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43)
2023(6548)
2022(5518)
2021(4917)
2020(4107)
2019(8992)
2018(8619)
2017(15812)
2016(8895)
2015(9439)
2014(8909)
2013(8751)
2012(8147)
2011(7314)
2010(7019)
2009(6419)
2008(6219)
2007(5392)
2006(4718)
2005(4053)
作者
(30366)
(25309)
(25261)
(23574)
(16065)
(12548)
(11208)
(10088)
(9890)
(8819)
(8808)
(8403)
(8385)
(8216)
(8122)
(7878)
(7860)
(7641)
(7475)
(7327)
(6853)
(6239)
(5995)
(5818)
(5771)
(5598)
(5587)
(5485)
(5296)
(5281)
学科
(31955)
经济(31909)
管理(23953)
(23690)
(18437)
企业(18437)
方法(15510)
数学(13902)
数学方法(13771)
(10448)
(9699)
(9144)
中国(8167)
(8105)
贸易(8104)
(7920)
业经(7273)
农业(6718)
(5895)
技术(5758)
(5633)
财务(5631)
财务管理(5619)
环境(5614)
企业财务(5378)
地方(4890)
(4749)
银行(4699)
(4646)
金融(4646)
机构
大学(128543)
学院(126837)
研究(49759)
(49256)
经济(48408)
管理(44905)
理学(40004)
理学院(39481)
管理学(38546)
管理学院(38367)
(37894)
科学(36614)
中国(35084)
农业(30851)
业大(29204)
(28196)
(27672)
研究所(26524)
中心(21486)
农业大学(20383)
(20158)
(18395)
(18015)
(17445)
(17285)
北京(16916)
科学院(16907)
财经(16697)
(16627)
实验(16136)
基金
项目(96662)
科学(74293)
基金(71641)
(68719)
国家(68194)
研究(58017)
科学基金(55686)
自然(40801)
自然科(39872)
自然科学(39852)
自然科学基金(39200)
基金项目(38441)
(37755)
社会(37099)
社会科(35170)
社会科学(35158)
(33397)
资助(28752)
教育(25705)
重点(22966)
计划(22755)
科技(21106)
(20546)
(20404)
(20378)
科研(20039)
编号(19638)
创新(19337)
(19272)
(17488)
期刊
(47184)
经济(47184)
学报(36186)
(33286)
研究(31345)
科学(28412)
大学(25190)
学学(24532)
中国(23206)
农业(22860)
管理(15344)
(14603)
(12884)
业大(11495)
农业大学(9647)
(9014)
金融(9014)
经济研究(8957)
(8825)
林业(8111)
财经(8104)
业经(8011)
科技(7931)
技术(7721)
教育(7547)
(6929)
中国农业(6652)
自然(6601)
问题(6595)
资源(6070)
共检索到1759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滕维超  刘少轩  曹福亮  汪贵斌  
应用盆栽试验方法,采用取代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油茶大豆间作比例的盆栽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合理间作比例能明显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相对于单作油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间作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单作油茶模式。间作的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多于单作油茶模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显著正相关。试验得出结论,盆栽油茶大豆2∶2比例为最佳间作比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覃潇敏  黄少欣  韦锦坚  李金婷  陈杏  骆妍妃  韦持章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玉  邢弘擎  刘国栋  王婷  刘乐峰  朱旭君  钟增涛  房婉萍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茶园间作绿豆和大豆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优化茶园土壤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方法]间作试验设置为茶树-不接种根瘤菌绿豆(T1)、茶树-接种根瘤菌绿豆(T2)、茶树-不接种根瘤菌大豆(T3)、茶树-接种根瘤菌大豆(T4)4个处理,以单作茶树为对照(CK),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茶叶理化指标的影响及土壤指标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茶树-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下,豆科作物生长至盛花期(Ⅰ),茶园土壤pH值及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除土壤速效磷外,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T2处理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36.63%和97.87%;除土壤有机质外,间作同一种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未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尤其是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间作的豆科作物在盛花期翻压后一个月(Ⅱ),茶园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且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处理显著高于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其中在T4处理最高。茶树与豆科作物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理化成分的代谢,尤其是间作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间作的茶树鲜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Ⅰ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02.67%、54.37%和180.79%、160.23%,在第Ⅱ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提高72.29%、41.80%和45.37%、3.17%,且茶树鲜叶的水浸出物在T2和T4处理显著增加,而茶树鲜叶的茶多酚含量在T2和T4处理显著降低。[结论]在茶园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均能缓解土壤酸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显著增加茶树鲜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茶树-绿豆间作模式的增氮效果更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目的】大豆结瘤固氮和产量对氮肥的反应不同,实际上是由于大豆共生固氮系统及其根系系统对土壤无机氮浓度的感知不同造成的。通过对不同土壤无机氮浓度下大豆结瘤、固氮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探索能提高大豆产量、结瘤和固氮的土壤无机氮浓度,即掌握土壤无机氮浓度与大豆共生固氮和产量的数量关系,为调控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预测氮肥对大豆共生固氮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培试验方法,分别在第一片复叶充分生长(V2期)、始花期(R1期)、始荚期(R3期)和始粒粒(R5期)一次性施用不同量的氮肥,从而形成不同无机氮浓度的土壤。利用获得的不同无机氮浓度土壤为供试土壤,对各生育时期根瘤数量、干重和固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韦锦坚  覃潇敏  农玉琴  骆妍妃  陆金梅  陈远权  韦持章  
探究茶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茶园间作生态系统高产优质的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茶树单作、大豆单作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运用Biolog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相比,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平均利用率(AWCD),在120 h分别显著提高了11.52%,12.99%。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胺类等4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并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茶树与大豆间作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羧酸类碳源利用的模式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多样性。本试验条件下,茶与大豆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改善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徐永杰   吴强盛   汪芳玲   徐雅雯   韩梦壮   肖之炎  
【目的】探讨油茶和薄壳山核桃间作对土壤养分和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油茶单作模式(Cam)、油茶+薄壳山核桃间作模式(Cam&Car)和薄壳山核桃单作模式(Car)3种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分析0~30 cm林地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以及真菌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间作模式林地土壤pH值和水解性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均居于Car单作模式和Cam单作模式之间。间作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薄壳山核桃土壤酶活性,降低了土壤有效钾(AK)、有效硫(AS)、交换性钙(ECa)含量。3种模式土壤真菌测序共获得1 084个OTUs,共有OTUs数量为111个,特有OTUs的数量表现为Car> Cam&Car> Cam。3种模式共鉴定出8门11纲56目131科201属257种真菌,其中Saccharomycetes、Sordariomycetes、Agaricomycetes是3种模式共有优势菌纲,Wickerhamomyces是共有优势菌属。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3种模式土壤真菌ACE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即Car> Cam&Car> Cam,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没有显著差异。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Cam&Car间作模式与Car单作模式和Cam单作模式均有交集,其中与Car单作模式交集较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属水平主要真菌与土壤环境因子存在相关关系,其中与交换性钙含量、有效钾含量、有效硫含量存在显著性负相关。【结论】油茶与薄壳山核桃间作增大了林地养分消耗,但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薄壳山核桃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建议油茶和薄壳山核桃间作时,加大肥力管理,特别是含钙、钾和硫元素肥料的投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茹  洪坚平  
为揭示生物炭、腐植酸对Cr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以太原市流涧村污灌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用3种施加量(0.3%,0.6%,0.9%)、不同生物炭(玉米秸秆炭MBC、稻壳炭RBC、小麦秸秆炭WBC)处理铬污染土壤,以不施生物炭腐植酸为对照,通过油菜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污灌区土壤的影响,分别测定了土壤的基本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中铬总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显著提高重金属铬污染土壤养分含量以及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土壤蔗糖酶活性均呈现MSB(玉米秸秆炭)>WSB(小麦秸秆炭)>RSB(稻壳炭)的趋势;随着WSB、RSB、MSB施加量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蔗糖酶、脲酶含量均显著提高,其中,有机质、速效钾、蔗糖酶随着施加量增加变化显著,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可能由于施加梯度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RSB>MSB>WSB的趋势;随着施加量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磷酸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仅在RSB 0.3%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相同施加量下,随着施加量增加到0.9%,过氧化氢酶活性较0.3%显著降低;不同处理下土壤中铬的固定作用明显,但各生物炭以及各施加量之间铬含量无显著差异,生物炭施加量较低施加量梯度差异小,没有达到吸附固定的最低界限。因此,在接下来的试验将对施用试验效果最好的玉米秸秆炭,增加生物炭的施加量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可为用生物炭和腐植酸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晓敏  杨永  任长忠  胡跃高  曾昭海  
运用PCR-DGGE技术研究燕麦/豆科不同间作组合和单作处理对根际土壤固氮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单作燕麦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在间作系统中,除灌浆期差异显著外,间作燕麦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比较稳定。在整个生育期,间作豆科作物相对于其单作,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较为接近。间作系统中作物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稳定,变化幅度小,或趋于一致,尤其在燕麦/大豆间作系统中表现更为突出。DGGE条带测序可知,燕麦的根际固氮微生物都属于变形菌门,主要为α-变形菌纲的慢生根瘤菌属、β-变形菌纲的AzohyDRomonAs和少数其他菌属。豆科作物根际固氮细菌种类较丰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璇  牛文全  甲宗霞  
为改善作物根系生长环境,采用空气压缩机控制盆栽番茄供气,研究了不同水、气条件对土壤酶活性及盆栽番茄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脱氢酶活性在番茄生育期内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水分条件下通气处理均能提高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脱氢酶活性,但以80%田间持水量、通气量系数为0.8组合时效果最好;番茄产量与植株干物质积累在该组合下也达到最高值。说明80%田间持水量、通气量系数为0.8组合可改善番茄根际土壤气体环境,提高酶活性,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果实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金婷  韦锦坚  韦持章  农玉琴  骆妍飞  陆金梅  廖春文  覃潇敏  
为了探究不同氮水平下茶树/大豆间作对茶叶品质成分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4个氮水平(N0-0 g/kg,N1-0.25 g/kg,N2-0.5 g/kg,N3-1.0 g/kg)和茶树-大豆间作、茶树单作2种种植模式,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茶-大豆间作显著提高茶叶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及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了茶多酚的含量,改善了茶叶的营养品质以及产量;亦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状况。此外,在茶-大豆间作系统中,与常规施氮水平(N2)下的单作相比,氮肥减施1/2(N1)并未显著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含量,还有效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叶品质成分与土壤各营养成分的丰缺显著相关,以有效磷的影响最大。本试验条件下,茶-大豆间作系统具有在减施氮肥而维持茶叶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改良的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海燕  徐瑾  郑成淑  孙霞  束怀瑞  
【目的】研究非洲菊连作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方法】以未种植过非洲菊的土壤作对照,测定连作非洲菊1、3、5和7年土壤的理化性质、酶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结果】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pH和容重下降,连作1、3、5和7年的土壤总含盐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00%、72.80%、24.00%和88.00%。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上升,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连作1年和3年土壤酶活性降低,连作5年以后又升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连作1、3、5、7年土壤蛋白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9.09...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艳博  黄启为  孟琳  沈其荣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菠菜产量、品质及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获时菠菜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处理4(5%(占施氮量百分比)尿素与95%有机肥配施)、处理5(10%尿素与90%有机肥配施)、处理3(有机肥)、处理2(无机肥)、处理1(不施肥);植株氮累积量以处理5最多,其他处理趋势与生物量相同。收获时,植株维生素C含量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1,并且所有处理菠菜可食用部分硝酸盐含量均达到直接食用标准(小于432 mg.kg-1);无机肥处理比有机肥处理矿质态氮释放速度快,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能更好地调节土壤氮素的释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与有机肥处理能增加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莫晶  闫文德  刘曙光  吴小红  
本研究比较了丘陵地区油茶单作、花生单作及油茶-花生间作三种种植模式下五种土壤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油茶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生产中培肥和改良土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明显。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及1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与花生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010 c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威  王万才  闫文德  蒋行健  徐祎晨  陈雅真  饶成娇  胡蕾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苗氮素的影响特征,为增加油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理论科学依据,以提高后期油茶果实产量。【方法】以2年生油茶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15)N示踪法,于N_(0 )(0 mg/kg)、N_(1 )(50 mg/kg)和N_(2 )(250 mg/kg) 3种氮素水平下,分别设置油茶单作(D)、油茶-辣椒(L)和油茶-花生间作(H) 3种模式,对油茶生物量及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分配进行探究。【结果】油茶生物量在N_0、N_1、N_2下分别表现为H>L>D、L>H>D和L>D>H;不同器官在不同模式下氮素贡献率(Ndff)差异性显著(PL>H,叶Ndff前期最高和最低分别为N_(2 )(0.39%)和N_1(0.11%)下H;后期为N_(1 )(0.42%)和N_(0 )(0.26%)下L;各器官氮素分配率前期均为根>叶>茎,后期叶、茎、根最高分别为N_1下H(50.55%)、N_2下H (42.50%)和N_0下L (50.59%);氮素利用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分配率表现为H (20.33%)>L (16.23%)>D (8.89%)。【结论】一年生经济作物辣椒和花生在适度氮素水平(N_1)与油茶幼苗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以及生物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氮素(N_2)下间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应采用不同生长周期的一年生经济作物与油茶进行短周期、不同作物轮番间作的模式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威   王万才   闫文德   蒋行健   徐祎晨   陈雅真   饶成娇   胡蕾   
【目的】探讨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苗氮素的影响特征,为增加油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后期油茶果实产量。【方法】以2年生油茶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15N示踪法,于N_0 (0 mg/kg)、N_1 (50 mg/kg)和N_2 (250 mg/kg) 3种氮素水平下,分别设置油茶单作(D)、油茶-辣椒(L)和油茶-花生间作(H) 3种模式,对油茶生物量及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分配进行探究。【结果】油茶生物量在N_0、N_1、N_2下分别表现为H> L> D、L> H> D和L> D> H;不同器官在不同模式下氮素贡献率(Ndff)差异性显著(P L> H,叶Ndff前期最高和最低分别为N_2 (0.39%)和N_1(0.11%)下H;后期为N_1 (0.42%)和N_0 (0.26%)下L;各器官氮素分配率前期均为根>叶>茎,后期叶、茎、根最高分别为N_1下H(50.55%)、N_2下H (42.50%)和N_0下L (50.59%);氮素利用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分配率表现为H (20.33%)> L (16.23%)> D (8.89%)。【结论】1年生经济作物辣椒和花生在适度氮素水平(N_1)与油茶幼苗间作对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以及生物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氮素(N_2)下间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应采用不同生长周期的1年生经济作物与油茶进行短周期、不同作物轮番间作的模式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