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67)
2023(11237)
2022(10079)
2021(9343)
2020(7985)
2019(18404)
2018(18317)
2017(35062)
2016(19456)
2015(21808)
2014(21629)
2013(21541)
2012(19698)
2011(17819)
2010(17499)
2009(15799)
2008(15079)
2007(13005)
2006(11322)
2005(9772)
作者
(58905)
(48599)
(48380)
(45748)
(30746)
(23419)
(21859)
(19342)
(18529)
(17167)
(16698)
(16346)
(15406)
(15264)
(15124)
(15018)
(14866)
(14563)
(13789)
(13784)
(12357)
(11715)
(11709)
(11135)
(10928)
(10852)
(10805)
(10529)
(9850)
(9828)
学科
(73917)
经济(73834)
管理(52280)
(49666)
(41025)
企业(41025)
方法(36371)
数学(31624)
数学方法(31254)
(20004)
(19465)
中国(18303)
(17118)
业经(16252)
地方(15576)
农业(13572)
理论(12957)
(12599)
贸易(12594)
环境(12292)
(12235)
(12191)
(11740)
技术(11646)
(10879)
财务(10819)
财务管理(10799)
教育(10783)
(10420)
企业财务(10242)
机构
大学(274481)
学院(270994)
管理(107401)
(100737)
经济(98415)
研究(94158)
理学(93923)
理学院(92826)
管理学(90987)
管理学院(90545)
中国(66614)
科学(63964)
(59467)
(51940)
(48958)
业大(47290)
研究所(45465)
(43352)
中心(41611)
农业(41440)
(38282)
北京(37527)
(36538)
师范(36055)
财经(35409)
(34478)
(32262)
(31435)
技术(30310)
师范大学(29287)
基金
项目(196346)
科学(152774)
基金(141369)
研究(137874)
(126276)
国家(125250)
科学基金(105812)
社会(83479)
社会科(78974)
社会科学(78949)
(77849)
基金项目(76080)
自然(72615)
自然科(70866)
自然科学(70845)
自然科学基金(69565)
(66559)
教育(62954)
资助(58502)
编号(55651)
重点(44615)
成果(44477)
(42172)
(41882)
(40604)
课题(38780)
计划(38491)
科研(38396)
创新(37844)
大学(35762)
期刊
(106321)
经济(106321)
研究(76405)
学报(51784)
中国(50140)
(46024)
科学(45701)
管理(38050)
大学(37879)
学学(35622)
农业(32490)
教育(31032)
(30704)
技术(22664)
(18312)
金融(18312)
业经(17387)
(16706)
经济研究(16576)
财经(16247)
图书(15727)
科技(14668)
业大(14323)
(13740)
(13731)
问题(13677)
理论(13442)
资源(13214)
技术经济(12756)
实践(12534)
共检索到382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新艳  王芳  杨丽标  晏维金  
河流中的泥沙是河流向河口和近海水域输送营养盐的重要载体,N、P、C、Si等营养盐是组成生命的最基本生源要素。按照形态组成,可将营养盐划分为溶解态和颗粒态两类,因此,从方法学上,对河流输送泥沙通量的估算是研究河流输送颗粒态营养盐通量的基本前提。本文从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对国内外河流输送泥沙和颗粒态营养盐通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内外的研究表明:20世纪50-90年代,估算的全球河流入海泥沙通量变化范围为8.8~64Pg/yr(1Pg=1012kg),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探讨自然因素对于河流输送颗粒态物质通量的影响;20世纪末-21世纪初,估算的全球河流的入海泥沙通量变化范围在11~27Pg/yr之间,这一时期除重视自然因素外,还特别关注人类活动对于河流输送物质通量及其未来趋势变化的影响。很多研究报道了基于全球尺度上的河流输送泥沙通量和颗粒态营养盐通量模型,并据此估算出全球河流每年向海洋输送的POC、PN和PP总量分别达170~210Tg、21~30Tg和9~20Tg(1Tg=109kg)。但将这些模型应用于某个特定流域还要进行进一步校正和检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先进  于贵瑞  高艳妮  王秋凤  
河流是连接海洋和陆地两大碳库的纽带,其碳通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的数据为基础,就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5-2005年,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平均为29.57 TgC.yr-1,占河流入海碳通量的42%,其中有机碳占36.02%,无机碳占63.98%,长江、黄河和珠江的颗粒态碳通量占全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的96.25%。从2003年开始,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颗粒态有机碳通量在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中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2009年,全国通过河流泥沙输送到海洋中的碳仅为6.59 TgC,为1965-2005年平均输碳量的22.3%。由此可见,颗粒态碳通量在河流碳通量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准确评估中国河流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应对颗粒态碳通量进行细致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江  何青  王元叶  刘红  夏小明  
2003年6月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的情况下,获取了长江口徐六泾处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现场粒径系列资料,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絮凝体粒径在大小潮、表底层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长江口徐六泾处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粒径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周期:大潮表层存在7.86h,3.93h和2.95h的变化周期;小潮表层存在8.38h和3.14h的变化周期;大潮底层存在3.33h和1.19h的变化周期。研究认为长江口涨落潮的周期性变化对徐六泾的絮凝体粒径有影响。涨落潮的周期性变化导致流速的周期性变化,流速的周期性变化引起水流紊动剪切力的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的水流紊动剪切力作用于絮凝体,从而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巍  周孝德  王新宏  程文  
【目的】分析多泥沙河流供水水库中供水与排沙减淤之间的矛盾,为此类水库合理调度运行方式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运用水沙数学模型与优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多泥沙河流供水水库水沙联合优化调度耦合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亭口水库这一典型多泥沙河流供水水库调度运行方式的优化比选研究中。【结果】成功构建了多泥沙河流供水水库水沙联合优化调度耦合模型,该模型由水库优化调度动态规划子模型及泥沙冲淤计算子模型2部分构成,子模型之间通过参数及数据的相互传递,实现对模型定解条件的影响,从而组成一个耦合模型。该模型在亭口水库调度运行方式优化比选研究的应用表明,亭口水库适宜采用"蓄水运用,汛期低水位相机排沙"的调度运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旭  吴振国  郭劲松  王龙  杜蓉  
研究了长江万州段悬浮泥沙对水中邻苯二甲酸酯(DMP,DEHP,DOP)的静态吸附特性。结果表明:DMP,DEHP,DOP3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等温线呈现较为明显的"S"型。当PAEs的初始浓度低于500μg/L时,吸附等温线采用Freundlich等温式与Langmuir等温式拟合较好,当PAEs的初始浓度高于500μg/L,低于试验浓度1000μg/L时,用Linear等温式拟合效果较好,这表明当吸附质浓度较低时,表面吸附起主要作用,随着浓度升高,分配作用逐渐增强。经H2O2处理后的悬浮泥沙达到吸附平衡时,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量均高于未处理悬浮泥沙平衡时的吸附量,且其吸附等温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楠   李义博   陶福禄  
海河流域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之一。人口密集、长期不适当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加剧了该区水土流失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海河流域径流、泥沙以及氮磷流失的影响,不仅可为流域水沙灾害的预警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理解流域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对1985—2015年海河流域气候、土地利用、蒸散发(E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净初级生产力(NPP)等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六个子流域中,各变量(ET、NDVI、NPP、径流、泥沙、氮磷等)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2)温度和降雨直接影响径流,从而间接地影响泥沙和氮磷流失;(3)蒸散发受到温度和降雨影响,直接影响径流,并间接影响泥沙和氮磷流失。由此揭示了过去30年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的影响机制,对于理解流域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其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睿博   汪金松   王全成   胡健   吴菲   刘宁   高章伟   时蓉喜   刘梦洁   周青平   牛书丽  
提高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是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最为经济、绿色的途径之一。土壤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作为重要的土壤有机碳组分,是精细诊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同时对植物和微生物源有机碳输入产生影响,但关于土壤有机碳组分对气候变暖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有统一结论。论文系统介绍了土壤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分组框架;阐述两种组分形成、转化和稳定过程;梳理目前学术界关于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对气候变暖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制定土壤有机碳管理措施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熊若羽   王文娥   凌刚   王世隆   皮滢滢   胡笑涛  
针对山区河流悬浮泥沙含量监测缺乏实时性的问题,对浑浊度及悬浮泥沙含量进行监测,分析光照强度、流速、颗粒粒径和水体含沙量对浑浊度的影响,建立浑浊度与悬浮泥沙含量的关系模型式。结果表明:1)光照强度对浑浊度的影响最大,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光照强度(E)划分为3个区间:E≤6 800 lx、6 800 lx 22 000 lx,对应于3个区间,确定了浑浊度与悬浮泥沙含量的关系模型;2)水流流速主要影响上层泥沙颗粒的分布,流速为0.16 m/s时测量区域的浑浊度大于流速为0.018 m/s时的浑浊度;3)泥沙颗粒的粒径大于扬动流速能带动的临界粒径时,其会沉积在渠底,因此,泥沙级配中大于临界粒径的颗粒占比越大,悬浮泥沙含量越小,浑浊度越小;4)水体含沙量越大,水沙输移过程中携带悬浮泥沙的量也越多,测量区域上层水样的浑浊度越大;5)采用本研究确定的浑浊度与悬浮泥沙含量的3个关系模型,预测得到的悬浮泥沙含量与实际悬浮泥沙含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22%、10.00%、8.58%。根据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光照强度区间测得的浑浊度,可以得出该测量区域的悬浮泥沙含量。由于浑浊度可以现场连续、快速测得,所以将此方法引入山区河流悬浮含沙量实时监测是可行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振江  曹崇文  王德成  
在研制的射流冲击试验台上 ,采用图像对比的方法 ,对玉米颗粒在气体射流冲击作用下产生流态化运动时所需的喷嘴出口气流速度与冲击室宽度、喷嘴直径、喷嘴间距和喷嘴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引入流化程度因子概念 ,采用正交试验得到了不同结构参数下物料流化所需的喷嘴出口气流速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战坡  单保庆  彭文启  王洪军  
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连接通道,氮素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生态过程,氮素的滞留影响输出形态、负荷,人为活动改变滞留过程,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总结了国内外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氮素滞留方面研究。滞留主要受控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需要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强氮素滞留,改善区域水环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喜  李丽萍  涂志英  石小涛  刘国勇  刘德富  黄应平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阻断了河流的连续性,改变了河流生态因子,而且影响着河流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的生存、摄食、洄游、繁殖等行为。河流生态因子,如温度、流速、溶解氧浓度等,对鱼类生理和生态行为有显著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鱼类生理和生态行为与水力因子之间的关系,量化鱼类游泳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结合生物学、生态工程、环境污染、管理等相关学科,建立更为精确的模型描述鱼类行为对水力因子的响应。结合河流生态因子研究鱼类生理及生态行为,对水利工程建设中鱼类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栖息生境的影响,归纳了目前国内外鱼类生理生态行为对河流生态因子响应研究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以后研究重点和趋势进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常青  梁萌青  张汉华  陈四清  王家林  
综述了近年来海水仔稚鱼对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营养需求的研究状况,同时对其微颗粒饲料的特性和制作工艺进行探讨,以期为研制海水仔稚鱼的微颗粒饲料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史卓琳  黄昌  
河流是促进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河流的水体范围、水位/水深、流量、水质和冰情等水情要素在水资源动态监测和水文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水文站观测河流可获得站点上的水情信息,但该方式在财力、物力方面均耗费巨大。同时,对于日益增长的河流水情信息需求,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快捷、准确补充河流实测数据的方法。遥感凭借全方位、多时相的对地观测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河流水情信息获取的效率,已广泛应用于多尺度水情监测、无资料流域水文模拟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遥感应用于河流水情要素反演所取得的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和展望,以期进一步促进遥感数据和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论文以"河流水情要素遥感"为主题,系统归纳了河流水体遥感提取的常用传感器及方法、水位/水深遥感反演方法、河道流量遥感估算、河流水质及河冰遥感监测的研究进展,详细归纳了利用光学/微波遥感等不同类型的遥感手段获取河流水体范围、水位、水深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得出了河流水情要素遥感研究的数据、方法及应用方面的主要结论:①新型遥感数据在河流水情要素监测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或光谱分辨率等方面不断突破,进一步丰富了河流水情要素研究的数据来源;②多数中低空间分辨率光学影像依旧面临混合像元影响水体提取精度的问题,合成孔径雷达影像也存在数据处理算法开发难度大的问题,细小河流及非开阔水体的提取方法仍需探索;③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大尺度、长时序的河流水情要素高时空分辨率遥感监测提供了高效手段。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尧尧  李秀启  金显仕  王俊  李忠义  
根据2009年8月—2013年8月莱州湾海域渔业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渔业种群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和资源量的年际变动,以了解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对莱州湾渔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莱州湾渔业资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以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少;鱼类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网获量明显多于底层鱼类,但2011年8月底层鱼类稍多于中上层鱼类;(2)莱州湾渔业资源各年份的优势种有所变动,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的优势种变动较大,甲壳类优势种变动较少,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主要优势种集中于斑、矛尾虎鱼、口虾蛄、小带鱼和日本枪乌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路力榕   姚晓琳   李丹   韦湘滢   岳娟   伊高阳  
Pickering乳液是以固体颗粒为稳定剂的一种新兴乳液,固体颗粒可通过不可逆吸附紧密排列在油-水界面形成单层膜或多层膜,为液滴提供空间物理屏障。相比于传统乳液,Pickering乳液因高稳定性、低毒性、低成本、绿色无污染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固体颗粒性质、浓度、pH、制备方式等,其中固体颗粒的形貌是决定其界面吸附行为及稳定乳液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固体颗粒形貌不同,其吸附于油-水界面稳定乳液的作用方式也不同,主要包括静电相互作用、毛细管力、相互缠结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等。然而,关于不同形貌固体颗粒对Pickering乳液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目前尚无系统的深入归纳。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用于稳定Pickering乳液的不同形貌固体颗粒类型,包括球形、棒状、线状、片状、立方体、纳米管、哑铃状、椭圆状和盘状等,重点总结了不同形貌固体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界面吸附特性,如吸附活性、排列组装行为、颗粒间相互作用及乳液黏度等。基于Pickering乳液的特殊界面吸附性能,阐述了其在活性组分包载递送、脂质替代、界面催化、抗菌等食品领域的应用,并进一步讨论了非球形固体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用于活性组分包载递送的发展潜力,以期为不同形貌固体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