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98)
2023(5336)
2022(4341)
2021(3928)
2020(3200)
2019(7349)
2018(7116)
2017(13555)
2016(7454)
2015(8123)
2014(7983)
2013(7523)
2012(6584)
2011(5910)
2010(5870)
2009(5320)
2008(4871)
2007(4238)
2006(3765)
2005(3281)
作者
(21834)
(18691)
(18683)
(17498)
(11458)
(8880)
(8249)
(7380)
(6902)
(6369)
(6344)
(6342)
(5915)
(5899)
(5815)
(5671)
(5470)
(5351)
(5228)
(5156)
(4662)
(4470)
(4377)
(4192)
(4187)
(4168)
(4022)
(3854)
(3810)
(3770)
学科
(35160)
经济(35140)
管理(19632)
方法(17264)
(16736)
数学(16155)
数学方法(15832)
(13192)
企业(13192)
地方(9965)
中国(8758)
环境(8643)
(8390)
(7533)
(6352)
业经(6080)
农业(5811)
(5532)
(5176)
资源(4778)
技术(4602)
地方经济(4544)
发展(4509)
(4505)
(4156)
理论(4139)
城市(4102)
(3958)
金融(3955)
生态(3834)
机构
学院(103092)
大学(101947)
(40356)
管理(39715)
经济(39484)
研究(36506)
理学(35385)
理学院(34822)
管理学(33704)
管理学院(33546)
科学(25803)
中国(25590)
(21257)
(18967)
(18643)
业大(17851)
研究所(17423)
中心(16574)
(16111)
(15515)
(15265)
师范(15120)
农业(15046)
(13616)
财经(13192)
北京(13010)
师范大学(12252)
经济学(12203)
(12035)
(12022)
基金
项目(79140)
科学(64358)
基金(59495)
(53631)
国家(53297)
研究(51983)
科学基金(46691)
社会(34816)
社会科(33191)
社会科学(33183)
自然(32842)
(32825)
基金项目(32614)
自然科(32162)
自然科学(32157)
自然科学基金(31514)
(27223)
资助(23547)
教育(23313)
编号(18710)
重点(18363)
(17580)
(16501)
计划(16140)
(16130)
创新(15479)
科研(15232)
国家社会(14645)
课题(13875)
科技(13841)
期刊
(42694)
经济(42694)
研究(26838)
中国(18209)
学报(17977)
科学(17437)
(16986)
管理(13613)
大学(13176)
学学(12699)
农业(11902)
(9976)
技术(8679)
资源(8273)
统计(7749)
(7462)
教育(7400)
业经(6991)
经济研究(6709)
(6602)
(6535)
金融(6535)
决策(6458)
科技(5740)
财经(5589)
技术经济(5558)
问题(5518)
(5317)
业大(4928)
(4909)
共检索到141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聂晓英  石培基  吕蕊  张学斌  朱艳芬  周文霞  
运用因子分析、改进的引力模型、改进的潜力模型和空间点的吸引范围模型,基于六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分别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城镇潜力值和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的时空变化方面探讨了1990—2012年河西走廊县域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城镇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加强,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小主要受城镇综合实力、城镇行政地位和城镇地理位置的影响。嘉峪关市和肃州区表现出明显的同城效应和强烈的一体化趋势,金川区和凉州区受空间邻近效应影响明显。(2)河西走廊城镇潜力分布区域不均衡,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显著,嘉峪关市和肃州区潜力值大且增长迅速,空间集聚能力强。(3)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的变化,各层次的城镇存在差异。城镇综合实力、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的面积是影响城镇空间吸引范围大小的三个主要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聂晓英  石培基  焦贝贝  刘海龙  
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基于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城乡社会经济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并结合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城乡关联度、城乡协调度和城乡融合度,对河西走廊各地市的城乡关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2年河西走廊五市城乡关联度水平整体不断提高,关联度值平均提高0.266,但各城市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武威市从0.174提高到0.406,关联度最低,嘉峪关市从0.495提高到0.793,关联度最高。城乡协调度呈不同程度递增的趋势,武威市协调度最低,2012年仅为0.287,嘉峪关市由0.486增长到0.629,协调度最高,城乡关系趋于良性互助。城乡融合度普遍较低,但均呈增长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爱华  徐中民  程国栋  樊胜岳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绿州城市化现状 ,认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是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的主要限制因素 ,指出河西绿洲加速城市化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系统规划城市建设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峰  石培基  李骞国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生产生活的集聚中心,也是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研究绿洲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掌握干旱区城市空间扩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引导城市空间向合理的空间形态模式演进,推进绿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张掖市地形图和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用地信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张掖城市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66年以来,张掖城市空间扩展迅速,当下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倍;(2)张掖城市空间扩展经历了由慢到快的扩展过程,这符合我国城市扩展的一般规律;(3)张掖城市空间扩展是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设施条件和政府行为引导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时期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善忠  李福兴  罗芳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 ,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 ,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河西走廊临泽样区为例 ,以根据土系划分出的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 ,对其在土地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研究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绿洲农区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金自学  
本文通过河西走廊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分析以及子系统间的生态耦合与相悖行为关系的研究,讨论了在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镶嵌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苏永中  王芳  张智慧  杜明武  
【目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与土壤质量、土壤侵蚀和农业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方法】在甘肃河西走廊中段近几十年来开垦的边缘绿洲区4种土类中(砂质新成土、正常干旱土、旱耕人为土和干润雏形土)采集49个农田表层土样(0~10cm),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并分析了与土壤团聚体形成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结果】除干润雏形土外,大部分土壤粒级组成以沙粒为主;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5.88±2.52)g·kg-1,4种土类中有机碳平均含量平均为4.75~10.51g·kg-1,以砂质新成土最低,干润雏形土最高;碳酸钙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含量为84.7~164.8g·kg-1...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平  刘普幸  
瓜州绿洲属于国家级极端干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光热资源丰富,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等问题严重。以1991-2007年瓜州县统计数据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状况、环境压力、社会经济状况三方面建立瓜州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用变异系数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瓜州绿洲生态系统处于Ⅲ级,即潜在不稳定状态。并认为水资源需求压力大、气候极端干旱、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及城镇化水平低是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潜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瓜州绿洲生态风险防御的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国鹏  赵文智  吉喜斌  
准确评估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对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和微气象监测数据,分析了2009年生态呼吸速率(RE)和呼吸敏感性指数(Q10)的季节变化规律,探讨了环境因子对RE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模型估算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夜间平均呼吸速率表现为单峰型的季节动态,平均最大呼吸速率12.54μmol CO2·m-2·s-1;空气温度(Ta)比土壤温度(Ts)更明显地影响着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呼吸,且影响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基于Q10模型拟合的4—10月各月的参考呼吸速率RE1...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晨晨   王振亭   张春来  
【目的】评估中国北方防沙带核心区域——河西走廊各绿洲外缘风沙防护体系的功能稳定性,为优化防护林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风沙综合防护体系功能稳定性的定义和判据,建立河西走廊绿洲外缘风沙防护体系功能稳定性的定性评估与检验方法。【结果】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流域和中部黑河流域存在一些稳态和非稳态的风沙综合防护体系,西部疏勒河流域风沙综合防护体系则以亚稳态为主。【结论】河西走廊绿洲外缘东部和中部各风沙防护体系的功能稳定性差异较大,而西部地区风沙防护体系的功能稳定性差异较小。在风季前、后,稳态防护体系基本保持稳定,而亚稳态和非稳态体系不稳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志强  阮文易  
在介绍河西走廊城镇体系概况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发展的几项原则与对策,即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生态优先”原则;完善产业结构;突破工农、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合理选择城镇的发展规模。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玲玲  李玉忠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农业区具有发展葡萄种植良好的光热、适宜的土壤、良好的技术等优势条件;广阔的土地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较高的比较效益,发展葡萄产业潜力巨大;以及水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严重、市场风险较大、政策扶持不到位、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等制约因素,对发展葡萄产业形成巨大的挑战。提出必须充分利用优势条件,不断开发潜力,科学应对各种挑战,从产业布局合理性,提高市场竞争力,调整葡萄产品结构,加强科学发展合力等方面,促进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云霖  石培基  李佳芳  王永男  周文霞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文章以河西走廊20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ESDA和GWR模型,分析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2014年,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呈波动增长-急剧减少-持续增长变化特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类型以总产低、快速增长型为主,中东部的张掖全市、永昌县、凉州区等地粮食生产作用日益明显;人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云霖  石培基  李佳芳  王永男  周文霞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文章以河西走廊20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ESDA和GWR模型,分析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0~2014年,河西走廊人均粮食占有量呈波动增长-急剧减少-持续增长变化特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类型以总产低、快速增长型为主,中东部的张掖全市、永昌县、凉州区等地粮食生产作用日益明显;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空间关联度在提高,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态势增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中,种植结构>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产量>非农就业机会>人均GDP,驱动因素表现出过渡性、空间分异特征,单位面积产量、非农就业机会和人均GDP的变化对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影响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对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影响从高值区向东西两侧递减。河西走廊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粮食生产应处理好粮食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此外,统筹考虑自身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状况,发展一定规模的草畜、经济作物,有条件的县域,注重产粮大县的建设,政府政策、资金对其进行扶持,保障产粮大县以及粮农的利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关伟  周忻桐  
利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2002—2011年这10年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沈阳与城市群内其它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普遍较高,充分体现了沈阳的中心城市地位,但近10年来也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大连与大多数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以下且有渐弱的趋势,未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之间,除了辽阳与鞍山联系强度较大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波动较小。潜力值的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能力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比较明显,近10年来呈现出普遍递减的趋势;沈阳、鞍山、抚顺潜力值一直稳居前3位但变动幅度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其中鞍山渐渐呈现出明显的对外辐射作用,成为继沈阳之后新的辐射中心;其他城市潜力相对较小且变化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