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15)
2023(3151)
2022(2766)
2021(2530)
2020(2311)
2019(5164)
2018(5082)
2017(9283)
2016(5644)
2015(6523)
2014(6302)
2013(6300)
2012(6376)
2011(5783)
2010(5894)
2009(5357)
2008(5479)
2007(5012)
2006(4571)
2005(4341)
作者
(21636)
(17966)
(17805)
(16997)
(11814)
(8848)
(8094)
(7119)
(7110)
(6604)
(6351)
(6279)
(6175)
(6142)
(6123)
(5759)
(5605)
(5526)
(5422)
(5311)
(4888)
(4712)
(4667)
(4224)
(4204)
(4172)
(4024)
(3963)
(3942)
(3933)
学科
(17837)
经济(17808)
(11492)
管理(11324)
(9606)
(8401)
企业(8401)
方法(7550)
数学(6302)
数学方法(6164)
(5648)
中国(5230)
(4563)
(4037)
贸易(4036)
(4035)
(3923)
农业(3813)
(3719)
地方(3688)
业经(3641)
(3333)
金融(3330)
理论(3211)
(3136)
教育(3106)
银行(3084)
(2987)
水产(2937)
及其(2902)
机构
大学(85941)
学院(83175)
研究(39610)
科学(29833)
(28263)
中国(27693)
(27678)
经济(27490)
管理(24744)
(24432)
研究所(22755)
农业(22460)
(21085)
理学(20592)
理学院(20237)
业大(20196)
管理学(19625)
管理学院(19510)
中心(16336)
(15201)
(15010)
(14484)
(14098)
北京(13871)
农业大学(13852)
(12879)
实验(12826)
科学院(12695)
(12398)
研究院(12322)
基金
项目(59313)
科学(42872)
(40775)
国家(40448)
基金(40299)
研究(35408)
科学基金(30239)
(23469)
自然(23164)
自然科(22587)
自然科学(22572)
自然科学基金(22174)
(21777)
基金项目(20640)
社会(18621)
资助(18538)
社会科(17336)
社会科学(17330)
教育(16030)
计划(15362)
科技(15194)
重点(14910)
(13344)
编号(12767)
科研(12514)
(12293)
专项(11995)
(11873)
(11773)
(11678)
期刊
(31599)
经济(31599)
学报(26630)
(24385)
研究(23591)
科学(20277)
中国(19450)
大学(18426)
学学(17606)
农业(16745)
教育(9837)
(9623)
管理(9563)
(8845)
业大(8541)
林业(7934)
(6990)
金融(6990)
农业大学(6568)
(6023)
技术(5588)
科技(5394)
经济研究(5001)
财经(4597)
世界(4573)
自然(4569)
中国农业(4533)
图书(4373)
业经(4346)
问题(4137)
共检索到1323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伟  朱松林  李悦  
以油松优树嫁接无性系和自由授粉半同胞家系及随机选择的油松嫁接和种子繁殖植株为材料,研究了油松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在主干生长、树冠结构、木材性质和雌雄球花产量等性状方面的变异,分析了油松有性和无性繁殖植株内性状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油松优树嫁接无性系和半同胞家系的树干与木材密度性状指标在无性系间和半同胞家系内差异显著,在无性系不同分株内和半同胞家系间差异不显著,其他观测性状在油松无性系和半同胞家系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无性系的主干生长和针叶性状平均指标值高于半同胞家系,无性系幼龄材与成熟材的基本密度相对一致,而半同胞家系幼龄材与成熟材的基本密度差异较大;随机选择的油松嫁接和种子繁殖植株在树冠结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谭健晖  王以红  蔡玲  
以巨尾桉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和不同繁殖代数的幼树叶片为材料,应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n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测定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玉米核苷(ZR)4种内源激素,并结合生长性状分析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和不同繁殖代数的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关系,探讨桉树不同繁殖方法和繁殖代数衰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叶片内源IAA、GA3和ZR的含量、ABA/GA3(k值)、ABA/ZR值和ZR/GA3值等6个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可以较准确、稳定地反映巨尾桉无性繁殖抗衰退能力和预测幼林生长量。叶片内源IAA、GA3和ZR的含...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钦美  张志宏  崔建国  
植物细胞中端粒长度随年龄的变化远比动物复杂,可分为不变组、延长组、缩短组和循环变化组。尽管如此,端粒长度亦可用于预测植物年龄。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端粒长度也会变化。故无性繁殖植株生理年龄值得思考和研究。本文基于端粒长度探讨了无性繁殖植株生理年龄。认为生理年龄较老供体可能会无性繁殖出"小老头"无性系,端粒长度可能成为预测植物材料无性繁殖能力和愈伤组织再分化能力的有效新指标,老树复幼和端粒长度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此外,提出了植物愈伤组织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抹除外植体"痕迹"的新观点。关于植物无性繁殖过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志玲  谭梓峰  杨旭  左慧  
在红花石蒜不同生长发育期进行八分法切割繁殖,研究无性繁殖系数和子球生物学性状差异性。结果表明:(1)不同生长发育期无性繁殖系数在0.80~6.80之间浮动,休眠期的6、7月和旺盛生长初期的9月繁殖系数较高;(2)不同生长发育期无性繁殖的子球鲜质量、最大直径、子球高度、根系长度、根基粗度及根系数量等生物学性状均呈现1%水平极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休眠期的6、7月,旺盛生长初期的9月及生长后期的4月是适宜无性繁殖的季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健晖  王以红  陈学政  蔡玲  朱高浦  
以桉树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及不同繁殖代数的幼树叶片为材料,对其光合代谢、氮代谢、内源保护酶系统以及膜脂反应产物等生理指标进行分析和对比,探讨桉树不同繁殖方法及繁殖代数衰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①除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外,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及不同繁殖代数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质膜过氧化的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6个生理指标均具显著差异.②随着衰老的加剧和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AT活性呈下降的趋势;SOD活性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处理降到最低点的树龄不同;POD活性变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姜鹏  秦召文  王永明  谷建才  王桂真  
旨在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不同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状况,以张家口坝上张北、沽源的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和收割的方法获取插条、断根和埋桩造林的小黑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利用SPSS18.0拟合3种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的生物量模型,其结果表明:(1)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都大于0.96,D1.3和D1.32H能够很好解释各器官生物量。(2)分别建立了插条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Logistic方程模型、断根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幂函数模型和埋桩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Logistic方程模型。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碧珠  何官榕  邹双全  
以圆齿野鸦椿茎段继代繁殖或种子继代繁殖的幼嫩叶片为材料进行组培育苗试验,建立叶片植株再生和快速繁殖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叶片外植体在WPM+1.0 mg.L-1N6-异戊烯基腺嘌呤(2ip)+1.0 mg.L-1NAA+20 g.L-1蔗糖+7.5 g.L-1琼脂的培养基上形成黄绿色的愈伤组织,30 d后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5.7%;丛生芽的增殖系数随2ip和NAA含量的增加而加大,2ip含量为1.5 mg.L-1,NAA含量为0.3 mg.L-1时,增殖系数达3.5,WPM+2.0 mg.L-12ip+0.3 mg.L-1NAA+20 g.L-1蔗糖+7.5 g.L-1琼脂是最适的增殖培养基;...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卓琳  穆春生  吴春英  
气候变化是多因子的综合体,常相伴发生,其对地球上各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克隆植物,是一类兼具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的植物,由于其长期以来对环境的适应,很多克隆植物已放弃或较少地进行有性繁殖,导致其无性繁殖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地上生产力,所以克隆植物无性繁殖如何响应气候变化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因此,本文从气候变化的几个主要因子出发,综述其对多年生克隆植物无性繁殖的影响,结果发现,绝大部分文献指出CO2升高和氮沉降均促进子株的输出,而降水量的减少抑制或不影响子株的输出,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立  欧阳西荣  
对北方地区引进的40个普通玉米品种的产量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及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产量水平的品种在产量构成因素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之间的产量有极显著的差异.玉米品种单株产量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回归关系显著,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显著性最高,穗长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也达显著水平.高产玉米品种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高,生育期稍长,植株繁茂性较好,抗旱性较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明  段妍  柴雨  董婧  王一彤  邢勤旺  李楠  
无性繁殖是水母螅状体有效补充种群数量及扩展栖息地的重要方式,为正确掌握海月水母的无性繁殖方式进而深入了解其生活史,在显微镜下常年观察并详细描述了海月水母螅状体进行匍匐茎生殖、芽体生殖、足囊生殖、纵向分裂生殖和繁殖体生殖等复杂无性繁殖方式的过程,发现繁殖体生殖可产生浮游态繁殖体芽,在水中漂浮并生长发育成螅状体,新发现一种破裂生殖方式,仅发生在螅状体极度食饱的状态下。对6种无性繁殖方式的行为特征和功能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匍匐茎生殖和破裂生殖有利于螅状体种群快速增加个体数量,芽体生殖和纵向分裂生殖有利于子代幼体生长,足囊生殖有利于种群抵御不良的环境条件,繁殖体生殖有利于种群随水流进行长距离迁移,以扩展或转移栖息地,不同的繁殖方式是海月水母应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繁殖对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曦阳  马开峰  沈应柏  张明  李奎友  邬荣领  张志毅  
以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为材料,测定树高、胸径、树形、叶片、树皮特性等17个指标。方差分析与遗传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各指标差异极显著(P<0.001),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5.63%~57.50%,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8.99%~52.57%,重复力高(0.7734~0.9848)。说明白杨杂种无性系各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且这种变异受较强的遗传因素控制。表型相关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单株材积和冠幅之间均达显著相关水平,遗传相关系数接近表型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白杨杂种无性系14个性状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93%,其中第1主成分为生长量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崇秋  郑顺林  李方安  李德林  郭刚金  袁继超  
采用盆栽及营养液培养方法,以脱毒原原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营养配施稀效唑对马铃薯植株形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马铃薯原种高产高效繁殖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①增施氮肥降低了根长、根鲜重,增加了叶面积、主茎鲜重、单薯重等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主茎鲜重、单位叶面积重和单薯重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叶面喷施稀效唑对根长和根鲜重影响很小,对叶面积、主茎鲜重、单薯重、单位叶面积重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喷施浓度的提高,总叶面积重和单位叶面积重呈不断增高的趋势。②氮肥、稀效唑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极显著,施氮与不施氮处理相比,产量增加了50.41%,喷施稀效唑产量增加了9.04%,随着施氮量及稀效唑喷施...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潘滢  朱玲  周春娅  陈四清  庄志猛  
采用RACE技术解析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Frizzled1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结构:Re-Fzd1基因的全长cDNA为2387 bp,其中编码区为1761bp,编码586个氨基酸的多肽。SMART分析表明,Re-Fzd1基因具备Fzd家族共同的结构特征,包括: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一个位于N-末端富含10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的半胱氨酸富集域(CRD),一个含有7个跨膜片段的跨膜结构域,以及一个含有5个重要的磷酸化位点的C端尾巴。多序列比对表明,Re-Fzd1基因与刺胞动物贝螅(Hydra echinata)、水螅(Hydra vulgar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和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Fzd1具有高度相似性,与来自脊椎动物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爪蟾(Xenopus laevis)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Fzd1、Fzd2和Fzd7家族基因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基于N-J法,将人、鼠、爪蟾、斑马鱼和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所有Fzd家族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除果蝇外,所有Fzd家族成员聚类成4个类群,11个亚家族,海蜇Re-Fzd1基因首先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聚类在一起,然后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三个家族聚成一个类群,表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家族可能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起源于同一个共同祖先。Re-Fzd1基因组序列中不含有内含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e-Fzd1基因在海蜇无性繁殖的4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横裂体阶段是表达量最低的稚水母阶段的3.67倍。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在海蜇横裂体时期,Re-Fzd1原位表达在触手、基座及发生横裂的部位。这些结果都表明,Re-Fzd1不但参与了海蜇的早期发育过程,还调控了海蜇无性繁殖的发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立军  王绪霞  汪波  彭定祥  
【目的】通过ISSR分子标记研究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资源之间的遗传关系,为育种及科学合理保存和利用现有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40份自交无性繁殖系(8份来自巴西,32份来自中国5个主产省)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结果】30条ISSR引物对40份材料的DNA模板进行扩增和电泳检测,扩增总条带数为116条,多态性达78.45%,Nei's平均遗传距离为0.2405,平均Shannon指数为0.3679,每条引物扩增2—10条条带。根据材料的地理位置来源,将40份自交无性繁殖系分为6个类群,多态位点百分率(pp)在23.28%—67.24%。Nei's遗传距离在0.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