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05)
- 2023(6798)
- 2022(5879)
- 2021(5527)
- 2020(4748)
- 2019(11231)
- 2018(10997)
- 2017(20894)
- 2016(11557)
- 2015(13069)
- 2014(12681)
- 2013(12765)
- 2012(11944)
- 2011(10823)
- 2010(10752)
- 2009(9704)
- 2008(9160)
- 2007(7908)
- 2006(7000)
- 2005(6245)
- 学科
- 济(50810)
- 经济(50773)
- 管理(25622)
- 业(24066)
- 方法(22577)
- 数学(20807)
- 数学方法(20430)
- 地方(17652)
- 农(16948)
- 企(16647)
- 企业(16647)
- 学(12342)
- 农业(11611)
- 中国(10388)
- 业经(9510)
- 财(8279)
- 环境(8142)
- 地方经济(8002)
- 资源(6952)
- 制(6786)
- 土地(6620)
- 和(6410)
- 理论(6390)
- 贸(6315)
- 贸易(6308)
- 易(5971)
- 技术(5698)
- 发(5637)
- 划(5602)
- 融(5242)
- 机构
- 学院(156967)
- 大学(155768)
- 研究(59190)
- 济(59033)
- 管理(58460)
- 经济(57540)
- 理学(50568)
- 理学院(49791)
- 管理学(48416)
- 管理学院(48132)
- 中国(44143)
- 科学(41708)
- 农(37675)
- 京(34704)
- 所(31534)
- 业大(30030)
- 农业(29757)
- 研究所(29290)
- 中心(28294)
- 江(26078)
- 财(24791)
- 省(24199)
- 范(23557)
- 师范(23317)
- 院(21731)
- 北京(21199)
- 州(20370)
- 农业大学(19424)
- 财经(19318)
- 科学院(19219)
- 基金
- 项目(116081)
- 科学(90778)
- 基金(83316)
- 研究(79515)
- 家(75535)
- 国家(74955)
- 科学基金(62977)
- 省(48764)
- 社会(48418)
- 社会科(45749)
- 社会科学(45733)
- 基金项目(45270)
- 自然(44013)
- 自然科(42924)
- 自然科学(42916)
- 自然科学基金(42063)
- 划(40567)
- 教育(35483)
- 资助(33744)
- 编号(31881)
- 重点(27189)
- 发(26020)
- 部(24233)
- 成果(24046)
- 计划(23909)
- 创(23341)
- 科研(22827)
- 课题(22806)
- 创新(21909)
- 科技(21625)
共检索到236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泉来 杨崇科 万小强 曹艳杰 谢雨薪 吕敏敏 周浩
基于多时间节点遥感数据和公里网格单元,采用变化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洛伦兹曲线等方法,研究1990—2020年河南省沿黄6个县(市)耕地资源变化强度、类型及空间分布均衡性的演变规律与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变化强度大,1990—2000年增加15 720.77 hm~2,增幅2.58%,2000—2020年减少16 185.47 hm~2,减幅2.59%,水域滩涂、未利用地开发和还林还湿、建设用地占用是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2)耕地核密度位于80~100 hm~2/km~2的高密度范围内,空间差异化特征显著,低密度区由沿黄滩区向城镇演变,呈环状延伸,集聚特征明显,城镇化不断挤压农业生产空间。(3)各时期耕地变化不一,1990—2000年以耕地增加为主,强度大、范围广,沿黄滩区变化强度在35.01%~100.00%。2000年后,受退耕和建设用地占用影响大,耕地大幅减少,集中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周边,耕地非农化问题突出。(4)耕地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均衡性,2000年以前均衡性增加,2000年后呈连续下降趋势,城镇建设和生态工程占用是耕地保护与稳定关注的重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崇科 马泉来 曹艳杰 周浩
【目的】从时序过程视角定量揭示河南沿黄典型粮食主产区的土地利用动态演化规律,深化土地利用变化内在规律挖掘和多维表达研究,为土地科学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支持下,基于时空栅格建模手段构建累积动态度模型(CDDLU)以提取土地利用变化时序过程信息,继而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形态分析等研究手段,揭示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异特征,挖掘土地利用变化内在规律。【结果】40年来,河南沿黄6县土地利用变化的异质性特征显著,研究时段内的前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偏低,后期县域建成区周边变化加剧,土地利用变化趋于发生在东北偏东-西南偏西方向;CDDLU指数类型Ⅰ所对应的土地分布规律性特征弱,而类型Ⅲ的土地极化特征突出;土地利用变化集聚性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其中高-高型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临近区以及主要城镇中心,应重点关注其土地利用生态及发展问题,低-低型需持续保障农民粮食种植效益,不显著区的面积占比近1/2,需进一步加大对该类型区的耕地保护力度。【结论】构建的土地利用累积动态度模型(CDDLU)能较好揭示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性规律,可为加强对土地利用变化认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瑞 吴克宁 张小丹 冯喆
研究目的:探寻适合中国新时代耕地产能评价的新理论与方法,界定耕地健康产能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河南省温县验证。研究方法:基于"需求—功能—维度—要素—指标"理论框架,构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算法、"1+X"累加模型法、图层叠加法定量评价耕地健康产能。研究结果:(1)温县耕地产能和耕地健康诊断结果地域分异特征明显,以青峰岭为界,北部耕地产能和健康状况较南部好;(2)耕地健康产能整体状况良好,乡镇间差异明显;(3)耕地健康产能结果更多取决于耕地健康诊断,主要受耕地生产环境和耕地系统弹性影响。研究结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应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盖兆雪 孙萍 张景奇
基于环境约束条件,采用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指数,测算1994—2014年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并对其跨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刻画,在此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寻找其区域差异的结构性原因。结果表明:(1)不考虑环境约束的耕地利用效率值高于考虑环境约束的效率值,环境约束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明显影响;(2)1994—2014年间呈波动下降状态,其均值均在1以下,整体效率不高;(3)考虑环境约束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值空间差异显著,由1994年"南北高、中部低"的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的演变特征;③自然条件是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基础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地区科技水平对耕地利用效率的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贺书霞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以豫西南地区邓州市为例,利用调研数据,采用实证研究和函数分析的方法确定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适度规模。样本地区依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农地经营适度规模在2.47~2.97 hm2之间,这样的规模综合考虑了当地劳动力转移情况、土地流转以及同外出务工人员相比的收入情况。适度规模的确定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同时也为当地土地流转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适度规模 土地流转 邓州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波 张吉献
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着力构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作为研究单元分别对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取的各时间截面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分析。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分别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东北部较高而西北与中东部较低的特征,县域农村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逐渐降低,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总体来看,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正根 邓超 范雨琪 刘蒙罢 卢华 张普伟
基于“双碳”目标视角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7—2020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综合运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时序演变方面,研究区域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呈现出“高位波动、高位下降、低位波动、低位下降”四种显著的分异现象。(2)区域差异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差异扩大、两极分化的演变特征。(3)空间格局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全域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局域上存在显著的集聚现象并表现为“均衡扩展、结核分布”的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正根 邓超 范雨琪 刘蒙罢 卢华 张普伟
基于“双碳”目标视角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7—2020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市(州)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综合运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时序演变方面,研究区域各省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呈现出“高位波动、高位下降、低位波动、低位下降”四种显著的分异现象。(2)区域差异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差异扩大、两极分化的演变特征。(3)空间格局方面,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全域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局域上存在显著的集聚现象并表现为“均衡扩展、结核分布”的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谢宇
[目的]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承担着粮食和生态双重安全任务,探究其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收敛规律,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方法]采用气候生产潜力、EBM-GWL模型、非参数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构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规律。[结果]研究期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现如下特征。(1)从整体上看,在时间上呈现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低水平集聚态势;(2)从区域差异看,各区域基尼系数变化呈现不同特征。四川、内蒙古、河南、山东分别呈现“波浪”、倒“V”、“折线”、字母“M”型;(3)从空间收敛规律看,整体和分区域都表现出显著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特征,区域内的σ收敛趋势表现出明显正向空间依赖性,而绝对β收敛趋势则表现出明显负向空间依赖性。[结论]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可通过推进农用资源的高效利用、缩小区域发展的效率差异以及把握空间分布的收敛趋势,实现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建云
粮食主产区面临城镇化进程淤塞,城镇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冲突的现实困境。研究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很有现实意义。以河南省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现实困境找出粮食主产区共同的发展对策。构建河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倒U型"模型,采用统计口径一致的1990~2012年数据进行验证,相关关系十分显著。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互为格兰杰原因。城镇化水平达到36.97%时达到"倒U型"的拐点,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契合。通过验证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倒U型"关系,证实当经过"倒U型"拐点后,一系列试图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制度创新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琴
[目的]通过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户进行调查,探讨影响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促进土地流转的顺利运行,同时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土地改革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为调查区域,通过问卷调查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农户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量、家庭人均年收入、非农收入的来源、流转政策、流转方式、是否有土地流转市场及农业合作社对土地流转意愿正面影响,而与城镇的距离对土地流转意愿负面影响,其中农户文化程度、非农收入来源、农业合作社以及土地流转市场这4个自变量是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意愿主要影响因素,且达到显著影响。[结论]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意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土地流转快速发展及多元化形成的背景下,文章研究结果对于河南省土地流转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泉来 吕敏敏 杨延伟 项鑫 谢雨薪 周浩
基于经典统计学、GIS空间分析、重心及空间自相关等模型方法,对河南省122个县级单元耕地粮食生产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并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分区。结果表明:2001—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总量和地均产量)增长幅度大,2020年粮食总产量和地均产量平均值较2001年分别提高61.50%和31.71%,但增长幅度趋缓,粮食产量提升空间趋紧;粮食生产的高产区不断扩大,空间上形成豫东平原、豫北平原和南阳盆地三大核心区,耕地质量建设是豫东平原和南阳盆地未来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2001—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重心一直在鄢陵县,整体沿南偏东约17.3°方向移动了14 073 m, 2001—2010年向东南向移动,2010年后缓慢向西北向移动,移动距离逐阶段减小,粮食生产趋于平衡;粮食生产总量空间上具有强的正自相关性,高-高和低-低自相关类型并存,结合粮食产量,划定粮食生产的一级核心区、二级核心区、潜力提升区和一般生产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小睿 张光宏
本文选取河南省粮食主产县为研究区域,采用Logit回归模型,利用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对耕地细碎化背景下农户地块整合意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细碎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再适合农户的生产需求,农户地块整合意愿强烈;劳动力数量也对农户地块整合意愿产生负向影响,劳动力数量越少,农户越愿意参与地块整合;耕地产权调整是解决由制度导致的耕地产权细碎化问题的有效途径,推进农地整理需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保护农户权利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