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23)
2023(9391)
2022(8369)
2021(8010)
2020(6727)
2019(15585)
2018(15737)
2017(30224)
2016(16523)
2015(18662)
2014(18548)
2013(18280)
2012(16655)
2011(14709)
2010(14390)
2009(12955)
2008(12387)
2007(10550)
2006(9020)
2005(7636)
作者
(48006)
(39684)
(39382)
(37473)
(25294)
(19097)
(17879)
(15890)
(15213)
(14039)
(13750)
(13245)
(12512)
(12400)
(12279)
(12188)
(11986)
(11975)
(11238)
(11184)
(10040)
(9515)
(9472)
(8958)
(8894)
(8859)
(8742)
(8691)
(8006)
(7909)
学科
(61347)
经济(61279)
管理(47029)
(44996)
(38148)
企业(38148)
方法(30585)
数学(26321)
数学方法(26017)
(16189)
(15994)
中国(15039)
(14836)
业经(13914)
地方(12594)
理论(11268)
农业(10967)
(10734)
技术(10726)
(10683)
贸易(10677)
(10357)
环境(10115)
(9816)
(9803)
财务(9754)
财务管理(9737)
企业财务(9230)
教育(9095)
(8959)
机构
大学(230378)
学院(228088)
管理(94512)
(84268)
理学(83227)
经济(82290)
理学院(82286)
管理学(80782)
管理学院(80390)
研究(74358)
中国(53060)
科学(49964)
(49078)
(38735)
业大(37649)
(37444)
(36774)
研究所(34684)
中心(33370)
(31273)
北京(30802)
农业(30615)
财经(30381)
(30183)
师范(29847)
(27722)
(27342)
(25959)
技术(24979)
师范大学(24234)
基金
项目(165979)
科学(129730)
基金(120135)
研究(119312)
(105342)
国家(104462)
科学基金(89647)
社会(72775)
社会科(68781)
社会科学(68761)
(65308)
基金项目(65181)
自然(60799)
自然科(59361)
自然科学(59344)
自然科学基金(58271)
(55333)
教育(54419)
资助(49169)
编号(49011)
成果(38857)
重点(36837)
(35866)
(34807)
(34775)
课题(33206)
创新(32345)
科研(32201)
大学(30853)
计划(30828)
期刊
(87994)
经济(87994)
研究(63683)
学报(39912)
中国(39102)
科学(35926)
(34679)
管理(33334)
大学(29492)
学学(27796)
(26018)
教育(25501)
农业(24926)
技术(19266)
(15532)
金融(15532)
业经(15053)
图书(13783)
财经(13688)
经济研究(13609)
科技(12726)
(12512)
理论(12105)
实践(11421)
(11421)
(11420)
问题(11318)
技术经济(10788)
业大(10734)
情报(10638)
共检索到314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东  杨新元  赵燕昊  叶晨洋  黄振兴  甘毅  
花生Arachis hypogaea、油菜Brassica napus、大豆Glycine max等油料作物是中国食用和工业用油脂的重要来源,其根系微生物的活性和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油料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有关油料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从油料作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机制和农业生产应用3个层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油料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发现:(1)影响油料作物根际微生物组成主要因素有油料作物的品种、生育期、土壤环境和耕作方式等;(2)油料作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在利用有益根际微生物对油料作物抗逆性、产量以及品质的提升方面;(3)目前在农业生产中,主要通过调控根际微生物、调控宿主油料作物以及调节耕种方式来促进油料作物生长。通过对油料作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为今后探究油料作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拓展微生物菌剂在油料作物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图1表1参7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邬瑞杰  王兴华  刘志民  刘正坪  胡昊  马焕普  
【目的】研究桃树再植病与根际微生物的关系。【方法】以Mфller氰化钾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进行桃根际微生物的筛选,采用16S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物学特性对所获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对所获拮抗菌的生防效果进行初步观察。【结果】从桃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3株能以扁桃苷为碳源产生氢化氰(HCN)的细菌(CN-X4、CN-X9、CN-X17)和3株分别能对上述细菌有不同抑制作用的放线菌(CN-G2、CN-G3、CN-G5)。鉴定结果表明菌株CN-X4、CN-X17均为农杆菌属中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但分属不同的变种;菌株CN-X9为假单胞杆菌(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占奥丽   黄敏   尹龙   廖先青   吴佳璇   何小龙  
土壤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循环过程在气候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力。土壤微生物能与植物共生间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与土壤碳的输入,可直接参与土壤碳的固定与转化。微生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在矿物质结合态有机质和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稳定。微生物介导的激发效应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具有调控作用,可影响土壤CO2和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微生物作用提升土壤的固碳潜力或碳汇功能,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目标。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碳输入、有机质形成与稳定、有机质分解矿化等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土壤性质、气候条件、植物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尤其是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理论更新。未来可加强微生物介导的土壤有机碳稳定化与碳储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关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碳循环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悦   王盼娣   熊小娟   吴刚   刘芳  
神经酸(NA)是一种超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大脑神经纤维髓鞘的核心成分,具有修复受损大脑神经纤维、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功能。因此,NA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目前NA主要依赖于从天然物种中提取,难以满足市场需要,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以及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多基因策略,在现有物种中构建NA代谢路径,可经济且可持续地获得NA,以满足营养、制药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需求。本文综述了NA的生物功能、生物来源、合成途径,并比较了基因工程生产NA各底盘的优劣,进一步探讨了十字花科油料作物底盘生产富含NA种子油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育种调控NA的生产,获得可再生的NA资源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策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乔蓬蕾  吴凤芝  周新刚  
连作障碍是制约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连作障碍的原因很多,而土壤微生物菌群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对于土壤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连作障碍的主要因子。围绕连作引起的作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以及特异微生物的变化,提出将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与传统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重点研究微生物菌群活性和功能变化以及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连作障碍的影响,同时对从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菌群影响的角度和微生物细胞水平解决连作障碍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元森  吴坤  刘娜  陈红歌  贾新成  
对黄瓜根际主要微生物类群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着重用PCR-DGGE技术对根际土壤未培养优势菌群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根际微生物主要类群的数量与其生长发育呈正相关。根际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是由栽种时开始升高,到花期或盛果期时达到最高峰,生长后期有下降趋势,根际微生物数量比同时期的对照要高。土壤微生物总基因组16SrDNAV3区的PCR-DGGE图谱显示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稳定,但黄瓜生长对某些种群数量分布有一定影响,特别是黄瓜生长前期,根际细菌数量变化显著,在花期表现尤其明显,揭示黄瓜花期生长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可能较大,也说明这些类群微生物可能是对黄瓜花期生长起特殊作用的未培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学文  闫伟  白淑兰  邵东华  王铁牛  
试验采用培养基筛选、不同直径玻璃珠撞击,以及化学分散剂和振荡时间等4个因素的正交设计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放线菌的分离还增加了土样热处理温度及热处理时间两个因素的单因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细菌分离培养条件的最佳组合是:土壤浸提液+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大玻璃珠(Φ=5~7mm,55粒)+摇床振荡90 min;真菌分离培养条件的最佳组合是:马丁氏培养基+大玻璃珠+1%胆酸钠+摇床振荡60min;放线菌分离培养条件的最佳组合是:土壤浸提液+高氏培养基+25℃处理+大玻璃珠+1%焦磷酸钠+摇床振荡60 min。部分因素的单独重复验证试验其变化规律与正交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裕丰   赵淑玲   胡紫莹   陈立   邱天逸   方临川  
微塑料是一种新兴污染物,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处理不当对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的环境风险。微塑料在土壤中为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并与周围环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塑料际。塑料在土壤环境中不易降解,使得塑料际对原始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且持久的生态威胁。目前对塑料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生态系统,关于土壤塑料际对微生物、微塑料以及土壤环境和其他污染物的影响联合效应等方面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为探究土壤塑料际中微生物与微塑料相互作用的机制和随之产生的生态效应,本文综述了塑料际作为土壤微生物新的栖息地带来的生态风险相关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土壤塑料际对微生物的选择效应与微塑料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壤塑料际对土壤结构与土壤碳循环带来的改变以及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效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神群  李玉壬  陈春凤  杨慧  杨晓萍  
近年来茶多酚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逐渐成为食品科学、营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热点。茶多酚通过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降脂、消炎等作用,而茶多酚又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而影响人体健康。本文综述了茶多酚在体内的吸收、肠道微生物对茶多酚的代谢去向、茶多酚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调节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降血脂、减少脂肪堆积、维持肠道屏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多酚与肠道微生物的双向作用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许元棋  姚慧敏  刘莹  李江燕  张利  方家松  
海洋表层透光区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以颗粒有机物(POM)的形式输送至深海。异养微生物以其对于POM的分解作用机制不同而分为两类:颗粒附着的附生菌(particle-attached mode,PAM)和自由营生的自由菌(free-living mode mode,FLM),是介导海洋中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然而,目前对PAM和FLM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固定深度原位海水的探讨,或者在实验室模拟中以某一固定压力直接富集微生物。本次研究采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50米深表层海水,并接种~(13)C标记和非标记的POM,设置0.1、10、30和60 MPa四个压力梯度,以逐渐加压的方式模拟颗粒物沉降过程进行富集培养,探讨了在模拟海洋有机颗粒物下沉过程中两种不同形式微生物的演替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变。结合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DNA-SIP)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19个活性OTUs被~(13)C所标记,主要隶属于α-Proteobacteria以及γ-Proteobacteria。在不同压力梯度下,附生菌或自由菌中活性OTUs的类型和丰度有显著差异。此外,微生物网络结构(network)的相互作用在高压下呈正向为主,表明着深海中存在着激烈的物种竞争,微生物群落在高压下表现出明显的分离和模块化,具体表现为network拓扑特征系数的弹性和稳定性。模拟颗粒沉降高压培养结果重点揭示了在沉降过程中,静水压力对海洋中下降颗粒物降解相关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潇艺  程水红  刘雪峰  李学兵  吴培星  
为了以量子点为探针建立简便快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采用配体交换法将具有微生物特异性的糖链偶联到CdSeS/ZnS量子点表面,制备2种糖量子点复合材料(甘露糖-量子点和半乳糖-量子点)。通过对它们的结构、物性和光谱学特性进行表征,结果显示:2种糖量子点均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荧光发射和紫外-可见光吸收性能。进一步以这2种糖量子点为探针与凝集素共孵育后,溶液颜色和荧光发射光谱的变化表明:甘露糖-量子点对刀豆蛋白具有特异性,最低可检测浓度为95 nmol/L;而半乳糖-量子点对蓖麻毒素具有特异性,最低可检测浓度为3 nmol/L。因为细菌和病毒表面的粘附素多为凝集素类蛋白,本研究为进一步建立病原微生物...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大荃  孟军  张伟明  黄玉威  管学超  陈温福  
为了探讨生物炭对棕壤大豆根际微生物群体的影响,试验设置CK(0kg.hm-2),C1(750kg.hm-2),C2(1500kg.hm-2),C3(3000kg.hm-2),C4(6000kg.hm-2)5个生物炭梯度,分别在大豆苗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pH值和田间持水量的动态变化,并观察微生物在炭粒与土粒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多数生育期生物炭处理提高大豆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最高增加94.9%;前4个生育期,与CK相比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分别减少13.6倍和47.2%,但成熟期C4真菌增加0.51倍,而放线菌则提高2.09%。细菌真菌比例提高,成熟期C4比C...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凌宁  荀卫兵  沈其荣  
根际沉积碳与秸秆碳输入是植物-土壤-微生物交互作用的纽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然而,这些碳的输入会使氮素发生强烈的生物固持作用,造成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氮素竞争。这不仅会对作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改变土壤有机碳氮的稳定性。国内、外前期的研究工作虽对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情况有一定认知,但受传统研究方法局限,并未全面阐述植物源有机碳在作物与微生物氮素竞争以及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演替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荐秸秆全量还田的大背景下,理解全量秸秆还田下作物与微生物氮素竞争机制及其调控途径对建立合理的秸秆还田管理措施、改善土壤有机质稳定性并提高氮素利用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秸秆还田下作物与微生物间的氮素竞争规律,以及根际沉积碳与秸秆碳共存下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生态重要性,同时介绍了根际沉积碳与秸秆碳共存下植物和微生物间氮素竞争的关键微生物菌群研究的主流观点和方法,并提出根际沉积碳与秸秆碳共存下作物与微生物氮素竞争机制及其调控途径,以期为提升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以及土壤中氮素的利用效率,减少传统化学肥料的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世依   赵毅雯   贾田丽   陈守文  
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是一种四碳非蛋白质氨基酸,在食品、农业、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法生产GABA因其温和、可持续发展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为了得到环保、便捷且效率更高的GABA生产方式,以满足食品、制药和畜牧领域对添加剂的严格要求,本文系统介绍了GABA的生产方法、生物体中的合成途径及微生物法生产GABA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全细胞催化法和微生物从头合成GABA的生产水平。研究者们致力于筛选和优化具有高催化效率和稳定性的酶并通过对微生物的代谢途径进行精细调控,以提高GABA的合成效率,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酶和菌株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并探索更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学杰  叶志华  
综述了高压处理对鲜切果蔬质量与安全影响的研究进展,涉及鲜切果蔬的感官品质与营养品质、抗氧化能力、与品质变化有关的酶、微生物及细胞结构等内容,并对鲜切果蔬高压处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高压处理是一种采用50—1 000 MPa压力处理食品的非热加工技术。适宜的高压处理能够改善鲜切果蔬的口感,但过高的压力(>200 MPa)会对感官品质产生不良影响;高压下鲜切果蔬营养品质的变化与原料及处理条件有关,低压处理可以提高鲜切果蔬的抗氧化能力,压力过高则导致抗氧化能力下降;与鲜切果蔬品质有关的大多数酶在相对低的压力下受到的影响不大,甚至还有被激活的现象,但随着压力升高,如达到400 MPa以上,一些酶活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