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70)
2023(14328)
2022(12196)
2021(10959)
2020(9355)
2019(21136)
2018(20787)
2017(39876)
2016(21740)
2015(24254)
2014(23767)
2013(23129)
2012(21055)
2011(18667)
2010(18427)
2009(16232)
2008(15253)
2007(12889)
2006(11036)
2005(9059)
作者
(64212)
(53411)
(53137)
(50179)
(33616)
(25855)
(23933)
(21083)
(20415)
(18724)
(18071)
(18011)
(16908)
(16612)
(16550)
(16502)
(16199)
(15972)
(15387)
(15212)
(13445)
(13023)
(12768)
(12270)
(12054)
(11712)
(11712)
(11712)
(10791)
(10718)
学科
(87059)
经济(86971)
管理(62326)
(58355)
(47546)
企业(47546)
方法(44372)
数学(40198)
数学方法(39518)
(23908)
(21083)
中国(20408)
(19363)
业经(18836)
地方(17842)
环境(17289)
农业(16329)
(16034)
贸易(16027)
(15619)
技术(13929)
理论(13558)
(13389)
财务(13336)
财务管理(13307)
(13282)
(12975)
(12973)
企业财务(12617)
(10936)
机构
学院(300006)
大学(297834)
(118717)
管理(117572)
经济(116402)
理学(103887)
理学院(102739)
管理学(100381)
管理学院(99882)
研究(98882)
中国(71128)
科学(66474)
(61032)
(59719)
业大(53272)
(50318)
(50058)
农业(47751)
研究所(46834)
中心(46160)
(43178)
财经(41208)
(37768)
(37264)
北京(36684)
师范(36650)
(36425)
经济学(36222)
(33892)
技术(33485)
基金
项目(222223)
科学(175106)
基金(162539)
研究(151904)
(145890)
国家(144760)
科学基金(124224)
社会(96410)
社会科(91528)
社会科学(91501)
(90599)
基金项目(86461)
自然(85612)
自然科(83713)
自然科学(83688)
自然科学基金(82185)
(75539)
教育(71154)
资助(66788)
编号(58844)
重点(50890)
(47849)
(47737)
(47172)
计划(44570)
创新(44150)
科研(44079)
成果(43761)
课题(41011)
教育部(40367)
期刊
(116606)
经济(116606)
研究(75220)
学报(56682)
中国(54191)
(52509)
科学(49691)
大学(42309)
管理(41516)
学学(40524)
(37837)
农业(36313)
教育(28714)
技术(27479)
(20853)
金融(20853)
业经(20424)
(19996)
经济研究(19500)
财经(19261)
(16537)
业大(16029)
(15930)
科技(15655)
统计(15628)
问题(15474)
资源(14991)
(14749)
技术经济(14622)
农业大学(13507)
共检索到4121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冯婷婷  杨芷晴  
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利用1978—2013年的宏观统计数据,首先运用EKC分析了1978—2013年河南省人均碳排放的特点,然后建立VAR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分析等,对能源强度、实际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对人均碳排放的动态冲击效应和影响程度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1978—2013年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的发展曲线大体上并不呈"N"型或倒"U"型,人均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河南省的能源强度对其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最后提出建议以促进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孟俊杰  田建民  王静  杜涛  上官彩霞  
[目的]探究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主要影响因素,为决策部门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进行小麦供给侧改革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文章运用农户调查问卷和Logistic模型,以农户是否种植优质专用小麦为因变量,用反映农户户主特征和家庭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产业化组织情况、区域政策支持情况的10个变量为自变量,对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是否与企业或者合作社签订协议、是否统一供种、所在地区是否享受价格补贴政策等自变量具有正向影响,达到1%显著水平。农户家庭劳动力个数、农户文化程度等自变量具有正向影响,达到5%显著水平,农户非农收入比例具有负向影响,达到10%显著水平。[结论]农户是否与企业或者合作社签订协议、是否统一供种、所在地区是否享受价格补贴政策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扩大统一供种力度、加大价格补贴,是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的重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鲍超  陈小杰  梁广林  
在水资源总量约束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保障缺水地区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论文以河南省地级市2000—2013年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用水结构、农业现代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入手,对河南省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地级市用水效率存在不可忽视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时空固定形式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可以实现其最优模拟;2)河南省各地级市用水效率明显受邻近地级市用水效率的影响,其空间溢出弹性系数达到0.31;3)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对河南省各地级市用水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志高  袁征  李贝歌  张宏亮  张玉  郑美洁  
[目的]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可为实现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农业生产中翻耕、灌溉、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等6个方面碳源,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标准差、变异系数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 (ESDA)对河南省1993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及其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运用LMDI模型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分别为4.32%和3.72%。河南省农业碳排放量空间分布呈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年份高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宗舞  庞宏建  
文章首先对河南省1998~2008年的CO2排放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及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化石能源燃烧CO2排放的年均增长率为约为11.90%,远高于全国平均及北京、上海的同期水平。对CO2排放增加起拉动作用的因素依次有:人均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常住人口数量增加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其贡献份额依次为85.62%、10.13%、4.07%和4.12%和0.18%,而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和CO2排放系数变化起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制订减排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礼刚  庄贵阳  
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通过1985~2010年的统计数据,基于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了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和能源的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碳排放与上述四项影响因素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别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动态冲击效应和影响程度。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甘肃省科学制定低碳发展整体方案和管理指南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丛建辉  刘学敏  朱婧  汤争争  
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空间载体,工业是产生碳排放最多的产业部门。由于中国经济受城市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经济总量超全国一半的中小城市工业碳排放问题将关系到未来几十年内的减排潜力与发展空间。本文以河南省济源市为研究案例,使用《中国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与部分实测排放因子数据,对包含铅锌冶炼等工业生产过程在内的济源市2000-2010年间工业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解,运用岭回归方法探讨了结构因素、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对工业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济源市工业碳排放总量在2000年以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在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期间增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瑞明   赵荣钦   焦士兴   李小建   肖连刚   谢志祥   杨青林   王帅   张慧芳  
【目的】探索不同乡镇和灌溉模式的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揭示农业水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组合特征差异,为农业灌溉模式优化、水资源与能源节约以及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遥感影像、气象数据、统计资料和问卷调研等多源数据,对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对比不同灌溉模式(雨养为主的灌溉模式,PI模式;地表水灌溉为主的灌溉模式,SWI模式;引水灌溉工程为主的灌溉模式,WDI模式;地下水灌溉为主的灌溉模式,GI模式)下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1)2018年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均值为15.05 kg·t~(-1),并呈现出由西向东波动下降和从北向南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碳排放强度高(>20.64 kg·t~(-1))的乡镇主要集中在西部高海拔地区,碳排放强度低(<13.76 kg·t~(-1))的乡镇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2)4种灌溉模式中,冬小麦单位产量灌溉碳排放强度最高的是PI模式(22.22 kg·t~(-1)),最低的是SWI模式(11.05 kg·t~(-1))。(3)平均海拔与有效降水量对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分别达到49%和39%,是影响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同一驱动因素在不同灌溉模式下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能源消耗对WDI模式下的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力最强,土地投入强度在GI模式下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此外,不同驱动因素交互作用后具有双因子增强效应和非线性增强效应。【结论】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灌溉模式差异,PI模式的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最高,WDI模式的碳排放量最高。平均海拔与降水是主导河南省乡镇尺度冬小麦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则是不同灌溉模式下灌溉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力量。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艳  李荷娟  魏婷  
基于1979—2015年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储蓄率增长率和投资率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MS-VAR模型和脉冲响应方法对河南省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存在低增长低波动、低增长高波动、高增长高波动三个经济周期,储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具有时效性。河南省经济增长、投资变化不是储蓄增加的显著原因,产出和储蓄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在不同经济周期下是非对称的,总体来说河南省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较低。研究认为应拓宽投资渠道,鼓励直接融资,同时健全社会保障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乔雅君  
根据1990~2008年数据,通过协整检验说明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来考察金融相关率变动与GDP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表明,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河南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建辉   孙钰   郭昭鹏   何焱   范谋远  
基于GTWR模型,探究了不同因素对河北省净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各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均具有不同程度时空异质性,时间异质性较空间异质性更为明显;研究期内,人口规模和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为正向且大体呈下降趋势,在研究期末稳定于较低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水平和第二产业占比对碳排放的影响大体呈上升趋势,在研究期末均为正向影响且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各地级市间,人口规模和第二产业占比对碳排放的影响的差异相对较小,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水平和城市化率对碳排放的影响差异相对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建辉   孙钰   郭昭鹏   何焱   范谋远  
基于GTWR模型,探究了不同因素对河北省净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各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均具有不同程度时空异质性,时间异质性较空间异质性更为明显;研究期内,人口规模和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为正向且大体呈下降趋势,在研究期末稳定于较低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水平和第二产业占比对碳排放的影响大体呈上升趋势,在研究期末均为正向影响且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各地级市间,人口规模和第二产业占比对碳排放的影响的差异相对较小,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水平和城市化率对碳排放的影响差异相对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彼爱  高建华  徐冲  
采用IPCC提出的计算方法,根据1978到2008年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河南省碳排放变化趋势,并根据河南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数和能源结构数据分析了其对碳排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河南省碳排放量与GDP和能源消费保持着高相关和消长异步的特性,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而高能耗行业排碳量又占到工业的90%;从能源来看,煤炭是碳排放的主体。针对碳排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特点,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能源结构演进、发展低碳技术、开发新能源等应对策略。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田丽  
以物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物流业从业人数作为投入指标,以物流业的增加值、货物周转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了河南省物流产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效率评价模型对河南2004-2012年物流系统的相对有效性、技术有效性、规模效益有效性和超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物流投入、产出总体有效性为44%,在此结果基础上分析了物流产业效率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物流产业效率提升要点及提升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春花  孙振清  
以亚洲三国(中国、日本、韩国)的1965~2011年的数据进行似不相关模型(SUR模型)的分析,试图验证中日韩关于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存在。将人均GDP变量、城市化率和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自变量,分四种模型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三国都存在关于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在现阶段中国还未达到理论上的"拐点",而日本和韩国分别在1991年和2007年已经达到人均碳排放的峰值。基于SUR模型结果,中日韩的数据分成1965~1991年、1991~2007年、2007~2011年三个阶段进行因素分解分析(LMDI分解法),找出各国碳排放贡献最多的因素。分析结果是:影响碳排放的4个因素中,人均G...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