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97)
2023(2866)
2022(2278)
2021(1942)
2020(1429)
2019(3135)
2018(2675)
2017(4046)
2016(2646)
2015(2727)
2014(2634)
2013(2525)
2012(2382)
2011(2055)
2010(2014)
2009(1875)
2008(1778)
2007(1732)
2006(1428)
2005(1202)
作者
(10146)
(8505)
(8488)
(8035)
(5248)
(4196)
(3659)
(3381)
(3254)
(3102)
(3071)
(2867)
(2815)
(2811)
(2775)
(2716)
(2609)
(2548)
(2526)
(2455)
(2433)
(2152)
(2118)
(2023)
(1888)
(1875)
(1847)
(1841)
(1813)
(1783)
学科
管理(6751)
(6584)
经济(6583)
(5731)
(4592)
(4440)
企业(4440)
(3699)
土壤(3686)
(3113)
(3113)
森林(3113)
方法(2673)
中国(2505)
(2366)
(2361)
数学(2311)
数学方法(2252)
(1877)
财务(1873)
财务管理(1871)
业经(1864)
农业(1849)
企业财务(1821)
地方(1813)
生态(1700)
环境(1574)
(1307)
技术(1302)
审计(1279)
机构
学院(37548)
大学(37538)
研究(16673)
科学(13511)
(13364)
管理(12034)
(11144)
中国(11099)
业大(11000)
经济(10894)
理学(10262)
农业(10245)
理学院(10123)
管理学(9835)
管理学院(9785)
(9745)
研究所(9289)
(9161)
(7478)
(7027)
(7012)
中心(7003)
林业(6972)
农业大学(6649)
实验(6633)
(6333)
实验室(6300)
北京(6128)
(6057)
重点(5950)
基金
项目(30785)
科学(22847)
(21536)
国家(21431)
基金(21083)
研究(18285)
科学基金(16548)
(12902)
自然(12639)
自然科(12287)
自然科学(12280)
自然科学基金(12033)
(11309)
基金项目(11063)
社会(9720)
社会科(9244)
社会科学(9240)
科技(8387)
资助(8281)
重点(8095)
计划(8014)
教育(7953)
(7077)
科研(6457)
编号(6357)
专项(6232)
(6076)
创新(5786)
(5458)
课题(5255)
期刊
学报(13746)
(11560)
(11253)
经济(11253)
科学(10076)
大学(9604)
学学(9356)
研究(8486)
中国(8122)
农业(7927)
林业(7277)
(4979)
教育(4631)
业大(4485)
管理(3749)
科技(3569)
(3567)
(3241)
农业大学(2989)
业经(2988)
自然(2902)
技术(2803)
科技大(2623)
科技大学(2623)
自然科(2273)
自然科学(2273)
资源(2266)
中国农业(2186)
农林(2172)
(2172)
共检索到54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谭智铭  宁晨  林先滢  许煜东  张正  刘四黑  李建安  
【目的】油茶作为中国南方脱贫的“摇钱树”,其增产增量对当地经济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我国粮油储备需求的激增,对低产低效油茶老林的改造迫在眉睫,但改造过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尚不清楚。皆伐后重新种植的林地,改变了凋落物和根际沉积物的组成并对土壤性质产生了的影响。通过进行转化前后土壤的对比,厘清调控林分土壤养分的关键因子,对低产油茶林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对油茶老林,以及老林皆伐后新生油茶幼林、马尾松林、杉木林4种不同林分的土壤比对分析,测定了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以及真菌丛枝菌群落多样性等13项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筛选修订最小数据集,构建该地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土壤养分中pH值、全碳、全钾、镁、铁、锰、硝态氮在转化前后出现了显著差异。重新种植的马尾松林在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P)、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glucosaminidase,NAG)、β-葡糖苷酶的活性(β-glucosidase,BG)中的活性均高于其他3种林分。通过PCA和MDS分析法筛选出该地区油茶土壤肥力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为硝态氮、全钾、速效钾、NAG、全氮、pH值、有机碳和全磷以及真菌多样性(Shannon),并证明通过林分转化能提高土壤质量。【结论】酸性土壤环境有助于油茶的生长,除了氮、磷、钾、镁之外针对油茶林还应关注铁、锰等微量矿物质含量。油茶作为菌根依赖性木本油料科植物,施肥时可考虑菌肥的使用,本研究可为今后该地区的土壤管理和精准施肥提供指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乔治  徐新良  
土壤侵蚀是造成东北林草交错区生态脆弱的重要原因。论文应用GIS技术,综合降水、地形、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等因子,分析和评价了1990—2005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时空变化过程,并通过叠加排序方法定量识别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以中度敏感为主,其次是轻度和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地区以大兴安岭山地为主,轻度敏感地区分布在东、西部平原地区,高度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的林草交错区;从时间变化过程看,轻度、中度敏感地区面积增加,高度敏感地区面积减少,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好转;地形起伏度和植被覆盖作为研究区土壤侵蚀关键因子,起主导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小玉  付登强  贾效成  陈良秋  
从油茶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7株溶磷细菌,根据透明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菌株4-Y-06溶磷活性最强。通过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 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等研究,初步鉴定菌株4-Y-06为嗜气芽孢杆菌。同时,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C/N、p H、以及温度等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4-Y-06溶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解磷菌4-Y-06在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硫酸铵、C/N为40:1、p H 7.0~7.5、30℃条件下解磷效果最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雪  马履一  贾忠奎  段劼  王伟  王凯  
为探讨影响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分别对28~31年生、42年生和53年生油松人工林0~10 cm、10~20 cm、20~5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水分、养分和交换性能逐渐增加,而容重却下降了10.69%~12.41%;(2)不同林龄土壤生物活性存在一定差异,除多酚氧化酶外,过氧化氢酶、脲酶和微生物数量均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3)土壤养分、交换性能及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低;(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盐基饱和度以及微生物数量可解释83%以...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娟  陈永忠  王瑞  王湘南  彭邵锋  杨小胡  杨杨  
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覆草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幼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量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覆草处理,重复3次.处理-1。对各处理进行土样采集和生长量调查,土壤取样采用多点取样法,生长量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林地覆草后土壤理化性状均优于对照,而且随着覆草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显著,处理D(覆草7.5 t.hm-2)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覆草可显著提高0~2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处理C(覆草6.0 t.hm-2)和处理D可显著提高20~4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不管是覆盖地还是对照,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燕  张洪  窦贻俭  彭补拙  盛学良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 ,它们所起作用各异 ,为尽可能客观地找出其中的关键因子 ,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治理或准确地评价环境治理效果 ,设计了一套直接寻找关键因子的方法 ,称作增量趋势法。该法是利用环境监测数据Ci 与标准值Cis,计算出各因子的相对超标量 yi1=[Ci(t) -Cis]/Cis 及相对变化量yi2 =[Ci(t) -Ci(t- 1) ]/Ci(t- 1) ;根据相对超标量yi1和相对变化量 yi2的符号 (>0或≤ 0 )的不同组合方式 ,将各因子分成 4种状态 ,再在各状态中 ,依 yi1和 yi2 的数值大小进行子排序 ;最后 ,由各因子所处的状态与位次进行总排序 ,找出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沈琛琛   肖文发   朱建华   曾立雄   陈吉臻   黄志霖  
【目的】研究华中地区3种典型天然混交林(常绿针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技术,比较模型表现,选择最优模型,明确影响该地区天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富集与空间分布的关键气候环境因子,最终为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华中地区3种典型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引入4种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算法中多层感知器、随机森林与分位数回归森林),模拟0~60cm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较其模型解释量及表现稳定性,筛选最优模型算法。【结果】4种机器学习算法均能够成功模拟天然混交林0~6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多层感知器、随机森林、分位数回归森林结果明显优于支持向量机,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结果在3个土层上最稳定,模型决定系数最高可达0.620。母质、土壤密度与孔隙度、地理位置、海拔、植被与水分亏损情况等共同影响华中地区天然混交林0~6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显著影响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与深层(4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因子并不一致且影响机制不同。在0~20 cm土层,显著影响因子最为复杂,除土壤密度以外,土壤孔隙度、地理地形、植被与气候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20~40 cm土层,土壤密度与地理因子依然有显著影响(P<0.05),各因子影响呈现复杂性与过渡性;在40~60 cm土层,成土母质为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其次为土壤密度和水分亏损指数,而植被的影响下降(P<0.05)。从地理分布上,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东南高而西北低,而中层与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则表现为西部较高和东部稍低;海拔较高的南部山区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更高。蒸发强烈或供给森林的水分不足会限制各层土壤有机碳的积聚。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著下降,常绿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上均最高,落叶阔叶林居中,常绿阔叶林最低。【结论】华中地区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呈现明显差异,常绿针叶林的土壤有机碳贡献最大,成土母质与土壤物理属性对土壤有机碳的富集与分布起决定性作用;适宜天然林生长的地理立地条件和气候环境,共同造就了该地区天然混交林下土壤有机碳的富集。在营林和管理时可加大本地树种的混交林比重,从而在森林经营管理与造林环节,提升森林土壤碳汇功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朱丛飞  罗汉东  胡冬南  徐晓凤  王书丽  张令  郭晓敏  牛德奎  李碧霞  
探究不同磷水平施肥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施磷水平为油茶植株营养生长和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基础。设定了每年每株植株氮最佳用量69 g和钾最佳用量99.57 g,并设置了单株年施入磷肥量:0、300、600、900、1 200 g共5个梯度,研究不同磷水平下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对于土壤养分而言,有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在P4磷水平呈最大值;有机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P3磷水平时达到最大值;而碱解氮及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对于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红敏  彭辉  陈杏林  王宏翔  张弓乔  
【目的】研究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为油茶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杉木林和油茶林中共有OUT 2 845个,30个门,88个纲,195个目,295个科和887个属。2种林分类型中主要细菌群落有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和Myxococcota,其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3个优势菌门的丰度占细菌总量的69.5%~73.9%。杉木林土壤中的变形菌门显著高于油茶林(P <0.01)。【结论】以上结论表明林地植被类型转变对土壤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为了解杉木林转为油茶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油茶林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家胜  曾燕如  黎章矩  
为探明油茶丰产原因,并为低产林改造提供依据,对以往调查研究认为典型的17块油茶丰产林的土壤肥力、林分结构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丰产林产茶油180~540kg/hm2,是一般油茶林的4~10倍,其中0.67hm2以下的小面积丰产林平均产油量高达420kg/hm2以上。丰产林的土层厚度、土壤全氮和速效磷、钾肥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土壤有效钙含量和盐基饱和度与油茶产量密切相关。丰产林的郁闭度为0.81~0.94,叶面积指数为2.36~5.37,叶效指数为7.15~16.57g/m2;坡地油茶林及树高、冠幅变异大的油茶林透光性好,受光面积大,叶效指数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朱宏达   李建安   廖科   熊利   张乐   张雯琪   周乃富  
【目的】在全国大力推进油茶低产林改造的背景下,提高剩余物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以及减少剩余物处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探索剩余物保水、保肥功能性轻型育苗基质的育苗效果。【方法】以油茶木屑、泥炭、珍珠岩、SAP 4种轻型基质材料,按L~9(3~4)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表以不同比例(体积比)混合配置出轻型育苗基质培育3年生油茶容器苗,并分析基质的保水保肥性能,筛选出最优的基质配方。【结果】从育苗基质的理化性质分析来看,处理T1、T5、T9(总孔隙度> 60%,通气孔隙度15%~30%,持水孔隙度45%~60%,容重0.2~0.5 g/cm~3,pH值4.0~6.5,EC值0.1~2.0 mS/cm,总养分(N+P_2O_5+K_2O)≥1.0%),完全符合林木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标准;保水保肥性试验发现,随着因素B(泥炭)、C(珍珠岩)、D(SAP)在混配基质配方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基质的保水保肥性能也逐渐上升。育苗试验发现处理T1、T5、T9的苗高增量、地径增量、叶片增量、成活率均显著优于其他6个处理,并且在混配基质的理化性质、保水保肥性能上得到了相似的规律。综合评分后得出最优的油茶低产林改造剩余物的轻型育苗基质配方组合为A_2∶B_2∶C_1∶D_1。【结论】基于油茶低产林改造剩余物发酵后的混配基质,在理化性质、保水保肥性、育苗生长等各项指标上均有较好的表现,因此在实际育苗生产中可以降低泥炭的使用量,甚至完全替代泥炭培育油茶苗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熊年康  吴孔雄  陈祥平  高学琴  邹示炎  
1986~1993年在闽侯桐口林场完成油茶低产林嫁接无性系改造面积30.13hm2。本文对1986年首批改造的0.13hm2低产林的改造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1994年平均产油量261.756kg/hm2,比改造前增产6.76倍;比对照增产5.98倍。结合嫁接无性系改造进行的无性系测定,新筛选出闽15,闽75—8,闽75—7,闽84四个优良无性系,其平均年产油量567.000~716.400kg/hm2,果油率7.26%~9.22%;比参试平均值增产23.28%~55.76%;而且没有发现炭疽病危害果实。据对10个无性系间可配性测定结果表明:平均成果率21.1%,比对照成果率16....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承栋  
【目的】揭示我国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下降原因与机理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为维护、恢复和提高土壤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方法】依据笔者多年来在森林土壤有机质领域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围绕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下降的原因与机理及其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进行深入论述。【结果】森林土壤有机质是森林土壤肥力的核心,不仅是有机养分库,也是无机养分库;枯落物是土壤有机养分的主要源泉,它的量和质与有机质的量和质及林木生长密切相关;针叶纯林,由于凋落物组成特殊,处于酸性分解,土壤化学性质恶化,生物学活性下降;纯林重茬经营,土壤中重要生物化学活性物质的种类减少、含量下降,土壤功能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雪  宁晨  林先滢  唐盼婷  谭智铭  蒋茂平  刘四黑  李建安  
【目的】油茶与豆科、禾本科牧草间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也可有效提升其生产潜力和发挥生态优势。探讨不同牧草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特征,将有助于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增加我国油茶林地综合效益。【方法】以油茶×鸭茅草Dactylis glomerata、油茶×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油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油茶×鸭茅草+白三叶草(D.glo+T.rep)、油茶×鸭茅草+紫花苜蓿(D.glo+M.sat)5种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间作模式下油茶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通过高通量16SrRNA基因Illumina测序分析油茶间作林土壤真菌群落,以及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厘清其驱动因素。【结果】与单种间作相比,混种间作增加了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含量。土壤总钾K和土壤镁Mg含量以单作鸭茅最高,CK其次,而在2种混作中含量最低。对于速效养分而言,牧草混种间作普遍降低了其含量。硝态氮NO_3在CK中含量最高,铵态氮NH_4以紫花苜蓿M.sat中含量最高。对于微量元素而言,Zn、Fe、Mn的含量呈现CK>单作>混作的现象。而通过种植牧草,普遍降低了土壤中As的含量。经测序数据显示5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共同拥有的真菌物种OTU有586个,其中间作和混间作中共有120个OTU,Ascomycota、Basidiomycota和Mortierellomycota是真菌中的优势门,间作后增加了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通过RDA分析,发现真菌群落中决定优势属(相对丰度> 1%)的最重要的土壤性质是pH值、TN、NH_4、PO_4。【结论】多草种间作提高了土壤环境的稳定性以及真菌多样性,尤其以豆禾混种间作处理最为明显。因此,油茶林间作对提高油茶幼林成活率,有利于改善林地土壤理性性质,促进油茶生长,在增加林地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育桃  熊建平  叶清  雷小林  吴红敏  肖金香  
营林用火可促使林地养分循环与再分配,维护森林土壤生态平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燃烧时间下的林地土壤养分、p H值及油茶产量,研究营林用火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火后,油茶林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和土壤p H值均有提高,土壤养分提高幅度较大的用火月份主要集中在3月、5月和9月;(2)用火时间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不同用火时间土壤养分的增加幅度排序为90 min>60 min>30 min>120 min;(3)用火对5~10 cm全氮、有机质和p H值影响最大,而对10~20 cm的有效磷和有效钾影响最大;(4)用火效果差异明显,不同用火时间下的油茶产量和产值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