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00)
2023(8669)
2022(7380)
2021(6725)
2020(5575)
2019(12566)
2018(12468)
2017(23538)
2016(12862)
2015(14541)
2014(14558)
2013(14319)
2012(13343)
2011(12201)
2010(12780)
2009(11681)
2008(11399)
2007(10190)
2006(9279)
2005(8597)
作者
(38945)
(32355)
(32296)
(30421)
(20755)
(15516)
(14547)
(12709)
(12442)
(11704)
(11086)
(10956)
(10712)
(10520)
(10076)
(9967)
(9675)
(9424)
(9285)
(9250)
(8320)
(8179)
(8125)
(7488)
(7350)
(7274)
(7250)
(7202)
(6722)
(6413)
学科
(61433)
经济(61387)
(32966)
管理(32897)
(25580)
企业(25580)
方法(23472)
数学(20932)
数学方法(20412)
中国(19252)
地方(18811)
(16460)
业经(14023)
农业(11140)
(11139)
地方经济(10519)
(10263)
(10238)
银行(10222)
(10016)
金融(10016)
(10002)
(9969)
(9823)
贸易(9808)
(9768)
理论(9704)
(9409)
技术(9305)
环境(9034)
机构
学院(183963)
大学(179535)
(73300)
经济(71632)
管理(68062)
研究(67358)
理学(57547)
理学院(56854)
管理学(55370)
管理学院(55041)
中国(51680)
科学(42677)
(40296)
(35397)
(32500)
(32335)
研究所(32034)
中心(30751)
(29621)
业大(28305)
北京(26394)
(25502)
师范(25224)
(25048)
农业(25003)
财经(24756)
(24297)
(22499)
技术(22462)
(22267)
基金
项目(120149)
科学(93652)
研究(87308)
基金(83569)
(74151)
国家(73526)
科学基金(62065)
社会(53023)
社会科(50243)
社会科学(50229)
(49724)
基金项目(42965)
(41444)
教育(40730)
自然(40486)
自然科(39584)
自然科学(39579)
自然科学基金(38809)
编号(35876)
资助(35796)
(31725)
成果(28804)
重点(27908)
课题(26855)
(25238)
发展(25050)
(24839)
(24605)
创新(23541)
科研(22579)
期刊
(88259)
经济(88259)
研究(56245)
中国(43333)
(31030)
学报(28739)
科学(27931)
管理(27771)
教育(25830)
(23286)
大学(22326)
农业(21366)
学学(21001)
(19672)
金融(19672)
技术(19621)
业经(16387)
经济研究(14480)
财经(11756)
(11618)
统计(11218)
问题(10934)
(10372)
(10162)
技术经济(9853)
科技(9673)
决策(9345)
商业(9239)
资源(8626)
图书(8515)
共检索到291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泽平  
本文描述了一个预测林冠总截留损失的统计模型.该模型从冠层的水分平衡方程出发,对冠层的截留蒸发过程进行了分析.模型所包含的参数有:林分郁闭度及林冠饱和蓄水容量等林冠参数,降雨量及截留水蒸发系数(截留水蒸发强度与降雨强度的比率)等降雨参数.这些参数均具有明确的物理学意义,而且易于确定.模拟的第一步是判断哪些降雨能使林冠完全湿润或不能使林冠完全湿润.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林冠对这两类不同降雨的截留模式.最后,根据华北地区(北京、河北隆化)油松人工林的观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预测与实测的截留损失之间的相对误差在-5.54%~1.24%之内.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尹准生  孙长忠  赵明扬  
利用2008—2011年定位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与林外降雨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研究,并运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I)与林外降雨量(P)可用非线性模型I=a Pb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方程为I=0.584P0.576;该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且拟合方程参数稳定性良好,经检验,方程均达到显著性要求,可在该区域油松人工林应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晓燕  鲁绍伟  杨新兵  岳德鹏  宋庆丰  杨卓  
【目的】探讨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油松人工林的生态水文过程和影响机理。【方法】基于2006-05-10的21场降雨和气象及林分结构资料,用修正的Gash林冠截留模型对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量进行模拟。【结果】北京密云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量、树干茎流量和穿透雨量的模拟值分别为57.33,1.03和229.51mm,林冠截留量和树干茎流量的模拟值分别比实测值减小12.6和0.39mm,相对误差分别为18.02%和27.46%,穿透雨量模拟值高于实测值13.17mm,相对误差为6.09%;累计林冠截留量模拟值小于实测值,累计林冠截留量相对误差最小值为6%,最大值为32.64%,相对误差在20%~30%的占76...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学培  郭冬青  王本楠  
该文将文献[14,15]的林冠截留理论模型应用到郁闭度不等于1的情况下,用数值方法计算了截留量、截留率、透流量和透流率,并与文献[16]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在定量上获得了较好的符合。尤其是,它的定性行为的合理性是经验的回归方程难以做到的,该文还讨论了这个模型的计算方法,编制了相应的QBASIC程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曙光  
对林冠截留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71年,Rutter等人就推导出了一个具有清楚物理意义的林冠截留模型,结束了以往的林冠截留模型中只有统计模型的历史。1987年,刘家冈用数理方法,对林冠截留的时空演变过程作了很好的描述。但使用他们的模型对林冠截留进行估计时,需要同时对其它多个气象因子进行测定,而且人们普遍关心的不是林冠对次降雨截留的大小,而是林冠对降水的年截留量大小。 1979年,Gash用分析法代替了Rutter模型中的数值法,建立了截留模型,该模型能在只有降雨数据的情况下,对林冠的季节截留进行估计,结果与实测值接近。该模型将林冠截留分成两部分,即树冠截留和树干截留,因而引进了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俊峰  马钦彦  刘世海  田平  陈圆  
该文对密云水库集水区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尝试用合适的统计模型和概念模型描述单场降雨下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的关系.通过在油松试验地外测定大气降雨量,在林内测定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得出了在不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下的林冠截留量.结果显示:以S型曲线作为统计模型能很好地模拟降雨量与截留量的关系;比较简单的概念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其中的降雨蒸发率α和林冠吸附降雨容量Im的参考数值分别为0.025和3.297 mm;把降雨强度加入半理论模型,可以得出截流量与降雨强度成负相关关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家冈  万国良  张学培  王本楠  
在林冠对降雨截留过程的研究中 ,将理论模型的考虑方法和经验模型的模拟方法结合起来 ,提出一种新的半理论模型。这个半理论模型既具有理论模型把过程与机理紧密联系的优点 ,又具有经验模型计算相对简单的长处 ,新模型与实验数据很好地符合 ,也和理论模型的结果一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蕾  刘家冈  
考虑由彼此间有间距的树冠组成的非均匀林冠内的降雨截留过程,将以前的林冠截留理论模型从水平均匀随机分布林冠推广到非均匀林冠,导出相应的偏微分方程和截留量的计算公式,并以实例运行该模型,以揭示非均匀林冠在降雨截留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特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亮生  闫文德  项文化  梁小翠  伍倩  
文章对比分析长沙城区内与城郊樟树人工林2011年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效应,研究得出结论:城郊樟树林年降水量为2 028 mm,年截留量为515.8 mm,林内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74.57%,达1 512.2 mm;市区樟树林年降水量、截留量、林内降水量均低于城郊,虽然年截留量低于城郊,但截留率则高于城郊。市区和城郊樟树林的穿透水变化规律虽存在差异,但整体趋势相似,两块检测样地在雨量极低时截留作用差异较为明显,但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截留率差异变小。通过研究分析两块样地的监测数据可看出无论是在城区还是城郊樟树人工林林冠均有明显的截留效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汉强  邱治军  张宁南  徐大平  周光益  
2006、2007年对位于高要市高要林场的马占相思人工林的穿透雨、树干流进行了监测,结合大气降雨数据,分析了马占相思人工林对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结果表明:(1)高要林场2006、2007年降雨量分别为1767.1 mm和1 692.7 mm,降雨主要集中在雨季的4~9月份,其降雨量分别占2006、2007年降雨量的81.7%和84.5%;(2)马占相思人工林的穿透雨、树干流与降雨量呈线性关系,林冠截留量、穿透雨率、树干流率与降雨量呈对数曲线关系;截留率与降雨量呈乘幂指数曲线关系;(3)马占相思人工林的年平均穿透雨率、树干流率和林冠截留率分别为84.2%、7.3%、8.5%;由于降雨和林冠层的季...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彦辉  于澎涛  徐德应  赵茂盛  
该文将常见的林冠截留降雨模型进行了分类.为充分利用以前不同形式的研究结果来定量评价大面积生态林业工程的生态效益,十分有必要将它们转换为某一标准模型.该文提出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标准模型,并探讨了模型转换途径,汇总和分析了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康文星  邓湘雯  赵仲辉  
根据1999—2002年连续4年的观测数据,对林冠截留在杉木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年林冠截留降雨量267·0mm;林冠截留蒸发散量占杉木人工林总蒸发散量的27·2%,林冠截留水分的物理蒸发量占杉木林集水区水分输出的18·97%;林内净降水的营养物质为143·329kg·hm-2a-1,比冠上大气降水输入的63·924kg·hm-2a-1多74·905kg·hm-2a-1,增加了117·2%;林冠截留减少了到达林地表面和入渗土壤的水分,减少了集水区地表水和土壤漏水的输出,从而减少了营养物质的输出,可见,林冠截留是系统保存营养物质的重要机制之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肖洋  张淑兰  张海军  宋国华  王全波  宋纯彦  
【目的】研究小兴安岭红松林林外降雪、林内穿透雪和林冠截雪特征,深入认识森林冠层对降雪截留再分配的影响,为定量评价该区域红松林的生态雪水文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2年冬季定位观测红松林林外降雪和林内穿透降雪特征,并调查林分结构因子,利用基于物理机制的半经验性理论降雪截留模型模拟红松林冠次截留雪量。【结果】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和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共观测到17场降雪,平均次降雪量10.3 mm,平均次降雪强度4.41 mm·d-1;平均次穿透降雪量7.4 mm,平均次穿透率69.3%,次穿透降雪量和次穿透率均随次降雪量增加而增大;林冠次截留雪量与次降雪量呈较好的幂函数正相关关系,并与郁闭度显著正相关(P<0.05),而林冠次降雪截留率与次降雪量呈负指数函数关系(P<0.05),次降雪量、胸径、郁闭度、树高和坡度对林内次穿透雪量有显著影响;林冠截留降雪存在饱和截留量限制,林冠次降雪截留率随次降雪量增加逐渐降低;林冠次降雪截留率与次降雪量和郁闭度紧密相关(P<0.05),而与胸径、树高、胸高断面积、林冠高度、林冠宽度、叶面积指数和坡度等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次降雪量和林冠郁闭度对林冠次截留雪量影响显著,次降雪量、胸径、郁闭度、树高和坡度对林内次穿透降雪量有显著影响。Pomeroy等(2002)和修正的降雪截留模型能较好拟合小兴安岭地区红松林冠次截留雪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尹准生  孙长忠  赵明扬  
为建立合适的枯落物截留雨量预估模型,利用2008—2011年定位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人工林枯落物对降雨的截留与林外降雨量(P)、林内穿透雨量(TF)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研究;运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枯落物截留与林内外降雨量均可用非线性模型Ic=a Pb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方程分别为Ic=0.499P0.627和Ic=0.717TF0.513。该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且拟合方程参数稳定性良好,经检验方程均达到显著性要求,可用于预估该区域油松人工林的枯落物截留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鲍文  包维楷  何丙辉  丁德蓉  
为了评估人工油松林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 ,选择岷江上游典型的 2 3年生油松人工林 ,定位监测了冠层对 1年中共 136次降水事件的截留分配效应 .观测期降水总量为 80 5 8mm ,林冠截留、茎流和穿透水量分别是 2 97 892、6 7 771和 4 4 0 137mm ,林冠截留率、茎流率、穿透率分别为 36 97%、8 4 1%、5 4 6 2 % .林外降水量大于 0 3mm时才观测到林内穿透雨 ,而大于 2 8mm时 ,才观测到树干茎流 .林冠对降水的截流分配与降水量、降水形态以及林分特征密切相关 .冠层截留量、茎流量和穿透量与降水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但冠层截留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