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98)
2023(16020)
2022(13962)
2021(12958)
2020(10828)
2019(24985)
2018(24834)
2017(47156)
2016(25865)
2015(29029)
2014(28911)
2013(28639)
2012(26151)
2011(23618)
2010(23671)
2009(21964)
2008(21258)
2007(18609)
2006(16461)
2005(14196)
作者
(74556)
(62461)
(61984)
(58847)
(39605)
(30072)
(27929)
(24333)
(23622)
(22037)
(21368)
(21024)
(19911)
(19611)
(19087)
(19076)
(18593)
(18212)
(17697)
(17622)
(15468)
(15362)
(15097)
(14256)
(13941)
(13846)
(13719)
(13667)
(12431)
(12225)
学科
(101905)
经济(101765)
管理(73411)
(70950)
(56923)
企业(56923)
方法(45610)
数学(39857)
数学方法(39250)
(35388)
(26366)
中国(25956)
业经(24822)
农业(23442)
(23254)
地方(22967)
(22304)
理论(16528)
环境(16456)
(16051)
(16026)
贸易(16015)
(15905)
财务(15827)
财务管理(15794)
(15403)
(15240)
银行(15181)
(15144)
技术(15021)
机构
大学(363300)
学院(362493)
管理(142077)
(138387)
经济(135093)
理学(123431)
研究(122332)
理学院(121919)
管理学(119440)
管理学院(118787)
中国(90556)
科学(78166)
(77461)
(65506)
(62549)
(61313)
业大(56084)
中心(56026)
研究所(56000)
(53622)
财经(51776)
(50130)
师范(49693)
北京(48621)
农业(47879)
(46884)
(44761)
(43698)
经济学(40833)
师范大学(40257)
基金
项目(253484)
科学(199586)
研究(184292)
基金(183604)
(160660)
国家(159298)
科学基金(136696)
社会(115111)
社会科(108886)
社会科学(108860)
(99856)
基金项目(98182)
自然(90036)
自然科(87904)
自然科学(87888)
自然科学基金(86224)
教育(84210)
(83979)
编号(75741)
资助(74817)
成果(61488)
重点(57124)
(55159)
(53933)
课题(52209)
(52173)
创新(48679)
科研(48508)
(47432)
教育部(46988)
期刊
(154882)
经济(154882)
研究(105220)
中国(70857)
(60072)
学报(59690)
科学(55309)
管理(50519)
(49437)
大学(45219)
学学(42514)
教育(40733)
农业(40479)
技术(30635)
(30343)
金融(30343)
业经(26900)
财经(24262)
经济研究(22913)
(20548)
问题(20354)
图书(19537)
(19465)
(18506)
科技(18162)
资源(18151)
理论(17173)
技术经济(16478)
现代(15944)
实践(15804)
共检索到529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巍  权金宗  王录仓  
在高寒地区特殊的河谷地理环境、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以及浓郁的藏族宗教文化背景下,藏族聚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人居环境空间。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测绘,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空间句法、图底法,对甘南夏河地区大夏河沿岸3个藏族村落自然山水格局、建筑群体空间形态进行解析,提练特征,并挖掘其生成发展机制。研究发现,河谷型藏族村落空间特征呈现出:"背山面水、水村田隔、农田占据、村落退让"的山水-田舍格局特征;"指状聚合、内部分散"的建筑群体平面形态特征;"宗教空间伴生、服务空间植入"的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特征;并在"自然环境适应+生计方式约束"、"山水格局适应+部落传承沿袭+对外交通引导"、"宗教信仰延续+现代文化介入"的机制下发生与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龙  
大运河见证了中国数千年的繁荣与变迁,沿线传统村落是其历史文化的直接展示。对这些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形态特征,还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4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指标定量描述其空间形态,并通过机器学习的层次聚类方法确定空间形态的类型,揭示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大运河江苏段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包括高穿行型、高紧密型、高识别型、高穿行—高紧密型、高穿行—高识别型、高紧密—高识别型,分别占25%、6%、10%、17%、19%、23%。(2)在空间渗透能力、穿行可能性、空间之间的紧密程度和局部空间对整体空间的识别能力等方面,江南运河段的村落均高于中运河段和里运河段的村落。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镇江市的村落主要以三种双高型为主;淮安市则以高紧密型和高识别型为主,扬州市以高穿行—高紧密型和高紧密—高识别型为主;而徐州市和宿迁市的村落更多以高穿行型为主。(3)影响因素方面包括地形和山水格局等自然因素,它们约束了村落的轮廓边界,引导了形态生长走向;还有行为主体主动适应的主体选择和社会形态因素,以及围绕乡村建设实时调控的经济推动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基于上述结论,在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和世界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大运河江苏段的乡村规划建设应更加明确乡村空间界线、突出乡村的特色空间并优化乡村内外的交通。这既能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也能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祖锐  理南南  常江  田梦思  
传统村落空心化不仅造成了建筑和土地资源荒废、居住环境恶化等普通村落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且严重危及到村落的物质遗产保护和民俗文化传承。本文以阳泉市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城中型、近郊型以及远郊型三种不同区位类型的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分异特征,并揭示了不同区位类型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艳想  李帅  酒江涛  任梦雨  樊祎  苏金乐  
[目的]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及Arc GIS10. 2软件对河南省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格局、分布均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估计法及地理集中程度等方法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距离法分析R=0. 628,小于1,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核密度分析中,整体空间分布呈现3个核心区域,平顶山东北区域,豫西北沿省边界呈带状分布及豫南信阳南部,空间分布受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结论]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属凝聚型不均衡分布。从地级市层面上分析,主要集中在平顶山东部、信阳南部和三门峡地区;从分区层面上,以豫中较多,豫北、豫西和豫南其次,豫东基本空白。形成原因与地理高程、社会经济和历史事件有关。交通不便、经济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历史事件少发的区域,传统村落保存较为完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燕  
常州作为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致力于以大运河为核心,探索演艺新空间和新模式,引导观众深入体验位于运河沿岸的特色小剧场,并沉浸式感受常州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文旅部门可以从精准定位常州的地域特色、数字赋能打造常州旅游演艺品牌、拓展相关产业链等方面入手,建设大运河沿岸小剧场,促进高品质文旅融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录仓  李巍  
传统聚落由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构成。受高原高寒环境和独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藏族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基因",尤其是历史时期形成的部落体系和藏传佛教信仰对村落格局产生了深厚而久远的影响。因此站在历史的维度,探究部落与村落的关系,有助于深刻理解这种作用机制。甘南州碌曲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牧业县,具有悠久而厚重的部落历史,历史时期形成的部落体系,是村落范围和边界的基座;部落组织架构和隶属关系左右了村落的等级规模结构;部落经济基础深刻影响到"大分散、小聚合"的聚落空间组织。以血缘和亲缘为基础的部落组成,奠定了人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全民信教的背景下,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信仰载体——寺院,而寺院发挥的综合精神向心作用,影响了聚落的精神形态。部落—寺院—村落的"共生"效应,是藏区村落形成的特殊民族和地域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叶家珏  刘瀚  张俊  
古徽州地区是我国目前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章采用历史文献梳理、GIS空间分析、地统计等方法对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进行解构。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网络状和枝状发展特征,规模上具有明显的集中性与等级性,形态上趋于均衡分布。在内部空间序列上,揭示了传统村落的核心空间、街巷空间、水口空间、滨水空间的组织规律,发现传统村落的发展深受聚族而居的宗法社会结构、天人合一思想、深厚的宗族观念等影响。最后,基于特征认知,探讨传统村落空间组织与自然环境、区位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了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代亚强  陈伟强  高涵  马月红  
以河南省124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和Geo Da技术手段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状态,形成了平顶山市、信阳市境内两个高密度区;河南省传统村落整体呈现"中心多、四周少"的分布态势;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除了地形、海拔、交通发展程度等共性因素以外,河流、与区域中心城市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独特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浩   李伯华   窦银娣  
景观修复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如何在乡村数字化新时代背景下,把握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数字赋能,已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运用深度访谈、GIS空间分析、点云数据提取等方法,基于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内涵、特性与数字乡村底层架构,构建了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分析框架,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探究了数字技术力量下其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显示:(1)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的演进是将传统村落景观修复纳入数字信息网络系统中,呈现出景观修复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的过程。(2)张谷英村景观修复的演进表现出景观修复的主体交流便捷化、对象呈现精准化、功能衍生虚拟化及整体虚拟—实体复合的演进特征。(3)景观修复演进特征的机制是旅游新业态发展引领的驱动机制,其将信息技术发展因素、数字政策推动因素、消费需求转变因素联结至景观修复数字化的演进中,三者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形成了多层次的驱动机制。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通过探究数字技术力量下传统村落景观修复演进的特征与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信  李王鸣  
聚焦区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提取"村落建筑"、"村落格局"、"村落地形"、"村落产业"、"村落文化"五个风貌单要素,构建传统村落风貌评价体系,引入ESDA方法定量分析,找寻区域空间内小范围集聚分布的风貌组群。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丽水市域内的172个已经成功申报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确定以典型风貌类型、风貌集成廊道、风貌分区为主体的区域传统村落风貌组群结构。研究结果发现,丽水市传统村落风貌在小范围空间内体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在较大尺度的分区中体现出差异化特征,在整个区域环境中显现出共性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家伟  何长涛  乔家君  李小建  
通过对河南省双沟村75家农户的深入访谈,运用Logistic二元选择模型对影响农户公共空间的支付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农户都认为公共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多数农户认为无论是破坏还是改善都存在政府不作为。农户对公共空间的支付意愿受个体特征、农户特征和认知特征的共同制约,支付意愿普遍较低。年龄和学历与支付意愿负相关;职业与之呈显著正相关;农户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与之具有统计上的正相关,但系数较小,实际意义并不明显;农户认为公共空间破坏越严重,越易产生支付意愿。农户对村域公共空间的认知及其支付意愿对村域治理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公共空间在村庄的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师永辉  毛学刚  
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居住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新县丁李湾村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史料和实地访问调查,从形态学视角研究其景观格局特点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丁李湾村自形成、发展至衰落历经700多年,这其中受自然和当地传统宗族观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丁李湾村完备的山-水-林-田-村景观格局反映出村民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其中对风水观念的重视是其创建吉祥家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村落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传统民俗文化日渐衰落,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梦淼   肖灿   唐成君  
文章研究涉及的湘南宗族型传统村落地处湖南省南部,是以血缘关系和族谱为纽带,拥有完整的宗法礼制和生产关系的传统村落。选取湘南地区3个典型的宗族型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将共享空间分为物质载体、社会交往、精神寄托、文化延续4种类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村落、村民、游客3个维度构建空间网络模型,解读空间—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村落共享空间特征,探讨宗族文化对村庄有形实体空间的影响,以期为宗族型村落建设中的空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汝艺  梁留科  李德明  朱红兵  朱生东  
为认识旅游—社区互动机理,以人类生态学中人类社会组织与生物种群具有相似性的思想为切入点,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物种入侵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解读古村落社区中因旅游种群入侵而引发的空间社会秩序重组过程。研究认为,"旅游—古村落"空间社会过程可解读为:旅游种群入侵到古村落社区,与社区种群发生生态位重叠;在生态学竞争排斥法则作用下,社区种群被旅游种群挤出古村落核心区,而在古村落社区边缘重新安家,旅游种群继替社区种群迁出后留下的生态位空间;最终,古村落社区以宗祠为中心的宗法型空间重组为古村落旅游核心区、官川新区、政务新区等构成的旅游化空间格局。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车震宇  楚珊珊  郑溪  
本文通过对西递村、束河古镇两个典型旅游村落的调查发现,村落中不同游览区的游客数量差异较大,80%以上游客到达的主要游览区域面积占村落建成区的比例分别约为29%和35.6%,由此提出村落的主要游览区域面积可控制在45%以内。对此,本文从游客常规线路、游客观赏行为、游客疲劳限度、游客寻路和从众心理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村落的主要游览区域范围不会因为游客的增加而扩大,并得出了应减少无序无用开发、挖掘主要游览区价值、保持非主要游览区氛围三点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