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42)
2023(7922)
2022(6545)
2021(5774)
2020(4879)
2019(10861)
2018(10382)
2017(19533)
2016(10882)
2015(11405)
2014(10788)
2013(10712)
2012(9887)
2011(8846)
2010(8611)
2009(7656)
2008(7489)
2007(6530)
2006(5810)
2005(4942)
作者
(36297)
(30305)
(30238)
(28134)
(19087)
(14744)
(13456)
(11820)
(11564)
(10511)
(10372)
(10123)
(9990)
(9797)
(9547)
(9545)
(9365)
(9084)
(8801)
(8753)
(8026)
(7396)
(7177)
(6892)
(6810)
(6704)
(6610)
(6410)
(6231)
(6176)
学科
(38544)
经济(38492)
管理(27791)
(27061)
(21063)
企业(21063)
方法(18616)
数学(16650)
数学方法(16465)
(12721)
(11300)
(10483)
中国(9903)
(9164)
贸易(9162)
(8940)
业经(8919)
农业(7837)
(7032)
环境(6863)
技术(6536)
(6496)
财务(6489)
财务管理(6474)
企业财务(6190)
地方(5939)
(5679)
银行(5616)
产业(5572)
(5510)
机构
大学(153404)
学院(151438)
研究(59027)
(58199)
经济(57162)
管理(52924)
理学(46801)
理学院(46162)
管理学(45052)
管理学院(44831)
科学(43244)
(43016)
中国(41890)
农业(34749)
业大(34218)
(33297)
(33061)
研究所(31004)
中心(25575)
(24113)
农业大学(23157)
(22472)
(21908)
(20753)
(20524)
北京(20460)
财经(19825)
实验(19337)
科学院(19073)
实验室(18502)
基金
项目(114627)
科学(88375)
基金(84500)
(80682)
国家(80081)
研究(69723)
科学基金(65655)
自然(47798)
自然科(46692)
自然科学(46673)
自然科学基金(45897)
基金项目(45077)
(44884)
社会(44125)
社会科(41858)
社会科学(41844)
(39674)
资助(33938)
教育(31358)
重点(27087)
计划(26642)
科技(24362)
(24237)
(24088)
编号(24010)
科研(23901)
(23840)
创新(22687)
(22001)
专项(20463)
期刊
(56046)
经济(56046)
学报(42117)
研究(38009)
(37340)
科学(33758)
大学(29946)
中国(29073)
学学(29002)
农业(25053)
管理(18049)
(18018)
(13906)
业大(13214)
教育(11051)
(10989)
金融(10989)
林业(10686)
农业大学(10647)
经济研究(10596)
(10344)
技术(9964)
财经(9664)
科技(9406)
业经(9375)
(8336)
中国农业(7728)
问题(7668)
自然(7381)
资源(6917)
共检索到2135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海晨  王薇  杜建华  刘赵东  陈敏斯  王博  刘晓东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典型针叶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素,构建可燃物负荷量模型,为可燃物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结合林分因子(胸径、树高、郁闭度、冠幅、第1活枝高)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在北京市7个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和侧柏林,每种林型各设置42块样地,调查和测定了2种针叶林的可燃物负荷量(上层枯叶、下层枯叶、灌木、草本、1 h时滞枯枝、10 h时滞枯枝),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关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总可燃物负荷量模型。【结果】(1)油松林总可燃物平均负荷量为14.31 t/hm2,侧柏林总可燃物平均负荷量为9.78 t/hm2,下层枯叶负荷量占2种针叶林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的比重最大。(2)RDA分析表明,油松林上层枯叶、灌木可燃物负荷量与胸径呈正相关,下层枯叶负荷量与郁闭度、坡度呈正相关。侧柏林上层枯叶、下层枯叶负荷量与树高、冠幅呈正相关,与海拔呈负相关。灌木可燃物负荷量与树高、郁闭度呈正相关,与海拔呈负相关。2种针叶林总可燃物、1 h时滞枯枝、10 h时滞枯枝负荷量均与胸径呈正相关,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与海拔呈正相关。(3)模型表明,胸径、树高、冠幅能较好推算出油松林总可燃物负荷量,第1活枝高、冠幅、坡度能较好的推算出侧柏林总可燃物负荷量。【结论】油松林有发展成较大森林火灾的可能性,根据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应当着重对林下枯落物可燃物进行管理,及时清理林下可燃物,降低潜在森林火灾风险。不同林型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因子以及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不同,在进行可燃物管理时,应因地制宜,选择合理适宜的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秀芳  何东进  李颖  严思晓  游巍斌  
[目的]分析马尾松林不同演替阶段负荷量的变化特征,确定影响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关键因子。[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中不同龄级马尾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分析马尾松林演替发展中不同类型地表可燃物的负荷量特征及其与地形、林分、气象等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马尾松林的演替,地表活可燃物负荷量呈递减趋势,地表死可燃物和地表总可燃物负荷量则呈递增趋势;且总可燃物负荷量主要是由于1 h时滞细小可燃物的负荷量构成。(2)演替初期形成的马尾松幼龄林和后期的成熟林差异最为明显,至演替后期活地表可燃物下降了47.21%;死地表可燃物增加了113%。(3)RDA排序结果表明地形因子中的海拔、坡位,林分因子中的平均枝下高、平均胸径、郁闭度及气象因子中的空气温度与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关系密切。(4)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不同类型地表可燃物的环境因子不尽相同;平均胸径对灌木负荷量影响最大;坡位对草本、1 h时滞负荷量影响最大;平均枝下高对10 h时滞和总可燃物负荷量影响最大。[结论]不同演替阶段的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的负荷量不同,不同类型地表可燃物的影响因子不同。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田野  牛树奎  陈锋  王婕  曹萌  
以冀北辽河源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设置火烧样地和未火烧样地,并以熏黑高度与树高的比值和烧死木占比为依据将火烧样地划分成重度、中度和轻度火烧3个等级.通过调查火烧样地和未火烧样地的地表死可燃物和环境因子,分析了不同强度火干扰后,地表死可燃物负荷量的变化;并运用冗余分析(RDA)法研究了火干扰后地形、林分因子等对地表死可燃物负荷量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火干扰对地表死可燃物负荷量有显著影响,油松林地表死可燃物负荷量大小顺序为未火烧样地>轻度火烧样地>中度火烧样地>重度火烧样地.火烧样地与未火烧样地之间差异显著(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涧青  刘晓东  郭怀文  
【目的】研究林分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森林可燃物管理和潜在火行为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立地因子(海拔、坡度、坡位)、林分特征(林龄、郁闭度、密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地被物层结构(凋落物厚度、腐殖质厚度),在大兴安岭南部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和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各设置6块样地,调查样地内的总可燃物负荷量及易燃可燃物负荷量,对不同种类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兴安落叶松林分下的平均总可燃物负荷量为15.80t/hm2,其中58.46%为易燃可燃物,总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凋落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忆文   索奥丽   高钰   王博   陈锋   刘晓东  
【目的】研究西昌市云南松林地表可燃物载量及影响因素,为科学管理可燃物,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省西昌市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林分因子(树高、胸径、郁闭度、平均活枝高)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坡位)设置16块20 m×30 m标准地,调查样地内不同类型地表可燃物(草本、灌木、地表枯叶、1时滞枯枝、10时滞枯枝、100时滞枯枝),结合室内实验结果计算可燃物载量,运用冗余分析明确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响应关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各类地表可燃物载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云南松林地表总可燃物载量范围为7.82~33.53 t/hm~2,平均为22.25 t/hm~2,易燃可燃物载量平均为10.68 t/hm~2,占地表总可燃物载量的48.00%。(2)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松林地表总可燃物载量与郁闭度呈正相关(P <0.01),与海拔呈负相关(P <0.05),阴坡云南松地表总可燃物和易燃可燃物载量高于阳坡(P <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云南松林地表总可燃物和易燃可燃物载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均为坡向。【结论】云南松林可燃物载量受到以坡向和海拔为主的地形因子和以郁闭度为主的林分因子的共同作用影响。西昌市云南松飞播林区地表总可燃物载量高,易燃可燃物占比大,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梁瀛  李吉玫  赵凤君  张毓涛  孔婷婷  努尔古丽·马坎  
【目的】对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地表可燃物载量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地表可燃物载量与地形和林分因子的关系,比较不同郁闭度林分可燃物载量差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天山云杉林可燃物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天山中部沿海拔梯度设置48个样地,调查和测定天山云杉林林分的1、10和100 h时滞地表可燃物载量以及地形和林分因子,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地表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和地形因子的关系,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可燃物载量估测模型。【结果】天山云杉林1、10和100 h时滞及总地表可燃物载量平均分别为1.49±1.00、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思帆  高健  高敏  顾泽  索奥丽  王忆文  刘晓东  
[目的]分析不同火烧强度下油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特征及其与火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并研究林下草本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特征,为有效管理油松林地表可燃物及探索火烧迹地林下植被早期更新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太岳山天然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火烧强度(轻度火烧、中度火烧和重度火烧)分别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以未过火样地为对照,统计各样地中未烧死木株数百分比、树木平均熏黑高度、平均胸径、林分密度等林分因子及坡向、坡度、海拔等地形因子;每块样地中再设置2 m×2 m和1 m×1m的样方各5个,调查样方内未分解落叶、半分解枯叶、1 h时滞枯枝、10 h时滞枯枝等死可燃物负荷量和灌木、草本等活可燃物负荷量,并测量灌木和草本层的物种数、株数、盖度、密度和频度,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利用多重比较(LSD)法分析不同强度火烧迹地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和林下草本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探讨各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对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火烧强度对油松林地表可燃物总负荷量影响显著(P<0.05),未分解落叶(P<0.05)、半分解落叶(P0.05)等死可燃物负荷量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草本(P<0.05)、灌木(P0.05),上述指数均以轻度火烧迹地最高;不同火烧强度对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均以中度火烧迹地最高。[结论]中、重度火烧可以有效降低油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不同火烧强度干扰下,林分、地形因子共同对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产生影响;轻度火烧可以促进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中度火烧可以促进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因此,对地表可燃物进行合理管理,可以降低森林火灾风险,并可促进火烧迹地林下植被的初期恢复。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伟克  张晨  谷兴翰  牛树奎  殷继艳  刘晓东  
【目的】针对北京西山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可燃物分布特征,实施不同强度可燃物调控措施,并依据调控后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和光合特性的变化,对可燃物调控措施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在北京西山试验林场,选取华北地区针叶林—侧柏林,通过对林分可燃物分布特征的调查和分析,制定以修枝、割灌为主的调控措施,分别为未调控(ck)、修枝高度2.5 m并适当清理地表凋落物(P_1)、修枝高度3.0 m和割灌并适当清理地表凋落物(P_2)、修枝高度3.5 m和割灌并适当清理地表凋落物(P_3),每个处理设置3块20 m×20 m的标准地,对比调控与未调控林分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优势灌木的光合特性变化。【结果】不同强度可燃物调控措施均改变了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其中P_2调控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优势度和多样性及灌木层的物种均匀度显著高于对照;调控林分的林下优势灌木(主要是孩儿拳头Grewia biloba var.parviflor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均比对照增加,而表观量子效率则减小,其中P_2调控措施下的林下植物光合产物的积累更明显。【结论】调控措施改变了林分结构,使林下光照强度增加。不同调控强度对植被生物多样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存在差异,P_2调控最有利于研究区域的林分恢复。图2表4参26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强  胡海清  
选取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为研究区域,以少量野外定位调查数据及与其对应的遥感和GIS信息为基础,利用岭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对森林可燃物负荷量估测模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TM3、TM(4×3)/7、TM4/3、海拔等10个影响可燃物负荷量估测的主要因子,利用岭回归方法可以克服变量间由于存在复共线性关系对求解待定参数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岭回归和岭回归与神经网络组合估测模型,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7.6%和11.7%,2种方法可用于实现特定林场尺度森林可燃物负荷量的定量估测,其中组合模型效果较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敏  任云卯  周晓东  陈思帆  高钰  王会娟  顾泽  刘晓东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北京西山试验林场侧柏林冠层可燃物特征及其潜在火行为的影响,为冠层可燃物调控和预防高能量连续型树冠火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西山试验林场侧柏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间伐强度(低15%、中35%、高50%,均为株数强度)的处理,并设置对照样地,每种处理设置3块重复样地。基于标准枝法所调查冠层可燃物参数(枝条数量、长度、基径),对冠层可燃物载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计算冠层容积密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冠层可燃物特征(冠层可燃物载量、冠层容积密度)的影响。利用Behave Plus 5.0软件,分别根据样地可燃物含水率和气象条件设置中度湿度条件和10 m高空风速(0~18 m/s),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树冠火蔓延速率、火线强度、火焰长度、单位面积发热量等)的影响,并依据树冠火转化模型研究抚育间伐对连续型树冠火发生的影响。【结果】(1)林分冠层可燃物特征在不同间伐强度下存在差异,中度间伐强度下与未间伐样地差异最显著,冠层可燃物载量、冠层容积密度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冠层可燃物载量由3.280 kg/m~2减少到0.540 kg/m~2,冠层容积密度由0.478 kg/m~3减少到0.056 kg/m~3。(2)不同间伐强度下林分冠层可燃物载量、冠层容积密度垂直分布特征为随树高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3)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在中度间伐强度下与未间伐样地差异显著,其中火线强度、火焰长度以及单位面积发热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树冠火蔓延速率在抚育间伐后小于未间伐样地,但不随间伐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临界树冠火蔓延速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未间伐、低度间伐强度下样地将发生连续型树冠火,中度、高度间伐强度样地不发生;随着间伐强度增大,发生连续型树冠火时所需10 m高空风速由6 m/s逐渐增大到8 m/s,火线强度由6 930 kW/m减少到5 829 kW/m,火焰长度由9.7 m减少到8.6 m,单位面积发热量由47 817 kJ/m~2减少到40 667 kJ/m~2,树冠火蔓延速率由8.7 m/s增加到8.9 m/s。【结论】抚育间伐影响冠层可燃物特征、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中度间伐强度对冠层可燃物特征和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影响显著,通过减少冠层容积密度,可以有效降低树冠潜在火行为,避免连续型树冠火的发生。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对侧柏林进行冠层可燃物调控时建议采取中度间伐处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文文  闫想想  王秋华  龙腾腾  李晓娜  普俊  丁宗达  
【目的】明确周期性(烧除周期为1年)计划烧除条件下云南松纯林地表可燃物状态,以及这类可燃物相应的火行为特征,探究计划烧除对云南松地表可燃物火行为的影响,为合理评估计划烧除的生态意义以及林火管理与扑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实验室模拟燃烧法,并结合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探究云南省新平县照壁山云南松纯林样地内,计划烧除林分下的可燃物种类、载量、含水率等特征对室内模拟火场温度、火焰高度、热辐射、蔓延速率、烧除率、火强度等火行为的影响。【结果】(1)云南松纯林地表可燃物主要是凋落的松针,外加少量枯落的松枝和球果以及枯死的蕨类,种类较单一且林下可燃物大多为细小可燃物。(2)2018-2020年间,云南松纯林林下地表枯死可燃物含水率的平均值分别为9.39%、8.04%、9.89%,平均载量分别为(0.937±0.303) kg/m~2、(0.926±0.253) kg/m~2、(0.669±0.248) kg/m~2。(3)实验室内模拟火行为包括:火强度为(245.95±130.51) kW/m,火焰高度(0.92±0.22) m,火场温度达(437.5±171.6)℃,热辐射(6.3±0.9) kW/m~2,蔓延速率为(1.1±0.3) m/min,可燃物点着时间为1 s,烧除率为62%左右。(4)自然状态下的云南松的死亡率约为1.33%,在2018、2020年外业调查时,计划烧除下的云南松死亡率分别为0.93%、1.27%,云南松具有一定的抗火性和耐火性。【结论】(1)周期性计划烧除下的云南松纯林:林分郁闭度较大,林下易燃植被较少,以松针凋落物和草类为主。(2)计划烧除可有效减少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地表可燃物的平均载量不到1 kg/m~2。防火期内,云南松林地表枯死可燃物的含水率低于10%,极易被引燃,但火焰高度在0.5~1.5 m范围内,火强度不高于750 kW/m,属于低强度地表火;火场温度高,热辐射强,火蔓延速度一般,火场可人工控制;实验室模拟烧除率高,燃烧效果好。(3)在易火生境以及对火有一定适应性的林分中,开展周期性计划烧除必要且可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远艳  邸雪颖  赵凤君  于宏洲  杨光  
【目的】为研究森林火灾对大气环境中PM_(2.5)的贡献量,分析不同火环境下地表可燃物排放PM_(2.5)的变化特征,以期为森林火灾排放颗粒物污染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以帽儿山地区红松人工林地表针叶可燃物为研究对象,铺设不同可燃物载量和可燃物含水率组合方式的可燃物床层,基于燃烧风洞实验室进行点烧实验192次,并利用崂应2050型智能空气/TSP综合采样器定量测量不同风速条件下可燃物燃烧释放烟气中细颗粒污染物(PM_(2.5))浓度。【结果】在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水率和风速的共同作用下,PM_(2.5)质量浓度值有很大的变化区间,最小值为166.7μg/m3,最大值为7 516μg/m3。各因子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差异较明显,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可燃物载量>风速>可燃物含水率。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可燃物含水率与PM_(2.5)质量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可燃物载量和风速与PM_(2.5)质量浓度相关关系显著(P<0.05),且可燃物载量与风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以双因素模型拟合PM_(2.5)质量浓度预测模型,可燃物载量和风速共同解释77%的PM_(2.5)质量浓度变差。【结论】红松针叶燃烧对大气颗粒物污染有明显的贡献作用。PM_(2.5)质量浓度对可燃物含水率、可燃物载量和风速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与可燃物载量和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可燃物含水率关系不明显。本研究以可燃物载量和风速为预报因子构建的PM_(2.5)质量浓度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可以为估算森林火灾排放PM_(2.5)质量浓度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学军  韩崇选  张宏利  王明春  杨清娥  
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施入不同物质组成的抗逆配方,对主要造林树种侧柏和油松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逆配方对侧柏和油松生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配方A13、A22、C3和C5在侧柏苗木成活率、生长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均高于其他配方;配方B5在提高油松苗木成活率、生长量和地径等方面的作用普遍优于其他配方。初步说明上述配方可应用于林业生产中。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韩喜越   王晓迪   崔晨曦   单延龙   于渤   尹赛男   曹丽丽  
【目的】细小可燃物是森林地表可燃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表细小可燃物开展研究,对预防林火发生和森林可燃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主要可燃物类型为研究对象,对该林业局地表细小可燃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基于不同细小可燃物的载量、表面体积比、含水率、热值、灰分特征,使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方法分析该林业局主要可燃物类型的地表细小可燃物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随机森林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可燃物类型的燃烧性进行排序。【结果】根河林业局主要可燃物类型凋落物层可燃物的表面积体积比、载量、含水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草本可燃物的热值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杂乱物1 h时滞可燃物的表面积体积比、载量、热值、含水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草本可燃物的载量、热值、含水率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凋落物层和杂乱物1h时滞可燃物的载量和热值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根河林业局主要可燃物类型的燃烧性从高到底依次为:山杨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柴桦-兴安落叶松林、杜鹃-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樟子松人工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结论】根河林业局主要可燃物类型的地表细小可燃物特征之间绝大多数都存在显著差异(P <0.05);凋落层的可燃物载量最高,草本可燃物的载量较低,杂乱物1 h时滞可燃物的含水率较低;环境因子对细小可燃物的载量和热值的影响较大;山杨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柴桦-兴安落叶松林的细小可燃物燃烧性最高,杜鹃-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的燃烧性较高,樟子松人工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的燃烧性一般。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讯  黄韵  丁波  武燕  张延威  李剑峰  张运林  
【目的】森林地表细小死可燃物作为森林火灾的引火物,其载量决定一系列火行为和火灾发生的危险程度,快速准确地获取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载量值对于森林火险预报和林火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西南林区大娄山6种典型林分(马尾松林、软阔林、柏木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和灌木林)地表细小死可燃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烘干,测定林分特征和载量值,得到地表细小可燃物载量的影响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1)不同林型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载量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林和阔叶混交林显著高于其他林分。马尾松林和阔叶混交林的不同标准地间载量差异显著,其余林分不同标准地间的载量均无显著差异;2)除杉木林和灌木林外,其他林分的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载量与某些林分特征因子(林龄、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坡度和海拔)均有显著相关性,林分密度和平均冠幅对研究区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载量无显著影响;3)建立马尾松林、柏木林、软阔林、阔叶混交林的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载量预测模型,柏木林预测效果最好,误差仅为3.6%,马尾松林预测误差高达27.4%,不能在实际中应用。【结论】通过本研究可获取大娄山典型林分的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载量基础数据,并得到影响因子和预测模型,对于该区域载量研究和林火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