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98)
- 2023(5643)
- 2022(4753)
- 2021(4178)
- 2020(3466)
- 2019(7872)
- 2018(7814)
- 2017(14249)
- 2016(8102)
- 2015(8931)
- 2014(8821)
- 2013(8735)
- 2012(8396)
- 2011(7681)
- 2010(7781)
- 2009(7142)
- 2008(7168)
- 2007(6586)
- 2006(6038)
- 2005(4954)
- 学科
- 济(33718)
- 经济(33690)
- 管理(20312)
- 业(16161)
- 地方(13578)
- 农(13398)
- 方法(12194)
- 企(10829)
- 企业(10829)
- 环境(10639)
- 数学(10486)
- 数学方法(10357)
- 学(9831)
- 农业(9215)
- 中国(9154)
- 业经(8158)
- 财(6705)
- 生态(6644)
- 资源(6480)
- 和(5838)
- 地方经济(5836)
- 划(5701)
- 发(5693)
- 制(4984)
- 理论(4662)
- 融(4637)
- 金融(4635)
- 技术(4455)
- 规划(4245)
- 农业经济(4105)
- 机构
- 学院(114747)
- 大学(113121)
- 研究(44440)
- 济(41958)
- 经济(40869)
- 管理(40044)
- 理学(34147)
- 理学院(33601)
- 管理学(32716)
- 管理学院(32532)
- 科学(31650)
- 中国(31345)
- 农(26711)
- 京(24611)
- 所(23539)
- 研究所(21921)
- 业大(21494)
- 农业(20935)
- 中心(20419)
- 江(19895)
- 范(18823)
- 财(18759)
- 师范(18640)
- 省(18254)
- 院(16316)
- 州(15603)
- 师范大学(14991)
- 北京(14948)
- 科学院(14469)
- 财经(14332)
- 基金
- 项目(82628)
- 科学(64650)
- 研究(58950)
- 基金(57760)
- 家(51848)
- 国家(51426)
- 科学基金(42972)
- 省(37493)
- 社会(36230)
- 社会科(34135)
- 社会科学(34118)
- 基金项目(31986)
- 划(29402)
- 自然(28685)
- 自然科(27798)
- 自然科学(27787)
- 自然科学基金(27270)
- 教育(26229)
- 编号(23354)
- 资助(21963)
- 重点(19993)
- 发(19618)
- 成果(18397)
- 课题(17900)
- 部(17072)
- 创(16750)
- 计划(16713)
- 创新(15829)
- 科研(15813)
- 发展(15396)
共检索到1752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以生态文明建设耗费的人力、财力、资产为投入指标,以经济生态化、空间绿色化、生态产业化、资源集约化、环境健康化、社会福祉化为产出指标,运用DEA视窗分析模型和灰色系统方程对2009—2017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以2013年为分界线呈现两个波段逐年下滑的演化态势,并呈现"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2)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低下是制约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创新驱动是北部、中部和西部片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东部片区的首要制约因素;产业结构对四个片区均起到制约作用;人口素质对北部、东部和中部片区起到阻碍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鲁春阳 文枫 袁晓妮 腊梦 郭晓冰
[目的]研究区域经济格局对揭示经济发展空间演变机制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为例,通过定量刻画其济格局时空分异特征,明确河南省经济格局的发展态势和演化特征,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通过建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15年河南省的统计年鉴数据评价其经济格局分异特征。[结果](1)总体上,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但经济增速逐年放缓。(2)河南省经济空间格局先后经历了"八"字形、"一"字形演变特征,并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形经济空间格局。(3)全省中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数量增多,各地市经济发展的差异逐步缩小。[结论]河南省经济内部差异呈下降趋势,全域经济带动效益开始显现,应强化城市辐射效应,并加强对更小尺度经济格局演变的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瑞华 李明秋
耕地利用效益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对于合理利用耕地、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测度耕地利用效益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了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较快,生态环境效益保持稳定。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主要因为农业生产投入,生态环境效益的改善源于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投资。当前耕地利用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态环境效益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
耕地 利用效益 驱动因素 河南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伟娜 徐勇
研究区域国土经济密度,探究某时段内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力,可以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测算1996-2016年河南省18个地(县)级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变化情况,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影响土地经济密度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96-2016年全省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呈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全省土地经济密度由中部向北部、西部、东部、南部逐渐递减,各区域间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均衡;通过分析影响土地经济密度的各驱动因素可知,未来的经济发
关键词:
河南省 土地经济密度 时空特征 驱动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雪瑶 焦文献 陈兴鹏 庞家幸
在分析河南省1978—2015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利用Im PACT等式对河南省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对未来碳排放量进行了情景预测,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78—2015年,河南省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年均增长5.11%,由煤炭和石油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比重一直稳定在95%以上。(2)弹性分析表明人均真实GDP增加1%将导致人均能源消费量增加0.48%,利用强度下降0.52%,而环境影响增加0.53%。(3)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与2011—2015年相比,1978—2015年效率年均增长率提高5.25倍,是河南省实现循环经济建设的一种可行方案。(4)河南省2015年碳排放全局Moran’s I值为0.047,呈微弱空间正相关,各地市碳排放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空间集聚特征不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雪瑶 焦文献 陈兴鹏 庞家幸
在分析河南省1978—2015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利用Im PACT等式对河南省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对未来碳排放量进行了情景预测,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78—2015年,河南省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年均增长5.11%,由煤炭和石油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比重一直稳定在95%以上。(2)弹性分析表明人均真实GDP增加1%将导致人均能源消费量增加0.48%,利用强度下降0.52%,而环境影响增加0.53%。(3)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与2011—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马玉玲
城乡界面是城市与乡村要素交织的过渡地带,随着城乡关系的变化,城乡界面表现出不同的时空演化规律。从"城乡平等"的理论逻辑出发,结合土地利用信息熵模型,对巩义市近25年三个时间节点的遥感影像进行分析,提炼出中小城市城乡界面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的城乡界面演化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多以圈层式为主,中期往往呈现有所侧重的斑块状形态,后期则形成以城镇为核心的多中心格局。2空间尺度上的分异规律体现了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城乡界面的差异。3城乡界面时空演化的动态性体现了城乡关系从"城市偏向型"向"城乡平等型"的转变。4以中心镇为核心的新型城乡界面反映了部分"强镇"已经达到了城镇的条件和影响力,其行政级别已名不副实,此类乡镇实质上为"事实性城市",镇级市改革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城乡界面 信息熵 时空演化 巩义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会平 曹明明 宋进喜 韩宇平 陈姗姗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1978—2013年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花生、棉花、油料作物、蔬菜6种主要农作物虚拟水量的计算与分析,探讨了其时空分异规律。河南省6种农作物单位质量虚拟水量在不断下降的趋势下有波动,2003年出现峰值,与当年大旱、所有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有关;在农作物类型中,棉花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最高,多年平均值达到8 077.4 m3/t,蔬菜最低,多年平均值仅为159.95 m3/t。6种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差异,按其2013年的产量进行加权分析得到,第一等级区域为三门峡、郑州、信阳,第二等级为平顶山、洛阳、济源、开封,第三等级为南阳、驻马店、新乡、鹤壁、安阳、濮阳...
关键词:
GIS 农作物 虚拟水 时空分异 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万斯斯 李世杰 张明空 杨延哲 康洋鸣
采用DEA模型测算2010—2019年河南省18个城市生态效率,借助核密度估计等方式探索其时空演变规律,利用线性回归方法识别驱动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市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2010—2014年为下行期,2015—2019年为提升期。(2)城市间生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高值区逐渐由分散分布演变为"南部高北部低"的"C"字型分布,18个地市可根据生态效率变化情况分为保持有效、高位提升、中高位波动、低位爬升四大类。(3)人均GDP、经济外向度、交通便利度、环境要素、环境治理能力对河南省城市生态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资源依赖度对河南省城市生态效率有负向抑制作用。
关键词:
生态效率 影响因素 DEA模型 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华 李瑞华 王锐
为明确河南省增温特征及区域城镇化的贡献,基于1984—2017年河南省和周边49个气象站数据和区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ANUSPLIN空间插值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增温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区域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区域具有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幅度处于1.65℃~3.40℃,增温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豫中地区增温速率最高,信阳市和商丘市的东部、安阳市北部和西部三门峡和洛阳市的部分区域增温次之。区域城镇化与增温速率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人口城镇化对区域增温的贡献为37.85%,单位土地面积GDP的增温贡献为39.04%,区域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增温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俊甫 房阿曼 吴克宁 赵华甫 陈伟强 刘浩男
[目的]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明显。理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河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优化耕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2015年、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32.12%、29.15%和32.21%,耕地“非粮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变动幅度。2015年至2020年耕地“非粮化”上升率增加了3.06%,且目前处于中度“非粮化”。(2)在空间上形成了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三门峡市)、中部(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等地区“非粮化”率高,北部(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焦作市)、东部(周口市、商丘市)等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3)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异格局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程、人均消费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和坡度对于该格局变化具有较强的影响。[结论]研究期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在经济、自然资源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呈现出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为政府精准制定防治耕地“非粮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少华
新时代背景下,为解决旅游产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实现旅游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高旅游产业效率就显得迫切重要。研究以河南省为案例区,采用DEA、ESDA模型,探寻欠发达地域旅游效率空间演化特征与规律。研究发现:首先,河南省旅游效率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特征,但从分解后效率看,综合效率提升主要依赖于规模效率扩大,而非技术效率。其次,地市旅游效率时空变化显著,高值区数量递增,逐渐向沿黄河及太行山地带集中;低值区数量减少,散落在豫中部和东部。再次,河南省城市旅游效率空间集聚格局由随机分散向集聚布局转变,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梯度差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地理空间提高区域旅游效率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提升河南省旅游产业效率提供理论参考和为学术界深化相关研究提供典型借鉴。
关键词:
DEA ESDA 旅游产业效率 空间分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伟纯 姜玉玲 康江江 王发曾
以县域(含县、县级市、市辖区)为基础研究单元,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和人均GDP为基本指标,运用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2005—2014年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时空差异、格局演变以及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区域经济总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省辖市间的差异明显大于省辖市内的差异。2省辖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基本呈现出中原城市群地区和非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差异;省辖市内的经济差异最大的是洛阳市,最小的是漯河市,濮阳市、焦作市、周口市、三门峡市各年份内部经济差异变化明显。3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通过GeTis-OrD G*i分析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赵德华
通过对2003—2006年间河南省百强镇区位从时空演化视角进行特征分析。发现:①2006年河南省百强镇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其中,郑州、洛阳两市的百强镇数量占46%,豫南、豫东等地区百强乡镇明显较少。百强镇具有轴带状分布趋向,沿铁路、公路和水系分布特征显著。②2003—2006年间,河南省百强镇沿廊道分布特征明显,且逐渐增强,百强镇与所属区域的关系趋于复杂化,空间分布集聚程度加剧,百强镇演化的稳定性日渐增强,且遗传的特征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向。③外部环境(如基质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自然条件和社会要素等)是影响河南省各地市百强镇经济实力的首要因素,而区域内部环境(如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等)则进一步促使各地市百强镇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演化轨迹。外部环境是百强镇发展的根本条件,但要通过内部发展环境条件的刺激来推动百强镇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