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4)
2023(10473)
2022(9325)
2021(8707)
2020(7305)
2019(16996)
2018(16795)
2017(32333)
2016(17895)
2015(20103)
2014(19914)
2013(19811)
2012(18004)
2011(16148)
2010(15791)
2009(14227)
2008(13551)
2007(11585)
2006(9906)
2005(8301)
作者
(53503)
(44286)
(44053)
(41707)
(27996)
(21367)
(19902)
(17649)
(16915)
(15645)
(15278)
(14834)
(13923)
(13832)
(13700)
(13630)
(13533)
(13139)
(12588)
(12517)
(11300)
(10733)
(10607)
(9998)
(9886)
(9877)
(9694)
(9630)
(8987)
(8950)
学科
(67259)
经济(67186)
管理(47897)
(45873)
(37840)
企业(37840)
方法(34122)
数学(29825)
数学方法(29499)
(18283)
(17721)
中国(16252)
(15219)
业经(15002)
地方(14038)
农业(12409)
理论(11665)
(11480)
贸易(11474)
环境(11336)
(11155)
(11107)
技术(10874)
(10089)
(9972)
财务(9913)
财务管理(9898)
教育(9810)
(9527)
企业财务(9382)
机构
大学(251389)
学院(249344)
管理(101089)
(92198)
经济(90119)
理学(88906)
理学院(87905)
管理学(86260)
管理学院(85836)
研究(83326)
中国(58247)
科学(57002)
(53884)
(47018)
业大(44598)
(42755)
研究所(39914)
(38916)
农业(36978)
中心(36916)
(34663)
北京(33816)
(33202)
师范(32866)
财经(32413)
(30722)
(29556)
(28209)
技术(27378)
师范大学(26728)
基金
项目(183491)
科学(142692)
基金(131918)
研究(129368)
(117364)
国家(116441)
科学基金(98693)
社会(78642)
社会科(74483)
社会科学(74461)
(73085)
基金项目(71577)
自然(67291)
自然科(65652)
自然科学(65634)
自然科学基金(64433)
(61865)
教育(58970)
资助(53993)
编号(52299)
重点(41490)
成果(41235)
(39015)
(38882)
(37996)
课题(36103)
科研(35915)
计划(35465)
创新(35411)
大学(33496)
期刊
(94881)
经济(94881)
研究(67802)
学报(47459)
中国(42279)
科学(41578)
(41503)
大学(34801)
管理(34180)
学学(32977)
农业(29314)
教育(27552)
(27009)
技术(20731)
业经(16814)
(15422)
金融(15422)
(15189)
林业(14543)
经济研究(14482)
财经(14462)
科技(14364)
图书(14224)
业大(13159)
问题(12763)
(12467)
理论(12463)
(12158)
资源(11885)
技术经济(11769)
共检索到341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朱丛飞  罗汉东  胡冬南  徐晓凤  王书丽  张令  郭晓敏  牛德奎  李碧霞  
探究不同磷水平施肥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施磷水平为油茶植株营养生长和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基础。设定了每年每株植株氮最佳用量69 g和钾最佳用量99.57 g,并设置了单株年施入磷肥量:0、300、600、900、1 200 g共5个梯度,研究不同磷水平下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对于土壤养分而言,有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在P4磷水平呈最大值;有机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P3磷水平时达到最大值;而碱解氮及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对于土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娟  陈永忠  王瑞  王湘南  彭邵锋  杨小胡  杨杨  
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覆草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幼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量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覆草处理,重复3次.处理-1。对各处理进行土样采集和生长量调查,土壤取样采用多点取样法,生长量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林地覆草后土壤理化性状均优于对照,而且随着覆草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显著,处理D(覆草7.5 t.hm-2)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覆草可显著提高0~2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处理C(覆草6.0 t.hm-2)和处理D可显著提高20~4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不管是覆盖地还是对照,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高宇  王佰慧  邹瑜  王书丽  向蒗  付艳秋  胡冬南  郭晓敏  张令  
[目的]化肥施用导致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在干旱和降水分配不均地区,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N_2O排放的关键因子,施用保水剂(如聚丙烯酰胺)可能影响土壤N_2O排放。本研究目的是探究氮(N)与磷(P)肥添加下施用聚丙烯酰胺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方法]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处理,包括不同肥料添加[N、P、N+P、不施肥(ck)],不同聚丙烯酰胺用量(C_0:0 g·kg~(-1),C_1:1.0 g·kg~(-1),C_2:2.0 g·kg~(-1))以及两者交互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苗生长期内土壤N_2O排放。[结果](1)施用聚丙烯酰胺显著提高了油茶林土壤含水量(P0.05)。(2)施磷肥显著提高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P<0.05)。[结论]施用聚丙烯酰胺不仅能有效提高油茶土壤保水能力,而且还不会促进油茶土壤N_2O排放,有利于发展高效节水林业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图5表1参3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小玉  付登强  贾效成  陈良秋  
从油茶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7株溶磷细菌,根据透明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菌株4-Y-06溶磷活性最强。通过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 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等研究,初步鉴定菌株4-Y-06为嗜气芽孢杆菌。同时,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C/N、p H、以及温度等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4-Y-06溶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解磷菌4-Y-06在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硫酸铵、C/N为40:1、p H 7.0~7.5、30℃条件下解磷效果最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隆升  陈永忠  彭邵锋  马力  王瑞  王湘南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s of Camellia oleifera to low phosphorus stres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and the different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of the treatment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a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with water culture in the greenhous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红敏  彭辉  陈杏林  王宏翔  张弓乔  
【目的】研究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为油茶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杉木林和油茶林中共有OUT 2 845个,30个门,88个纲,195个目,295个科和887个属。2种林分类型中主要细菌群落有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和Myxococcota,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3个优势菌门的丰度占细菌总量的69.5%~73.9%。杉木林土壤中的变形菌门显著高于油茶林(P <0.01)。【结论】以上结论表明林地植被类型转变对土壤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为了解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油茶林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谭智铭  宁晨  林先滢  许煜东  张正  刘四黑  李建安  
【目的】油茶作为中国南方脱贫的“摇钱树”,其增产增量对当地经济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我国粮油储备需求的激增,对低产低效油茶老林的改造迫在眉睫,但改造过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尚不清楚。皆伐后重新种植的林地,改变了凋落物和根际沉积物的组成并对土壤性质产生了的影响。通过进行转化前后土壤的对比,厘清调控林分土壤养分的关键因子,对低产油茶林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对油茶老林,以及老林皆伐后新生油茶幼林、马尾松林、杉木林4种不同林分的土壤比对分析,测定了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真菌丛枝菌群落多样性等13项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筛选修订最小数据集,构建该地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土壤养分中pH值、全碳、全钾、镁、铁、锰、硝态氮在转化前后出现了显著差异。重新种植的马尾松林在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P)、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glucosaminidase,NAG)、β-葡糖苷酶的活性(β-glucosidase,BG)中的活性均高于其他3种林分。通过PCA和MDS分析法筛选出该地区油茶土壤肥力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为硝态氮、全钾、速效钾、NAG、全氮、pH值、有机碳和全磷以及真菌多样性(Shannon),并证明通过林分转化能提高土壤质量。【结论】酸性土壤环境有助于油茶的生长,除了氮、磷、钾、镁之外针对油茶林还应关注铁、锰等微量矿物质含量。油茶作为菌根依赖性木本油料科植物,施肥时可考虑菌肥的使用,本研究可为今后该地区的土壤管理和精准施肥提供指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家胜  曾燕如  黎章矩  
为探明油茶丰产原因,并为低产林改造提供依据,对以往调查研究认为典型的17块油茶丰产林的土壤肥力、林分结构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丰产林产茶油180~540kg/hm2,是一般油茶林的4~10倍,其中0.67hm2以下的小面积丰产林平均产油量高达420kg/hm2以上。丰产林的土层厚度、土壤全氮和速效磷、钾肥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土壤有效钙含量和盐基饱和度与油茶产量密切相关。丰产林的郁闭度为0.81~0.94,叶面积指数为2.36~5.37,叶效指数为7.15~16.57g/m2;坡地油茶林及树高、冠幅变异大的油茶林透光性好,受光面积大,叶效指数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红青  廖丽霞  叶祥盛  王贻俊  
盆栽试验研究江西鹰潭和湖北咸宁红壤上残留磷对油菜生长吸收磷素的影响及根际和本体土壤的无机磷组成 ,结果表明 :在 2种供试红壤上油菜产量均与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低相关 ;油菜植株对P吸收增加最快的时期在 90~ 2 0 0d ,且土壤残留磷量影响其吸收动力学 ;鹰潭红壤的根际土pH低于本体土 ,咸宁棕红壤上趋势相反 ;NH4F和NaHCO3 提取土壤有效磷 ,鹰潭红壤上根际土壤有效磷亏缺 ,而咸宁棕红壤的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本体土壤 ;2种土壤的Ca2 P及Fe P含量与有效磷含量的变化趋势类似 ,而O -P含量的相对高低与有效磷含量变化趋势相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竣  李贻铨  陈道东  张瑛  巫流民  纪建书  
对几种主要杉木人工林土壤P素形态及其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无机P是赤红壤、红壤、黄红壤P素的主要形态,其中O-P含量最高,Ca-P和Fe-P次之,Al-P含量最低。Al-P、Fe-P、O-P和Ca-P在赤红壤中分别占无机P的2.74%、4.70%、84.74%和7.81%;在红壤中分别占2.46%、11.90%、77.24%和7.80%;在黄红壤中分别占2.74%、10.63%、78.04%和8.59%。山地黄壤P素以有机P为主,无机P占全P的30.56%,Al-P、Fe-P、O-P和Ca-P分别占无机P的1.54%、15.67%、78.85%和3.94%。(2)在供试土壤区内Al-...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威  王万才  闫文德  蒋行健  徐祎晨  陈雅真  饶成娇  胡蕾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苗氮素的影响特征,为增加油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理论科学依据,以提高后期油茶果实产量。【方法】以2年生油茶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15)N示踪法,于N_(0 )(0 mg/kg)、N_(1 )(50 mg/kg)和N_(2 )(250 mg/kg) 3种氮素水平下,分别设置油茶单作(D)、油茶-辣椒(L)和油茶-花生间作(H) 3种模式,对油茶生物量及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分配进行探究。【结果】油茶生物量在N_0、N_1、N_2下分别表现为H>L>D、L>H>D和L>D>H;不同器官在不同模式下氮素贡献率(Ndff)差异性显著(PL>H,叶Ndff前期最高和最低分别为N_(2 )(0.39%)和N_1(0.11%)下H;后期为N_(1 )(0.42%)和N_(0 )(0.26%)下L;各器官氮素分配率前期均为根>叶>茎,后期叶、茎、根最高分别为N_1下H(50.55%)、N_2下H (42.50%)和N_0下L (50.59%);氮素利用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分配率表现为H (20.33%)>L (16.23%)>D (8.89%)。【结论】一年生经济作物辣椒和花生在适度氮素水平(N_1)与油茶幼苗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以及生物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氮素(N_2)下间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应采用不同生长周期的一年生经济作物与油茶进行短周期、不同作物轮番间作的模式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威   王万才   闫文德   蒋行健   徐祎晨   陈雅真   饶成娇   胡蕾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苗氮素的影响特征,为增加油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后期油茶果实产量。【方法】以2年生油茶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15N示踪法,于N_0 (0 mg/kg)、N_1 (50 mg/kg)和N_2 (250 mg/kg) 3种氮素水平下,分别设置油茶单作(D)、油茶-辣椒(L)和油茶-花生间作(H) 3种模式,对油茶生物量及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分配进行探究。【结果】油茶生物量在N_0、N_1、N_2下分别表现为H> L> D、L> H> D和L> D> H;不同器官在不同模式下氮素贡献率(Ndff)差异性显著(P L> H,叶Ndff前期最高和最低分别为N_2 (0.39%)和N_1(0.11%)下H;后期为N_1 (0.42%)和N_0 (0.26%)下L;各器官氮素分配率前期均为根>叶>茎,后期叶、茎、根最高分别为N_1下H(50.55%)、N_2下H (42.50%)和N_0下L (50.59%);氮素利用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分配率表现为H (20.33%)> L (16.23%)> D (8.89%)。【结论】1年生经济作物辣椒和花生在适度氮素水平(N_1)与油茶幼苗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以及生物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氮素(N_2)下间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应采用不同生长周期的1年生经济作物与油茶进行短周期、不同作物轮番间作的模式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雪  宁晨  林先滢  唐盼婷  谭智铭  蒋茂平  刘四黑  李建安  
【目的】油茶与豆科、禾本科牧草间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也可有效提升其生产潜力和发挥生态优势。探讨不同牧草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特征,将有助于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增加我国油茶林地综合效益。【方法】以油茶×鸭茅草Dactylis glomerata、油茶×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油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油茶×鸭茅草+白三叶草(D.glo+T.rep)、油茶×鸭茅草+紫花苜蓿(D.glo+M.sat)5种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间作模式下油茶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通过高通量16SrRNA基因Illumina测序分析油茶间作林土壤真菌群落,以及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厘清其驱动因素。【结果】与单种间作相比,混种间作增加了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土壤总钾K和土壤镁Mg含量以单作鸭茅最高,CK其次,而在2种混作中含量最低。对于速效养分而言,牧草混种间作普遍降低了其含量。硝态氮NO_3在CK中含量最高,铵态氮NH_4以紫花苜蓿M.sat中含量最高。对于微量元素而言,Zn、Fe、Mn的含量呈现CK>单作>混作的现象。而通过种植牧草,普遍降低了土壤中As的含量。经测序数据显示5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共同拥有的真菌物种OTU有586个,其中间作和混间作中共有120个OTU,Ascomycota、Basidiomycota和Mortierellomycota是真菌中的优势门,间作后增加了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通过RDA分析,发现真菌群落中决定优势属(相对丰度> 1%)的最重要的土壤性质是pH值、TN、NH_4、PO_4。【结论】多草种间作提高了土壤环境的稳定性以及真菌多样性,尤其以豆禾混种间作处理最为明显。因此,油茶林间作对提高油茶幼林成活率,有利于改善林地土壤理性性质,促进油茶生长,在增加林地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育桃  熊建平  叶清  雷小林  吴红敏  肖金香  
营林用火可促使林地养分循环与再分配,维护森林土壤生态平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燃烧时间下的林地土壤养分、p H值及油茶产量,研究营林用火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火后,油茶林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和土壤p H值均有提高,土壤养分提高幅度较大的用火月份主要集中在3月、5月和9月;(2)用火时间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不同用火时间土壤养分的增加幅度排序为90 min>60 min>30 min>120 min;(3)用火对5~10 cm全氮、有机质和p H值影响最大,而对10~20 cm的有效磷和有效钾影响最大;(4)用火效果差异明显,不同用火时间下的油茶产量和产值排...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莫晶  闫文德  刘曙光  吴小红  
本研究比较了丘陵地区油茶单作、花生单作及油茶-花生间作三种种植模式下五种土壤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油茶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生产中培肥和改良土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明显。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及1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与花生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010 c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