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51)
- 2023(10236)
- 2022(9295)
- 2021(8831)
- 2020(7387)
- 2019(17234)
- 2018(17198)
- 2017(33161)
- 2016(18161)
- 2015(20572)
- 2014(20646)
- 2013(20419)
- 2012(18510)
- 2011(16777)
- 2010(16531)
- 2009(15272)
- 2008(14734)
- 2007(12782)
- 2006(11221)
- 2005(9652)
- 学科
- 济(69711)
- 经济(69598)
- 管理(52874)
- 业(48719)
- 企(41456)
- 企业(41456)
- 方法(33839)
- 数学(29191)
- 数学方法(28842)
- 农(18080)
- 学(17803)
- 中国(17347)
- 财(17337)
- 业经(15425)
- 地方(14074)
- 制(13487)
- 和(12357)
- 理论(12260)
- 贸(12107)
- 贸易(12102)
- 农业(11837)
- 易(11702)
- 环境(11631)
- 技术(11032)
- 务(10824)
- 财务(10762)
- 财务管理(10742)
- 企业财务(10207)
- 银(9910)
- 划(9881)
- 机构
- 大学(260075)
- 学院(256190)
- 管理(104326)
- 济(96687)
- 经济(94445)
- 理学(91106)
- 理学院(90053)
- 管理学(88476)
- 管理学院(88010)
- 研究(85276)
- 中国(61164)
- 京(55994)
- 科学(55528)
- 财(43923)
- 所(43169)
- 业大(41539)
- 农(41462)
- 研究所(39781)
- 中心(37654)
- 江(35852)
- 北京(35720)
- 财经(35677)
- 范(34291)
- 师范(33993)
- 经(32411)
- 农业(32115)
- 院(32000)
- 州(29571)
- 经济学(27896)
- 师范大学(27765)
- 基金
- 项目(182511)
- 科学(142002)
- 研究(131831)
- 基金(131421)
- 家(115627)
- 国家(114687)
- 科学基金(97387)
- 社会(80858)
- 社会科(76358)
- 社会科学(76338)
- 基金项目(70873)
- 省(70802)
- 自然(65003)
- 自然科(63397)
- 自然科学(63383)
- 自然科学基金(62248)
- 划(60200)
- 教育(59780)
- 资助(54124)
- 编号(53754)
- 成果(43485)
- 重点(40607)
- 部(39494)
- 发(37888)
- 创(37560)
- 课题(36877)
- 科研(35302)
- 创新(34953)
- 大学(33718)
- 教育部(33623)
- 期刊
- 济(104549)
- 经济(104549)
- 研究(73545)
- 中国(45077)
- 学报(44046)
- 科学(40582)
- 管理(36815)
- 农(36683)
- 大学(33205)
- 财(31689)
- 学学(31286)
- 教育(28309)
- 农业(25389)
- 技术(20921)
- 融(18436)
- 金融(18436)
- 业经(17906)
- 财经(16849)
- 经济研究(15710)
- 林业(14614)
- 图书(14182)
- 经(14151)
- 科技(13913)
- 问题(13895)
- 理论(13172)
- 业(12649)
- 实践(12304)
- 践(12304)
- 技术经济(11888)
- 版(11883)
共检索到3620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广亮 王继兴 王秀珍 沈应柏 周金池
该文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37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每木检尺、树干解析和化学分析的数据为基础,对不同密度类型(900、1500、2000株hm2)林分Ca、K、Mg、Cu、Fe、Mn、P、Zn8种养分元素的循环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密度为1500株hm2的林分,其林木各器官中的养分积累量、林分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得出结论,在八达岭地区最合理的油松人工林成林密度应是1500株hm2左右.
关键词:
油松 密度 养分循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茜 项文化 蔡宝玉 钟建德
在广西禄峰山林场16年生4种不同造林密度的湿地松试验林地内,对N、P、K、Ca、Mg、Cu、Fe、Zn、Mn9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以及它们与密度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林分中养分元素总积累量为127383~161588kg/hm2,树干约占60%,积累速率为11146~13339kg/hm2·a,高于杉木和马尾松,归还量仅有9043~10509kg/hm2·a,其周转期长,养分循环速率低,每生产1t有机物需要上述养分元素共1319~1481kg。可见湿地松具有高养分利用率、低循环速率的循环机理,经营过程中应处理好养地与用地的关系,才能防止林地退化。...
关键词:
湿地松,养分循环,养分利用率,密度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梅 张文辉
【目的】阐明黄土高原森林区油松人工林初植密度对群落更新和持续发育的影响,为当地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陕西宜川地区不同初植密度(1 m×1 m(密度Ⅰ),1 m×2 m(密度Ⅱ),2 m×2.5 m(密度Ⅲ))35年生油松人工林的林木个体生长、林地更新、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特征。【结果】油松人工林的死亡率随初植密度的增大呈增加趋势,油松死亡年龄、胸径、树高、冠高和冠幅随初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油松死亡率、胸径、冠高和冠幅与初植密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油松树高与初植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油松人工林林下幼苗(树)的更新状况在低密度林地内...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莉莉 王得祥 张宋智 王兆杰 吕婧娴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方法】以秦岭西段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6种不同林分密度(1 367,1 861,2 517,2 617,3 012和3 683株/hm2)的标准地,采集土样和枯落物样品带回室内,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持水量、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等。【结果】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的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体积质量、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具有显著影响。密度为2 617株/hm2的林地土壤体积质量较小(1.14g/cm3),总孔隙度较大(62.57%),有机质含量较高,为1 367株/hm2林地的1.63倍,土壤持水性能较好(1 2...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婧娴 王得祥 张宋智 何志美 保积存 黄青平
【目的】研究油松人工林密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提出维持植物多样性、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健康状况的合理林分密度。【方法】以小陇山林区5种不同密度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的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相似系数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①油松人工林林下共出现植物23科38属50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物种数逐渐减少,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发生变化。②不同密度油松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基本表现出减小趋势。③各指数与林分密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与林分...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林分密度 物种多样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洋 陈丽华 余新晓 王小平 秦永胜 陈俊崎
对北京密云水库库西试验区的33年生油松人工林N、P、K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不同器官中N、P、K含量顺序为针叶>树枝>树根>树干;油松人工林N、P、K的积累量分别为323.87、53.33、235.19kg/hm2;油松人工林凋落物中N、P、K的归还总量为18.00kg/(hm2.a),占归还总量的36.32%,降水中N、P、K的归还总量为31.56kg/(hm2.a),占归还总量的63.68%;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从土壤中吸收N、P、K的总量为126.58kg/(hm2.a),其中77.02kg/(hm2.a)存留于油松人工林中,49.56kg/(hm2.a)通过淋溶和凋落物...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生态系统 养分循环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晓宏 高甲荣 张金瑞 杨麒麟
林分密度是林分生长特征因子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其影响规律及确定适宜密度,对培育和管理林分都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选择林龄10,15,20,25a且立地条件相似的6种林分密度(1050,1850,2355,3825,5133,5533株·hm-2)下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不同密度下油松人工林分的生长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①林分密度与平均胸径和材积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与树高呈显著的负相关性,与林分蓄积量呈不显著的负相关;②从整体看,林龄对林分各生长指标都存在正相关,但不影响林分生长指标的总趋势;③从林木的长势情况和林地生产力方面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邵英男 刘延坤 李云红 陈瑶 田松岩
以3种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林分密度条件下,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全氮、全磷、C/N)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尽一致;对土壤养分含量与环境要素(凋落量、现存量、林分密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凋落量、现存量和林分密度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密切;林分密度为750900株·hm(-2)时,土壤多种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养分含量,有利于该地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 土壤养分 林分密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 ,在人工林中占有很大比例 ,但其林分经营过程的密度控制问题一直是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动态规划方法建立的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控制模型的基础上 ,以密度二次效应模型为基础、林分立木密度为目标函数 ,提出以净现值最大为标准 ,应用遗传算法优化马尾松人工林经营过程的间伐时间及其保留密度和主伐时间的最优组合方案。马尾松人工林经营过程的密度决策方案优化表明 ,遗传算法与经济评价相结合优化林分间伐时间及其保留密度和主伐时间决策组合效果很理想。马尾松人工林在地位指数 10~ 18之间时 ,均以间伐两次为最优 ,第 1次在 11~ 12a ,第 2次在 16~ 17a ,而主伐年龄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学勤 吕赞韶 张成梁
油松是山西太行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现有人工林16.2万ha,由于造林密度不够合理,不少地方成林不成材。确定适宜造林密度的标准和方法是较多的,从太行山区群众生产生活中需求一定数量小径材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林分第一次间伐时,大部分间伐木能达到小径材(椽材)标准的密度,是较为适宜的密度,可获得较好的造林经济效益,“七五”期间,我们对太行山西侧的油松人工林密度进行了调查总结。
关键词:
油松 人工林 椽材 密度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贾亚倢 杨建英 张建军 胡亚伟 张犇 赵炯昌 李阳 唐鹏
【目的】探讨林分密度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油松人工林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持续稳定发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山西省临汾市吉县蔡家川流域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法测算不同密度条件下单株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林分密度对油松林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冗余分析(RDA)及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油松林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1)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的单株生物量和林分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且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单株生物量逐渐减少,林分总生物量在密度1 750株·hm-2时具有峰值;(2)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其中土壤孔隙度在林分密度1 750株·hm-2时最大,达52.38%,林地土壤含水量在林分密度2 750株·hm-2时最高,达13.84%,土壤肥力状况则在林分密度1 750株·hm-2时最佳;(3)通过冗余分析及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总孔隙度、有机碳和速效磷与林分总生物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地下生物量受到土壤含水量的显著影响(P<0.05)。【结论】以固碳释氧和维持最大生产力为目的,以及以提高土壤碳汇能力和改良肥力为目的的油松林,林分密度建议维持在1 750株·hm-2左右的油松林;以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蓄水性能为目的的油松林,林分密度建议维持在1750~2 750株·hm-2。图4表5参4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申家朋 张文辉 李彦华 何景峰 张辉
【目的】基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其生物量、碳含量、碳密度及其分配规律,为该地区人工林碳效益估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12年生刺槐人工林和12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的方法,研究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不同器官、灌草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以及刺槐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刺槐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含量(468.44 g·kg-1)低于油松人工林乔木层平均碳含量(512.77 g·kg-1);刺槐林乔木各器官碳含量为458.00~496.96 g·kg-1,不同器官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树力 刘大兴 仲崇淇
以马尔柯夫过程理论为基础对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进行了模拟密度控制,提出了合理的培育密度和相应的抚育间伐对象。结果表明:马尔柯夫过程理论确能反映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的直径转移过程,这对于定量分析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直径分布的动态规律,从而拟定合理的密度控制措施非常有益;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成林后的密度控制间伐无论从培育森林方面,还是从取得木材、加大林分收益方面考虑,都应该以间伐小径阶的林木为主;20-25龄长白落叶松工业人工林的经营密度以0.7为最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舒洋 周梅 赵鹏武 葛鹏 张波 王梓璇 赵威
【目的】分析不同人工更新造林方式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为研究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及造林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7-8月,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同人工更新造林方式(荒山荒地、水湿地、火烧迹地)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的兴安落叶松林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兴安落叶松幼龄林和中龄林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碳密度以及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不同人工更新造林方式下,幼龄林和中龄林落叶松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6.84105.42,30.261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人工林 兴安落叶松 土壤碳密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启文 王玉忠 徐振华 张树梓
【目的】研究冀北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分平衡规律及其供求关系,准确计算区域不同降水条件下华北落叶松适宜经营密度。【方法】依据水量平衡原理构建包含大气降水土壤入渗分量、林下蒸散发分量和不同胸径华北落叶松单株蒸腾耗水分量的水源承载密度计算公式。通过对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林下蒸散发、水量再分配特征的长期定位观测,以及胸径与木质部周长关系模型的构建,确定计算参数,计算不同降水条件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各径级可承载密度。【结果】(1)小五台地区华北落叶松生长季6个月,生长季昼间蒸腾平均时长15 h;生长季平均液流速率0.012 kg/(h·cm),除4月、6月较低外,其余各月都达到0.011 kg/(h·cm)以上,尤其以8月最高,达到0.021 kg/(h·cm)。(2)生长季华北落叶松林下平均蒸散发速率1.448 kg/(m2·d),全年平均速率0.833 kg/(m2·d);蒸散发速率4—6月上升较快,6—9月上升缓慢,并在9月达到峰值,10月迅速下降,11月到来年2月处于较低水平。(3)华北落叶松林冠层截留量占降水量的21.22%,穿透雨量占78.10%,树干径流量占0.68%,坡面径流量占1.50%,土壤入渗量占77.28%。(4)华北落叶松胸径与木质部周长呈线性相关关系,R2为0.958。【结论】依据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出小五台地区不同降水条件下华北落叶松林各径级可承载密度,对于冀北地区现有林分的科学经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承载密度 水量平衡 冀北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