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76)
- 2023(11865)
- 2022(9879)
- 2021(8847)
- 2020(6891)
- 2019(15963)
- 2018(15625)
- 2017(29814)
- 2016(16127)
- 2015(17863)
- 2014(17699)
- 2013(17506)
- 2012(16541)
- 2011(15175)
- 2010(15279)
- 2009(14121)
- 2008(13770)
- 2007(12321)
- 2006(11276)
- 2005(10617)
- 学科
- 济(72479)
- 经济(72375)
- 管理(46188)
- 业(41032)
- 企(30894)
- 企业(30894)
- 中国(25691)
- 地方(25070)
- 农(21603)
- 方法(19867)
- 业经(18067)
- 制(17474)
- 数学(16883)
- 数学方法(16736)
- 财(16355)
- 环境(15509)
- 农业(14713)
- 融(13093)
- 金融(13088)
- 银(12935)
- 银行(12924)
- 学(12614)
- 发(12492)
- 行(12489)
- 地方经济(12408)
- 体(11992)
- 贸(11134)
- 贸易(11118)
- 易(10602)
- 划(10242)
- 机构
- 学院(226887)
- 大学(224123)
- 济(94977)
- 经济(92673)
- 研究(83642)
- 管理(82628)
- 理学(69289)
- 理学院(68307)
- 管理学(67241)
- 管理学院(66786)
- 中国(63579)
- 京(50094)
- 科学(49226)
- 财(46218)
- 所(41136)
- 中心(38213)
- 江(37324)
- 研究所(36695)
- 财经(34940)
- 农(34487)
- 范(33733)
- 师范(33524)
- 北京(32146)
- 经(31331)
- 院(31160)
- 业大(30403)
- 州(29891)
- 经济学(29199)
- 师范大学(27259)
- 省(26614)
- 基金
- 项目(148474)
- 科学(118415)
- 研究(112895)
- 基金(106128)
- 家(91082)
- 国家(90275)
- 科学基金(78420)
- 社会(73570)
- 社会科(69695)
- 社会科学(69678)
- 省(59589)
- 基金项目(57323)
- 教育(49916)
- 划(49585)
- 自然(48002)
- 自然科(46824)
- 自然科学(46813)
- 自然科学基金(45881)
- 编号(45781)
- 资助(40842)
- 成果(37176)
- 发(37089)
- 重点(33829)
- 课题(33343)
- 制(32522)
- 部(31786)
- 发展(31172)
- 创(31020)
- 展(30718)
- 国家社会(30231)
- 期刊
- 济(120272)
- 经济(120272)
- 研究(75660)
- 中国(53402)
- 财(35324)
- 农(33506)
- 管理(31400)
- 科学(30528)
- 学报(29355)
- 教育(26691)
- 融(25282)
- 金融(25282)
- 大学(23277)
- 农业(22545)
- 学学(21581)
- 业经(20545)
- 技术(19332)
- 经济研究(18050)
- 财经(17137)
- 问题(16946)
- 经(14818)
- 资源(13251)
- 发(12816)
- 业(11617)
- 现代(11556)
- 贸(11117)
- 世界(10408)
- 科技(10328)
- 技术经济(10133)
- 商业(10037)
共检索到365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峰 石培基 李骞国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生产生活的集聚中心,也是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研究绿洲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掌握干旱区城市空间扩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引导城市空间向合理的空间形态模式演进,推进绿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张掖市地形图和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用地信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张掖城市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66年以来,张掖城市空间扩展迅速,当下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倍;(2)张掖城市空间扩展经历了由慢到快的扩展过程,这符合我国城市扩展的一般规律;(3)张掖城市空间扩展是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设施条件和政府行为引导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时期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
关键词:
绿洲城市 城市空间扩展 驱动机制 张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爱华 唐志强 杨右栋
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形式,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也是城市经济、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目的是为了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在生态系统承载力内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政策和生态格局,减少环境压力,促进有效的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1一、张掖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的问题1.人为因素导致水资源匮乏。无节制开采地下水资源,农田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造成地下水资源匮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爱华 徐中民 程国栋 樊胜岳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绿州城市化现状 ,认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是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的主要限制因素 ,指出河西绿洲加速城市化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系统规划城市建设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柳文华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短缺的水资源条件约束下,促进水资源农转非是适应西北干旱区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论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针对张掖市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低、第二三产业用水比重低、用水经济效益低、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受限等问题,设计了城乡用水联动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生态环境约束下干旱区城乡用水联动的5种主要模式,即:退耕稳粮给水模式、农业科技进步供水模式、农业产业化促水流转模式、城市中水农用模式、水资源农转非补偿模式。通过5种模式的联合运用,旨在为张掖市及西北干旱区创新水资源管理并促进城乡协调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梓洋 石培基 石晶 张学斌 刘玥
【目的】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是贯穿城市化过程的关键的人地关系问题,而河谷城市由于扩展空间受限,其生态效应更加复杂,因此多角度探讨典型河谷城市空间扩展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尤为重要,同时可为相关学者提供较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以典型河谷城市兰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计算1995、2005、2015和2020年城市空间扩展规模、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以反映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研究区分为12184个网格,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法以及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从多角度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探讨了自然环境条件对河谷城市空间扩展生态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结果】(1)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扩展规模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城市扩展方向以西部和北部为主,城市扩展模式由组团水平扩展向跳跃式扩展转变。(2)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整体生态风险效应和热岛效应存在减弱趋势,但河谷谷地却有上升趋势,研究期末总体格局呈谷地高、四周低的特征。(3)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存在微弱提升,主要表现为河谷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且建成区部分区域由生态系统服务低值区向中值区转变。(4)城市扩展会对区域自然基底产生一定影响,而自然基底也影响着城市扩展的规模、方向与模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结论】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研究框架,发现在网格尺度上城市空间扩展对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影响较为显著,并对定量可视化研究城市演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为城市智慧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聂晓英 石培基 吕蕊 张学斌 朱艳芬 周文霞
运用因子分析、改进的引力模型、改进的潜力模型和空间点的吸引范围模型,基于六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分别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城镇潜力值和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的时空变化方面探讨了1990—2012年河西走廊县域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城镇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加强,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小主要受城镇综合实力、城镇行政地位和城镇地理位置的影响。嘉峪关市和肃州区表现出明显的同城效应和强烈的一体化趋势,金川区和凉州区受空间邻近效应影响明显。(2)河西走廊城镇潜力分布区域不均衡,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显著,嘉峪关市和肃州区潜力值大且增长迅速,空间集聚能力强。(3)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的变化,各层次的城镇存在差异。城镇综合实力、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的面积是影响城镇空间吸引范围大小的三个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善忠 李福兴 罗芳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 ,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 ,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河西走廊临泽样区为例 ,以根据土系划分出的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 ,对其在土地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研究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绿洲农区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
关键词:
土系 土地可持续利用 河西走廊临泽样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金自学
本文通过河西走廊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分析以及子系统间的生态耦合与相悖行为关系的研究,讨论了在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镶嵌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聂晓英 石培基 焦贝贝 刘海龙
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基于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城乡社会经济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并结合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城乡关联度、城乡协调度和城乡融合度,对河西走廊各地市的城乡关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2年河西走廊五市城乡关联度水平整体不断提高,关联度值平均提高0.266,但各城市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武威市从0.174提高到0.406,关联度最低,嘉峪关市从0.495提高到0.793,关联度最高。城乡协调度呈不同程度递增的趋势,武威市协调度最低,2012年仅为0.287,嘉峪关市由0.486增长到0.629,协调度最高,城乡关系趋于良性互助。城乡融合度普遍较低,但均呈增长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苏永中 王芳 张智慧 杜明武
【目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与土壤质量、土壤侵蚀和农业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方法】在甘肃河西走廊中段近几十年来开垦的边缘绿洲区4种土类中(砂质新成土、正常干旱土、旱耕人为土和干润雏形土)采集49个农田表层土样(0~10cm),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并分析了与土壤团聚体形成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结果】除干润雏形土外,大部分土壤粒级组成以沙粒为主;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5.88±2.52)g·kg-1,4种土类中有机碳平均含量平均为4.75~10.51g·kg-1,以砂质新成土最低,干润雏形土最高;碳酸钙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含量为84.7~164.8g·kg-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国鹏 赵文智 吉喜斌
准确评估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对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和微气象监测数据,分析了2009年生态呼吸速率(RE)和呼吸敏感性指数(Q10)的季节变化规律,探讨了环境因子对RE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模型估算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夜间平均呼吸速率表现为单峰型的季节动态,平均最大呼吸速率12.54μmol CO2·m-2·s-1;空气温度(Ta)比土壤温度(Ts)更明显地影响着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呼吸,且影响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基于Q10模型拟合的4—10月各月的参考呼吸速率RE1...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平 刘普幸
瓜州绿洲属于国家级极端干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光热资源丰富,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等问题严重。以1991-2007年瓜州县统计数据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状况、环境压力、社会经济状况三方面建立瓜州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用变异系数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瓜州绿洲生态系统处于Ⅲ级,即潜在不稳定状态。并认为水资源需求压力大、气候极端干旱、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及城镇化水平低是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潜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瓜州绿洲生态风险防御的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玲玲 李玉忠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农业区具有发展葡萄种植良好的光热、适宜的土壤、良好的技术等优势条件;广阔的土地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较高的比较效益,发展葡萄产业潜力巨大;以及水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严重、市场风险较大、政策扶持不到位、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等制约因素,对发展葡萄产业形成巨大的挑战。提出必须充分利用优势条件,不断开发潜力,科学应对各种挑战,从产业布局合理性,提高市场竞争力,调整葡萄产品结构,加强科学发展合力等方面,促进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河西走廊 葡萄产业 产业布局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瑛 李同昇 冯小杰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手段,定量分析西安市主城区居住空间住宅价格分布格局与驱动机制,并辅以定性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西安市新房与二手房分布密度呈现城南城北大于城东城西的空间布局形式,新房居住空间呈现出二环以外大明宫—张家堡、曲江—电视塔、高新区南二环—锦业路3个连续组团,二手房居住空间呈现整体南倾的格局。(2)商业中心位置与大部分居住空间布局关系不紧密;随文化景观要素和重点中学要素的距离增加,大部分居住空间住宅价格降低;距离交通干线越近居住空间住宅价格不一定越高。(3)产业布局会影响西安市居住空间布局,城市整体路网密度的提升可能会弱化交通通达因素的影...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晨晨 王振亭 张春来
【目的】评估中国北方防沙带核心区域——河西走廊各绿洲外缘风沙防护体系的功能稳定性,为优化防护林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风沙综合防护体系功能稳定性的定义和判据,建立河西走廊绿洲外缘风沙防护体系功能稳定性的定性评估与检验方法。【结果】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流域和中部黑河流域存在一些稳态和非稳态的风沙综合防护体系,西部疏勒河流域风沙综合防护体系则以亚稳态为主。【结论】河西走廊绿洲外缘东部和中部各风沙防护体系的功能稳定性差异较大,而西部地区风沙防护体系的功能稳定性差异较小。在风季前、后,稳态防护体系基本保持稳定,而亚稳态和非稳态体系不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