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78)
- 2023(13096)
- 2022(10981)
- 2021(9992)
- 2020(8104)
- 2019(17980)
- 2018(17752)
- 2017(33068)
- 2016(18129)
- 2015(20335)
- 2014(20450)
- 2013(20406)
- 2012(19479)
- 2011(17788)
- 2010(18264)
- 2009(17023)
- 2008(16937)
- 2007(15620)
- 2006(14291)
- 2005(13417)
- 学科
- 济(79801)
- 经济(79694)
- 业(62150)
- 管理(53104)
- 农(48066)
- 企(39076)
- 企业(39076)
- 农业(32067)
- 中国(25727)
- 地方(23010)
- 业经(22936)
- 制(22125)
- 方法(22124)
- 数学(18853)
- 财(18786)
- 数学方法(18687)
- 技术(18507)
- 银(15599)
- 银行(15569)
- 发(15342)
- 行(15057)
- 学(14989)
- 融(14824)
- 金融(14822)
- 体(14689)
- 环境(14617)
- 贸(13530)
- 贸易(13516)
- 易(13093)
- 发展(11861)
- 机构
- 学院(268053)
- 大学(261822)
- 济(113080)
- 经济(110474)
- 研究(101374)
- 管理(97590)
- 理学(81926)
- 理学院(80996)
- 管理学(79701)
- 管理学院(79225)
- 中国(77723)
- 农(67034)
- 科学(60591)
- 京(57232)
- 所(52705)
- 财(52037)
- 农业(51382)
- 研究所(47003)
- 业大(46911)
- 中心(46407)
- 江(45330)
- 财经(38706)
- 省(37311)
- 北京(36513)
- 院(35774)
- 范(35696)
- 州(35415)
- 师范(35317)
- 经(34845)
- 经济学(32869)
- 基金
- 项目(172225)
- 科学(134785)
- 研究(129653)
- 基金(121106)
- 家(106154)
- 国家(105117)
- 科学基金(88652)
- 社会(81885)
- 社会科(77290)
- 社会科学(77273)
- 省(72047)
- 基金项目(64041)
- 划(58421)
- 教育(57734)
- 自然(54578)
- 编号(53850)
- 自然科(53204)
- 自然科学(53191)
- 自然科学基金(52186)
- 资助(47659)
- 发(44047)
- 成果(43437)
- 重点(39647)
- 课题(38653)
- 部(37759)
- 制(37180)
- 创(37177)
- 农(35578)
- 发展(35468)
- 创新(34979)
- 期刊
- 济(144992)
- 经济(144992)
- 研究(85037)
- 中国(70751)
- 农(70627)
- 农业(47641)
- 学报(44155)
- 科学(41224)
- 财(39456)
- 管理(35877)
- 大学(34107)
- 教育(33939)
- 学学(32403)
- 融(32294)
- 金融(32294)
- 业经(28639)
- 技术(26120)
- 业(23877)
- 经济研究(19686)
- 财经(19291)
- 问题(19175)
- 经(16587)
- 农村(15566)
- 村(15566)
- 农业经济(15131)
- 版(15128)
- 世界(14947)
- 技术经济(14532)
- 科技(14431)
- 经济问题(13435)
共检索到4384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忠元 张文解 贺春贵 何瑞 魏生龙 郭莹 白斌
近年来河西制种玉米(Zea mays)生产连茬种植和高水肥栽培,导致病原富集、病害发生种类增加、危害加重,且以土传和种传病害为主。本文分析了病害的发生特点、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多年调研结果,参考相关研究报道和制种基地建设实际,提出农牧结合绿色防控途径:1)玉米种业与草牧业融合发展,制种田增施腐熟有机肥,增加拮抗微生物,培育健康土壤。2)果穗适期早收,秸秆青贮饲料化高效利用,降低病残体田间遗留,阻断病菌侵染链条。实施去雄收获等制种关键环节机械化,节本增效,减少人工操作传病机率。3)推广膜下滴灌与水肥一体化配套技术,节水节肥,遏制病害传播蔓延。4)加快高标准制种农田建设,深翻灭菌,轮作倒茬,改善土壤性状,加强耕作栽培,削减连作障碍。通过综合治理,有效防控制种玉米病害,促进河西玉米种业与草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方雷 杨肖 郭爱君
绿洲农业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的精华,面临关键生产要素稀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限制,低投入高产出的高生产效率无疑是破解双重限制的重要途径,因此十分有必要评估其生态经济效率,辨析其影响因素。在张掖市统计局投入产出调查基础上增补专项调查,以制种玉米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先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制种玉米生产边界内的相关环境影响量化分析,并将干旱区主要的农业生产约束性要素——水资源纳入其中,得出张掖市制种玉米环境影响归一化结果加权评估后的均值为1.28E-07;再将该值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第二步的SBM超效率模型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方雷 杨肖 郭爱君
绿洲农业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的精华,面临关键生产要素稀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限制,低投入高产出的高生产效率无疑是破解双重限制的重要途径,因此十分有必要评估其生态经济效率,辨析其影响因素。在张掖市统计局投入产出调查基础上增补专项调查,以制种玉米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先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制种玉米生产边界内的相关环境影响量化分析,并将干旱区主要的农业生产约束性要素——水资源纳入其中,得出张掖市制种玉米环境影响归一化结果加权评估后的均值为1.28E-07;再将该值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第二步的SBM超效率模型效率评价体系中,测算得出生态经济效率均值为0.871 2;最后,分别采用OLS和Tobit两种方法对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生态效率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樊廷录 王淑英 王建华 杨珍
【目的】研究河西制种基地玉米杂交种种子成熟度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确定高活力种子的适宜收获期,为种子企业躲避早秋霜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硬粒型先玉335、马齿型郑单958和吉祥1号3个杂交种制种田,授粉后每隔3—5 d采集果穗测定籽粒水分,实验室进行标准发芽和冷浸抗冷试验,测定种子发芽率和浸出液电导率,籽粒乳线发育按5级分类法记录:1=整个胚乳是液体状,无乳线;2=种子长度的25%充满硬化胚乳层,乳线出现在离种子顶部1/4处;3=种子长度的50%充满硬化胚乳层,乳线出现在种子1/2处;4=种子长度的3/4含硬化胚乳层,乳线下移到接近种子基部;5=整个种子是硬化的胚乳层,乳线消失。【结果】不同玉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甫文疆 赵芸晨 曹建新
【目的】明确河西走廊制种玉米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并筛选对其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为玉米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玉米根腐病的病株中分离纯化病原菌,按柯赫氏法则检测其致病性;从玉米健株内分离内生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分别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致病菌FW8和5株内生拮抗菌Z8,Z42,Z142,Z51和Z46进行鉴定;采用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验证5株内生拮抗菌对玉米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玉米植株的促生作用。【结果】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玉米根腐病病株中共分离得到9株病原菌,其中FW8菌株对玉米具有较强致病力,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从玉米健株内分离获得56株内生细菌,其中5株内生菌(Z8、Z42、Z142、Z51、Z46)高效拮抗,平均抑菌率均大于65.05%。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菌株Z8和Z42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Z46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Z142和Z5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盆栽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5株内生拮抗菌对玉米根腐病均有较好防治效果,最佳防效高达66.05%;此外,5株内生拮抗菌对玉米植株均有显著促生效果(P<0.05)。【结论】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可导致制种玉米根腐病发生,多粘类芽孢杆菌P.polymyxa Z142、P.polymyxa Z51,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 Z142、B.velezensis Z51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 Z46均对制种玉米根腐病具有明显防治作用,同时对玉米植株有良好的促生效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耀高 陈玉林
本文从社会、生态及经济三方面系统论述了农牧结合的功能及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牧结合的实质问题就是饲料问题的观点。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我国农牧结合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针及种植业与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甫文疆 赵芸晨 王文丽 闫治斌 王治江 陈叶 陈广泉
为探究制种玉米连作根内微生物、土壤氮素与根腐病发病率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大田试验及高通量测序技术,以不同连作年限(5、10、15、20、25年)制种玉米田为研究对象,未种植玉米的地块为对照(CK),调查玉米根腐病发病率,测定玉米根部内生菌与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CK)比较,连作25年的地块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降低,至0.72 g/kg;铵态氮含量显著升高,至72.97 mg/kg;而硝态氮与水解氮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5个连作地块的酸解氮、水解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氨态氮含量显著下降;除连作5年外,其余4个连作地块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全氮、非酸解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连作显著降低根内微生物多样性与丰富度(P<0.05)。在属水平,制种玉米根内优势细菌13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属(Rhizobi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地杆菌属(Pedobacter)与泛菌属(Pantoea)丰度最高;优势真菌10个属,其中隔孢伏革属(Peniophora)、曲霉属(Aspergillus)、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与单孢平霉属(Phialemoniopsis)丰度最高。连作对制种玉米根内细菌与真菌属的类型变化无显著影响,但连作改变了根内细菌与真菌属的相对丰度。此外,制种玉米根腐病发病率均显著上升,根腐病发病率与土壤酸解氮、氨基酸态氮、水解氮、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全氮、非酸解氮含量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根腐病发病率与镰刀菌属、曲霉属的相对丰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制种玉米连作生产中土壤有效态氮,特别是酸解氮和非酸解氮的含量与优势病原菌的相对丰度、根腐病发病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用来准确地预测玉米根腐病的发生。
关键词:
制种玉米 连作 土壤氮 根腐病 酸解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国鹏 赵文智 吉喜斌
准确评估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对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和微气象监测数据,分析了2009年生态呼吸速率(RE)和呼吸敏感性指数(Q10)的季节变化规律,探讨了环境因子对RE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模型估算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夜间平均呼吸速率表现为单峰型的季节动态,平均最大呼吸速率12.54μmol CO2·m-2·s-1;空气温度(Ta)比土壤温度(Ts)更明显地影响着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呼吸,且影响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基于Q10模型拟合的4—10月各月的参考呼吸速率RE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丹 安雨丽 陶笑笑 王孝忠 吕典秋 郭彦军 陈新平 张务帅
【目的】针对我国制种玉米氮素吸收与累积规律不明确的问题,研究制种玉米生物量累积、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对供氮水平的响应,旨在为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面积制种的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0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4个供氮水平,分别为只施底肥对照(CK)、168 kg N·hm~(-2)、240 kg N·hm~(-2)和320 kg N·hm~(-2),研究不同供氮水平对制种玉米父母本生物量、杂交种产量和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制种玉米父母本生物量累积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产量随供氮水平的提高先增加后保持稳定,N240处理同时实现了较高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籽粒氮浓度,两年结果较为一致。N168处理在试验第2年达到较高产量,但氮浓度低于N240处理。母本秸秆及父本整株氮浓度均为高氮处理高于低氮处理;灌浆期母本实现最大生物量的临界氮浓度为15.08 g·kg~(-1),收获期母本生物量与氮浓度呈线性相关。各追施氮肥处理的花后生物量两年间均大于花前,且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花后氮吸收比例随供氮水平的变化规律与生物量一致。N320处理与N240处理的产量水平、生物量累积和氮吸收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产量与制种玉米品质时,N240可作为该区域制种玉米生产的推荐施氮量。【结论】优化施氮通过调控制种玉米父母本花前花后氮吸收比例实现增产增效。本研究揭示了优化施氮量稳定花前氮吸收,保障花后氮供应是制种玉米高产高效的关键,为制种玉米绿色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并成
本文爬梳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 ,对于西夏统治河西走廊近 2 0 0年来的开发经营状况做了较系统的探讨。文章着重论述了西夏在河西行政军事建置的设立、劳动力资源的移增、水利建设的兴盛、耕地的垦辟、先进农具的使用、农业开发的成效及其评价 ,以及畜牧业的发展等方面问题 ,以尽量复原其历史面貌 ,并对于今天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
西夏时期 河西走廊 开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益军 程兆榜 范永坚 章履孝 刘荆
玉米矮花叶病(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是世界上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玉米病毒病之一。自然情况下可由禾缢管蚜、麦二叉蚜、玉米蚜等20余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有较广泛的禾本科寄主。近年来该病害在江苏及其他地区不断爆发流行,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多数为感病品种,种子带毒和传播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997年~1998年作者对江苏玉米生产上使用的品种以及部分种质资源、亲本材料和育种的高世代材料进行了种传与病害发生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卫建 谭淑豪 冯金侠 章熙谷
为寻求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作者在分析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础上,对农牧结合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作了全面论述。结果表明,农牧结合是实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最后还提出了该农区农牧结合的可行途径及有效措施
关键词:
南方集约农区 农牧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孔令晓 罗畔池 闫兴明 闫春萍 赵有林
玉米疯顶病的发病植株多数雌、雄穗小叶状增生畸形 ,叶片变厚、有明显的条状突起。鉴定结果表明玉米疯顶病是由霜霉科指疫霉属大孢指疫霉侵染所致 ,是玉米霜霉病的一种。种植抗病品种、适期浇水、防止大水漫灌、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杂草和药剂拌种能有效防治本病
关键词:
玉米疯顶病 病原菌 防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