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0)
2023(606)
2022(496)
2021(530)
2020(402)
2019(846)
2018(927)
2017(1374)
2016(949)
2015(1001)
2014(971)
2013(999)
2012(948)
2011(905)
2010(890)
2009(917)
2008(878)
2007(746)
2006(638)
2005(567)
作者
(4665)
(4058)
(3973)
(3759)
(2532)
(2140)
(1670)
(1621)
(1603)
(1564)
(1466)
(1393)
(1353)
(1342)
(1316)
(1205)
(1198)
(1191)
(1177)
(1170)
(1120)
(1095)
(1052)
(1017)
(1017)
(994)
(970)
(952)
(949)
(935)
学科
环境(2263)
(2117)
(2060)
经济(2058)
(1850)
管理(1740)
小麦(1614)
(1420)
资源(1338)
生态(1282)
(1166)
(1110)
地方(971)
(958)
农业(946)
规划(840)
环境规划(831)
土地(707)
方法(624)
区域(621)
(621)
(597)
区域环境(585)
(572)
(513)
数学(510)
(507)
数学方法(503)
(494)
企业(494)
机构
学院(14794)
大学(14083)
(10423)
农业(8895)
研究(7941)
科学(7261)
业大(6451)
农业大学(5757)
(5730)
研究所(5426)
(5225)
(4903)
中国(4289)
科学院(4264)
(4024)
实验(3942)
实验室(3792)
重点(3644)
(3519)
中心(3177)
管理(3044)
资源(3001)
(2958)
经济(2858)
技术(2760)
(2758)
农业科学(2724)
环境(2718)
(2668)
理学(2614)
基金
项目(12287)
(9361)
国家(9316)
科学(8579)
基金(8282)
科学基金(6537)
(6329)
自然(5681)
研究(5638)
自然科(5516)
自然科学(5512)
自然科学基金(5411)
(5396)
基金项目(4519)
计划(4478)
科技(4384)
(3993)
重点(3348)
(3289)
专项(3191)
农业(3170)
资助(3154)
(3127)
社会(2622)
(2591)
科研(2576)
创新(2518)
社会科(2457)
社会科学(2452)
教育(2263)
期刊
(10621)
学报(8031)
农业(7730)
科学(4852)
(4664)
大学(4435)
学学(4405)
中国(4220)
(3596)
经济(3596)
业大(3137)
农业大学(2997)
中国农业(2797)
资源(1895)
研究(1809)
农业科学(1778)
(1774)
农学(1741)
华北(1741)
自然(1726)
自然科(1346)
自然科学(1346)
西南(1337)
科技(1022)
(859)
生态(852)
农林(839)
(839)
科技大(776)
科技大学(776)
共检索到202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臧秀旺  周阳  王汉芳  金先春  
1993~1996年,对河南省黄河沿岸稻茬小麦生产上现有的稻田撒播、免耕犁耧播、旋耕条播和翻耕条播4种耕播方式小麦的生态环境、生育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耕播方式小麦高产的限制因素及高产潜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化岑  孙国生  王小纯  
研究表明,旋耕条播是稻茬小麦区高产的最佳播种方式之一,与免耕撒播相比,具有技术先进,机械化程度高,省工节时,效益显著的特点。本项研究重点分析了旋耕条播对小麦根系、小麦形态生理、不同生育期的群体变化、产量构成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总结了旋耕条播小麦的增产技术要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霞  黄玉芳  郭宇龙  孙笑梅  闫军营  赵亚南  叶优良  
[目的]为研究河南省小麦节肥减排潜力,[方法]基于农业统计数据、2063份农户小麦调研数据和1582组小麦田间试验数据,采用ArcGIS系统分析河南省农户习惯管理下小麦氮磷钾肥施用量及区域间差异,评价不同区域与推荐施肥相比的节肥潜力;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定量河南省及不同区域小麦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GHG)减排潜力及区域性差异,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河南省农户小麦习惯施氮量平均198 kg/hm~(2)(174-259 kg/hm~(2)),其中东部和北部相对较高,中部和南部较低。在节氮量方面,小麦单位面积节氮量平均为42 kg/hm~(2),在县域水平上差异很大,整体上由南往北逐渐增加。农户小麦习惯施磷量平均为121 kg/hm~(2)(64-210 kg/hm~(2)),呈现北高南低、中部高低交错。平均单位面积节磷量为16 kg/hm~(2),以15-55 kg/hm~(2)范围内的区域所占比例最大。全省农户小麦钾肥习惯施用量平均50.4 kg/hm~(2),变化范围19-112 kg/hm~(2),施钾量普遍偏低,东部和北部及信阳南部县市施钾量仅19-35 kg/hm~(2)。小麦节钾量范围为-45 kg/hm~(2)到62 kg/hm~(2),平均为-15 kg/hm~(2),有71.4%的县市需要增施钾肥。在节肥总量方面,河南省小麦氮磷钾节肥总量分别为23.10万吨、8.88万吨、-5.31万吨。河南省小麦GHG减排总量为348.65 × 10~(4) t CO_(2) eq,单位面积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整体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范县、辉县、濮阳等县市的单位面积减排潜力可高达>1000 kg CO~(2) eq/hm~(2)。[结论]因此,在当前河南省小麦施肥状况下,推荐施肥具有很大的节肥和减排潜力,但也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差异,根据不同区域小麦习惯施肥量和推荐量,确定节肥减排目标并制定相关措施,对小麦生产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亚南  徐霞  黄玉芳  孙笑梅  叶优良  
【目的】估算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需求量和节氮潜力,为河南省及黄淮海区域实现化肥零增长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和氮肥消费情况及趋势;基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414"多年多点试验分析河南省小麦(n=748)和玉米(n=624)氮素累积量及生产单位籽粒的氮素需求;采用肥料效应计算最高产量施氮量和经济最佳施氮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需求总量,估算河南省小麦、玉米节氮潜力。【结果】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总消费量持续增加,单质氮肥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复混氮肥数量增加。2015年全省小麦、玉米氮肥消费量分别为133.0×10~4 t和60.9×10~4 t。河南省小麦、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平均为209.4和183.7 kg·hm~(-2),每生产1 000 kg籽粒的氮素需求量平均为29.1和23.0 kg。肥料效应函数法计算的河南省小麦、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平均值分别为171.0 kg·hm~(-2)和202.5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平均分别为155.1和172.8 kg·hm~(-2)。全省小麦氮肥需求总量折纯氮为57.8×10~4—67.7×10~4 t,节氮潜力为21.8×10~4—48.8×10~4 t,节氮16.4%—36.7%;全省玉米氮肥需求总量为42.7×10~4-67.7×10~4 t,节氮潜力最高为18.2×10~4 t,节氮30.0%。【结论】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消费量与需求量持续增长,当前产量和管理水平下,实际消费量高于需求量;通过合理的氮肥管理,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仍有很大的节氮潜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琳  许为钢  赵献林  宋宏超  
选育 750 0~ 90 0 0kg/hm2 的优质高产品种和选育 9750kg/hm2 的超高产品种是河南省小麦育种的发展方向 ,在品种类型上优质高产品种可以目前的高产品种类型为主 ,超高产品种则以大穗类型为主 ,并着重对河南省优质高产育种和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攻关点进行了探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福建  徐东忆  刘凯丽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为探究稻茬小麦壮苗培育和高产栽培途径,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耕翻(PR)、旋耕(RR)和免耕(NT)3种耕作方式对冬前麦苗主茎和分蘖生长生理和成熟期单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翻方式下越冬始期茎蘖数分别比旋耕和免耕方式下高1.5%,12.8%,差异显著(P<0.05)。相比免耕,耕翻显著提升了小麦苗期主茎、第一、第二和第三分蘖顶部全展叶片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明显促进了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磷酸丙糖异构酶(TPI)活性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并促进了蔗糖合成酶(SS-Ⅱ)、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P<0.05);并且显著提高了主茎、第二和第三分蘖的叶片氮含量(P<0.05)。此外,耕翻和旋耕方式还增加了主茎、第一和第二分蘖的叶面积和干质量。表明耕翻较旋耕和免耕方式更有利于协同提升苗期主茎和低位分蘖的氮代谢、糖代谢和光能利用水平,进而增加光合生产能力,形成壮苗。而旋耕对碳氮代谢和光合能力的提升高于免耕,但弱于耕翻。耕翻下主茎穗的穗粒数、单粒质量和旋耕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免耕(P<0.05)。耕翻下第一和第二分蘖的穗粒数显著高于旋耕和免耕(P0.05)。由此可见,通过耕翻方式可提升稻茬小麦冬前幼苗的主茎、第一、二分蘖的糖氮代谢和光合生理活性,形成壮苗个体,促进了单穗生产力尤其是穗粒数的增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岳俊芹  邵运辉  陈远凯  秦峰  李巍  金先春  
研究了播种方式对不同耕层水分及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播土壤踏实,水分下渗后不易散失,保水能力强;直播麦田的土壤疏松,表层水分容易散失,而且下渗也快,水分不易保存;2种播种方式都能使小麦旗叶保持较高的绿色持续期,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沟播小麦的根系下层分布比例较大,单位重量的根不仅能支撑较重的地上部,也能承担较多穗数和粒重;沟播产量大于直播,增产约8.4%。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九林  陈家勇  
万亩稻茬小麦免耕机条播技术经济效益分析江苏省杨中县农技推广中心郭九林,陈家勇扬中县属江苏沿江稻茬麦区,是一个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经济较为发达的小县。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形势下,迫切需要高产高效、省工省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学强  贾志宽  李轶冰  
【目的】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提高河南小麦生产水平。【方法】以河南省气象局提供的1971~2005年共35年气象资料为基础,采用FAO农业生态区域法(AEZ)对河南小麦生产的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估算。【结果】河南省小麦光温生产潜力理论值为14135.1~15519.4 kg/hm2,气候生产潜力理论值为7655.8~14792.5 kg/hm2,生产潜力平均开发度为46.7%。【结论】河南省不同地市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差异较大,各地市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值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差距较大,开发潜力巨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轲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张军  
【目的】通过对比方法研究稻田套播麦共生期的农田生态环境特征及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方法】设置稻田套播和常规条播两种不同麦作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稻田套播麦与常规条播麦相比,麦田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种际空气湿度日变幅为56%~100%;种际温度较低,日变化较小。土壤含水量和温度达到种子萌发所需要求。麦田地表光强为自然光强的4.2%~6.5%;土壤容重较大,穿透阻力增强。稻田套播麦种子吸水、萌发出苗速度慢,根系入土困难,叶片瘦长,光合速率低,麦苗健壮度下降,根系活力较高。随共生期延长,麦苗生长受到抑制的程度增加,缓苗期显著延长;共生期不宜超过14d。高产栽培下两种麦作方式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吴春  吴晓丽  黄钢  
2009-2011年,在成都平原稻茬麦区开展了稻草还田方式及还田量对机播小麦立苗质量和产量建成的影响研究。试验设置两种稻草还田方式即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和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粉碎还田(简称全喂入和半喂入方式)、4种还田量(0、4、8、12t/hm2)。结果表明,半喂入方式下小麦的播种深度、种子有效覆盖比例及出苗均匀度均高于全喂入式,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9.1%~28.7%和5.5%~24.8%,产量提高11.1%。半喂入方式下随着还田量的增加,播种深度、出苗率及出苗均匀度呈下降趋势。相较于无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小麦在出苗后群体扩大迅速,各生育阶段群体质量较优,产量增加2.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犇   任开明   马尚宇   樊永惠   张文静   黄正来  
为了选择适合稻茬弱筋小麦高产优质生产的合理施肥模式,以弱筋小麦宁麦13、皖西麦0638为供试品种,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复合肥+尿素(T1)、缓释掺混肥料(T2)、控失肥(T3)、腐殖酸复合肥(T4)、小麦配方肥(T5),在养分供应量相同的条件下,分析对稻茬弱筋小麦干物质分配及转运、灌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掺混肥料与小麦配方肥较常规施肥能显著提高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比例、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并且提高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延长有效灌浆天数、增加粒质量。缓释掺混肥料、控失肥、腐殖酸肥料、小麦配方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施用缓释掺混肥料和小麦配方肥增产效果显著,显著增加有效穗数及千粒质量,产量分别较常规施肥增产9.27%~24.30%,11.64%~22.98%。缓释掺混肥料2 a间两品种较常规施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平均提高23.14%,36.88%,小麦配方肥2 a两品种较常规施肥平均提高36.31%,39.35%。小麦配方肥处理2个供试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均达到国家弱筋小麦标准。综上所述,小麦配方肥可作为试验地区稻茬弱筋小麦高产优质生产的施肥模式之一,或适当降低缓释掺混肥料的施用量作为稻茬弱筋小麦的高产优质生产施肥模式之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永江  方相林  
从河南省土地资源的数量潜力、质量潜力以及土地利用结构潜力三个方面综合研究河南省土地资源潜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为充分发挥全省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使土地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以及提高河南省的环境人口容量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锦峰  成亚梅  黄正金  李春燕  郭文善  朱新开  
【目的】探讨稻茬小麦高氮肥利用率条件下群体花后衰老特征。【方法】2010—2012年,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纯N)为主区,设210.0 kg·hm-2、262.5 kg·hm-2两个水平;以施氮比例为副区,设基肥﹕壮蘖肥﹕拔节肥﹕穗肥分别为3﹕1﹕3﹕3、5﹕1﹕2﹕2两个水平;以穗肥追氮时期为裂区,设剑叶露尖、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四个水平。通过试验构建不同氮肥利用率(NUR)群体,研究其产量、物质生产、氮素吸收及花后剑叶衰老特性的变化特征。【结果】不同群体NUR变幅在31.18%—72.23%,NUR≥60%群体(氮高效群体)籽粒产量8 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战玲  沈阿林  寇长林  马政华  王守刚  
选择近年来在河南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在低氮和高氮2个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的产量都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与品种对氮的敏感性有关。在2个氮水平下,8个小麦品种氮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郑麦004号、太空6号、郑麦9023、周麦16号和豫麦50号在2个氮水平下的氮效率都较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氮效率主要由氮吸收效率决定,在高氮水平下则由氮吸收效率和氮利用效率共同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