析结果表明,Paraglomus与有效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健康生姜样地和患病生姜样地土壤的AM真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患姜瘟病生姜根际土壤AM真菌的OTUs数和丰度均高于健康生姜根际土壤,但其多样性低于健康生姜根际土壤;不同采样点生姜根际土壤AM真菌的优势种属存在差异,其多样性、丰度及群落组成结构主要受有效P含量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正强   张政兵   李清昊   李耀明   杨平   杨艺帅   谭琳  
【目的】探讨不同覆膜措施对藠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生态功能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上地膜的使用与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在藠头收获期采集覆盖普通透明地膜、蓝色地膜以及不覆膜处理下的藠头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FUNGuild数据库、分子生态网络等分析方法对各处理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覆膜处理降低了真菌群落多样性,但在蓝色地膜处理下富集了相对丰度更高的腐质霉属(Humicola)、篮状菌属(Talar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等有益真菌菌群;从真菌分子生态网络可以看出,地膜覆盖虽使网络变得简化,但真菌群落对外部环境的抵抗能力有所提高,其中蓝色地膜较普通地膜表现更为稳定;此外,对各处理的真菌群落进行功能预测后发现,腐生型功能菌群的相对丰度在蓝色地膜下占比更高,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循环。【结论】藠头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生态功能和物种间相互关系在不同覆膜处理下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蓝色地膜处理下的真菌群落更有利于藠头的生长发育,但同时也应考虑覆膜措施引起病原型功能菌群的增加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蕾  盖爽爽  郑生猛  胡亚军  刘华英  何寻阳  
揭示喀斯特灌丛生态系统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及其对异质性生境与季节变化的响应规律,对合理利用土壤AMF促进喀斯特退化生境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1 hm2典型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析喀斯特灌丛两种主要小生境(石土面和土面)土壤AMF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共发现AM真菌7科8属,球囊霉属/种为该地区优势属/种;土壤AMF群落组成结构季节差异显著(P<0.01)。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地区合理利用植物与土壤AMF共生促进退化生境植被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娅琳   吴峰婧琳   陈健鑫   武自强   刘丽   张东华   马焕成   伍建榕  
【目的】探究德宏州油茶根腐病不同发病程度根系内以及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差异性。【方法】分别采用染色法和湿筛沉淀法测定油茶根系AMF定殖率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油茶根系及根际土壤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AMF的定殖率和孢子密度逐级递减,呈负相关关系。基于高通量结果在油茶根系以及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203个AMF-OTUs,分属于1门1纲4目7科5属(属水平将未定名和未分类的AMF归入“Others”)。在属分类阶层上,不同病害等级的油茶根系以及根际土壤的AMF种类和分布不同。根系内:发病程度较轻的油茶较发病程度严重的油茶,OTUs、Ace指数、Chao指数更高,且随病害的加重Shannon指数呈现逐级递减的趋势(HR0>DR1>DR2>DR3>DR4)。根际土壤内:随病害程度的加重,OTUs逐级递减(HS0>DS1>DS2>DS3>DS4),发病程度较轻的油茶较发病程度严重的油茶,Ace指数、Chao指数更高,Shannon指数无明显变化。PCA分析表明不同病害等级的油茶AMF群落结构会发生改变,患病后群落结构趋于相似,与健康油茶有明显差异。AMF均匀度、孢子密度和定殖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相关性,但土壤理化性质不影响AMF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结论】文章初步探明了患病后油茶根系和根际土壤中AMF群落的变化特征:患病的油茶根系内AMF的定殖率和多样性降低,根际土壤内AMF孢子密度下降,同时根系及根际土壤中AMF群落结构都发生了改变,本研究为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AMF 菌剂防治油茶病害奠定了理论基础。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雅洁  王玉丹  曹红月  王琦玲  李海薇  阚佳莹  杨春雪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作为专性寄生菌,可与植物共生并发挥生态功能,为探究植物根系结构特征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以东北林业大学校园内的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和肥皂草(Saponaria officinals)为材料,分析4种植物的根长、表面积、投影面积、平均直径、总体积、根尖数、分枝数和交叉数,测定根围土的理化性质,分离根围土中的孢子并进行形态鉴定。结果表明:4种植物根围共鉴定到AM真菌6属27种,其中狼尾草根围鉴定出5属15种,为共生AM真菌种最丰富的植物,波罗的海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baltica)分布于每种植物的根围土中,对不同植物根围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较小。根系特征影响了植物根围AM真菌的分布,且根表面积和投影面积所发挥的影响力最大。研究结果可为了解AM真菌多样性与植物根系特征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子麒  祝玲月  黄康庭  唐健  石媛媛  林海能  王修海  唐亚斌  王亚琼  陈利军  卢胜  吴立潮  
【目的】桉树人工林单一树种多代连栽的炼山经营模式对土壤质量及其生态环境产生剧烈扰动,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采用免炼山造林这种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可能措施之一,然而在免炼山造林模式下,作为土壤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如何响应,仍知之甚少。【方法】以连续经营15年的3代人工林更新迹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免炼山造林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季节动态响应。研究对象为3种不同采伐剩余物保留措施的随机区组实验:移除采伐剩余物、平铺采伐剩余物、将采伐剩余物带状堆放,并以采伐前的第3代桉树人工林为对照,结合4个季节对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研究,并基于测序结果预测土壤微生物潜在功能差异。【结果】林地更新后3种处理的化学性质均呈现相比于采伐前先下降后随时间恢复趋势,且恢复速度快慢上依次是平铺>带状堆放>移除。3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均在秋冬季相比于采伐前降低了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并增加了多样性,其中移除处理的变化幅度最大。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和季节一起显著地改变了门水平上的细菌群落组成,且本研究发现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Chloroflexi和Acidobacteria4种菌门均易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潜在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确实会受到林地更新的影响而激活,并且会随着季节变化出现能量的释放使用和储存维持的现象。Heatmap分析说明了氮含量变化和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变化存在重要联系。【结论】3种免炼山林地更新模式和季节均会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环境产生影响,其中移除处理导致的化学性质恢复速度最慢,对微生物群落的扰动最大,而采用平铺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是三者中相对更优的选择。在季节方面,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中某些菌门和功能基因对季节的变化产生动态响应,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然季节和采伐剩余物管理如何差异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孔垂思   李友勇   孙云南   尚卫琼   刘本英   杨涛  
【目的】云南是中国茶树资源最大的遗传多样性中心,研究不同茶树品种新梢高氮磷钾含量形成的机制,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揭示不同茶树品种新梢高氮磷钾含量与其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细菌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优化商品茶叶种植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选择不同茶树品种,利用土壤农业化学结合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品种氮磷钾含量茶树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并对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茶树品种新梢氮磷钾含量差异较大,不同茶树品种中,氮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含量均较高,磷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的全磷、有效磷含量均较高,钾含量高的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的全钾、速效钾含量较高。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优势菌群在门水平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根际土壤pH、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浮霉菌门、厚壁菌门、蓝藻门影响较大。【结论】不同茶树品种中,新梢氮含量高、磷含量高、钾含量高的茶树土壤pH、有机质、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较高,进而引起细菌群落丰富度、细菌群落多样性较大,是茶树养分差异形成的重要环境因子。不同茶树品种中,高养分含量茶树根际土壤中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浮霉菌门、厚壁菌门、蓝藻门的细菌群落相对丰度较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金莲  黄振瑞  车江旅  谭裕模  王维赞  李冬萍  龙艳艳  卢文祥  李松  陈廷速  
为了探讨在酸性赤红壤条件下,大田甘蔗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菌剂对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种群以及对甘蔗生长的影响,进行酸性赤红壤大田甘蔗接种AM菌剂的试验,初步分析其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AM真菌种群结构及其对甘蔗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施AM菌剂能促进甘蔗根系对养分的吸收,特别是对钾的吸收;提高土壤的p H值。原土壤存在4种不同类型的土著AM真菌:A.sp.1、A.sp.2、G.sp.4和G.sp.5,施用AM菌剂和化肥分别影响G.sp.5和A.sp.2种群。此外,凡施复合肥的处理,在根系中检测到较多的DSE有隔菌丝和微菌核。大田甘蔗施用AM菌剂,能增加甘蔗有效茎数,提高产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斐   崔鸣   李川   阮佳   王梦   姜浩   马星光   王卓   丁龙飞   张诗婉   吕恋心  
【目的】研究刺槐魔芋复合经营模式下,与刺槐根系不同程度分隔处理的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为刺槐与魔芋复合经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刺槐与魔芋间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室根箱隔网装置,A室种植刺槐,B室种植魔芋,并应用盆栽根系分隔技术设置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3个处理。每个处理采用抖根法采集魔芋根际土壤样品3份,共采集9份土壤样品。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提取魔芋根际土壤DNA,紫外测定和电泳检测分析提取DNA的质量浓度和纯度,通过PCR扩增和ITS r DNA区域标记扩增子的Illumina Nova Seq 6000测序及Funguild预测,分析不同分隔处理的魔芋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类群。【结果】高通量测序获得413个魔芋根际真菌OTU,分属9门25纲53目102科155属167种;获得163个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 OTU,分属1门3纲4目6科7属16种。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魔芋根际土壤真菌和AMF的Shannon指数和Chao 1指数均显著高于塑料膜分隔处理。不同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属均为瓶毛壳属(Lophotrichus)、镰刀菌属(Fusarium)、球囊霉属(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与塑料膜分隔处理相比,不分隔处理魔芋根际轮状镰刀菌(Fusarium nematophilum)和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的相对丰度增加,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Ceratobasidium ramicola、C. cornigerum和大双孢土赤壳(Ilyonectria macrodidyma)的相对丰度降低。不同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的营养类型均以腐生营养型为主(相对丰度为41.52%~63.66%),不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中共生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为7.9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主要以内生真菌和外生真菌为主;塑料膜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中植物病原菌(相对丰度为12.36%)、动物病原菌(相对丰度为1.95%)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刺槐与魔芋间作体系中,种间根系互作越紧密,魔芋根际真菌和AMF多样性越高,根际有害真菌的相对丰度越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雪  宁晨  林先滢  唐盼婷  谭智铭  蒋茂平  刘四黑  李建安  
【目的】油茶与豆科、禾本科牧草间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也可有效提升其生产潜力和发挥生态优势。探讨不同牧草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特征,将有助于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增加我国油茶林地综合效益。【方法】以油茶×鸭茅草Dactylis glomerata、油茶×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油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油茶×鸭茅草+白三叶草(D.glo+T.rep)、油茶×鸭茅草+紫花苜蓿(D.glo+M.sat)5种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间作模式下油茶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通过高通量16SrRNA基因Illumina测序分析油茶间作林土壤真菌群落,以及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厘清其驱动因素。【结果】与单种间作相比,混种间作增加了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土壤总钾K和土壤镁Mg含量以单作鸭茅最高,CK其次,而在2种混作中含量最低。对于速效养分而言,牧草混种间作普遍降低了其含量。硝态氮NO_3在CK中含量最高,铵态氮NH_4以紫花苜蓿M.sat中含量最高。对于微量元素而言,Zn、Fe、Mn的含量呈现CK>单作>混作的现象。而通过种植牧草,普遍降低了土壤中As的含量。经测序数据显示5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共同拥有的真菌物种OTU有586个,其中间作和混间作中共有120个OTU,Ascomycota、Basidiomycota和Mortierellomycota是真菌中的优势门,间作后增加了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通过RDA分析,发现真菌群落中决定优势属(相对丰度> 1%)的最重要的土壤性质是pH值、TN、NH_4、PO_4。【结论】多草种间作提高了土壤环境的稳定性以及真菌多样性,尤其以豆禾混种间作处理最为明显。因此,油茶林间作对提高油茶幼林成活率,有利于改善林地土壤理性性质,促进油茶生长,在增加林地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敏  翟秀明  姚永红  侯渝嘉  邬秀宏  黄尚俊  
采用PAM-2500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5个茶树品种(系)春、夏、秋3季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比较了各参数的季节性差异和品种间差异。结果显示,茶树能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改变能量耗散中Y(NPQ)和Y(NO)的比例,以适应夏秋季伏旱天气的影响,但不同品种适应能力不尽相同。供试5个品种(系)中,0311、0305两个品系的PSII电子传递速率快,光化学反应启动速率快,最小饱和光强大,表现出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具有较高潜在生物产量的生理基础和较强的适应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