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7)
2023(2064)
2022(1846)
2021(1792)
2020(1692)
2019(3771)
2018(3734)
2017(6820)
2016(4139)
2015(4709)
2014(4753)
2013(4850)
2012(4575)
2011(4289)
2010(4384)
2009(4132)
2008(4148)
2007(3716)
2006(3265)
2005(2988)
作者
(14635)
(12733)
(12398)
(12095)
(8269)
(6243)
(5735)
(5107)
(4915)
(4611)
(4355)
(4307)
(4251)
(4142)
(4134)
(4092)
(3823)
(3702)
(3700)
(3655)
(3500)
(3467)
(3181)
(2945)
(2919)
(2919)
(2905)
(2844)
(2807)
(2763)
学科
(15785)
经济(15774)
(9097)
(8958)
管理(8926)
(7503)
企业(7503)
方法(7075)
数学(5871)
数学方法(5828)
中国(3991)
理论(3437)
(3362)
(3288)
经济学(2907)
教育(2823)
地方(2774)
(2754)
贸易(2753)
(2639)
业经(2628)
(2615)
(2599)
关系(2224)
农业(2181)
(2011)
技术(1986)
银行(1976)
(1927)
财务(1926)
机构
大学(64683)
学院(62640)
研究(25880)
(20381)
经济(19773)
科学(19590)
管理(19057)
(18878)
中国(16711)
理学(16239)
理学院(15937)
(15777)
管理学(15421)
管理学院(15326)
农业(15305)
研究所(14782)
(14141)
业大(13788)
中心(10806)
(10191)
(10139)
农业大学(9779)
(9276)
师范(9092)
北京(8934)
(8820)
(8753)
(8741)
科学院(8613)
(8522)
基金
项目(42388)
科学(30507)
基金(28393)
(27248)
国家(26987)
研究(26117)
科学基金(20610)
(17911)
(15333)
自然(15120)
基金项目(14768)
自然科(14764)
自然科学(14754)
自然科学基金(14504)
社会(14457)
社会科(13416)
社会科学(13412)
教育(12765)
资助(12302)
重点(10296)
科技(10237)
计划(10229)
编号(9994)
成果(9301)
(9082)
(8790)
(8678)
科研(8491)
(8450)
(8213)
期刊
(23746)
经济(23746)
学报(19425)
(17119)
研究(16023)
科学(13887)
中国(13557)
大学(12694)
学学(12002)
农业(11806)
教育(8289)
管理(6641)
(6591)
(6439)
业大(5757)
农业大学(4900)
(4644)
图书(4373)
林业(4126)
技术(3992)
财经(3829)
(3637)
金融(3637)
经济研究(3615)
科技(3517)
业经(3486)
中国农业(3313)
(3300)
书馆(3133)
图书馆(3133)
共检索到93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雅飞  段文军  曹志华  胡娟娟  吴炜  汪玲  束庆龙  
于油茶炭疽病发生盛期,在没有进行任何防治的油茶纯林中,选取每个果实类型的植株20棵,在每样株树冠外围中上部,从东、南、西、北4个方向分别抽查果实25个,统计病果数,计算其发病率,并采集每样株未感病的果实30个,测定其形态学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研究油茶果实形态学性状和生理特性与炭疽病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发病率与果实颜色和p H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6和0.0170),与相对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70),与花青素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呈负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0764和-0.6466).(2)果实颜色、相对电导率、PA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旺姣  韦维  邹东霞  钟雅婷  罗辑  叶航  
【目的】鉴定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抗病油茶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香花油茶林地典型炭疽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获得致病菌株,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描述和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进行鉴定,并采用平板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3个地区香花油茶林地采集典型炭疽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76株炭疽菌属真菌,对健康香花油茶叶片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略有差异;代表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的离体接种病斑平均直径分别为6.48、6.39和5.20 mm,活体接种病斑比前者略小,分别为5.53、5.33和 4.97 mm,以CXNN02菌株的致病力略强。菌株CXNN02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菌丝灰色至深灰色,气生菌丝茂盛,绒毛状,背面产生黑色色素;菌丝生长较快,平均生长速率为11.75 mm/d;分生孢子光滑,无色,单胞,圆柱状,顶端钝圆或略尖,大小为(13.30~20.67)μm×(3.39~7.48)μm;分生孢子附着胞浅褐色至褐色,单个或多个,圆形或近圆形,边缘完整,大小为(6.50~10.69 )μm×(5.17~9.50)μm。对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进行形态学结合病原菌多位点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是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温度均为28 ℃,最适菌丝生长pH为4~5,最适产孢pH为6,菌丝生长的较佳碳源为D-麦芽糖、D-葡萄糖、D-果糖和D-木糖,最佳产孢碳源为乳糖,较佳氮源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粉3种有机氮源,最佳产孢氮源为酵母粉;完全黑暗有利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结论】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为核果炭疽菌,其菌丝生长和产孢受温度、pH、碳氮源和光照条件影响明显。香花油茶是核果炭疽菌的新寄主,进行香花油茶抗病品种选育及制定炭疽病防治措施时需充分了解该菌的生物学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光道  段琳  束庆龙  黄长春  
研究不同油茶品种果皮花青素含量、糖含量和PAL酶活性与油茶炭疽病抗性关系。结果表明:花青素含量与油茶炭疽病的抗病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溶性总糖含量和PAL酶活性与油茶炭疽病发病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花青素与可溶性总糖含量、PAL酶活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在油茶抗炭疽病品种选育中,果皮颜色(花青素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和PAL酶活性可作为抗性参考指标。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建东  魏日凤  连玲丽  刘伟  叶乃兴  杨江帆  陈丹  杨国一  
本试验筛选出一株强致病力茶树刺盘孢菌株ZRG,并测定其侵染后对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探究茶树刺盘孢对茶树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RG侵染48 h内,茶树叶片相对电导率明显增高;MDA先是快速积累,含量上升,随后下降;POD、SOD和CAT活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随后下降.qRT-PCR验证结果显示,POD、SOD和CAT相关基因的表达先上调后下降,三者相互协调配合,起到清除过剩自由基的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彧  周国英  宋光桃  刘君昂  董晓娜  苟志辉  
通过4年自然感病性调查和3年人工接种鉴定,从湖南常宁油茶基地筛选出抗病优良单株林大140,其自然感病率为0,人工接种果感病率为0,鲜出籽率53%,种仁含油率为54%.单株抗病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果皮滤液孢子萌发率与感病性呈正相关;接种4d内,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提高幅度与抗病性呈正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下降幅度与抗病性呈正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军  陈绍红  黄永芳  孙思  
应用水杨酸溶液喷洒油茶叶片可有效诱导植株产生对炭疽病的局部性和系统性抗性。浓度150 mg.L-1诱导抗性效果最好,其对嫩叶的局部诱导病斑减小率为54.15%,对老叶的病斑减小率为61.55%。该浓度的水杨酸溶液喷洒对油茶炭疽病的系统性诱导抗性可使病斑减小率达46.7%;田间试验防治效果达到45.32%。水杨酸诱导油茶产生的局部性抗性可持续20 d而抗性水平无明显下降。扫描电镜显示在诱导处理的油茶叶片上,分生孢子能够萌发,但是芽管的生长受抑制,甚至异常变形卷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玲玲  朱原野  张盛培  李河  
【目的】探讨油茶炭疽病复合病菌种类,筛选油茶炭疽病复合病菌的高效杀菌剂,为科学防治油茶炭疽病提供依据。【方法】从湖南、广西、广东、江苏,海南等地油茶成林采集炭疽病叶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种类鉴定;通过复合侵染试验研究致病菌之间的关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啶氧菌酯,氟吡菌酰胺和啶酰菌胺对油茶致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1)从106个油茶炭疽病病斑中分离获得186株致病菌,其中主要病原菌是炭疽属真菌130株,拟盘多毛孢属真菌18株,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28株,假拟盘多毛孢属真菌4株,链格孢属真菌6株;分离出单一炭疽病菌的病斑55个,而能同时分离出炭疽病菌和其他致病菌的病斑有51个,其中同一个病斑能同时分离出同属不同种或不同属致病菌的病斑有51个,分离的不同病菌有7种组合方式:同属不同种炭疽菌、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炭疽菌和新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炭疽菌和假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炭疽菌和链格孢属真菌两两组合以及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和新拟盘多毛孢属、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和链格孢属真菌3种菌的组合。2)将炭疽菌属和拟盘多毛孢属,炭疽菌属和新拟盘多毛孢属,炭疽菌同属不同种这3种分离率最多的组合方式致病菌回接到油茶上,发现炭疽病菌和其他致病菌复合接种的病斑显著大于只接同种病菌的病斑,表明油茶炭疽病斑中存在炭疽病菌与其他病原菌复合侵染协同增效的现象。3)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对炭疽菌属,拟盘多毛孢和新拟盘多毛孢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平均EC50在0.011~0.555μg·mL-1之间;其次是嘧菌酯和啶氧菌酯,这2种药剂对拟盘多毛孢和新拟盘多毛孢的室内毒力最强,平均EC50在0.007~0.020μg·mL-1之间,但对炭疽菌的抑制作用较差;而啶酰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油茶炭疽菌和拟盘多毛孢属致病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结论】油茶炭疽病斑中存在炭疽菌和其他病菌复合侵染现象,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可作为防治油茶炭疽病复合侵染的主选药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常青  
普通油茶对炭疽病抗性的病理学研究张常青关键词普通油茶、油茶炭疽菌、抗病类型、孢子萌发与侵入由于油茶炭疽病菌(ColetotrichumcameliaeMassee)的危害,使普通油茶(CameliaoleifelaAbol)大量落花落果,这是严重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国英  卢丽俐  刘君昂  李河  
从健康的油茶叶中分离得到内生细菌菌株156株,经平板对峙法初筛,筛选到油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有25株,再通过发酵法复筛,筛选到1株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Y13,其抑菌直径达10mm以上.对Y13进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抗菌谱测定表明,该菌对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油茶叶枯病菌等4种病原真菌也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河  李杨  蒋仕强  刘君昂  周国英  
【目的】研究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湖南省长沙、株洲、浏阳、永州、怀化、常德、常宁等油茶主产区9个样地的典型油茶炭疽病叶,分离纯化叶片病健交界处的真菌菌株,观察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特征,确定为炭疽属真菌。进一步对炭疽属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对获得病原菌的r DNA-ITS、CAL和GAPDH 3个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模式炭疽属菌株序列按照3个基因一致的顺序拼接后采用PA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喻锦秀  何振  李密  邬颖  彭邵锋  钟杰  高必达  
[目的]探索解淀粉芽孢杆菌P-14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拮抗物质,以期为油茶炭疽病的生物农药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酸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解淀粉芽孢杆菌P-14发酵液中的拮抗物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解淀粉芽孢杆菌P-14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后的组分a对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主要成分为C15 bacillomycin D(杆菌霉素D)。此外,共分离得到3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相对抑菌率为(26.19±3.82)%,其中包含苯类物质(benzenes)10种、烷基类物质(alkyls)8种、醇类物质(alcohols)2种、酮类物质(ketones)11种、醛类物质(aldehydes)3种和1种酯类物质(esters)。[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P-14能产生对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的物质,并确定了其拮抗物质种类,为油茶炭疽病的生物农药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内容。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苗苗  舒金平  张威  叶碧欢  王浩杰  
[目的]揭示茶籽象危害与不同品种油茶果实物理性状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品种油茶的物理特性对茶籽象寄主选择的影响。[方法]调查茶籽象对相同种植条件下的不同油茶品种的危害情况,通过聚类分析评价抗虫性,同时测定茶果质量、果皮厚度及果实大小等物理性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茶籽象对不同油茶品种的危害率存在显著差异,危害率在12.4%49.7%之间,而落果中茶籽象的危害率在13.23%91.83%之间,茶籽象是造成落果的主要因素。11个油茶品种分为抗性较高、抗性中等、抗性较差3个类群,3个类群的油茶品种受害率存在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凡  范鸿雁  罗霓  陶挺燕  
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炭疽病果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30℃和25~30℃,适宜pH值分别为7~9和6~10。供试的9种碳源中以葡萄糖和蔗糖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以蔗糖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供试的9种氮源中,以蛋白胨和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以酵母浸膏最有利于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完全黑暗与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英  张明会  刘志恒  于海滨  王东来  
于辽宁省抚顺市栽培的草莓品种的茎上分离得到一种炭疽病菌。针对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其有性形态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该炭疽病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该病原菌在PSA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PSA培养基最适于病菌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适宜pH值为4~6;光照可促进产孢,而全黑暗有抑制作用;对碳源的利用,果糖最好,纤维素最差;对氮源的利用,蛋白胨最好,尿素最差;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低于5℃不能萌发;萌发最适pH值为5~7,高于10不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无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云峰  杜婵娟  杨迪  赵廷昌  刘思情  付岗  
【目的】明确广西地区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正确诊断及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红花檵木病叶的病原菌,通过活体接种法确定其致病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β-微管蛋白(TUB2)、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几丁质合酶(CHS-1)和钙调蛋白(CAL)]分析,确定引起红花檵木炭疽病的病原菌。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和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从广西红花檵木炭疽病病叶组织中分离获得6株形态一致并具有致病性的真菌菌株,菌落近圆形,中部灰色至深灰色,边缘灰白色,气生菌丝体疏松、絮状,分生孢子单细胞、长椭圆形,与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形态一致。对代表性菌株H6的ITS、ACT、TUB2、GAPDH、CHS-1和CAL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在NCBI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发现这些序列与多个C. fructicola菌株的序列同源性达99%~100%。使用这些基因序列构建多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发现菌株H6与C. fructicola聚于同一最小分支,因此确定红花檵木炭疽病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最适宜菌株H6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8.0 ℃,最适pH为8.0,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木糖醇和L-脯氨酸;对菌株H6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效果的杀菌剂有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乙蒜素、多菌灵和咪鲜胺。【结论】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将广西地区红花檵木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果生刺盘孢(C. fructicola),明确了最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pH、碳源和氮源等条件及对该病原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几种杀菌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