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29)
- 2023(4661)
- 2022(3919)
- 2021(3342)
- 2020(2721)
- 2019(5862)
- 2018(5794)
- 2017(11228)
- 2016(6071)
- 2015(6596)
- 2014(6653)
- 2013(6749)
- 2012(6582)
- 2011(5984)
- 2010(5634)
- 2009(4691)
- 2008(4024)
- 2007(3400)
- 2006(3014)
- 2005(2451)
- 学科
- 济(28726)
- 经济(28711)
- 管理(16194)
- 业(12068)
- 环境(12047)
- 方法(11896)
- 数学(11202)
- 数学方法(11132)
- 地方(10788)
- 农(9957)
- 学(8212)
- 农业(7236)
- 企(6681)
- 企业(6681)
- 中国(6069)
- 资源(6069)
- 划(5398)
- 生态(5254)
- 业经(5193)
- 地方经济(5026)
- 规划(4575)
- 和(4509)
- 环境规划(4484)
- 财(4313)
- 贸(4013)
- 贸易(4011)
- 人民(3918)
- 结构(3906)
- 发(3898)
- 经济学(3893)
- 机构
- 学院(85834)
- 大学(82997)
- 济(36326)
- 经济(35560)
- 研究(32735)
- 管理(31825)
- 理学(28139)
- 理学院(27690)
- 管理学(27083)
- 管理学院(26955)
- 科学(23739)
- 中国(23260)
- 农(18875)
- 所(17389)
- 京(17229)
- 业大(16538)
- 研究所(16361)
- 中心(15021)
- 农业(15004)
- 财(13965)
- 省(13534)
- 江(12829)
- 范(12728)
- 师范(12603)
- 院(12450)
- 科学院(11392)
- 财经(11330)
- 南(11007)
- 经济学(11007)
- 师范大学(10350)
- 基金
- 项目(67552)
- 科学(54264)
- 基金(50306)
- 家(45332)
- 国家(45036)
- 研究(44541)
- 科学基金(38867)
- 省(30101)
- 社会(29202)
- 基金项目(28327)
- 社会科(27813)
- 社会科学(27805)
- 自然(27588)
- 自然科(26892)
- 自然科学(26887)
- 自然科学基金(26315)
- 划(23314)
- 资助(19180)
- 教育(18631)
- 编号(16553)
- 发(15924)
- 重点(15768)
- 计划(14295)
- 部(13944)
- 创(13374)
- 科研(13282)
- 创新(12739)
- 科技(12607)
- 发展(12524)
- 展(12350)
共检索到119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雪瑶 焦文献 陈兴鹏 庞家幸
在分析河南省1978—2015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利用Im PACT等式对河南省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对未来碳排放量进行了情景预测,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78—2015年,河南省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年均增长5.11%,由煤炭和石油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比重一直稳定在95%以上。(2)弹性分析表明人均真实GDP增加1%将导致人均能源消费量增加0.48%,利用强度下降0.52%,而环境影响增加0.53%。(3)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与2011—2015年相比,1978—2015年效率年均增长率提高5.25倍,是河南省实现循环经济建设的一种可行方案。(4)河南省2015年碳排放全局Moran’s I值为0.047,呈微弱空间正相关,各地市碳排放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空间集聚特征不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雪瑶 焦文献 陈兴鹏 庞家幸
在分析河南省1978—2015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利用Im PACT等式对河南省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对未来碳排放量进行了情景预测,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78—2015年,河南省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年均增长5.11%,由煤炭和石油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比重一直稳定在95%以上。(2)弹性分析表明人均真实GDP增加1%将导致人均能源消费量增加0.48%,利用强度下降0.52%,而环境影响增加0.53%。(3)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与2011—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铮 翟石艳 马晓哲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了河南省1995—2006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了2007—2050年河南省平稳经济增长路径下的最优经济增长率和2007—2050年的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计算了河南省2007—2050年在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量以及人均量。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河南省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先是逐年下降,到2003年发生转折,出现上升的趋势;同时,预测的2007—2050年的能源结构显示,河南省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石油与其他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上升;另外,河...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内生经济增长 河南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彦彭
根据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和能源消费的数据估算的1978~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基于回归与ARMA组合模型、STIRPAT模型对不同情景下"十二五"时期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河南省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呈倒N型,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未来的拐点将出现在人均GDP为28000元和23000元左右;若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目标顺利实现,则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尚文英
笔者计算了1978年~2009年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研究发现,1978年以来,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数量一直在增加。碳排放强度虽然逐渐下降,但人均碳足迹却不断上升,其中,煤炭消耗的碳排放量是总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河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人均碳足迹与人均GDP的关系并不符合标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是呈现出三次曲线关系,而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呈则现出反比曲线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可文 苗长虹 尚文英
通过对1999—2010年河南省工业行业能源消耗碳排放行业差异的分析,发现工业直接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实现碳排放的"脱钩";采矿业能源消耗的直接碳排放量逐渐增长,已成为工业直接碳排放量快速增加的重要驱动行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直接碳排放的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工业行业间直接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性,可以划分为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强度都较高的高碳行业、直接碳排放量较大和直接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中碳行业、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强度都较小的低碳行业以及直接碳排放量较小、直接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碳排放关注行业4种类型,并且河南省具有专业化优势和比较优势的行业大多集中在高碳部门。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工业分行业的间接碳排放,发现产业部门关联效应所引发的间接碳排放不容忽视,并且在一些行业中占有较高比重。针对工业内部碳排放的行业差异性,应有效协调工业化进程与节能减排的关系,针对行业特性来制定减排政策。
关键词:
能源消耗 碳排放 行业差异 河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彼爱 高建华 徐冲
采用IPCC提出的计算方法,根据1978到2008年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河南省碳排放变化趋势,并根据河南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数和能源结构数据分析了其对碳排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河南省碳排放量与GDP和能源消费保持着高相关和消长异步的特性,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而高能耗行业排碳量又占到工业的90%;从能源来看,煤炭是碳排放的主体。针对碳排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特点,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能源结构演进、发展低碳技术、开发新能源等应对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国富 刘长运
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度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相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及ARCGIS9.2和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显著;②总体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浅山丘陵及山前平原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山区县域其次,低海拔平原区县域经济普遍落后;③县域经济空间聚积特征明显,发达经济圈位于郑州—洛阳段及其邻近县市;④LISA值表明,河南省目前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经济塌陷区。
关键词:
河南省 区域差异 GIS 空间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以生态文明建设耗费的人力、财力、资产为投入指标,以经济生态化、空间绿色化、生态产业化、资源集约化、环境健康化、社会福祉化为产出指标,运用DEA视窗分析模型和灰色系统方程对2009—2017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以2013年为分界线呈现两个波段逐年下滑的演化态势,并呈现"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2)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低下是制约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创新驱动是北部、中部和西部片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东部片区的首要制约因素;产业结构对四个片区均起到制约作用;人口素质对北部、东部和中部片区起到阻碍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鲁春阳 文枫 袁晓妮 腊梦 郭晓冰
[目的]研究区域经济格局对揭示经济发展空间演变机制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为例,通过定量刻画其济格局时空分异特征,明确河南省经济格局的发展态势和演化特征,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通过建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5年河南省的统计年鉴数据评价其经济格局分异特征。[结果](1)总体上,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经济增速逐年放缓。(2)河南省经济空间格局先后经历了"八"字形、"一"字形演变特征,并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形经济空间格局。(3)全省中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数量增多,各地市经济发展的差异逐步缩小。[结论]河南省经济内部差异呈下降趋势,全域经济带动效益开始显现,应强化城市辐射效应,并加强对更小尺度经济格局演变的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冬 乔家君 马玉玲
新时期中国乡村正在经历新一轮剧烈的转型重构过程,而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可视为乡村转型重构过程在地方上的具体表现;由于乡村发展的多元性和外向性特征显著,其发展动力也变得更加多元,因此采用更加综合和系统的空间界面视角探索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可为新时期乡村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以村域经济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集成乡村性指数评价、游动分割窗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技术手段,对巩义市村域尺度乡村性空间分异进行分析,并对其空间界面的位置和影响范围进行定量识别与判断,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村域尺度乡村性空间分异机理。结果表明:(1)巩义市空间界面主要分为自然界面、人文界面两大类,其中自然界面又分为地形界面和自然资源界面;人文界面主要由农业生产界面、居住界面、行政界面和交通界面组成。(2)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呈现出边缘强、中间弱的分布格局。(3)空间界面具有的多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县域要素的空间重组,促使巩义市乡村性空间分异的形成。其中,人文界面中的交通界面、行政界面和居住界面对乡村性空间分异影响较大,而自然界面影响较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丽君 秦耀辰 张金萍 路超君
自然资本的定量货币化及空间属性是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问题。针对绿色GDP核算中资源环境成本市场定价的缺陷,采用复合生态系统分析框架,整合能值分析(EMA)与物质流分析(MFA)方法,用能值-货币价值对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定价,进而测度绿色国民财富的生态经济价值。以资源型大省河南为研究区域,估算2009年108个县域单元的各项能值指标及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复合生态系统能值指标的空间特征,比较绿色GDP与传统GDP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划分县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结果表明:基于EMA-MFA的绿色GDP核算是一种以生态为中心的强调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旨在从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视角说明资源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华 李瑞华 王锐
为明确河南省增温特征及区域城镇化的贡献,基于1984—2017年河南省和周边49个气象站数据和区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ANUSPLIN空间插值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增温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区域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区域具有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幅度处于1.65℃~3.40℃,增温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豫中地区增温速率最高,信阳市和商丘市的东部、安阳市北部和西部三门峡和洛阳市的部分区域增温次之。区域城镇化与增温速率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人口城镇化对区域增温的贡献为37.85%,单位土地面积GDP的增温贡献为39.04%,区域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增温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香玲 李小建 朱纪广 史焱文
以河南省108个县市单元为依据,运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但其差异逐渐减弱。(2)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基础上,部分县市发展水平下降。(3)各县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步调不一,导致部分地区不同年份发展水平差距变大。(4)各县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存在高值集聚现象,且呈逐渐弱化趋势。(5)热点区和冷点区逐渐减少,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相对增加,农业现代化发展极化趋弱;热点区与次热点区、冷点区与次冷点区呈核心-外围模式分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香玲 李小建 朱纪广 史焱文
以河南省108个县市单元为依据,运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但其差异逐渐减弱。(2)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基础上,部分县市发展水平下降。(3)各县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步调不一,导致部分地区不同年份发展水平差距变大。(4)各县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存在高值集聚现象,且呈逐渐弱化趋势。(5)热点区和冷点区逐渐减少,次热点区和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