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19)
- 2023(7966)
- 2022(6649)
- 2021(5733)
- 2020(4655)
- 2019(10364)
- 2018(9783)
- 2017(18239)
- 2016(10541)
- 2015(11201)
- 2014(10941)
- 2013(10820)
- 2012(10085)
- 2011(9220)
- 2010(9046)
- 2009(7870)
- 2008(7707)
- 2007(6728)
- 2006(5938)
- 2005(4944)
- 学科
- 济(39121)
- 经济(39075)
- 管理(29438)
- 业(25831)
- 企(19749)
- 企业(19749)
- 方法(18181)
- 数学(16262)
- 数学方法(16072)
- 学(14406)
- 环境(12564)
- 农(11546)
- 中国(9347)
- 财(9338)
- 业经(8759)
- 贸(8607)
- 贸易(8607)
- 易(8385)
- 农业(8092)
- 划(7454)
- 和(6402)
- 地方(6356)
- 技术(6301)
- 制(6012)
- 资源(5864)
- 务(5763)
- 财务(5752)
- 财务管理(5744)
- 银(5729)
- 银行(5669)
- 机构
- 大学(156127)
- 学院(154292)
- 济(59233)
- 研究(58890)
- 经济(58264)
- 管理(55125)
- 理学(49057)
- 理学院(48387)
- 管理学(47250)
- 管理学院(47011)
- 科学(43367)
- 中国(41483)
- 农(41215)
- 业大(34325)
- 京(34009)
- 所(32942)
- 农业(32875)
- 研究所(31246)
- 中心(25092)
- 财(23908)
- 江(22391)
- 农业大学(22320)
- 院(21985)
- 北京(20879)
- 财经(20268)
- 范(19725)
- 室(19614)
- 省(19521)
- 科学院(19415)
- 师范(19331)
- 基金
- 项目(117835)
- 科学(91121)
- 基金(86977)
- 家(82602)
- 国家(82022)
- 研究(73426)
- 科学基金(67023)
- 自然(48026)
- 基金项目(47005)
- 自然科(46888)
- 自然科学(46867)
- 社会(46828)
- 自然科学基金(46040)
- 省(45889)
- 社会科(44459)
- 社会科学(44446)
- 划(40598)
- 资助(34476)
- 教育(32836)
- 重点(28028)
- 计划(26650)
- 编号(25833)
- 发(25233)
- 部(24737)
- 科技(24516)
- 创(24327)
- 科研(24245)
- 创新(22975)
- 业(21175)
- 专项(20270)
共检索到209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越 栾亚宁 王丹 戴伟
[目的]通过探究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 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的垂直变化和时间变化特征,为油松林土壤碳储量预测和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80-2017年文献数据,综合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棕壤和褐土2种土壤类型下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储量变化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期中国森林经营措施和油松生长特征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变化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甜甜 刘国彬 王国梁 孙利鹏 姚旭
研究深层土壤碳库动态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深层碳汇潜力、应对全球CO2升高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地为参照,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的人工油松林地0~2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活性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CarbOn,rOC)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0~200 Cm剖面上,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林sOC含量及储量较撂荒地显著提高。浅层(0~100 Cm)sOC平均含量,成熟林为撂荒地的2.03倍,提高最大;其次是中龄林,为1.85倍;最后是幼龄林,为1.59倍。深层(100~200 Cm)...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帅锋 苏建荣 刘万德 郎学东 黄小波 贾呈鑫卓 童清 唐红燕
以思茅松人工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及附近区域思茅松天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大小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C:N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随土层加深则显著高于其它林地类型,近熟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龄林和过熟林。思茅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过熟林乔木层碳储量最高。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氮储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龄增大先减少后增加至过熟林恢复至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天然林水平,土壤有机碳与氮储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天然林相比,思茅松人工林的中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金松 赵秀海 张春雨 李化山 王娜 赵博
本文通过长期原位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暖温带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外源氮添加的响应过程与机制。从2009至2011年,氮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0 kg/(hm2·a),N0),低氮(50 kg/(hm2·a),N1),中氮(100 kg/(hm2·a),N2)和高氮(150 kg/(hm2·a),N3)。利用土钻法研究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土壤深度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沉降降低了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土层深度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下降幅度随氮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大,且表层土壤(0~20 cm)下降幅度大于深层土壤(20~40 cm,40~60 cm)。天然林表层土壤有机碳下降幅...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贾呈鑫卓 李帅锋 苏建荣
[目的]以思茅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对思茅松人工林SOC储量的影响,为精确评估思茅松人工林碳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不同土壤层次的SOC含量、全氮、土壤密度、C:N和SOC储量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土层的SOC储量和全氮、土壤密度、C:N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含量、全氮和C:N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不同的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SOC储量大小,阳坡的SOC储量要显著高于阴坡,坡度为20 30°的SOC储量要显著低于10 20°和0 10°,坡位对SOC储量大小无显著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侯琳 雷瑞德 王得祥 赵辉
【目的】精确估计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方法】基于林下灌木、草本群落特征数据,采用分层抽样法确定研究区土壤剖面的调查数量,对调查样地上、中、下3"层"的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与天然次生油松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上"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较小,变化幅度为56.60~71.98 Mg/hm2,变异系数为8.26%;而"中、下"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波动较大,变化幅度为22.83~59.45和38.33~85.82 Mg/hm2,变异系数分别为15.91%和22.94%;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植物物种多样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邱建军 王立刚 唐华俊 李红 Changsheng Li
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方法,在GIS区域数据库支持下运行模型,研究了东北三省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状况,及其在现行农田管理措施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1998年为例,东北三省耕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0-30cm土层)约为124 348万t,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分别占58.4%、25.5%和16.1%;在目前的农作制度下土壤有机碳库处于严重的负平衡,每年净丢失有机碳3122万t,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分别占59.3%、25.9%和14.8%;单位面积耕地SOC年减少量高达2.05 t·ha-1,黑龙江、吉林耕地SOC丢失最严重。增加秸秆还田比例,提倡免耕和人畜粪便还田,增...
关键词:
东北三省 土壤 有机碳 模拟模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海萍 孙语晴
【目的】研究陕西省合阳县1983-2005年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变化。【方法】以陕西省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为主要资料,运用GIS技术对合阳县1983和2005年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并根据估算结果分析了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变化及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983-2005年,陕西合阳县相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有所上升,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差异较大。与1983年相比,2005年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均有所提高,其中水稻土的有机碳密度增加幅度最高,为2.32kg/m2,而红土、褐土和黄土性土的有机碳密度变化较小;土壤有机碳储量涨幅明显,由3 757.87×...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鑫 吴鹏 韩威 李巧燕 杨蕾 安海龙 王襄平
东北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碳库,土壤中储存着大量的有机碳。本研究调查了纬度梯度上的4个典型地点(长白山、蛟河、五营和胜山)不同演替阶段(杨桦林、硬阔叶林、红松近熟林和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并分析了总SOCD(0~60 Cm)、表土层SOCD(0~20 Cm)与演替、气候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研究地点的总SOCD、表土层SOCD和表土层占总SOCD的比例随演替的进展并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总SOCD与纬度、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和温暖指数无显著关系;表土层SOCD、表土层/总SOCD比例随纬度增加而显著降低,随最冷月均温升高而显著上升。多元分析表明,气候因子本身对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娜娜 张彦军 周小刚 邹俊亮 刘庆芳 李俊超 刘京 郭慧敏 王蕊 郭胜利
青海省地处高寒区,近几十年来针对这一区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研究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982年),结合近期(2011年)重复采集的田间土壤样品,以土壤类型为单元,对县域尺度(青海乐都县)农田表层(0~20 cm)SOC库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乐都县1982年表层有机碳密度(SOCD)为3.8kg·m-2,2011年降低至2.8 kg·m-2,30 a间降幅达26%,且呈东北部和南部降低、西北地区增加的趋势;2乐都县1982年表层SOC储量1.8×106t,2011年1.4×106t,30 a间降幅达24%;3土壤类型中,草甸土、栗钙...
关键词:
农田 土壤类型 SOC 青海乐都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利江 郑丽波 张卫国 俞立中
区域土壤碳库的估算不仅是陆地土壤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为国家尺度的土壤碳库的估算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利用上海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GIS技术对上海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0~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5.76×107 t,占全国的0.062 6%,0~100cm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55kg/m2,高于全国平均值,反映出上海土壤具有较高的碳蓄积能力。各类土壤中,水稻土的土壤碳储量最大,其次是灰潮土和滨海盐土,而黄棕壤由于面积狭小,所以土壤碳储量最小。各类土壤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水稻土>灰潮土>黄棕壤>滨海...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变化 上海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岩 张令珍 徐美丽 于一
为探讨不同外源碳添加对森林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碳库系统的影响规律,在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展开了外源碳添加的野外控制试验.试验设计为5种处理,按照250 g·m-2的当量,分别向油松林表层土壤中添加了生物炭、玉米秸秆、辽东栎叶、油松叶和木屑等有机物,以未添加的样方作为对照.研究表明:外源碳的输入,显著提高了碳库各组分的含量和微生物呼吸值(P辽东栎阔叶>空白>木屑>生物炭>秸秆;微生物熵变化趋势与代谢熵值变化趋势相反.碳库活度、微生物代谢特性和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纤维素酶和代谢熵成负相关关系,与微生物熵
关键词:
森林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活性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欢瑶 周萍 朱捍华 吴金水 邹冬生
为研究区域景观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利用野外实地采样中1264个土壤样点有机碳含量的调查,采用遥感和GIS手段,分析红壤丘陵景观1933-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稻田与林地、茶园呈双向演替机制,以林地转变为稻田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式,集中在高程50m-150 m内。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4.3 g/kg,显著大于林地(13.0 g/kg)和茶园(9.5 g/kg)(p<0.01);且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变异系数仅为26.0%,明显低于林地(55.5%)和茶园(50.9%)。1933-2005年间,由稻田转变为...
关键词:
红壤丘陵 景观尺度 有机碳 土地利用变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卢慧翠 牟长城 王彪 包旭 崔巍
对比分析了大兴安岭不同采伐强度(未采伐—对照、轻度择伐—25%、中度择伐—35%、强度择伐—50%)下落叶松-苔草沼泽土壤密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揭示了采伐干扰对森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中度择伐与强度择伐显著提高了其土壤密度,轻度择伐则对土壤密度无显著影响;②轻度择伐显著提高了其表层和深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中度择伐与强度择伐显著降低了其各土壤层和中上部土壤层的有机碳含量;③轻度择伐显著提高了其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中度择伐和强度择伐则分别显著降低了中下部和中部土壤层的有机碳储量;④轻度择伐样地土壤有机碳储量较对照提高了16.2%(P>0.05),中度择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田耀武 贺春玲 刘杨 张宠 耿婉璐
基于河南省林业发展三级区划方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和810个土壤有机碳样点数据,构建河南省三级林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模型,选用Nash-Sutcliffe系数(E)、模拟误差(V)和决定系数(R2)等统计参量评估模型的模拟能力。利用模型分析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估算不同深度的土壤碳储量。结果表明:所有林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值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呈指数形式迅速下降;表层(4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受土壤质地影响显著,砂质土壤碳密度值高于粘土(P
关键词:
森林 土壤有机碳 储量 空间分布 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