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84)
- 2023(11512)
- 2022(9114)
- 2021(7919)
- 2020(6194)
- 2019(13924)
- 2018(13774)
- 2017(25636)
- 2016(14120)
- 2015(15728)
- 2014(15909)
- 2013(15661)
- 2012(14717)
- 2011(13351)
- 2010(13507)
- 2009(12358)
- 2008(12039)
- 2007(10900)
- 2006(10025)
- 2005(9429)
- 学科
- 济(66202)
- 经济(66145)
- 业(34894)
- 管理(34334)
- 地方(24765)
- 企(24276)
- 企业(24276)
- 中国(23249)
- 农(22808)
- 方法(18148)
- 业经(17291)
- 农业(15960)
- 数学(15374)
- 数学方法(15187)
- 学(14765)
- 发(13638)
- 环境(13558)
- 地方经济(12795)
- 财(11156)
- 融(11144)
- 金融(11143)
- 制(11000)
- 银(10977)
- 银行(10954)
- 行(10696)
- 技术(10127)
- 发展(10075)
- 展(10044)
- 和(9839)
- 贸(9434)
- 机构
- 学院(202971)
- 大学(198699)
- 济(80786)
- 研究(80457)
- 经济(78818)
- 管理(71688)
- 中国(60183)
- 理学(59849)
- 理学院(58990)
- 管理学(57816)
- 管理学院(57465)
- 科学(52667)
- 京(44344)
- 所(42642)
- 农(42262)
- 研究所(38931)
- 中心(36417)
- 财(35882)
- 江(34480)
- 业大(33125)
- 农业(32785)
- 范(31285)
- 师范(30964)
- 省(29844)
- 院(29592)
- 北京(28245)
- 州(27557)
- 财经(27025)
- 科学院(25211)
- 师范大学(24849)
- 基金
- 项目(136091)
- 科学(106600)
- 研究(98737)
- 基金(94513)
- 家(83869)
- 国家(83130)
- 科学基金(69935)
- 社会(61740)
- 省(58779)
- 社会科(58414)
- 社会科学(58392)
- 基金项目(50342)
- 划(47412)
- 自然(44273)
- 自然科(43114)
- 教育(43113)
- 自然科学(43101)
- 自然科学基金(42232)
- 编号(40167)
- 发(36947)
- 资助(36619)
- 重点(32193)
- 成果(32014)
- 课题(29941)
- 发展(29302)
- 展(28774)
- 创(27828)
- 部(27606)
- 创新(26191)
- 计划(26042)
共检索到326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波 张吉献
在绿色化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绿色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河南省绿色化发展水平时间演化特征,采用Arc GIS的自然断裂点法研究河南省绿色化发展水平空间特征演变。结果表明:(1) 2006—2017年河南省绿色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农业绿色化发展出现较大幅度波动。(2)经济绿色化高、中等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城市;生态绿色化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西南沿线带城市;城市绿色化高、中等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城市。(3)各市绿色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复杂,大多数高、中等水平区城市的生态绿色化与城市绿色化水平较低。
关键词:
绿色化 时空特征 自然断裂法 河南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庆
文章从乡村数字信息基础、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农业生产数字化、数字化发展环境4个维度选取20个具体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4—2021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动态权重,融合TOPSIS法测度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其区域差异,通过Moran's I讨论其空间相关性及集聚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基本保持上升态势,空间上表现为“中高、淮低”的分布格局;4大经济区总体差异基本呈先降后升的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低;区域间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多表现为“高高”集聚,而黄淮地区的城市基本表现为“低低”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文章从经济生态化、空间绿色化、生态资本化、资源集约化和生活健康化5个维度出发构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兼顾"功能性"与"均衡性"特征的综合评价模型对2007—2016年河南省绿色城市建设成效时空演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绿色城市发展水平偏低、提升速度较慢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生态资本化水平低下是河南省绿色城市发展的主要短板;豫北地区是全省绿色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区域。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绿色城市建设成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城乡融合与建设成效正相关,产业结构、城镇化、信息化、创新水平、环境规制、经济水平、开放发展表现出负向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风光
利用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河南省各辖市2008—2014年的工业产出分解为环境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环境管制效应、产业环境结构效应和要素投入五个部分,并分析了它们对地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要素投入是拉动河南省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其次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河南省工业增长的环境约束性不强,产业环境结构的恶化阻碍了工业增长。最后,在河南省工业绿色增长源泉影响因素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河南省工业绿色化发展绩效的对策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郭新芳
在分析河南省物流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非绿色因素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强化绿色物流意识、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采用绿色物流技术等措施发展绿色物流,为河南省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绿色物流 河南省 非绿色因素 发展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晓红
为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创新,绿色金融发展已成为重要内容。河南省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还存在着法制建设滞后、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等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探究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绿色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绿色发展 问题与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旭辉 陈梦伟 王经伟
文章在测度2012—2021年中国数字化和绿色化(“双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方法、相对发展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分析了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双化协同”)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双化”协调度逐年攀升,整体协调等级由初级协调提升至良好协调,“双化协同”取得实质性进展。(2)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中国“双化协同”水平呈现“东部引领,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区域格局,区域协调性有所增强,但东部地区始终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东高西低格局固化,缩小区域间差异仍是推动“双化协同”区域协调的关键路径。(3)除北京、广东、上海及江苏4省域外,其余省域均属数字落后型,“双化”发展同步性亟需加强。(4)培养数字人才、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数字效益、降低能耗水平是新发展阶段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省域“双化协同”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具有异质特征,分区指导、分类调控是“双化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庆年 王虎威
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1980—2020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全省158个县级评价单元1980—202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迁移路径和集聚特征,以期为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资源东西分布差异大,集中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耕地总面积随时间推移呈波动减少。(2)耕地“非农化”等级时空差异较大,豫西地区耕地“非农化”较为缓和,中部和东部地区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3)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空间格局小幅波动,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先向东南和西南后向东北的路径迁移。(4)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在4个时期均呈现出集聚特性,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高—高和低—低聚类主导格局变化。本研究揭示了1980—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政府管控耕地“非农化”现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景初
本文根据河南省近20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时间变化强度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系统分层聚类定量分析河南省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序列演变特征,并对河南省入境旅游发展提供相应发展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华平
笔者基于河南省情和专家评价意见,构建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客观评价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笔者还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并通过对比研究,找出差距,剖析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河南省 现代服务业 评价 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旗 张宏伟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有害成分含量过高是目前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河南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较好:农业生产的资源条件优越;形成了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农业生产体系;交通便利,农产品交流市场活跃;无公害农产品品种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差别大,山区、丘陵和平原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不同。加强绿色农业的组织建设、积极培育绿色农业的消费市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作用,是河南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绿色农业 生产条件 发展对策 河南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信科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落实农业发展新理念、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绿色发展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已在提升绿色产品质量、发展产业集约化水平以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工作中取得积极成效,但农业绿色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为此,要在新时代促进河南省农业的进一步绿色发展,必须从强化资源环境监管、增强民众绿色发展意识和扩大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
新时代 农业绿色发展 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志高 尹纪媛 郭超凡 蔡茂堂 袁征
[目的]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粮食增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评估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探讨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近61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年平均为1 209.94g/m~2,并以每10年5.14 g/m~2的倾向率呈微弱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EOF分析表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主要分为2种类型,EOF1反映了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的整体一致性,EOF2反映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呈东南-西北相反变化特征;Mo rlet小波分析表明,近61年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存在28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在未来全省气候显著变暖背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将依赖于降水量变化;1978-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21世纪10年代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已达47.63%。[结论]河南省粮食产量及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志高 尹纪媛 郭超凡 蔡茂堂 袁征
[目的]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粮食增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评估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探讨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近61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年平均为1 209.94g/m~2,并以每10年5.14 g/m~2的倾向率呈微弱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EOF分析表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主要分为2种类型,EOF1反映了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的整体一致性,EOF2反映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呈东南-西北相反变化特征;Mo rlet小波分析表明,近61年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存在28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在未来全省气候显著变暖背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将依赖于降水量变化;1978-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21世纪10年代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已达47.63%。[结论]河南省粮食产量及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叶晨曦
[目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为了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评价河南省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对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南省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计分法对河南省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得分来分析河南省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结果]评价指标权重的结果分析表明经济发展(0.384 3)和生活质量(0.300 7)的权重值比较高,科技发展(0.192 2)的权重值较低,环境保护(0.122 8)的权重值最低,说明河南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农村中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有待加强。河南省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为0.551 9,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结论]河南省美丽乡村发展水平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议政府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作用,强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意识,实现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