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65)
2023(9930)
2022(8893)
2021(8464)
2020(7160)
2019(16530)
2018(16545)
2017(31607)
2016(17715)
2015(20000)
2014(19888)
2013(19786)
2012(17972)
2011(16092)
2010(15749)
2009(14180)
2008(13499)
2007(11422)
2006(9810)
2005(8253)
作者
(53223)
(44189)
(44034)
(41745)
(28192)
(21396)
(19716)
(17587)
(16869)
(15808)
(14930)
(14715)
(14024)
(13957)
(13683)
(13636)
(13602)
(13149)
(12575)
(12540)
(11294)
(10640)
(10606)
(10025)
(9997)
(9884)
(9870)
(9623)
(9019)
(8989)
学科
(64158)
经济(64084)
管理(47435)
(45859)
(37622)
企业(37622)
方法(31779)
数学(27429)
数学方法(27099)
(18196)
(17291)
(16270)
中国(15678)
地方(14501)
业经(14112)
农业(12570)
理论(11396)
(11243)
(10935)
贸易(10929)
环境(10836)
(10594)
技术(10418)
(10393)
财务(10334)
财务管理(10316)
(10175)
企业财务(9788)
(9292)
教育(9121)
机构
大学(245259)
学院(243507)
管理(96645)
(87353)
经济(85271)
理学(84731)
理学院(83737)
研究(83203)
管理学(82119)
管理学院(81720)
中国(57906)
科学(57728)
(52115)
(47525)
(43759)
业大(43260)
研究所(40758)
(38510)
农业(38172)
中心(36842)
(33775)
北京(32423)
(32288)
师范(31850)
财经(31407)
(30229)
(28598)
(28227)
技术(27888)
(26529)
基金
项目(178792)
科学(138304)
基金(128264)
研究(124877)
(114572)
国家(113636)
科学基金(95786)
社会(74639)
(72149)
社会科(70547)
社会科学(70525)
基金项目(69594)
自然(66280)
自然科(64674)
自然科学(64662)
自然科学基金(63472)
(60862)
教育(56451)
资助(52520)
编号(50743)
成果(40605)
重点(40470)
(37939)
(37760)
(37151)
计划(35768)
科研(35107)
课题(34935)
创新(34680)
大学(32285)
期刊
(91314)
经济(91314)
研究(66340)
学报(48584)
(43294)
中国(43181)
科学(41649)
大学(34612)
管理(33424)
学学(32856)
农业(31001)
(28069)
教育(25612)
技术(19578)
(15930)
金融(15930)
(15820)
业经(15387)
图书(14402)
财经(14211)
经济研究(13975)
业大(13804)
科技(13622)
(12909)
理论(12620)
问题(11969)
实践(11935)
(11935)
(11869)
林业(11622)
共检索到338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卫星  章秀福  张伟贵  王志刚  朱智伟  薛应征  
以南方典型籼稻品种Ⅱ优838和天优华占为对照,选择河南省3个代表性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了不同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探讨了河南粳稻南移引种的适宜播栽期。结果表明:粳稻品种总体产量水平及生物量、株高、穗长、穗粒数低于籼稻品种,而结实率和经济系数高于籼稻品种。随着播栽期的推迟,各品种的生物产量、株高、穗长、穗粒数明显下降,抽穗期延迟,播始历期和全生育期缩短,结实率和经济系数则有增加趋势;从籽粒产量来看,粳稻品种呈降低趋势而籼稻品种则呈增加趋势。研究证实河南粳稻南移引种是可行的,适期播栽能达到或超过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新稻20号适于作双季连晚,6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移栽,10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季书勤  王绍中  曹广才  吴东兵  张成琦  
1988~1990年,将河南省的过渡型小麦品种在北京、郑州、贵阳三个试点播种.结果表明:依北、中、南的顺序,参试品种的全生育期天数逐渐减少,地点间差异极显著.全生育期天数与播种到生理拔节的天数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播种~生理拔节~抽穗~成熟这三个生育阶段在北京、郑州表现“长~短~短”的特点,在贵阳则表现“短~长~短”的特点.从播种至抽穗,对日长无严格要求.播种~生理拔节、生理拔节~抽穗,都受温光互作的影响,其天数多少都和“平均光温积”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在适温范围内,其天数与平均日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豁然  郑勇奇  王维辉  
木麻黄系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树种的总称,大约80种,乔木或灌木。木麻黄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太平洋群岛和澳大利亚,多数为澳大利亚特有种。现在,木麻黄已广泛地引种栽培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主要是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Forst.)、细枝木麻黄(C.cunninghamiana Miq.)和粗枝木麻黄(C.glauca Sieb.ex Spreng.)。澳大利亚植物学家L.A.S.Johnson将木麻黄科分成4个属;木麻黄属(Casuarina Adans.s.str.)、方枝木麻黄属(Gymnostoma L.Johnso...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益泰  李桂英  何贵平  封剑文  刘化桐  
以南方 6个省 8个地点的种子为试材 ,研究发现南酸枣在种子形态、种子大小、苗期生长节律和造林初期生长量上均存在种源差异。西部种源种子明显小于东部种源 ,偏南部种源的苗木生长停止期较迟 ,江西会昌种源生长最佳 ,其 2年生幼林树高和胸径生长量超过试验群体平均值的11.75%和 8.2 1%。南酸枣幼年期生长迅速 ,在优良圃地条件下育苗密度不宜超过每公顷 10 .8万株。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河南电大")是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省属成人本科院校。河南电大自1979年成立以来,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行业、面向特殊群体的指导思想,与普通高校错位发展,坚持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并重、多种教育形式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优势。历经38年的发
关键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向阳  
2001年开始引进柿品种20个,在河南省洛阳地区对其营养生长、丰产性、果实品质、适应性和抗逆性等进行了连续观察和对比试验,确定适宜当地栽培的早、中、晚熟涩柿(PCA)与甜柿(PCNA)共5个优良品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亚楠   陶怡   叶淑珍   徐春梅   陈松   褚光   王丹英   欧阳由男  
【目的】分析引自寒地不同积温带粳稻品种作双季早稻时产量及构成以及品质差异,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种植的双季早粳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2018、2021、2022年在浙江台州(121°13′E,28°78′N)和杭州(119°94′E,30°08′N)进行大田试验,分别以6、13和41个寒地粳稻品种为材料,主要来自黑龙江省第一至四积温带,以当地主栽的早籼稻品种中早39作为对照。分析寒地粳稻在南方稻区作双季早稻时产量和品质表现,并在2022年进行早粳稻品种的大田生产验证。【结果】通过提前早粳稻播期,3年的水稻收获期比当地双季早籼稻提前约0—15 d。2018年种植早粳稻品种的产量均值为6 637.77 kg·hm~(-2),其中空育131产量最高,为7 724.70 kg·hm~(-2),且在2022年的大田生产验证中产量达7 194.77 kg·hm~(-2);所有品种在南方作为双季早粳稻种植的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符合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但整精米率较低。2022年早粳稻的平均产量为6 630.45 kg·hm~(-2),排名前三的依次为:龙垦257(8 324.99kg·hm~(-2))>龙垦263(8 170.94 kg·hm~(-2))>莲稻1号(8 108.34 kg·hm~(-2))。与中早39相比,早粳稻有效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低,导致其产量为中早39的54.75%—93.28%。第三积温带品种因高结实率从而产量表现优于其他积温带。寒地粳稻品种间产量及构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位面积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引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的粳稻品种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早稻时的生育期、产量和品质表现均验证了南方稻区种植双季早粳稻的可行性,空育131、龙垦257、龙垦263和莲稻1号可作为早粳稻进行下一步大面积示范种植。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健  
苏南"河南话"里有2个同义的语气副词"现现"和"现现自"。"现现"来自古汉语。"现现自"是接触成分,其来源有3种可能:第一,"河南话"模仿吴语"AA则"副词结构形式,在"现现"后增加词尾"自","自"相当于"则"。第二,"河南话"的"现现"与境内"湖北话"的"现自"接触,融合形成"现现自"。第三,"湖北话"的"现自"在使用和传播过程中,产生羡余语素"现",形成"现现自"。经过调查和分析,文章倾向于第三种可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齐绍武  严钦泉  朱旭东  严秋平  李贵成  汤志诚  
为了充分利用广东优质稻的优良性状,改良和提高湖南优质稻的性状水平,在分析广东优质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品种类型、农艺性状、抗病性、稻米品质和产量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湖南优质稻品种(组合)的主要性状特点,对20个广东优质稻品种引入湖南长沙夏播时的主要性状表现及其在湖南水稻育种上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广东优质稻品种引入湖南一般可以作一季晚稻种植,少数可以作双季晚稻种植;20个品种的理论产量为6 430.5~9 271.5 kg/hm2,品种间差异很大,大多数品种属于矮秆大穗型;12个品种无垩白粒,8个品种有垩白粒,但垩白粒率很低;所配30个杂交稻组合有14个的结实率为75.07%~82.4...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鸿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等自然资源空间结构正在大规模转换。科学规划土地空间结构,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方法]采用GIS多因素叠加分析技术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动态变化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河南省漯河市、焦作市及洛阳市等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空间使用功能效率和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土地适应性评价标准能够得到I等(S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建国  
文章阐述了河南省长期维持近1亿人口大省的规模是导致该省教育长期落后,社会经济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对我国人口大省的适宜规模进行分析,提出将河南省划分为郑州直辖市与新河南省的参考方案。最后对我国地域大省的适宜规模进行分析,并对划分的原则及南海诸岛4个行政区的设立等问题提出了4条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鸿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等自然资源空间结构正在大规模转换。科学规划土地空间结构,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方法]采用GIS多因素叠加分析技术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动态变化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河南省漯河市、焦作市及洛阳市等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空间使用功能效率和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土地适应性评价标准能够得到I等(S1)。河南省其他各市中的土地资源空间区划方面的优化空间较高,提高河南东部及北部的土地资源空间农业优化,能够提高河南省资源的使用效率。[结论]适宜性评价结果准确反映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河南省土地资源空间区划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对区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及提高土地资源空间区划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品武  彭萍  侯渝嘉  徐进  
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早白尖5号在川西茶区引种后表现进行跟踪研究。结果显示,早白尖5号株型紧凑,发芽早,为早生种;芽头密,茸毛多,生长期长,持嫩性强,产量和发芽期与对照相当;抗性、适应性强,制绿茶品质良好,无品种退化表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庆丰  
目前 ,河南省收费存在着征收主体多元化、收费项目多、标准繁杂、透明度低、管理混乱等问题。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 ,费税改革应采取“取消一批 ,剥离一批 ,规范一批 ,改税一批”的办法 ,分步实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玉凤  李双权  杜军  王朝栋  郭仰山  
黄土是记录新生代晚期以来全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最好载体。河南黄土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详实地记录了区域古气候短周期的演替旋回。首先,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研究,对河南黄土发育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然后,阐述了河南地区黄土分布及其地貌类型、黄土地层的划分、全新世黄土的研究以及黄土与考古文化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4个热点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河南地区黄土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了归纳与总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