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83)
- 2023(2428)
- 2022(2128)
- 2021(1995)
- 2020(1583)
- 2019(3594)
- 2018(3568)
- 2017(6564)
- 2016(3857)
- 2015(4187)
- 2014(4090)
- 2013(4098)
- 2012(3918)
- 2011(3638)
- 2010(3575)
- 2009(3175)
- 2008(3117)
- 2007(2714)
- 2006(2507)
- 2005(2198)
- 学科
- 济(16034)
- 经济(16019)
- 地方(7989)
- 学(6358)
- 业(6259)
- 农(5895)
- 管理(5342)
- 方法(4493)
- 农业(4404)
- 地方经济(4227)
- 数学(4157)
- 数学方法(4096)
- 中国(3315)
- 企(3197)
- 企业(3197)
- 环境(2926)
- 业经(2870)
- 税(2816)
- 税收(2625)
- 收(2588)
- 生态(2556)
- 财(2468)
- 资源(2321)
- 贸(2208)
- 贸易(2207)
- 融(2128)
- 金融(2127)
- 关系(2055)
- 易(2055)
- 制(2013)
- 机构
- 学院(52646)
- 大学(52000)
- 研究(25202)
- 科学(19106)
- 济(18266)
- 经济(17840)
- 中国(17656)
- 管理(15274)
- 所(14789)
- 农(13991)
- 研究所(13938)
- 理学(12891)
- 理学院(12604)
- 管理学(12190)
- 管理学院(12106)
- 京(11642)
- 中心(11259)
- 农业(11137)
- 业大(10592)
- 省(10016)
- 院(9716)
- 范(9181)
- 江(9141)
- 师范(9038)
- 科学院(8637)
- 室(8538)
- 财(8025)
- 实验(7915)
- 研究院(7802)
- 实验室(7622)
- 基金
- 项目(40884)
- 科学(31211)
- 基金(28775)
- 家(28015)
- 国家(27829)
- 研究(26370)
- 科学基金(21680)
- 省(16707)
- 基金项目(16005)
- 自然(15759)
- 自然科(15314)
- 自然科学(15309)
- 社会(15106)
- 自然科学基金(15006)
- 划(14794)
- 社会科(14169)
- 社会科学(14166)
- 资助(11070)
- 教育(10750)
- 重点(10575)
- 发(10470)
- 编号(9887)
- 计划(9723)
- 科技(9373)
- 科研(8252)
- 部(8159)
- 成果(8009)
- 创(7787)
- 课题(7635)
- 专项(7537)
共检索到807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柴永青 曹致中 刘秉儒
中亚紫菀木(Asterothamnus centrali-asiaticus)为半灌木超旱生植物,为亚洲中部特有种,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荒漠区,但形成群落的较少。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和内蒙古的荒漠地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85;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1992),喜生于疏松的砂砾质冲积扇和洪积土壤上。常沿干河床和流水线形成群落,也生于石质丘陵和山前洪积坡地上(中国饲用植物编辑委员会,
关键词:
肃北 中亚紫菀木 裸果木 群落特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祺 王方琳 刘淑娟 金红喜 张卫星 常兆丰 尚雯
以河西走廊沙漠戈壁区5个典型地市已建光伏基地为研究对象,基地周边荒漠植被为参照,通过对5地市光伏基地规模、发电量、荒漠植被新生长量及投影盖度调查,等值换算得到光伏年(季)均太阳能利用率、荒漠植被年(季)均光能利用率,比较分析了光伏相对荒漠植被在利用太阳辐射及光能利用率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光伏太阳能利用率时空变异的相对高效性,光伏年均太阳能利用率为荒漠植被年均光能利用率的147.62倍,即单位面积光伏基地相当于147.62倍面积荒漠植被光能的利用量。(2)光伏太阳能利用率时空变异的相对稳定性,在空间上变异系数为5.95%,时间上为14.32%,远远小于植被光能利用率空间、时间上的变异系数58.13%和132.24%。从理论上讲,光伏产业能够更加明显地影响地表温度和热量平衡,或将是防治沙尘暴发生发展一条极其有效的新途径,对区域环境生态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智育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东起乌鞘岭,西止甘新省界,是一条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在5~50公里的狭长地带,因地处黄河以西而得名。历史上是我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正处于我国三大沙漠之中,北部是巴丹吉林沙漠,东北为腾格里沙漠,西南是库姆塔格沙漠。走廊北部有马鬃、合黎和龙首诸山,成了防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南扩张的天然屏障;南面是著名的祁连山,高山雪岭,全区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见后图)。为了改变甘肃省贫穷落后的面貌,尤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玲萍 陈雷 王荣喆 殷玉春
本文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1年冬季的逐日降雪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和Mann-Kendall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82-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冬季降雪的环流特征以及用相关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冬季降雪的大气环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降雪日数和降雪量总体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雪量大于白天,降雪日数北部平原区的峰值主要出现在1月份,而南部山区的峰值主要出现在2月份。河西走廊东部冬季降雪日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玲萍 陈雷 罗小玲 王荣喆
本文结合河西走廊东部地区降水特点,定义该地区大到暴雨的概念。然后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年-2012年5月-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90年-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大到暴雨的环流特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影响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而暴雨强度由于暴雨的局地性以及测站布点稀少等原因,最大中心出现在了凉州,最小出现在乌鞘岭。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具有单站暴雨多,成片的、大范围的暴雨较少,局地性强,且具有夜发性的特点,都出现在5月-9月,主要集中...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鲁延芳 马力 占玉芳 甄伟玲 滕玉风 钱万建
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河西走廊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植被调查、定点土样采集与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植被中土壤种子库组成、空间分布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种子库共有9种植物,分属3科8属,表现出土壤种子库组成简单,科属种较为集中,一年生植物植株数量占所有种子库植物数量的89.53%。2) 0–2、2–5、5–10 cm土层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54.71、58.00、132.86粒·m–2,0–5 cm土层土壤种子库密度较小,5–10 cm土层土壤种子库密度较大。3)土壤种子库植物与地上植被的共有物种数多,相似性系数为0.600 8,达到中等相似或极相似水平,表现出较小的空间异质性。土壤种子库植物与地上植物在植物组成种类、数量、密度上正相关。4)不同梯度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指数较低,土壤种子库中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
河西走廊 人工植被 土壤种子库 萌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永欢 董朝阳 周立华 王正文 马章顺
河西走廊地区的农垦企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驾马车。本文通过对农垦企业的典型调查,分析了政策因素、农业资源条件和运费因素对农垦布局的影响,并讨论了农垦企业的发展特征。重点阐述了农垦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难度、企业办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过高的企业负债率、人才结构不合理、未享受到正常的国民待遇以及与所在区域难以实现协调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协调农垦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机制。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农垦企业 特征 问题 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常兆丰 刘世增 王祺 王飞 孙涛 刘淑娟 王芳琳
近些年来,沙漠、戈壁光伏产业迅速发展。为了揭示光伏产业对防沙治沙的作用和影响,文章以甘肃河西走廊为研究区,通过调查河西走廊沙漠、戈壁现有光伏产业及其发电量,与植物防沙治沙比较,从光伏转化太阳能、光伏的风障沙障功能以及光伏对植被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光伏产业对于防沙治沙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对于防沙治沙具有十分显著的生态功能,其对于防沙治沙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转化太阳辐射、调节沙漠、戈壁的热力平衡,削弱沙尘暴和风沙流发生发展的动力即大风的功能;二是风障功能和沙障功能;三是集雨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发展沙漠、戈壁光伏产业,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防沙治沙的生态功能。我国沙漠、戈壁面积广大,发展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前景广阔。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可望成为继造林治沙、沙障压沙之后的第三条防沙治沙新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艳艳 张多勇 张耀宗 王国强
河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风电基地,研究河西地区风速、有效风速时数、有效风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风能资源的开发提供基础参考。文章基于1958~2012年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月、日值平均风速,月平均(最低、最高)气温数据,采用M-K非参数检验法、IDW插值法等对近55年风能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年平均风速自西向东递减(-1.25~-7.04);各季风速减幅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不同站点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各月平均风速4月最大(3.5M/s),除乌鞘岭、马鬃山外,各站均呈减小趋势;有效风速时数分布高海拔地区>走廊西部>走廊东部>走廊中部,年、季节有效风速时数以减少趋势...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平均风速 有效风能 气候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钱莉 林纾 杨永龙 兰晓波 闫国华
利用线性回归和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对近30a年河西走廊东部民勤代表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6166.2MJ/m2,年平均太阳总辐射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年太阳总辐射值稳定在(6000~6400)MJ/m2的高值区间上,说明全球增暖的气候背景下,河西走廊东部太阳能总辐射值稳定且有所增大,这为该区域内太阳能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太阳总辐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强,次强为春季,最弱的是冬季。太阳总辐射的月际变化呈单峰型,最大月份出现在6月,最小月出现在12月。尝试利用ECMWF数值预报产品作为预报因子库,采用press算子普查影响太阳总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常兆丰 刘世增 张德魁 段晓峰 王强强 张剑挥
戈壁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戈壁所占面积较大,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推进戈壁研究与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的协调发展,文章运用查阅文献与实地考察等方法,从戈壁的分类、戈壁地表辐射与能量传输、戈壁风沙流、戈壁地表风蚀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戈壁研究进行了综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戈壁相对较为稳定,也或许由于其利用价值相对较低,因而我国对于戈壁的研究相对薄弱;(2)目前我国有关戈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戈壁地表辐射与能量传输、戈壁风沙流与戈壁地表风蚀方面,微观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宏观方面的综合研究均较为薄弱,尤其是缺少上一级系统的要素之间的互动机理研究;(3)研究区域多集中在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目前对不同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沈永平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在人类活动强烈作用和区域气候变化双重驱动下,区域水文与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①区域出山径流过程表现为走廊东段的石羊河流域出山流量多年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河西走廊中、西段的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年均出山流量则呈现递增趋势,但下游河流水量锐减并呈现明显的人为水文过程特征,水体盐化和污染趋势加剧,其中Ⅳ~Ⅴ级污染河道长度达到208km。②南部祁连山区森林面积减少约16.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有所恢复;北部天然荒漠森林则持续衰退,天然林加速消亡,仅额济纳和民勤两地减少林地34.31×104hm2。草地生态呈现以面积减少、草地荒漠化和载畜能力降低等为特征的持续退化趋势...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生态环境 变化 保护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俊平 陈年来 叶得明
[目的]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对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测算了两者综合水平,对河西走廊地区20032013年两者的协调发展进行考察和测评。[结果]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历了低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等4个阶段,呈上升态势;该区域的区域经济系统综合水平从2003年的0.051增加到2013年的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苏永中 王芳 张智慧 杜明武
【目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与土壤质量、土壤侵蚀和农业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方法】在甘肃河西走廊中段近几十年来开垦的边缘绿洲区4种土类中(砂质新成土、正常干旱土、旱耕人为土和干润雏形土)采集49个农田表层土样(0~10cm),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并分析了与土壤团聚体形成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结果】除干润雏形土外,大部分土壤粒级组成以沙粒为主;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5.88±2.52)g·kg-1,4种土类中有机碳平均含量平均为4.75~10.51g·kg-1,以砂质新成土最低,干润雏形土最高;碳酸钙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含量为84.7~164.8g·kg-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俊平 陈年来 叶得明
[目的]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对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测算了两者综合水平,对河西走廊地区2003~2013年两者的协调发展进行考察和测评。[结果]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历了低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等4个阶段,呈上升态势;该区域的区域经济系统综合水平从2003年的0.051增加到2013年的0.943,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对两者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然而水资源综合水平仅在0.403~0.650之间波动,总体水平较低,水资源对两者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综合水平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表现出非同步性;从空间特征来看,该区域内各市之间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结论]河西走廊地区总体上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高于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从低度失调到中级协调的上升态势,但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偏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