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25)
2023(3432)
2022(2840)
2021(2372)
2020(1863)
2019(4188)
2018(3710)
2017(5745)
2016(3854)
2015(3986)
2014(3988)
2013(3917)
2012(3804)
2011(3458)
2010(3367)
2009(2872)
2008(2955)
2007(2589)
2006(2181)
2005(1876)
作者
(14828)
(12336)
(12202)
(11711)
(7541)
(6044)
(5385)
(5060)
(4502)
(4384)
(4365)
(4128)
(4052)
(3946)
(3939)
(3936)
(3888)
(3692)
(3664)
(3473)
(3473)
(3155)
(3048)
(2885)
(2877)
(2771)
(2733)
(2709)
(2655)
(2616)
学科
(10879)
经济(10875)
管理(7976)
(7287)
(6575)
(4937)
企业(4937)
(4307)
地方(4157)
方法(3729)
中国(3543)
数学(3270)
农业(3266)
数学方法(3208)
(2959)
业经(2957)
生态(2435)
环境(2342)
(2283)
(2183)
植物(2147)
(2076)
地方经济(1987)
(1979)
财务(1973)
财务管理(1971)
(1936)
森林(1936)
企业财务(1916)
(1873)
机构
学院(53760)
大学(53197)
研究(25592)
科学(20908)
(19372)
中国(16715)
农业(15668)
(15552)
(15193)
经济(14760)
研究所(14745)
管理(14639)
业大(14526)
(12572)
理学(12517)
理学院(12276)
管理学(11744)
管理学院(11670)
(11376)
中心(10613)
(10564)
农业大学(10131)
(10107)
实验(9926)
(9534)
实验室(9488)
重点(9092)
科学院(8911)
(8424)
研究院(8325)
基金
项目(43666)
科学(31967)
(29861)
国家(29665)
基金(29004)
研究(25352)
科学基金(22580)
(18968)
自然(17582)
自然科(17099)
自然科学(17091)
自然科学基金(16732)
(16475)
基金项目(15301)
社会(13305)
社会科(12570)
社会科学(12566)
资助(12100)
科技(12061)
计划(11703)
重点(11405)
教育(10893)
(10432)
专项(8994)
编号(8968)
科研(8876)
(8447)
(8434)
创新(8073)
(7996)
期刊
学报(19232)
(17056)
(16683)
经济(16683)
科学(13959)
研究(13275)
大学(12808)
学学(12440)
中国(12328)
农业(11717)
(7537)
教育(6379)
林业(6339)
业大(5846)
(4909)
资源(4591)
管理(4453)
(4331)
农业大学(4248)
科技(4113)
自然(3882)
技术(3487)
中国农业(3485)
科技大(3070)
科技大学(3070)
业经(2933)
自然科(2867)
自然科学(2867)
农林(2690)
(2690)
共检索到801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鲁延芳  占玉芳  甄伟玲  滕玉风  钱万建  
通过测定河西走廊中部梭梭人工林中13种荒漠植物种子百粒重、形态方差、单位体积种子质量,分析了其在0~10 cm土层的垂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13种荒漠植物种子百粒重、形态方差、单位体积种子质量差异较大;(2)在0~10 cm土层中,百粒重在0.500~1.000 g之间的种子在分布密度上占明显优势;(3)形态方差在0.050~0.100之间的种子密度和出现频次都相对占优势,且其在0~2 cm土层中的分布密度较大,随土壤加深密度减小,但出现频次变化不大;(4)单位体积种子质量>500 kg·m~(-3)的种子在分布密度和出现频次上均占明显优势;(5)百粒重较小的种子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百粒重较大的种子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钱莉  林纾  杨永龙  兰晓波  闫国华  
利用线性回归和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对近30a年河西走廊东部民勤代表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6166.2MJ/m2,年平均太阳总辐射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年太阳总辐射值稳定在(6000~6400)MJ/m2的高值区间上,说明全球增暖的气候背景下,河西走廊东部太阳能总辐射值稳定且有所增大,这为该区域内太阳能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太阳总辐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强,次强为春季,最弱的是冬季。太阳总辐射的月际变化呈单峰型,最大月份出现在6月,最小月出现在12月。尝试利用ECMWF数值预报产品作为预报因子库,采用press算子普查影响太阳总辐...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鲁延芳  马力  占玉芳  甄伟玲  滕玉风  钱万建  
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河西走廊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植被调查、定点土样采集与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植被中土壤种子库组成、空间分布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种子库共有9种植物,分属3科8属,表现出土壤种子库组成简单,科属种较为集中,一年生植物植株数量占所有种子库植物数量的89.53%。2) 0–2、2–5、5–10 cm土层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54.71、58.00、132.86粒·m–2,0–5 cm土层土壤种子库密度较小,5–10 cm土层土壤种子库密度较大。3)土壤种子库植物与地上植被的共有物种数多,相似性系数为0.600 8,达到中等相似或极相似水平,表现出较小的空间异质性。土壤种子库植物与地上植物在植物组成种类、数量、密度上正相关。4)不同梯度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指数较低,土壤种子库中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春辉  
农作物种植技术是历史农业技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清代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一套适合该区自然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重视土地的休耕、施肥、排碱、浇水的时机以及浇泡冬水、秋水等。由于受社会经济衰微、耕作技术守旧、农民生活贫困等因素的影响,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尚属粗放,并直接影响到该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小平  刘剑彤  司开松  敖鸿毅  李金坡  田广宇  
对武汉东湖3个样点沉积物及间隙水不同形态磷的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位于排污区附近的1号点沉积物TP浓度最大,位于湖心位置的2号点TP浓度最小;(2)3个样点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均为Fe-P(铁结合态磷)所占比例最大(38.85%~59.14%),LP(不稳定态磷)所占比例最小(0.27%~1.49%);(3)东湖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较高,有较大的磷释放潜力;(4)东湖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正磷酸盐和上覆水中正磷酸盐存在较大浓度梯度,浓度梯度可能不是间隙水和上覆水之间磷交换的决定性因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倩  伍红燕  宋桂龙  孙盛年  杨欣宇  刘嘉鑫  张军  
本研究通过选取北京市海淀区鹫峰林场内同一岩石边坡(35°)条件下"荆条(Vitex negundo)+荆条"、"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胡枝子"、"荆条+胡枝子"3种植物配置,采用完全分层(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20–25 cm、25–30 cm)挖掘法和根系分析系统分径级(D≤2 mm、2 mm 5 mm)根系扫描法,研究其根长百分比、根干重百分比和根系密度等根系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和抗拔力特征,为探讨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的根系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护坡性能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种植物配置根系垂直空间分布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在0–5 cm土层深度中,根长百分比和根干重百分比中最大的植物配置分别是"荆条+荆条"和"胡枝子+胡枝子",占比均超过了整个土层的一半;根长密度最大的是"荆条+荆条";比根长最大和根系削弱系数最优的是"荆条+胡枝子"。5–20 cm土层中,根长百分比、根干重百分比、根系密度和比根长最大及根系削弱系数最优的均是"荆条+胡枝子",且与其他2种植物配置差异显著(P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秉贤  南宏宇  冯克云  
选择不同熟性的棉花品种,分别设置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次数,进而确定河西走廊棉区最适宜种植的棉花品种熟性及最有效的灌水方式。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灌6次水会引起中、晚熟棉花品种贪青晚熟和减产,灌2-3次水不能满足各棉花品种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以中熟品种灌4次水产量达2335.5kg/hm2,经济收益29865.3元/hm2为最佳处理,与其它处理相比可节水1100-2100m3/hm2,达到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和节水效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邢韶华  崔国发  林大影  姚永刚  李惠伶  杨树云  
为向北京市植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实地样地调查结果,分析了北京山地植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各海拔段内物种丰富度相差不大,大部分样地内物种数在35种左右,乔木样地内物种数大部分在35~40种之间,灌丛样地内平均物种数一般低于35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可以很明显的划分为3段,在海拔800m以下小于2.3,海拔800~1700m之间大于2.3,海拔1700m以上又小于2.3。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相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在海拔梯度上存在一个抛物线状的分布规律。Wilson...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闫涵  孙芳芳  马松梅  王春成  张丹  张云玲  
【目的】探明甘家湖梭梭和白梭梭的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动态,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分析甘家湖梭梭和白梭梭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方法】本研究在甘家湖自然保护区设置了大小为50 m×50 m的梭梭和白梭梭样地,利用种群生态学方法、点格局分析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甘家湖梭梭和白梭梭种群的生长特征及各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揭示不同样地内梭梭和白梭梭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甘家湖梭梭和白梭梭种群的基径呈倒"J"型,幼苗和幼树的个体所占比例较高,种群结构为增长型;(2)甘家湖梭梭和白梭梭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均表明低龄级的个体数较多,2种植物的存活曲线均趋近于DeeveyⅠ型(凸型),种群属于增长型;(3)甘家湖梭梭和白梭梭种群分别在0~2和0~3 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其余尺度上呈随机分布。【结论】甘家湖梭梭和白梭梭种群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且种群的自然更新能力及稳定性较强,并呈现出在较小尺度范围内聚集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苏建荣  刘万德  张炜银  罗建  张志均  郎学东  李帅锋  
调查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分析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西坡共有植物288种,分属58科163属;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依次为针叶林(3000~3200m)、暗针叶林(3300~4200m)、疏林及灌丛(4300~4400m)、高山草甸(4500~4800m);科数、属数、种数、灌木物种丰富度和草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但乔木物种丰富度呈单峰曲线;Shannon-Wiener指数及Simpson指数均在海拔3300m处最大,β多样性指数在海拔3500m处最大,3个多样性指数均在海拔3700m处最低;种数/属数及属数/科数随海拔升高呈双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昕蕾  范云飞  康德奎  何玉江  王素芬  
河西走廊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发展带,地形多变,生态环境脆弱,在气候急剧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该地区植被水碳通量变化复杂。为探究2000—2020年河西走廊地区的植被生态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别表征植被水、碳通量,探究气候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下2000—2020年河西走廊ET0与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植被水碳通量的主要驱动因素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在气候趋于暖湿,土地利用变化加速的背景下,2000—2020年ET0与NPP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平均相对湿度与日照时长分别是ET0与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ET0均值空间格局特征为“西高东低”,NPP均值为“南高北低”。气候变化加剧了河西走廊地区的植被蒸散发,人类活动使得21年来河西走廊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小,其对区域植被水碳通量的干预作用大,植被生产力显著增加,因此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贵珍  马素洁  杨思维  牛钰杰  花立民  
选择降水利用效率(RUE)作为评价指标,对河西走廊代表性草地类——温性荒漠、高寒草甸、温性草原进行生态评价研究。通过植被指数提取、降水Co-Kriging插值、图层叠加,得到河西走廊区域2006—2010年的RUE(NDVI)、RUE(PVI)、RUE(TSAVI)数据,并与地上生物量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适合不同草地类的RUE作为该区域生态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1)温性荒漠区RUE(P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正相关性最高(R~2=0.879),高寒草甸区RUE(ND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2=0.876),温性草原区RUE(TSA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2=0.895)。2)温性荒漠区、温性草原区生态均处于退化过程,高寒草甸区处于恢复过程。研究认为选择合适的RUE值可作为不同草地类生态评价指标,并具有理论的可行性和实践的可靠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贵珍  马素洁  杨思维  牛钰杰  花立民  
选择降水利用效率(RUE)作为评价指标,对河西走廊代表性草地类——温性荒漠、高寒草甸、温性草原进行生态评价研究。通过植被指数提取、降水Co-Kriging插值、图层叠加,得到河西走廊区域2006—2010年的RUE(NDVI)、RUE(PVI)、RUE(TSAVI)数据,并与地上生物量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适合不同草地类的RUE作为该区域生态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1)温性荒漠区RUE(P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正相关性最高(R2=0.879),高寒草甸区RUE(ND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芳  
针对当前河西走廊旅游物流效率低下、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河西走廊旅游物流服务质量的策略,即转变观念、强化旅游物流服务观念,整合供应链、建立旅游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重视标准化、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胡永治  林宏东  
从沙产业的地位与概念出发,通过对甘肃河西走廊沙区沙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分析,提出应以沙产业为依托,把沙产业理论和开发技术运用到河西走廊沙产业中去,把生态建设与沙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开发河西沙区资源的巨大潜力,使沙产业为沙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提高沙产业对沙区的经济贡献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