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16)
- 2023(15287)
- 2022(13209)
- 2021(12704)
- 2020(10532)
- 2019(24628)
- 2018(24643)
- 2017(45834)
- 2016(26154)
- 2015(29229)
- 2014(29504)
- 2013(28494)
- 2012(26264)
- 2011(23663)
- 2010(23633)
- 2009(21201)
- 2008(20342)
- 2007(17817)
- 2006(15471)
- 2005(13408)
- 学科
- 济(95800)
- 经济(95702)
- 管理(66414)
- 业(60707)
- 企(49689)
- 企业(49689)
- 方法(45573)
- 数学(40258)
- 数学方法(39605)
- 中国(30825)
- 农(25205)
- 学(24450)
- 地方(23348)
- 教育(23249)
- 财(22104)
- 业经(19923)
- 理论(19466)
- 农业(17003)
- 技术(15484)
- 环境(15286)
- 制(15246)
- 和(14693)
- 贸(14687)
- 贸易(14679)
- 易(14140)
- 务(13687)
- 财务(13616)
- 财务管理(13595)
- 划(12862)
- 发(12857)
- 机构
- 大学(354907)
- 学院(350557)
- 管理(133437)
- 济(125869)
- 经济(122621)
- 研究(121545)
- 理学(116282)
- 理学院(114731)
- 管理学(112125)
- 管理学院(111449)
- 中国(82956)
- 科学(79662)
- 京(78001)
- 所(61538)
- 农(58009)
- 范(57068)
- 研究所(56810)
- 财(56710)
- 师范(56615)
- 中心(54636)
- 业大(54547)
- 江(51996)
- 北京(49770)
- 师范大学(46304)
- 财经(45991)
- 农业(45576)
- 院(44559)
- 州(44262)
- 教育(42048)
- 经(41845)
- 基金
- 项目(248256)
- 科学(195707)
- 研究(180994)
- 基金(176974)
- 家(155472)
- 国家(154125)
- 科学基金(131616)
- 社会(110624)
- 社会科(104566)
- 社会科学(104536)
- 省(98522)
- 基金项目(94471)
- 教育(89071)
- 自然(87835)
- 自然科(85816)
- 自然科学(85795)
- 划(85507)
- 自然科学基金(84155)
- 编号(74918)
- 资助(73088)
- 成果(61897)
- 重点(57018)
- 部(54878)
- 课题(54506)
- 发(53360)
- 创(51111)
- 创新(47487)
- 科研(47374)
- 教育部(46865)
- 大学(46208)
- 期刊
- 济(133839)
- 经济(133839)
- 研究(106868)
- 中国(73225)
- 教育(66028)
- 学报(58782)
- 科学(53270)
- 农(51463)
- 管理(46008)
- 大学(44064)
- 财(41487)
- 学学(40276)
- 农业(36072)
- 技术(33346)
- 融(24585)
- 金融(24585)
- 业经(21494)
- 财经(21065)
- 经济研究(20482)
- 图书(19244)
- 业(19120)
- 问题(18704)
- 经(17888)
- 资源(17530)
- 发(17253)
- 科技(17146)
- 职业(16612)
- 版(16536)
- 理论(15694)
- 技术经济(15620)
共检索到5108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谢婷婷 冯长春 杨永春
以兰州市街道内居民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借助GIS网络分析技术,通过构建空间分布公平指数模型,探寻兰州市市区教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公平性程度。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中学设施随地形呈带状多中心分散组团式空间结构,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协调,中学交通可达性普遍较高但合理服务范围不能覆盖到所有居民点。中学空间分布的公平性程度以城关区为高值集聚区,狭长地形的东西两端中学教育设施严重不足,城关区各个居民点处居民享有的中学教育资源较公平,而七里河区不同居民点处的中学教育设施公平性相差较大,为了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区域内部居民"择校"趋向明显。这种空间分布特征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和政府...
关键词:
空间分析 公平性指数模型 教育设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丽,杨永春
狭义河谷型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约束 ,如果规划不合理 ,与同等规模的平原型城市相比 ,交通问题就会出现得更早 ,交通矛盾也更突出。但是随着河谷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功能的持续强化 ,城市空间的连续拓展 ,日益要求城市拥有一个能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有效运行和满足城市居民出行要求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本文以兰州市为例 ,通过研究狭义河谷型城市的交通发展演变及其问题与原因 ,提出了建设狭义河谷型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
狭义河谷型城市 现代交通体系 兰州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国栋 张俊华 赵自胜 王乃昂 程弘毅 田海峰
应用城市气候流动观测、定点观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模拟分析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的冬季热场、湿度场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通过波文比系统观测实验,分析地-气能量交换过程和能量平衡特征,从根源上解释城市热场演变和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能量驱动机制。利用观测数据,结合兰州城区和郊区气象台站1958-2004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冬季热岛强度的日、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兰州市冬季热岛强度夜间强,白昼弱,一日中热岛强度最高的时段主要集中在子夜前后;个别时段的正午前后会出现短暂的城市"冷岛"现象;冬季热岛强度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兰州市近50年热岛强度逐渐增强,线性趋势达到0.46℃/10a。定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新红 陈越依
城市贫困空间分布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已有研究集中于低收入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探讨,鲜有从"贫困住区"这一空间实体视角开展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兰州市区155个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其与基础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贫困住区在市区尺度上整体呈凝聚型分布,在组团尺度上的不均衡分布也很显著。贫困住区在市区形成了两个高密度区和4个较高密度区,它们或为组团中心,或邻近组团中心,其中棚户区和城中村分布较多。从与城市空间基础地理要素的关系来看,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即远离黄河,趋近于洪道、山体和铁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梓洋 石培基 石晶 张学斌 刘玥
【目的】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是贯穿城市化过程的关键的人地关系问题,而河谷城市由于扩展空间受限,其生态效应更加复杂,因此多角度探讨典型河谷城市空间扩展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尤为重要,同时可为相关学者提供较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以典型河谷城市兰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计算1995、2005、2015和2020年城市空间扩展规模、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以反映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研究区分为12184个网格,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法以及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从多角度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探讨了自然环境条件对河谷城市空间扩展生态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结果】(1)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扩展规模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城市扩展方向以西部和北部为主,城市扩展模式由组团水平扩展向跳跃式扩展转变。(2)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整体生态风险效应和热岛效应存在减弱趋势,但河谷谷地却有上升趋势,研究期末总体格局呈谷地高、四周低的特征。(3)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存在微弱提升,主要表现为河谷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且建成区部分区域由生态系统服务低值区向中值区转变。(4)城市扩展会对区域自然基底产生一定影响,而自然基底也影响着城市扩展的规模、方向与模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结论】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研究框架,发现在网格尺度上城市空间扩展对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影响较为显著,并对定量可视化研究城市演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为城市智慧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永春 杨晓娟
讨论了从计划经济到转型期中国河谷盆地型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发展趋势及理论设想,并以兰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在GIS技术支持下,以不同年份兰州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04年卫星遥感图为基础,在总结城市空间扩张特征、用地结构转变等整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弹性指数、转移矩阵和动态模型等若干方法,分析了1949~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得出了城市新增用地扩展经济弹性指数由4.29上升到5.02,1976~2001年道路广场开发度高达19.30%,耗减度仅为1.37%,2001~2004年建成区内公共设施用地开发度跃至19.39%,农业用地耗减度高达13.66%,用地扩展弹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琦 钱勇生 曾俊伟 广晓平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战略提出的绿色交通建设,构建多样化的绿色城市交通体系,是解决我国河谷型城市一系列交通问题的根本之策。文章根据河谷型城市交通现状特征,从经济、社会和自然方面解析绿色交通系统各内涵要素,选取西部地区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值,构建绿色交通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兰州市2011—2017年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绿色交通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其发展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速。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和河谷型城市特征,为河谷型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提高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并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的城市交通问题。
关键词:
绿色交通 河谷型城市 新型城镇化 兰州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博文
通过构建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6年兰州市和全国基础设施承载力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6年,兰州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指数逐年提高,但2009—2016年兰州市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对2016年西部9个省会城市(直辖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指数进行排序,兰州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排名处于最低水平。
关键词:
兰州市 基础设施 承载力 评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兵兵 张建明 米丽娜
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城市的城市河流湿地在整个城市湿地系统中占有主导作用,对于这些地区的城市河流湿地的研究能很好地反映整个城市湿地系统状况。在分析兰州城市湿地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兰州城市湿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兰州城市湿地的建设和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城市湿地 城市河流 生态功能 湿地保护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志斌 师安隆
以兰州城市开发区为例,在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划分的基础上,分别从城市形态、新城建设、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分异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兰州城市开发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城市的合理规划和有序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开发区 城市空间结构 发展演化 兰州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彤玥
城市脆弱性空间研究是城市防灾减灾及弹性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目前的城市脆弱性研究不足以支撑弹性规划。建立"暴露—敏感—适应"城市脆弱性研究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兰州市为例,收集城市自然灾害危险性分布、地形、降水、街道单元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等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城市空间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暴露—敏感—适应"的城市脆弱性研究框架能够提高城市脆弱性评价分析结论的针对性及规划应对的可操作性,基于街道空间单元的研究能够提高城市脆弱性空间格局识别的精度,为城市防灾减灾和弹性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案例城市兰州城市脆弱性在三个组分上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可以降低暴露性、降低敏感性和提高适应能力为原则,针对呈现出不同脆弱性特征的城市空间单元施加相应的弹性规划干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彤玥
城市脆弱性空间研究是城市防灾减灾及弹性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目前的城市脆弱性研究不足以支撑弹性规划。建立"暴露—敏感—适应"城市脆弱性研究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兰州市为例,收集城市自然灾害危险性分布、地形、降水、街道单元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等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城市空间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暴露—敏感—适应"的城市脆弱性研究框架能够提高城市脆弱性评价分析结论的针对性及规划应对的可操作性,基于街道空间单元的研究能够提高城市脆弱性空间格局识别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录仓 史凯文 梁珍
城市脆弱性是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城市体系脆弱性不仅能够加深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城市兰州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四个方面构建该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指标评价体系。结果显示:2006—2015年,兰州市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与自然资源脆弱性指数变化呈波状起伏,但总体趋于下降趋势;城市经济脆弱性指数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但对城市整体脆弱性的贡献度逐年上升;城市社会脆弱性呈缓降趋势;
关键词:
城市脆弱性 评价指标体系 兰州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录仓 史凯文 梁珍
城市脆弱性是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城市体系脆弱性不仅能够加深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城市兰州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四个方面构建该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指标评价体系。结果显示:2006—2015年,兰州市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与自然资源脆弱性指数变化呈波状起伏,但总体趋于下降趋势;城市经济脆弱性指数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但对城市整体脆弱性的贡献度逐年上升;城市社会脆弱性呈缓降趋势;综合脆弱性指数不断下降,抗脆弱性能力不断增强。当前城市脆弱性正从生态环境主导型脆弱性向经济主导型脆弱性转变。较低的经济水平制约着交通、人口、资源开发、人居环境等的健康发展,使城市社会发展受到掣肘。因此在追求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民生,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城市脆弱性 评价指标体系 兰州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昭兵 杨永春
运用GIS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四类用地实施效果发现:(1)在多组团城市中,城市规划如果对该城市的某一组团在做城市规划方案时有很明确的城市职能定位,那么该类职能的城市规划用地实施效果比其他承担综合职能组团的城市规划实施效果要好;(2)从选取的四类用地来看,不管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用地的实施效果最好,而居住用地和仓储用地的实施效果都比较差;(3)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物质空间安排的实施效果并不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实施效果要好。
关键词:
组团 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实施 兰州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