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53)
- 2023(16626)
- 2022(14097)
- 2021(13058)
- 2020(10834)
- 2019(24164)
- 2018(23764)
- 2017(45113)
- 2016(24096)
- 2015(26647)
- 2014(25913)
- 2013(25026)
- 2012(22699)
- 2011(20294)
- 2010(20429)
- 2009(19113)
- 2008(18072)
- 2007(15908)
- 2006(14030)
- 2005(12161)
- 学科
- 济(98524)
- 经济(98390)
- 管理(70741)
- 业(66654)
- 企(52688)
- 企业(52688)
- 方法(40320)
- 数学(35760)
- 数学方法(35267)
- 农(34796)
- 财(27083)
- 中国(26204)
- 地方(25469)
- 业经(24126)
- 制(23335)
- 农业(23242)
- 学(18151)
- 贸(16156)
- 贸易(16145)
- 务(16099)
- 财务(16044)
- 财务管理(16005)
- 体(15917)
- 环境(15873)
- 易(15636)
- 银(15610)
- 银行(15593)
- 融(15386)
- 金融(15380)
- 企业财务(15164)
- 机构
- 学院(326906)
- 大学(322955)
- 济(133505)
- 经济(130656)
- 管理(126781)
- 理学(109349)
- 理学院(108153)
- 研究(106261)
- 管理学(106221)
- 管理学院(105594)
- 中国(81791)
- 京(66076)
- 财(64049)
- 科学(62920)
- 江(54002)
- 中心(51567)
- 农(51141)
- 所(50540)
- 财经(50135)
- 业大(45831)
- 研究所(45633)
- 经(45412)
- 范(43986)
- 师范(43547)
- 经济学(41286)
- 州(39896)
- 北京(39682)
- 院(39421)
- 农业(38766)
- 经济学院(37202)
- 基金
- 项目(226208)
- 科学(180979)
- 研究(168786)
- 基金(165573)
- 家(142717)
- 国家(141511)
- 科学基金(123897)
- 社会(110214)
- 社会科(104371)
- 社会科学(104348)
- 省(90452)
- 基金项目(87480)
- 自然(78401)
- 教育(78138)
- 自然科(76591)
- 自然科学(76574)
- 自然科学基金(75135)
- 划(74084)
- 编号(68750)
- 资助(66035)
- 成果(54938)
- 重点(51455)
- 部(49945)
- 发(49478)
- 课题(47635)
- 创(47605)
- 制(46100)
- 国家社会(45877)
- 创新(44623)
- 教育部(43504)
- 期刊
- 济(151041)
- 经济(151041)
- 研究(94417)
- 中国(65890)
- 财(50810)
- 农(49802)
- 管理(47210)
- 学报(46345)
- 科学(44426)
- 大学(37060)
- 教育(35795)
- 学学(34852)
- 农业(32957)
- 融(32724)
- 金融(32724)
- 技术(29055)
- 业经(27624)
- 财经(24480)
- 经济研究(23063)
- 经(21027)
- 问题(19502)
- 版(16217)
- 资源(15673)
- 业(15094)
- 理论(14566)
- 科技(14444)
- 技术经济(14424)
- 统计(14322)
- 贸(14265)
- 图书(14146)
共检索到4862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乃元 苏丫秋 朱玉春
作为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治水政策,河长制在广大村域河流生态治理中却效果不佳。本文从自然资源属性的视角出发,基于汉江流域S村的案例考察,借鉴IAD分析框架探索村域河流的多中心治理何以必要、何以形成、何以有效、何以持续。研究发现,村域河流开放性与封闭性兼具的特殊资源属性决定了其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多主体在角色、地位、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和相对优势是多中心治理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同于西方情境下的多中心治理,在“强政府—弱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赋权增能、监督激励、孵化引导等手段实现各主体权、能、责、利的统一,进而促成“交叠管辖、分散决策”的治理格局。本文拓展了中国情境下公共资源多中心治理的思路,对完善河长制运行机制、促进河长制的多元参与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鹏超 胡乃元 朱玉春
基于江苏、湖北、宁夏三省(区)106个村庄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构建反事实框架,实证分析了河长制对村域河流治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河长制显著地提升了村域河流治理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而对经济绩效未产生显著影响,且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河长制对村域河流治理绩效的提升作用依地理区位、村级河长权威、河长制推行时间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机制分析发现,河长制可以通过增强激励问责、提升环境规制与促进公众参与三种渠道影响村域河流治理绩效。上述研究为河长制全面推行这一主题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也为增强河长制在末端场域的治理效能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河长制 村域河流 治理绩效 PSM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胜 李思悦 张全发
对汉江堵河流域9个点位为期1年的地表水水质理化特性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应用t检验进行水质季节性变化分析,聚类分析进行空间相似性分析以确定空间尺度的分类情况,判别分析识别显著性指标,并以此反映上述空间聚类分析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Cl-、总溶解性固体(TDS)及浊度(Turbidity)3项指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差异性;②温度、pH、NO3-、TP表现为丰水季显著大于枯水季,而SO42-、HCO3-、NH4+、DO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枯水季显著大于丰水季;③空间聚类分析将采样点分为4类;④判别分析体现出良好的指标降维能力,仅需4个指标(NO3-、TDS、SO42-、HCO3-)即可反映...
关键词: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水质 时空变化 堵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振华 龙婧宇
鉴于湘江流域独特的区域位置及经济地位,且由于江河上游城市的污染产出会影响下游城市的环境表现,结合非期望投入-产出提出改进的RAM-Undesirable模型和Global-Malmquist指数来测算湘江流域城市群河流环境效率。研究发现:(1)湘江流域城市群河流总体环境效率相对稳定且逐步改善,但区域内差异明显;(2)考虑非期望投入可以消除河流流动性及初始水质差异造成的误差,从而更客观地反映效率水平;(3)各城市河流的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发展不平衡,存在互补现象,其中技术变化是导致全局Malmquist指数波动的主导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亦文 吴荆 蔡宏宇
基于2011-2018年湖南湘江、资水、沅江和醴水流域数据,运用DID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湘江流域“河长制”的生态环境治理效应。结果显示:河长制对湘江流域内水污染的质量改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河长制政策对于河水质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动态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河长制除直接影响河水质量外,还通过推动流域内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能源结构调整间接降低了河水的污染程度,改善了水体质量。
关键词:
河长制 湘江流域 政策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祥征 刘彦随 赵涛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三期Landsat TM图像的解译成果,分析了安康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差异格局。研究表明,近15年来,安康市土地利用转移量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之间,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转移趋势不明显。三个时段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净变化量差异比较明显。1985-1995年。耕地变化以转人为主,其中由草地转入的比重最大,占耕地总转人量的96.02%。1995-2000年,耕地以大量转出为主,共有1 503.21 hm2的耕地转为其它用地,其中转向林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砚霞 于兴修 廖雯 刘璇璇
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区,研究其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对实现汉江流域高质量持续调水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多源异构数据以及气象、土壤等资料作为输入,采用InVEST模型产水模块和情景分析法估算和阐明了2001—2019年汉江流域产水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流域产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19年,汉江流域产水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同时期流域产水深度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呈中北部低、西南部及东南部高的空间分异特征;全流域产水深度以增加为主,增加区域集中于丹江口以上流域,减少区域主要在唐白河流域。(2)子流域尺度上,丹江口以上流域对全流域产水量的贡献最高,是汉江流域主要产水区,唐白河流域的贡献最低。(3)城镇与建成区、裸地和草地平均产水深度最大;稀疏森林、农田和郁闭森林是流域产水的主要贡献地类,三者提供了汉江流域产水总量的90%;平原区产水深度最高,较低中山区产水深度最低。(4)2001—2019年间,降水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4%和6%,表明降水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更显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汉江流域科学合理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崔晶
基于S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案例,本研究分析了地方和基层政府如何在多重目标和多重政策任务叠加的不确定情境下采取松紧节奏变化的政策执行行为,继而在政策“执行—修改—适应—再修改—再适应”中与政策多方行动者形成“松散关联式”协作,最终促成了政策的有效执行。“松散关联式”协作是政策行动主体之间的非完全合作治理,体现为正式制度的“严丝合缝”与非正式协商的“松散关联”、政府部门间的“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基层政府与民众间的按程序办事与权宜之计等矛盾形式的共存。“松散关联式”协作作为不确定性的应对机制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和纠错性的功能特征。在中国情境下,公共政策过程能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中得以有效推进,有赖于上级领导的支持与基层松紧节奏变化执行的配合,层级政府、企业、民众在公共价值上取得的共识,以及政策跨时空、跨域的“在地化”修订与整合。在此意义上,“松散关联式”协作为理解中国政策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和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了一种方式。
关键词:
“松散关联式”协作 政策执行 流域治理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学鹏 刘朝臣
淮河流域是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连接中枢,也是我国南北长江经济带与黄河经济带的经济结合枢纽,具有良好的区位、人才、科技、教育等优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从战略上对淮河流域进行整体开发的综合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采取因地而异的政策扶持措施等是淮河流域整体开发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整体性开发 和谐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君丽 过慈明
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明清时期,战乱灾荒频繁、农村土地掠夺式开发等破坏了农业生产,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也逐渐形成不同层级、功能各异的农村商品流转体系。明清官府、地主和高利贷者等利用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趁机抬高租额及各种额外盘剥,农民不断失去生产资料,生活状况堪忧。农民收入微薄,依靠以副补农、出卖劳动力和从事商贩活动等谋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述明 陈国阶 杜耘 吴宜进
汉江流域地跨陕、鄂、豫三省,所在区域均为三省较发达的农业区和产业区,是我国经济承南启北、连接东西的中部枢纽。由于在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经济总量在长江流域举足轻重,若干产品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尤其是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带动作用,流域经济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汉江流域经济发展应在面向沿海经济为主的基础上,突出流域产业特色和中西部结合的区位优势,全方位对外开放,以武汉为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以襄樊为流域中心发展极,沿汉江、铁路、公路为发展轴,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集团,地方经济创名牌效应,抓好水电梯级开发,发展绿色产...
关键词:
汉江流域 经济发展 环境调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淑新 胡仪元 杨名
以具有重要地理区位与战略地位的汉江流域为例,基于当前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突出矛盾的分析,深入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流域发展问题;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汉江流域解决当前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资源环境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汉江流域发展应通过促进流域产业生态化、形成消费生态化模式、实现流域内部协同、推动流域内外共生途径,形成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法律制度保障和生态安全监控三大支撑体系,从而有效推动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可 宣昊 王慧丽 于道平 严云志 彭增辉
2013年8月对青弋江流域不同级别河流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0种,隶属于39科58属。从1级到4级河流,种类数表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分别为46、39、36和16种。1~3级河流中种类数最多的均是水生昆虫,4级河流中种类数最多的是软体动物。整个流域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82ind./m2和36.43g/m2。不同级别河流中,2级河流底栖动物密度最大,4级河流密度最小,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2级和4级河流底栖动物生物量都较高,且显著高于1级河流。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整个流域以刮食者和过滤收集者为主。随着河流级别的增加,刮食者相对密度和相对生物量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撕食者在...
关键词:
青弋江 河流级别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蕴瑶 殷有 温一博 周永斌 温福双
为研究流域景观格局与水文过程的响应机制,分析流域不同景观格局下的径流特征,以辽东大伙房水库上游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3期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及动态变化,利用水文站实测数据优化SWAT模型本地化参数,构建不同场景模型模拟水文过程,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皮尔森相关分析,探讨流域内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和径流量生态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1987~2015年间林地、草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农田、建设用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矿体面积持续增加,景观指数的变化表明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呈破碎化趋势。模拟1987,2002,2015年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过程表明,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丰水年径流量的增加及平水年径流量的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在平水年对径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景观类型中林地对径流模拟的关联度最大,农田和建设用地对径流系数的影响接近。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对径流变化相关性显著,与丰水年径流变化相比,景观格局指数变化与平水年径流变化的相关性更为显著。研究区林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变造成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是影响流域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仕雷 曹琦 侯兰功
本文针对目前城市河流廊道普遍存在景观格局与其功能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以涪江流域绵阳市中心城区段河流廊道为案例区,采用遥感影像、现场调研和大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城市河流廊道经济社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案例区河流廊道的经济社会功能进行评价和功能分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