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5)
- 2023(1552)
- 2022(1293)
- 2021(1280)
- 2020(1098)
- 2019(2546)
- 2018(2410)
- 2017(4832)
- 2016(2731)
- 2015(2721)
- 2014(2642)
- 2013(2691)
- 2012(2609)
- 2011(2350)
- 2010(2326)
- 2009(2210)
- 2008(2154)
- 2007(2013)
- 2006(1791)
- 2005(1676)
- 学科
- 济(11590)
- 经济(11588)
- 业(6263)
- 管理(5908)
- 企(5278)
- 企业(5278)
- 方法(5029)
- 结构(4779)
- 数学(4572)
- 数学方法(4525)
- 学(4283)
- 产业(3808)
- 财(3486)
- 制(3034)
- 中国(3013)
- 森(2906)
- 森林(2905)
- 林(2900)
- 产业结构(2898)
- 地方(2645)
- 农(2618)
- 体(2594)
- 业经(2393)
- 体制(2370)
- 务(2295)
- 财务(2294)
- 财务管理(2291)
- 企业财务(2252)
- 生态(1745)
- 融(1731)
- 机构
- 大学(39459)
- 学院(38499)
- 济(16469)
- 经济(16196)
- 研究(16130)
- 管理(13531)
- 理学(11676)
- 中国(11662)
- 理学院(11525)
- 科学(11397)
- 管理学(11286)
- 管理学院(11212)
- 京(9569)
- 所(9059)
- 业大(8565)
- 研究所(8509)
- 农(8236)
- 林业(7418)
- 院(7228)
- 财(6965)
- 北京(6524)
- 中心(6317)
- 江(6127)
- 省(5996)
- 研究院(5926)
- 农业(5836)
- 财经(5669)
- 林(5565)
- 经济学(5387)
- 经(5192)
共检索到56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保国 王香明
根据对162株19~34年生油松生物量标准木实测资料的分析,表明油松林木的叶量与胸高断面积间存在紧密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个反映林木空间利用效率和生长活力的指标(即干材积生长量与胸高断面积之比),并运用它对油松人工林定位疏伐试区资料进行单木与林分水平的结构分析,进而提出油松人工林疏伐后理想的结构及形成这种结构的合理疏伐方法.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孙宇晗 王士博 王润涵 郑小雨 闫飞
为量化分析北京市八达岭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森林空间布局特征,优化其生态系统结构,利用Delaunay三角网、 Voronoi图的地埋信息系统(GIS)方法确立各中心木的邻近木株数,并以此为基础划分森林空间结构单元,计算各单元的聚集指数、混交度、大小比数和开敞度,实现森林空间结构信息化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由Voronoi图创建空间结构单元的方法,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固定邻近木株数为4的合理的方法;研究区中邻近木株数范围为3~11株,在9种边长个数不同的空间结构单元中,最常见的邻近木株数为6;经统计分析可得,研究区的空间结构参数均不符合正态分布;聚集指数为1,表明整体为一般聚集状态;全林分平均开敞度为0.52,林木生存空间充足;树种的平均大小比数为0.53,整体呈中庸态势,竞争程度一般,但林分间处于优势的油松个体占比较大,竞争能力较强。由于研究区所在林分并非人工纯林,树种混交度水平参差不齐,油松的平均混交度最弱为0.25,其余树种混交程度较强。总体上树种间隔离度较差,全林稳定性较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梅 张文辉
【目的】阐明黄土高原森林区油松人工林初植密度对群落更新和持续发育的影响,为当地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陕西宜川地区不同初植密度(1 m×1 m(密度Ⅰ),1 m×2 m(密度Ⅱ),2 m×2.5 m(密度Ⅲ))35年生油松人工林的林木个体生长、林地更新、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特征。【结果】油松人工林的死亡率随初植密度的增大呈增加趋势,油松死亡年龄、胸径、树高、冠高和冠幅随初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油松死亡率、胸径、冠高和冠幅与初植密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油松树高与初植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油松人工林林下幼苗(树)的更新状况在低密度林地内...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显威 王百田
对采自辽宁彰武、阜新、建平和山西方山、吉县的672个油松树芯进行精确的交叉定年和量测后,采用COFECHA程序检验定年质量,并对定年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各试验地点样地内树芯间的相关度为0.3807~0.7175,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山西试验地样芯的相关度明显高于辽宁,而样芯的平均敏感度则差异不明显;与主序列不一致的样本标记A与由于伪轮或缺轮导致的标记B这两种现象的发生,辽宁也多于山西;两种标记的出现与坡度、坡位、林分密度和抚育间伐等影响因素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国雷 刘勇 李瑞生 吕瑞恒 徐扬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中山,以21、29、36年的油松林为对象,采用时序研究法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酶角度进行多因子综合比较,分析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1、29、36年土壤质量综合得分分别为0.579、-0.456和-0.123,29年油松土壤质量最差;2)29年油松土壤质量表现为物理性质的下降,36年土壤质量的下降则主要体现为土壤养分特别是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的锐减;3)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首先取决于林龄,其次是林分密度;4)21、29和36年油松林龄内的土壤质量变异系数分别为0.192、-1.361和-2.407,林龄较大林分的土壤质量对...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林龄 土壤质量 综合评判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贺快快 武文斌 张子杰 胡现铬 韩方旭 钮世辉 李悦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与阐明北京主要油松人工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与亲缘关系,引种地对种群遗传结构及生长的影响,尝试追溯其可能的种源,为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培育与种质遗传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用7对多态性高且扩增稳定的核基因组EST-SSR引物,以北京地区20世纪营造的油松人工林8个种群和皇家园林的古油松3个种群及山西省五大山系的油松种群为试验对象,分析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等。【结果】结果表明:3类种群中,北京人工林种群间遗传结构差异最大(F_(ST)=0.066),山西五山系群体间遗传结构差异次之(F_(ST)=0.033),古油松种群遗传结构差异最小(F_(ST)=0.023);北京油松人工林和古油松种群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且呈现杂合子过剩状态,其中古油松种群杂合子过剩更多;在遗传距离0.020处北京人工林、古油松和山西五山系共16个油松种群聚为3类,各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差异较小,相似程度较高;EST-SSR位点J10、J20、J42和J50在北京人工林、古油松和山西五山系中位点扩增频率差别大可用于未知种源的油松种群种源溯源。【结论】北京油松人工林种群较古油松种群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大的遗传结构差异;外来种质在引入地胁迫生境下的适合度差异导致部分植株被淘汰,因此保留下来的种群遗传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试验为后续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的评价、培育和种质种源管理打下了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瑞 赵鹏祥 李卫忠 王博恒 周远博
【目的】研究林分空间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是开展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前提,旨在探索空间结构对林分稳定性的影响特征,为结构化森林经营提供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以黄龙山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典型样地,采用最优林分的π值法则,选取10项稳定性指标进行稳定性评价,利用典型相关分析、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空间结构(包括混交度M、角尺度W和Hegyi竞争指数CI)与林分稳定性ω的关联机制。【结果】1)林分稳定性ω平均值为0.18,变异系数为36%,总体评价结果偏差;混交度M平均值为0.26,变异系数为79%,研究区油松林分物种入侵差异大。2)典型相关分析显示,空间结构指数(包括混交度M、角尺度W和Hegyi竞争指数CI)与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整体上存在很强的线性相关,典型相关系数可达0.95。3)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W、M和CI均与ω强烈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61和-0.73。W与林分健康状态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3;M与树种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林分长势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66;CI与林分健康、林分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57。4)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混交度和林木竞争是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由标准化系数可看出,林木竞争(-0.58)对稳定性的影响比混交度(0.39)大。【结论】空间结构与林分稳定性在整体上显著相关;林分混交程度显著提高林分稳定性,但是会削弱优势林木长势;团状分布格局加大了林木竞争,不利于林分稳定性。在结构调控中应适当提高林分混交程度,对竞争强度进行调整时可以连带调整林分的团状分布格局,从而提高林分稳定性水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法蕾 裴顺祥 杜满义 马淑敏 吴莎 吴迪 王海霞 李佳林 许基煌
[目的]为评估结构调整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对结构调整干扰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构调整后山西省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探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油松人工林结构调整能够降低土壤的pH值,土壤养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未发生较大的变化,土壤的优势细菌类群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而优势真菌类群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菌门。结构调整后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显著增加,多样性较对照样地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对结构调整前后的油松人工林微生物类群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RDA分析,pH、总氮、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类群变化的主要因子。[结论]结构调整后的油松人工林样地仍处于恢复期,微生物类群结构与未调整样地相比具有相似性,但调整后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更为丰富,变形菌门和担子菌门的增加使得土壤中固氮菌的比例提高,土壤微生物类群向有助于有机质分解的方向转换。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文娟 张文辉 何景峰 袁小青
【目的】阐明黄土高原森林区不同坡向对油松人工林建群种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的影响,为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化发育的生境选择及合理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黄龙山生长于阴坡、阳坡的油松人工林,于造林后10,30(间伐1次)和45年(间伐2次)对其建群种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特征进行调查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10年生油松人工林种群在阴坡、阳坡样地上的种群结构、幼苗更新和群落特征没有明显差异;经过1次间伐的30年生油松人工林,阴坡林木的生长量、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速效P、硝态N、铵态N含量显著高于阳坡;经过2次间伐的45年生油松人工林,其在阴坡、阳坡的平均胸径差异不显著,但阴坡...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景丽 朱志红 王孝安 郭华
采用标准样地法对秦岭旬阳坝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次生林与人工林进行了群落学调查研究,旨在比较天然油松林遭砍伐后经过自然恢复或人工栽植恢复40a左右群落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天然恢复次生林有维管植物66科104属134种,人工林有维管植物73科104属125种,2种群落含1~2个种的科均较多;人工林与次生林共有种为70种,种类组成相似系数为53.03%。2种群落的垂直结构相似,都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3层,乔木层又分3个亚层;人工林乔木层、灌木层密度低于次生林,草本层密度高于次生林。2种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Richn...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兵兵 秦琰 刘亚茜 刘相兵 黄选瑞
林隙(gap)又称林窗,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或偶然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造成成熟阶段的优势种死亡,从而形成林冠空隙的现象(Watt,1947)。美国生态学家Runkle(1982)将林隙分为2种,一种是林冠空隙(canopy gap),指上方无树冠遮荫的部分,即太阳处于正中位置时无树冠遮荫的面积之和;另一种是扩展林隙(expanded gap),指形成该林隙周围树木基部所包围的面积(Runkle,1981)。本研究所指的林隙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扩展林隙。近年来的森林动态学研究表明:林隙在森林结构和多样性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
关键词:
燕山山地 油松人工林 林隙 更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桂生 马履一 贾忠奎 吴丹妮 迟明峰 张淑敏 赵贵娟
【目的】油松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通过探讨环境因子与油松更新苗生长的相关关系,阐明了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形成的林隙对其天然更新影响的内在机制。【方法】在油松人工纯林设置4种林隙等级,即林隙直径和冠层平均树高之比分别为L-I(0.75 H)、L-II(1.00 H)、L-III(1.25 H)(H为冠层均高)和对照(CK,林冠下),每种林隙等级设置3个重复,并根据边界木的平均冠幅将每个林隙分为林隙中心区域(B),林隙边缘区域(C)和林隙周边区域(D)。调查了油松更新状况,同时测量生长旺季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等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林隙等级下物种组成和生长状况的差异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①所有林隙等级中油松更新苗数量均占绝大部分(> 82.6%),油松更新苗数量所占比例并没有显著差异(P> 0.05)。②林隙等级对总的更新苗平均密度、平均高度和平均当年高生长都有显著影响(P <0.05),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只在特定等级林隙中与部分更新特征显著相关。【结论】初步结论:油松人工林内,间伐产生的林隙对天然更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植物物种组成影响不大;林隙的大小主要通过影响光合有效辐射对油松更新状况产生影响;所研究的5个环境因子中,林隙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是影响更新苗更新状况的主要因子。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林隙 环境因子 天然更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军亮 马履一 王华田
为了解油松林水分运作机制 ,给干旱区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该文利用压力室、露点水势仪对京西低山油松人工林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的水势梯度及相关因子进行了连续同步测定 .结果表明 :在空间水平上 ,油松林地SPAC各要素水势由土壤到植物再到大气逐步下降 ,梯度比约为 1∶5∶30 ;灌水后SPAC相临界面水势差增大 ,水势梯度比提高至 1∶15∶90 .在时间序列上 ,持久干旱条件下的油松林SPAC各要素水势的日变化和连日变化均呈下降趋势 ,下降的幅度以大气最甚 ,叶片次之 ,土壤最小 ;叶片水势日变化波峰出现于 14:0 0 ,较土壤和大气(18:0 0 )早 4h ;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雪 马履一 贾忠奎 段劼 王伟 王凯
为探讨影响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分别对28~31年生、42年生和53年生油松人工林0~10 cm、10~20 cm、20~5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水分、养分和交换性能逐渐增加,而容重却下降了10.69%~12.41%;(2)不同林龄土壤生物活性存在一定差异,除多酚氧化酶外,过氧化氢酶、脲酶和微生物数量均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3)土壤养分、交换性能及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低;(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盐基饱和度以及微生物数量可解释83%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兆飞 安玉涛 赵信海
用分层截取法对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油松纯林及油松×侧柏混交林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3年生油松纯林乔木层生物产量为67.944t/hn~2,年均净生产量为2.06t/hm~2·a,地被物为16.22t/hm~2.44年生油松纯林的中坡位乔木层生物产量为85.446t/hm~2,年均净生产量为1.94t/hm~2·a,地被物为16.94t/hm~2;下坡位乔木层生物产量为83.105t/hm~2,年均净生产量为1.89t/hm~2.a,地被物为20.34t/hm~2,混交林乔木层生物产量为66.827t/hm~2.油松与侧柏混交比为0.46:0.54,这种混交方式不利于油松的生长;油松纯林叶与...
关键词:
油松林 森林生物量 森林生产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