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68)
- 2023(14121)
- 2022(12263)
- 2021(11449)
- 2020(9455)
- 2019(21859)
- 2018(21829)
- 2017(42044)
- 2016(23044)
- 2015(25729)
- 2014(25812)
- 2013(25732)
- 2012(24217)
- 2011(21960)
- 2010(21916)
- 2009(19888)
- 2008(19185)
- 2007(16773)
- 2006(14904)
- 2005(13305)
- 学科
- 济(97193)
- 经济(97103)
- 管理(60667)
- 业(59591)
- 企(46623)
- 企业(46623)
- 方法(38954)
- 数学(33518)
- 数学方法(33164)
- 农(29042)
- 中国(28211)
- 地方(27853)
- 学(22619)
- 业经(22275)
- 财(20777)
- 农业(19592)
- 制(16903)
- 贸(16445)
- 贸易(16431)
- 环境(15970)
- 易(15825)
- 和(15327)
- 技术(14779)
- 地方经济(14690)
- 银(14688)
- 银行(14633)
- 融(14550)
- 金融(14548)
- 理论(14425)
- 行(14098)
- 机构
- 学院(324125)
- 大学(323775)
- 济(127651)
- 管理(126125)
- 经济(124735)
- 研究(117552)
- 理学(108709)
- 理学院(107350)
- 管理学(105388)
- 管理学院(104809)
- 中国(86826)
- 科学(76196)
- 京(71303)
- 所(61098)
- 农(60433)
- 财(56122)
- 研究所(55992)
- 中心(52280)
- 业大(52219)
- 江(48933)
- 农业(47190)
- 范(45824)
- 北京(45473)
- 师范(45357)
- 财经(44326)
- 院(42982)
- 经(40303)
- 州(39851)
- 省(37799)
- 经济学(36771)
- 基金
- 项目(224061)
- 科学(175121)
- 研究(162146)
- 基金(160041)
- 家(141090)
- 国家(139873)
- 科学基金(118685)
- 社会(99395)
- 社会科(94035)
- 社会科学(94008)
- 省(89954)
- 基金项目(85927)
- 自然(78640)
- 自然科(76714)
- 自然科学(76697)
- 自然科学基金(75297)
- 划(75047)
- 教育(73072)
- 编号(66686)
- 资助(65803)
- 成果(53373)
- 发(52242)
- 重点(51137)
- 部(48257)
- 课题(46576)
- 创(45919)
- 创新(42930)
- 科研(42753)
- 计划(41328)
- 发展(41240)
- 期刊
- 济(146846)
- 经济(146846)
- 研究(97052)
- 中国(66796)
- 农(55657)
- 学报(55010)
- 科学(51080)
- 管理(46102)
- 大学(40552)
- 财(39733)
- 农业(39078)
- 学学(38129)
- 教育(37984)
- 融(28438)
- 金融(28438)
- 技术(28130)
- 业经(25783)
- 经济研究(22467)
- 财经(20637)
- 业(20141)
- 问题(19253)
- 图书(18043)
- 资源(17597)
- 经(17545)
- 科技(16861)
- 理论(15855)
- 技术经济(15763)
- 版(15126)
- 现代(14873)
- 实践(14600)
共检索到4873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占仓 朱友文
一、粮食结构的变化受农业经济形态制约,不同发展阶段的粮食结构与布局必然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解放初,本省粮食构成基本特点是种类多、优势作物不突出。1950年,全省主要粮作小麦、稻谷、玉米、谷子、大豆、高粱、薯类等产量占粮食总产的86.8%。其中主要是杂豆(绿豆、豌豆、扁豆、小红豆等),次为黍、稷、乔麦等小杂粮。粮食构成的集中化指数仅0.1713。这种结构反映了当时在小农经济束缚下粮食种植小而全的固有特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贺振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河南省29年耕地资源和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粮食生产和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河南省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其人均耕地面积也在不断下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和单产极不稳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最后,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粮食产量、人均耕地等分别进行了预测。针对预测结果,提出了稳定、提高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与对策,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河南省 粮食生产 耕地资源 预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建锋 王国强 王玉霞
河南省的耕地资源在数量上不断下降,经历了一个先减少后稍有增加并趋于平缓的变化态势。研究认为,耕地资源的空间转移并没有引起相一致的粮食生产质心的转移。这说明该省耕地资源虽然最近几年保持了数量上的动态平衡,但是耕地资源的“隐形”减少,即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最后就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粮食生产 动态变化 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丁志伟 王发曾
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结构布局与城市、区域的协同发展密不可分,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的整合与优化是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进程必须要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目前,河南省着力建设中原经济区,选择合适的空间优化模式与优化战略对其发展尤为重要。基于成长能力评价模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态势,结合城市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提出了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的"三圈、一廊道、四轴带、双核、多边形组团、五协调区、一经济区"模式,并由此提出其空间优化的战略选择。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洪运华
首先分析了粮食物流的构成要素,接着分析了河南省粮食物流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粮食安全视角视河南省粮食物流能力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物流 物流能力 河南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书营
[目的]调查研究河南省三大粮食核心产区(黄淮海平原、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和南阳盆地)的生态重建状况,针对生态重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河南省粮食核心产区的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和生态重建工作提供支持。[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走访三大粮食核心产区的12个县的农业局和环保局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生态重建状况及面临的问题。采用统计分析法,了解20102016年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旱灾面积、农用化肥和复合肥施用量,分析该区域生态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结果]河南省农业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邵留长 乔家君
构建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河南省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随时间耦合的关系,并对县域单元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研究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粮食生产的胁迫作用和粮食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均较为明显。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耦合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梯度分异特征。结合人均GDP把河南省109个县域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协调4种发展阶段类型:低水平耦合型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山地区域;拮抗型数量最多,河南省大部分县域处于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拮抗阶段;磨合型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周边,数量最少;协调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北侧边界线和...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慧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河南省粮食产量生产能力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本文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阐述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协调发展策略。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区域差异 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静
从促进主产区粮食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角度,以河南省10个商品粮基地县(市)的实地调查为基础,按照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三个层次,分析财政支持粮食产业组织发展的投资方向、效果及存在问题,提出财政支持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支持 粮食主产区 粮食产业组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建云
粮食主产区面临城镇化进程淤塞,城镇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冲突的现实困境。研究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很有现实意义。以河南省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现实困境找出粮食主产区共同的发展对策。构建河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倒U型"模型,采用统计口径一致的1990~2012年数据进行验证,相关关系十分显著。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互为格兰杰原因。城镇化水平达到36.97%时达到"倒U型"的拐点,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契合。通过验证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倒U型"关系,证实当经过"倒U型"拐点后,一系列试图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制度创新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冯海发 毛长青 朱晓峰
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问题———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调研报告冯海发毛长青朱晓峰根据农业部政策体改法规司的统一安排,我们赴河南调研组一行三人到河南省就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期间,除组织了由计委、财政、金融、粮食、供销社、科委、统计、政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晓喆 延军平 张立伟
利用河南省59a的气象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计算了河南省的气候生产力,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了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用灰色预测方法对河南省未来12a的粮食潜力进行预测。研究表明:59a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力呈上升趋势,1955年为气候生产力的突变年份;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豫南的气候生产力增速最快,稳定性最大;气候变暖对于河南农业生产是有利的,河南省粮食单产量仍有40%-45%的生产潜力,未来12a粮食产量呈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粮食总产量可达8740.8082×104t。
关键词:
气候生产力 粮食产量 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玉平
运用Excel软件,在分析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预测理论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虽然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却在持续增加,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未来1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永贵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作为每年都由中央调进粮食的贵州来说,粮食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因此,全省上下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非常必要的。本省五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史本林
河南是一旅游资源大省,但其强大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相应的经济优势。其根本原因之一是旅游生产力缺乏合理的空间布局。文章在对河南旅游生产力的布局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重点突出又兼顾整个区域的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网络:3级旅游中心、2条发展轴、4个大旅游区、10个精品旅游区和10条特色旅游线。
关键词:
旅游 旅游生产力 空间布局 河南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