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52)
2023(11938)
2022(9917)
2021(8842)
2020(7305)
2019(16145)
2018(15688)
2017(29546)
2016(15724)
2015(17304)
2014(16996)
2013(16624)
2012(15367)
2011(13828)
2010(13573)
2009(12771)
2008(12641)
2007(11116)
2006(9894)
2005(8973)
作者
(43416)
(36820)
(36089)
(34696)
(22784)
(17446)
(16577)
(13868)
(13736)
(12806)
(12446)
(12336)
(11686)
(11393)
(11346)
(11329)
(10708)
(10470)
(10468)
(10417)
(9060)
(8910)
(8654)
(8316)
(8243)
(8054)
(8004)
(7973)
(7080)
(7079)
学科
(67546)
经济(67435)
管理(51173)
(43757)
(35834)
企业(35834)
方法(24719)
数学(21757)
数学方法(21571)
(19971)
地方(19752)
(18509)
中国(17547)
(17009)
业经(15622)
农业(12715)
环境(12515)
(12335)
(11993)
(11793)
财务(11766)
财务管理(11737)
地方经济(11321)
企业财务(11182)
(10650)
金融(10645)
(10285)
银行(10267)
体制(10109)
(9975)
机构
大学(220522)
学院(219618)
(91357)
经济(89430)
管理(82756)
研究(74822)
理学(70936)
理学院(70042)
管理学(68964)
管理学院(68520)
中国(57465)
(46854)
(45918)
科学(43423)
财经(36231)
(35723)
中心(35263)
(33687)
(32823)
研究所(31914)
(31147)
(30288)
师范(29950)
经济学(29270)
业大(28951)
北京(28562)
(28260)
财经大学(26882)
(26735)
经济学院(26421)
基金
项目(151973)
科学(121602)
研究(114358)
基金(111391)
(96419)
国家(95618)
科学基金(83240)
社会(75515)
社会科(71631)
社会科学(71615)
(59512)
基金项目(59002)
教育(52486)
自然(51567)
自然科(50188)
自然科学(50178)
(49553)
自然科学基金(49297)
编号(44961)
资助(43785)
成果(37000)
重点(34742)
(34199)
(34102)
(33499)
课题(32294)
国家社会(32291)
(31835)
创新(30063)
教育部(29852)
期刊
(103059)
经济(103059)
研究(67143)
中国(47064)
(38167)
管理(32925)
学报(31562)
科学(29482)
(28948)
大学(25093)
教育(24229)
学学(23360)
(20379)
金融(20379)
技术(20041)
农业(19436)
财经(18411)
经济研究(16397)
业经(16041)
(15882)
问题(13631)
资源(11095)
(10790)
会计(10494)
(10436)
(10168)
科技(9861)
财会(9732)
图书(9680)
(9621)
共检索到334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于红  杨林  郑潇  
以七大流域河长制的推行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18年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多期倍差法考察河长制对跨省河流边界污染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1)七大流域中跨省河流污染治理存在“以邻为壑”现象,相对于省域内部,省域边界河流污染更为严重;(2)与省域内部相比,河长制实施显著降低省域边界地区河流COD、NH_(3)N浓度,能够协调跨省河流污染治理、实现“以邻为壑”到“守望相助”转变,但这一治理效果没有表现出较好的可持续性,表明地方政府在治污与经济政绩考核之间策略性选择的短视行为;(3)河长制对跨省河流边界污染的治理效果存在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省域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省域的河长制并未达到预期治理效果。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徐娟  马佳骏  邵帅  黎娇龙  
“河长制”这一创新政策试图通过河长之间的沟通协调来有效实现水污染治理目标,但该政策能否有效解决因流域治理的跨域特征而导致的碎片化管辖和协同治理困境,现有文献对此尚未予以关注。文章首先利用博弈模型和逻辑推演阐释了碎片化治理本身对水污染治理及对河长制政策实施效果的潜在影响,进而基于2007-2018年中国七大流域覆盖的干流县域数据,结合中国生态环境部实施的国家重点监控点的水质数据,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的流域治理中确实存在明显的碎片化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地区,原因在于中上游地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占优策略为被动等待,而下游地区主要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占优策略为主动治理,导致下游监管较强、中上游监管较弱而出现污染产业“逆流而上”的现象。同时,河长制能产生水污染治理改善的效果,但尚未解决跨区域协同治理困境,这也正是目前实施的河长制政策的主要局限,亟需后续推行过程中的进一步完善。文章揭示了河长制治理过程中的跨区域碎片化导致的协同治理困境问题,并为此问题提供了实证依据,有利于政府在执行过程中重点关注跨区域的协同合作治理,为政府进一步建立跨区域的河长制协同治理制度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定轩   谭斌强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往往存在搭便车现象,针对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助量子博弈理论构建了双异质政府的量子博弈模型,对是否考虑态的纠缠分别讨论,并通过策略拓展将博弈结果锁定于量子版的双方合作策略,最后基于量子策略和量子纠缠的解读,对府际协同的“纠缠协议”做了明确规定。研究结果表明:纠缠态和量子策略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搭便车”行为,因为量子纠缠和量子策略通过利益关联和指标量化,避免了“道德风险”问题,强化了政府双方履行自身职责的约束力。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推动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建立空气质量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绩效评估及问责机制和培养区域认同感、建立府际信任三点管理启示,为我国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西琴  张远  
从河流生态用水的基本属性出发,提出了河道生态用水"量"与"质"的评价方法,其中量的评价方法包括水资源利用率法、实测径流法、消耗系数等3种方法,质的评价是基于污径比指标进行评价,并确定了"量"与"质"的评价标准。以我国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7个流域为例,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单纯从量的角度进行评价,仅海河、黄河流域存在河道生态用水短缺现象,其它流域总体上为基本不短缺。但是如果对生态用水的质进行评价,只有松花江、长江和珠江的水质可以满足生态用水的要求,其它流域均在较差等级以下。结果表明只有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才能够揭示出我国生态用水的水量性或者水质性短...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林珊   于法稳   代明慧  
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04—2021年的面板数据,将2015年化肥“零增长”政策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断点回归实证检验化肥“零增长”政策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化肥施用水平的影响,进而分析此政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断点回归结果表明:化肥“零增长”政策可显著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同时对粮食产量和3大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化肥“零增长”政策对粮食产量的促进效应源于化肥利用效率的提高,粮食主产区内高度集中且呈规模化的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能够催生粮食增产的规模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化肥“零增长”政策冲击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和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均显著提升,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化肥施用强度显著降低。粮食主产区在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同时,确保了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甚至提高,进而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由此表明,进一步实施化肥“零增长”政策,可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双赢”,更好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丹  王亚华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结合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评价的内涵,构建了我国七大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动态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实证分析了1999~2010年我国七大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指数动态变化趋势,对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水平优劣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指数动态变化的动因。评价显示,1999~2010年,七大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按提升速度排序依次为海河、黄河、松辽、太湖、珠江、长江、淮河,按相对管理绩效水平排序依次为海河、珠江、黄河、松辽、太湖、长江、淮河;研究表明,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指数受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大鹏  朱迎春  
本文通过加强松弛变量限制,在EPI环境效率变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S-环境效率变化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七大流域1998-2009年水环境效率动态变化,揭示各流域环境效率变化的趋势及动因,为环境经济研究提供新的分析工具。通过分阶段分析,发现我国七大流域水环境效率在整个研究阶段有年均1.53%的改善,呈现前期效率下降,中期效率提高,后期效率持平的特点。三个阶段环境效率出现下降的流域分别为:1998-2001年,黄河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2002-2005年,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2006-2009年,珠江流域、海河流域。主要结论是:①流域水环境静态效率受流域环境承载能力影响较大,而减排...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鑫鹏  卢新海  
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和黄河流域重大国家战略,基于“量质并重”视角构建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比较的超效率MinDS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并分别基于投入和产出视角探寻科技创新效率短板,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随机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协同性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较强的上升势头,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不高、数量不足”是科技创新效率的最大短板。超变密度是影响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协同提升的主要原因,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协同性的关键在于平衡城市个体差异。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空间效应的影响下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向高水平跃迁的概率较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子豪   赵元   夏子谦  
当前生态文明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成为中国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作为环境监管制度由“督企”向“督政”的重要转变——环保约谈能否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绩效呢?以2008—2019年2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SBM-DEA测算了地区减霾降碳协同治理指数,综合运用多种DID方法考察环保约谈对地区减霾降碳协同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环保约谈能够促进被约谈地霾碳协同治理效率,且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绿色技术创新发挥促进作用,能耗强度降低的积极影响却并不显著。从官员特征来看,伴随约谈地市长任期年龄增加、晋升预期下降、学历水平上升,环保约谈对地区霾碳协同治理效率的提升作用会显著增加;从空间溢出来看,环保约谈能够显著促进邻近地区霾碳协同治理效率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婧  姜哲  
基于2005—2018年长三角区域41市的经验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与空间分析工具检验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直接效果、空间效应和经济复合效果。检验结论有:(1)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直接效果具有明显的短期效应和问题导向特点,区域内环境排放逐渐趋同;(2)长三角区域环境排放空间关联较强,存在两极分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双低”区域分布在城市群外围,“双高”区域则集中于核心区域;(3)各城市环境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所处的阶段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结论表明,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需要长效动态机制的顶层设计,并应兼顾区际差异和空间异质性,以实现区域环境与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而处于控制组的全国其他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婧  姜哲  
基于2005—2018年长三角区域41市的经验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与空间分析工具检验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直接效果、空间效应和经济复合效果。检验结论有:(1)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直接效果具有明显的短期效应和问题导向特点,区域内环境排放逐渐趋同;(2)长三角区域环境排放空间关联较强,存在两极分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双低”区域分布在城市群外围,“双高”区域则集中于核心区域;(3)各城市环境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所处的阶段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结论表明,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需要长效动态机制的顶层设计,并应兼顾区际差异和空间异质性,以实现区域环境与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而处于控制组的全国其他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军  彭莹  
地方政府在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对雾霾污染治理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环境规制的"逐底竞争"理论拓展到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理论分析不同政绩考核情形下地方政府在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的行为变化,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两区制空间Durbin模型对中国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的"逐底竞争"行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方政府在参与雾霾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中的确存在"逐底竞争"特征。当政绩考核以经济利益为主要标准时,地方政府为了在晋升锦标赛中占据优势地位,会竞相放松雾霾污染治理力度,出现"逐底竞争",尽管中央已经将环境质量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但"逐底竞争"现象依然存在。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金刚  沈坤荣  
本文采用两区制空间Durbin模型对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执行互动形式进行检验,随后构建SLX模型从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视角将"波特假说"和"污染避难所假说"嫁接起来,全面考察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互动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地理相邻城市间同时存在逐底竞赛和竞相向上的非对称性环境规制执行互动,加剧了污染企业的空间自选择效应,使得地理相邻城市间形成以邻为壑的生产率增长模式。与此同时,经济相邻城市间表现出竞相向上的对称性环境规制执行互动,缓解了污染企业的空间自选择效应,使得经济相邻城市间形成以邻为伴的生产率增长模式。更重要的是,虽然波特效应推动了城市生产率增长,但是污染避难所的存在使得部分企业选择跨地迁移而非就地创新,削弱了环境规制倒逼企业从事创新的波特效应,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推动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的针对性监管和适应性激励,尤其使得地理相邻的城市就协同规制达成共识,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韩仁月  常世旺  
文章通过构建VAR模型考察了省级公共投资对就业和产出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间公共投资的就业效应更多地表现为以邻为壑;而产出效应则主要体现为互利共赢。在就业效应方面,本地区公共投资对超过半数地区(16/26)的就业产生挤入效应;而区域外公共投资则对多数地区(18/26)的就业产生挤出效应。从公共投资总就业效应看,公共投资促进了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的三大就业地带的形成。在产出效应方面,本地区公共投资对17/26的地区的产出产生挤入效应;而区域外公共投资仅对3/26的地区的产出产生挤出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明  易康  
污染治理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中央政府政策调整下各有限理性参与主体之间动态博弈导致的政策不确定性是理解黄河流域污染现象的关键因素。为此,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结合前景理论,构建央-地-企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政策不确定性下黄河流域污染协同治理的有效政策工具,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各个参数对污染协同治理演化的方向和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提升博弈主体不合作行动的感知损失、降低不合作行动的感知收益是推动系统达到最优均衡点的有效途径;(2)提高博弈主体不合作行动的认知程度,增强博弈主体风险意识可以有效抑制环境污染;(3)提高地方政府协同治理质量和中央督察质量可以有效抑制企业的不严格排放行为;(4)生态绩效考核是中国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机制,但必须以完善的甄别机制和足够的奖励力度为前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