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28)
2023(10385)
2022(9144)
2021(8674)
2020(7276)
2019(16877)
2018(16892)
2017(32707)
2016(18305)
2015(20480)
2014(20513)
2013(20043)
2012(18362)
2011(16583)
2010(17127)
2009(15614)
2008(15351)
2007(13730)
2006(12295)
2005(10711)
作者
(51032)
(42479)
(42149)
(40237)
(27124)
(20301)
(19241)
(16524)
(16191)
(15486)
(14461)
(14246)
(13560)
(13301)
(13169)
(13149)
(12662)
(12422)
(12228)
(12198)
(10519)
(10474)
(10356)
(9768)
(9620)
(9510)
(9449)
(9420)
(8622)
(8400)
学科
(71892)
经济(71832)
管理(53636)
(47096)
(38602)
企业(38602)
方法(30357)
数学(27145)
数学方法(26532)
(21141)
中国(20414)
地方(19892)
(18452)
业经(14974)
环境(14836)
(13995)
农业(13700)
(12922)
理论(12476)
(11942)
(11635)
财务(11591)
财务管理(11563)
(11143)
贸易(11134)
(11109)
(10926)
企业财务(10798)
(10705)
(9981)
机构
学院(247239)
大学(241030)
管理(96087)
(94206)
经济(91718)
研究(82674)
理学(81843)
理学院(80856)
管理学(79014)
管理学院(78569)
中国(63580)
科学(52909)
(52719)
(45032)
(41431)
(39825)
中心(39519)
(39500)
研究所(37528)
业大(36621)
财经(34305)
(34269)
师范(33995)
北京(33419)
(32168)
(30814)
(30786)
农业(30615)
技术(27793)
(27204)
基金
项目(166940)
科学(131344)
研究(123133)
基金(117480)
(101842)
国家(100985)
科学基金(87428)
社会(74977)
社会科(70980)
社会科学(70958)
(68555)
基金项目(62526)
自然(58021)
(57150)
教育(57141)
自然科(56568)
自然科学(56557)
自然科学基金(55433)
编号(51874)
资助(48911)
成果(41876)
重点(37903)
课题(37199)
(36661)
(35201)
(34135)
创新(31797)
科研(31001)
大学(30255)
计划(30253)
期刊
(109062)
经济(109062)
研究(71271)
中国(51928)
(35459)
(35362)
管理(34335)
学报(33632)
科学(33413)
教育(30176)
大学(25607)
技术(24494)
农业(24325)
学学(23997)
(23445)
金融(23445)
业经(18985)
经济研究(15976)
财经(15339)
问题(15038)
资源(14630)
(13753)
统计(13556)
(13242)
(12833)
(12497)
技术经济(11970)
现代(11783)
图书(11587)
决策(11529)
共检索到3736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爱华  唐志强  杨右栋  
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形式,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也是城市经济、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目的是为了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在生态系统承载力内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政策和生态格局,减少环境压力,促进有效的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1一、张掖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的问题1.人为因素导致水资源匮乏。无节制开采地下水资源,农田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造成地下水资源匮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柳文华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短缺的水资源条件约束下,促进水资源农转非是适应西北干旱区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论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针对张掖市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低、第二三产业用水比重低、用水经济效益低、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受限等问题,设计了城乡用水联动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生态环境约束下干旱区城乡用水联动的5种主要模式,即:退耕稳粮给水模式、农业科技进步供水模式、农业产业化促水流转模式、城市中水农用模式、水资源农转非补偿模式。通过5种模式的联合运用,旨在为张掖市及西北干旱区创新水资源管理并促进城乡协调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峰  石培基  李骞国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生产生活的集聚中心,也是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研究绿洲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掌握干旱区城市空间扩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引导城市空间向合理的空间形态模式演进,推进绿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张掖市地形图和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用地信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张掖城市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66年以来,张掖城市空间扩展迅速,当下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倍;(2)张掖城市空间扩展经历了由慢到快的扩展过程,这符合我国城市扩展的一般规律;(3)张掖城市空间扩展是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设施条件和政府行为引导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时期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贵珍  马素洁  杨思维  牛钰杰  花立民  
选择降水利用效率(RUE)作为评价指标,对河西走廊代表性草地类——温性荒漠、高寒草甸、温性草原进行生态评价研究。通过植被指数提取、降水Co-Kriging插值、图层叠加,得到河西走廊区域2006—2010年的RUE(NDVI)、RUE(PVI)、RUE(TSAVI)数据,并与地上生物量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适合不同草地类的RUE作为该区域生态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1)温性荒漠区RUE(P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正相关性最高(R~2=0.879),高寒草甸区RUE(ND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2=0.876),温性草原区RUE(TSA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2=0.895)。2)温性荒漠区、温性草原区生态均处于退化过程,高寒草甸区处于恢复过程。研究认为选择合适的RUE值可作为不同草地类生态评价指标,并具有理论的可行性和实践的可靠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贵珍  马素洁  杨思维  牛钰杰  花立民  
选择降水利用效率(RUE)作为评价指标,对河西走廊代表性草地类——温性荒漠、高寒草甸、温性草原进行生态评价研究。通过植被指数提取、降水Co-Kriging插值、图层叠加,得到河西走廊区域2006—2010年的RUE(NDVI)、RUE(PVI)、RUE(TSAVI)数据,并与地上生物量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适合不同草地类的RUE作为该区域生态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1)温性荒漠区RUE(P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正相关性最高(R2=0.879),高寒草甸区RUE(ND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爱华  徐中民  程国栋  樊胜岳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绿州城市化现状 ,认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是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的主要限制因素 ,指出河西绿洲加速城市化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系统规划城市建设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常兆丰  刘世增  张德魁  段晓峰  王强强  张剑挥  
戈壁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戈壁所占面积较大,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推进戈壁研究与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的协调发展,文章运用查阅文献与实地考察等方法,从戈壁的分类、戈壁地表辐射与能量传输、戈壁风沙流、戈壁地表风蚀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戈壁研究进行了综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戈壁相对较为稳定,也或许由于其利用价值相对较低,因而我国对于戈壁的研究相对薄弱;(2)目前我国有关戈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戈壁地表辐射与能量传输、戈壁风沙流与戈壁地表风蚀方面,微观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宏观方面的综合研究均较为薄弱,尤其是缺少上一级系统的要素之间的互动机理研究;(3)研究区域多集中在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目前对不同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平  刘普幸  
瓜州绿洲属于国家级极端干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光热资源丰富,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等问题严重。以1991-2007年瓜州县统计数据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状况、环境压力、社会经济状况三方面建立瓜州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用变异系数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瓜州绿洲生态系统处于Ⅲ级,即潜在不稳定状态。并认为水资源需求压力大、气候极端干旱、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及城镇化水平低是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潜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瓜州绿洲生态风险防御的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蕊  石培基  
在中观视角下,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企业集聚-社会网络-服务体系(ESS)河西走廊农业产业集群识别模型,对河西走廊农业集群发展水平进行刻画。通过获取河西走廊700家企业坐标信息、对相关企业被调研人员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运用ESS模型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对集群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集群集聚水平与社会网络水平较高,集群网络形成和演化具有较强的内生性和自组织规律;从集群服务体系现实情况来看,产业集群"支持性产业"处于"客观劣势","政府体制"处于"相对劣势"。针对准集群发展存在问题,为河西走廊农业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化提出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常兆丰  刘世增  王祺  王飞  孙涛  刘淑娟  王芳琳  
近些年来,沙漠、戈壁光伏产业迅速发展。为了揭示光伏产业对防沙治沙的作用和影响,文章以甘肃河西走廊为研究区,通过调查河西走廊沙漠、戈壁现有光伏产业及其发电量,与植物防沙治沙比较,从光伏转化太阳能、光伏的风障沙障功能以及光伏对植被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光伏产业对于防沙治沙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对于防沙治沙具有十分显著的生态功能,其对于防沙治沙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转化太阳辐射、调节沙漠、戈壁的热力平衡,削弱沙尘暴和风沙流发生发展的动力即大风的功能;二是风障功能和沙障功能;三是集雨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发展沙漠、戈壁光伏产业,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防沙治沙的生态功能。我国沙漠、戈壁面积广大,发展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前景广阔。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可望成为继造林治沙、沙障压沙之后的第三条防沙治沙新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月文  
通过解析生态环境及生态地域民居现状,追溯基础生态用材与建筑之间的来源联系,正确认识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与地域建筑之间的起始因果;通过大量地域生态建筑元素的溯源,认知创新与转变之间存在的合理化因素,转变河西本土建筑设计符号语言的创新契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沈永平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在人类活动强烈作用和区域气候变化双重驱动下,区域水文与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①区域出山径流过程表现为走廊东段的石羊河流域出山流量多年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河西走廊中、西段的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年均出山流量则呈现递增趋势,但下游河流水量锐减并呈现明显的人为水文过程特征,水体盐化和污染趋势加剧,其中Ⅳ~Ⅴ级污染河道长度达到208km。②南部祁连山区森林面积减少约16.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有所恢复;北部天然荒漠森林则持续衰退,天然林加速消亡,仅额济纳和民勤两地减少林地34.31×104hm2。草地生态呈现以面积减少、草地荒漠化和载畜能力降低等为特征的持续退化趋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金自学  
本文通过河西走廊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分析以及子系统间的生态耦合与相悖行为关系的研究,讨论了在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镶嵌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玉忠  
本文从草原面积、产草量、水资源、草原灾害发生频率、草地质量方面,分析了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置换的必要性,以及河西走廊具有发展草地农业条件优越、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牧区自然资源丰富、城乡一体化基础较好等进行草原生态置换的条件和潜力。提出了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置换的对策:即养殖方式舍饲化、牧民生活定居化、经济增长工业化、牧业经营产业化、公共服务社会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修斌  张红菊  赵怀勇  张文斌  王勤礼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肥、磷肥、钾肥对加工型胡萝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因素影响加工型胡萝卜产量的顺序为:N肥>K肥>P肥,各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经过计算机模拟,得到加工型胡萝卜产量达到最高值80.11t.hm-2时,其相对应N、P、K肥用量分别为1041.90kg.hm-2,177.15kg.hm-2和4059.45kg.hm-2。通过验证表明,模型选优所得N肥、P肥和K肥配比的产量最高,施肥成本、施肥利润、肥料投资效率分别为0.78万元.hm-2、1.50万元.hm-2和1.92,效果明显优于其他配比,证明构建的模型准确可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